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祛瘀解毒方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20只BALB/c小鼠按体重随机分成模型组、祛瘀解毒方低剂量组、祛瘀解毒方中剂量组、祛瘀解毒方高剂量组,每组5只。4组均采用小鼠脾脏包膜下接种荧光素酶基因标记的同源小鼠肠癌细胞(CT26.WT-luc)的方式建立结直肠癌肝转移模型。术后第3天,祛瘀解毒方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分别给予2.22 mg/(g·d)、4.44 mg/(g·d)、8.88 mg/(g·d)的祛瘀解毒方灌胃,模型组小鼠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均1次/d,连续灌胃14 d。第17天行小鼠活体成像,第18天行小鼠肝脏体外成像,通过检测荧光光子通量以评估小鼠肝脏转移瘤的形成情况;HE染色法观察小鼠肝组织的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肝转移瘤中细胞增殖标志物(Ki67)、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趋化因子C-C-基元受体2(CCR2)蛋白表达情况;ELISA检测肝转移瘤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10(I...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对我院2006年3月-2011年7月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行外科手术治疗病人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对32例同时陛转移癌中24例行原发灶和转移灶同期切除,8例行分期切除;分期手术在原发灶切除后3月内施行。其中肝转移灶不规则性切除15例,肝左外叶切除6例,肝段切除6例,肝右叶不规则切除+左外叶切除5例。无手术死亡,术后出现并发症5例,均经保守治疗而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5%,52.4%,34.6%。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一种有效方法,是目惟一有可能使病人治愈或获得长期生存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结直肠癌肝转移50例根据入院顺序不同平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在入院12小时内进行手术,治疗组在入院12小时后进行手术,手术方法都为肝转移瘤根治性切除。结果:对照组出现并发症9例,发生率为36.O%;治疗组出现并发症3例,发生率为12.oH,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对照组的死亡率为40.O%(10/25),治疗组为12.0%(3/25),治疗组的死亡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O.05)。结论:急诊早期手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能降低并发症与死亡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和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中医证及临床相关因素,探寻结直肠癌发生肝转移中医病机相关因素及客观指标。方法采用前瞻性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分析研究患者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和肿瘤标志物水平。结果结直肠癌发生肝转移与是否脾虚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理分型有关,其中溃疡性腺癌更易发生肝转移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肿瘤侵犯程度有关,侵犯浆膜下或无腹膜覆盖的结直肠旁组织更易发生肝转移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淋巴结转移数有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血清CEA,CA242,CA19-9,CA50,CA724,CA125,CA153,血浆D-二聚体有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诊断效能:联合检测>血清CEA>血清CA242>血清CA199>血浆D-二聚体>血清CA125>血清CA724>血清CA50>血清CA125。结直肠癌与结直肠癌肝转移脾虚患者血清CEA,CA199,CA125,血浆D-二聚体诊断阳性率高于非脾虚患者(P<0.05)。结论中医辨证是否脾虚,以及年龄,肿瘤病理分型,侵犯程度,肠周淋巴结转移数,血清CEA,CA153,CA242,CA199,CA50,CA724,CA125,血浆D-二聚体与结直肠发生肝转移高度相关,几种肿瘤指标联合检测能增加诊断率,其中血清CEA,CA199,CA125,血浆D-二聚体可作为结直肠癌与结直肠癌肝转移脾虚证量化指标,对结直肠癌发生肝转移的监测、诊断及中西医治疗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山东中医杂志》2016,(1):86-88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约50%以上的患者出现肝转移,而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根治性手术切除是大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最佳治疗方式,化疗、靶向治疗、介入治疗以及中医药治疗等也是这部分患者的选择。合理选择治疗的方式极大地影响着患者的预后,文章将介绍关于大肠癌肝转移的治疗进展情况以期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生存。  相似文献   

6.
7.
目的研究老年结直肠癌单药化疗疗效;方法通过对21例75岁以上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单药希罗达口服,按每天口服1000m/m2~1250mg/m2希罗达,连续口服14天,休息7天,每21天一个周期。所有患者均治疗2至6周期,中位4周期。观察近期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完全缓解(CR)1例,占4.7%;部分缓解(PR)8例,占38%;稳定(SD)5例,占23.8%;进展(PD)7例,占33.3%。治疗有效率为42.9%。毒副作用轻微。结论单药希罗达治疗老年结直肠癌肝转移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瘤冷冻消融治疗后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表现。方法选择结直肠癌肝转移瘤的患者39例,病灶数55个,对其中47个病灶行冷冻消融治疗,分别于治疗后即时、3周及3个月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其CT表现。结果冷冻消融治疗后CT平扫表现:即时消融区呈椭圆形密度减低区,边缘光滑,较未消融肿瘤区,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消融区呈低密度区与术后3个月平扫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CT表现:消融中心区各时间点未见强化,CT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消融即时边缘未见强化,边缘光滑;术后3周消融区边缘可见规则环状强化环(21/47)例,边缘光滑的弧状强化带(17/47)例,结节状强化影(9/47)例;强化特点呈快进慢出特征;术后3个月,消融区明显缩小,各时间点大小有显著性差异(P0.05)。边缘未见强化(17/47)例,不规则结节状强化(11/47)例,新月形强化(8/47)例,不规则强化(11/47)例。强化特点呈快进快出强化表现。结论 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评价结直肠癌肝转移瘤冷冻消融的疗效可靠,术后3周以后开始随访对于消融术后残瘤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葛根散对结直肠癌小鼠肝脏微环境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印证中医治未病瘥后防复的理论应用。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CT26细胞接种于BALB/C小鼠脾脏,建立结直肠癌肝转移模型。将12只模型小鼠随机分入两组:模型对照组和中药治疗组。对照组每天给予0.2 ml生理盐水灌胃,治疗组按0.2 g生药/10 g给予0.2 ml葛根散药液灌胃,1次/d,持续2周后处死,制作病理切片,用免疫组化检测各组ICAM-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显示,治疗组小鼠结直肠癌肝转移模型中,ICAM-1蛋白表达较对照组降低。结论葛根散可致小鼠结直肠癌肝脏微环境中ICAM-1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10.
结直肠癌在我国是常见恶性肿瘤,月前发病率为上升趋势.近几十年来,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始终徘徊在50%~60%之间.转移及复发是恶性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肝转移更为突出.除恶性肿瘤的切除外,全身治疗等措施,的确可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简龙海  胡青  于泓  王柯  季申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4):2338-2342
建立了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LC-Q-TOF-MS)结合氯铬酸吡啶(PCC) 氧化反应对熊胆粉中2个新同分异构体进行结构确证。取熊去氧胆酸(UDCA)对照品和鹅去氧胆酸(CDCA)对照品,经PCC氧化后,用LC-Q-TOF-MS分析氧化物。再取熊胆粉样品,以甲醇提取后供LC-Q-TOF-MS测定。采用Agilent Zorbax SB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8 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溶液(45:55)。质谱采用正离子、负离子、MS及MS/MS模式分别测定。根据PCC可将仲醇氧化成酮的特性、UDCA与CDCA的立体异构性,可确证各氧化物的化学结构,并以确证结果对熊胆粉中2个新同分异构体进行鉴别,结果鉴别出熊胆粉中含3α-羟基-7-氧代-5β-胆烷酸和7α-羟基-3-氧代-5β-胆烷酸2个新胆汁酸。  相似文献   

12.
分离、鉴定具有抗丙型肝炎(HCV)作用的熊胆蛋白大分子物质,并从代谢组学角度评价熊胆大分子物质对HCV感染树晌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鉴定代谢标记物,探讨相关作用机制。以易感HCV的树晌建立丙型肝炎动物病理模型,应用代谢组学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串联高分辨质谱(UPLC—HDMS/MS)技术对动物模型进行分析评价,应用有监督的正交偏最小方差判别分析(OPLS.DA),表征丙型肝炎树晌模型潜在生物标记物,揭示熊胆粉中大分子物质抗HCV作用及相关作用机制。采用液质联用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正常树嗣和模型树晌的代谢产物在PCA图中得到了清晰的区分,造模后树晌内源性代谢网络发生了显著变化,确立了38个具有显著分类意义的HCV树驹模型潜在生物标记物,涉及磷脂、肉碱、脂肪酸、胆酸等代谢通路。熊胆大分子物质具有明显的抗HCV活性作用,为熊胆大分子物质成为HCV候选药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曹妍  张佩杰  李婷  许霞  常安琪  李军  刘地发  屠鹏飞  宋月林 《中草药》2022,53(17):5283-5292
目的 建立基于核磁共振氢谱技术(1H-NMR)结合液质联用技术(LC-MS)的分析方法,阐明熊胆粉中胆酸类成分组成,找出熊胆粉与其他常见胆类中药中的差异性成分。方法 利用1H-NMR非靶标分析熊胆粉及其他常见胆类中药的化学成分组,通过信号归属表征熊胆粉中胆酸类成分组成,以1H-NMR图谱分段积分后峰面积为变量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利用LC-MS对熊胆粉及其他常见胆类中药中10个胆酸类成分(胆酸、熊去氧胆酸、猪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牛磺熊去氧胆酸、牛磺鹅去氧胆酸、甘氨熊去氧胆酸、甘氨猪去氧胆酸、牛磺胆酸、甘氨胆酸)进行含量测定,并以含量为变量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 基于1H-NMR图谱及多元统计分析发现胆酸类成分为胆类中药的主要成分,也是熊胆粉与其他常见胆类中药的主要差异性成分。结合文献及对照品比对,从熊胆粉中初步鉴定出7个胆酸类成分。进一步结合LC-MS含量测定结果和多元统计分析验证熊胆粉与其他常见胆类中药的主要差异性胆酸类成分为熊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牛磺熊去氧胆酸和牛磺鹅去氧胆酸。结论 熊胆粉与其他常见胆类中药的胆酸类成分存在显著差异。与其他胆类中药相比,熊胆粉中熊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及其牛磺型结合胆酸含量较高。1H-NMR技术具有对化学成分组全面、快速分析的优势,可与LC-MS检测相互补充,共同应用于中药复杂体系成分分析和代谢组学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孙静 《天津中医药》2009,26(5):413-416
[目的]研究益气养阴方抗血管生成抑制肿瘤转移的效应.[方法]制备接种肿瘤细胞的鸡胚尿囊膜(CAM)模型,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制备含药血清.观察含药血清对肿瘤细胞诱导CAM血管生成的影响,并与生理盐水血清组对照.另用小鼠经肌肉接种U14子宫颈癌细胞悬液,观察小鼠实体瘤的瘤质量、抑瘤率、肺部转移率、肺部转移瘤生长情况.[结果]益气养阴方含药血清可抑制肿瘤细胞诱导CAM血管生成,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具显著性.益气养阴方组的肺部转移结节较模型组明显减少,并且明显改善化疗对机体的免疫损伤.[结论] 益气养阴方对肿瘤细胞诱导的CAM血管生成有明显抑制作用,并且益气养阴方对自发性转移模型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桂枝茯苓丸(GFW)对S180荷瘤小鼠肿瘤转移的影响。方法:复制S180荷瘤小鼠模型,分为模型组、桂枝茯苓丸组、环磷酰胺组、联合用药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VEGF的含量,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肉瘤组织中转移抑制基因nm23H1表达及细胞黏附分子CD44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GFW能显著降低荷瘤鼠血清中VEGF的含量(P<0.05)。GFW可促进转移抑制基因nm23H1的表达,抑制细胞黏附分子CD44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FW具有一定的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幸  李风华  刘平  刘佳  王爽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2):3943-3948
胆汁酸是胆固醇在肝中降解的代谢产物,在肝内蓄积可引起肝脏疾病,可造成肝损伤以致肝纤维化。实验采用二甲基亚硝胺(DMN)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4个给药组。造模4周,给药组分别灌胃给药2周,模型组与正常组同时给予等量灭菌水。实验以血清胆汁酸为标识物,通过检测并观察肝功能指标和胆汁酸代谢的变化,辨识与肝损伤相关的胆汁酸类靶标,首次从胆汁酸代谢水平评价人工虫草菌丝及其组分对肝纤维化大鼠逆转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对牛磺氨酸结合型胆汁酸、甘氨酸结合型胆汁酸和游离型胆汁酸共17种内源性胆汁酸进行了定量分析,结合血清生化指标检测、病理组织切片检查对模型进行了肝损伤评价。造模后ALT,AST活性和TBil含量都显著性升高,Alb含量显著降低。病理组织切片检查HE染色显示模型组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肝细胞水肿,汇管区结缔组织增生,给药组不同程度病理变化减轻。虫草菌丝及其组分可能主要通过激活与HDCA,TCA,TCDCA,TLCA,TUDCA,UDCA,THDCA代谢有关的受体或阻断相关的信号通路而影响大鼠体内胆汁酸的代谢。  相似文献   

17.
大鼠肝癌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表达及不同中医治法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肿瘤转移相关基因及转移抑制基因在DEN诱发大鼠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不同治法对其影响。方法:DEN诱发大鼠肝癌,经西药喃氟啶和不同中药治疗,取大鼠肝(含肝癌)组织抽提RNA,Affymetrix Rat 230A GeneChip检测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肝癌表达增加者55个,减少者8个,不同中西医治法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分析:肿瘤转移相关基因及转移抑制基因在肝癌中表达的改变和不同治法作用的差异,其具体调节途径和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茵陈五苓散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防治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茵陈五苓散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血清ALT、AST和病理组织学的影响,为临床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预防1组、预防2组、治疗组,采用白酒灌胃造模,于实验第5周、第9周末尾静脉取血,分离血清,测定ALT、AST。并于第9周取血后肝脏取材,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模型组血清ALT、AST明显升高,预防1组、预防2组、治疗组血清ALT、AST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1)。预防组、治疗组肝组织病理学改变较模型组显著减轻。结论茵陈五苓散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大鼠酒精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19.
一效散及膏外敷治疗晚期肿瘤并发褥疮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一效散及膏外敷治疗晚期肿瘤并发褥疮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9例晚期肿瘤并发褥疮患者的临床分期、辨证分型、分期护理、治疗效果及其与褥疮发生后生存期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经一效散及膏外敷治疗痊愈3例占10%,有效16例占55%,无效10例占34%,总有效率66%。褥疮发生后生存期超过30 d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褥疮发生后生存期在30 d以内(包括30 d)患者。结论运用一效散及膏外敷治疗晚期肿瘤并发褥疮患者有一定疗效,褥疮治疗效果可能作为生存预后的观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杨俊莉  钟林江  雷阳  邓妍  高天赐  徐玉玲  刘涛  张坤 《中草药》2021,52(18):5569-5580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三重四极杆-线性离子阱质谱(UPLC-QTRAP-MS)方法鉴定常压及减压干燥熊胆粉的化学成分,明确其差异成分,并以网络药理学理念为指导,探索熊胆粉镇痛作用机制。方法基于UPLC-MS/MS检测平台、数据库以及多元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手段研究熊胆粉的化学成分差异;借助PharmMapper、Uniprot、GeneCards数据库及文献,获取熊胆粉成分和病毒性肝炎、胆囊炎及冠心病的作用靶点,并采用动物试验对其药效进行验证;对疾病靶标-药物靶标集做拓扑分析获得核心靶标,并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基因与信号通路分析(KEGG)通路富集,通过Cytoscape3.8.2软件构建成分-靶标-通路网络图。结果常压干燥、减压干燥熊胆粉共有成分721个,差异成分8个(L-焦谷氨酸、鸟苷5′-单磷酸水合物、5,6-二氢胸腺嘧啶、7-甲基黄嘌呤、左旋甲状腺素、甲基间酪氨酸、大黄素8-葡萄糖苷、益母草碱),搜索得到差异成分潜在靶点共1605个;检索得到病毒性肝炎靶点7444个、胆囊炎靶点636个、冠心病靶点7563个;熊胆粉对病毒性肝炎、胆囊炎及冠心病的共同靶点有282个,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759个(P0.05),其中生物过程(BP)条目717个,细胞组成(CC)条目21个,分子功能(MF)条目21个;熊胆粉中的鸟苷5′-单磷酸水合物、甲基间酪氨酸、左旋甲状腺素及大黄素8-葡萄糖苷等成分可能通过二氢硫辛酸脱氢酶(dihydrolipoyl dehydrogenase,DLD)、过氧化氢酶(atalase,CATC)及一氧化氮合酶2(nitric oxide synthase 2,NOS2)等靶点,调节代谢通路和癌症通路等信号通路发挥其镇痛作用。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常压、减压干燥熊胆粉均对热板及醋酸所致小鼠疼痛有抑制作用,且减压组镇痛作用强于常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干燥方式使得熊胆粉化学成分变异,从而导致其镇痛作用差异,初步探索了熊胆粉镇痛作用的机制,建议大生产中采用减压干燥制备熊胆粉,为熊胆粉合理应用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