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BNP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的动态变化及其对AM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24例及健康对照组20例测定血浆BNP浓度,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1例于症状发作后2、4、6、24 h测定血浆BNP浓度。结果:UA组及AMI各时间点BNP水平均明显高于SA组(P0.01);且随着症状发作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增高(P0.01)。AMI患者症状发作4、6 h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9和0.898。结论:AMI患者发病2 h血浆BNP就开始增高,且增高的水平与发病时间长短明显相关;血浆BNP用于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有非常好的诊断功能。  相似文献   

2.
刘维平 《海南医学》2005,16(7):83-84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冠心病中仅次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症候群,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SA)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中间状态,病情不稳定,易发展为AMI,危及患者生命,故有效控制UA的频繁发作非常重要。UA急性期静脉应用肝素和/或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可显著减少.AMI和顽固性心绞痛的发生,但因其并发症较多而影响其作用,低分子肝素与白蛋白非特异性结合较低,具有较好的生物利用度和剂量效应预测性。我院在UA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子肝素联合葛根素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祝海燕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20):888-889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脏猝死之间的中间型心肌缺血状态,UA常为AMI和猝死的先兆,故临床上积极干预意义重大。我科从2003年  相似文献   

4.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SA)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1998年7月-2002年2月本院对50例高龄UA患者应用葛根素注射液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不稳定型心绞痛(UA)为心血管常见疾病,介于稳定型心绞痛(SA)和急性心肌梗死(A加)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易演变为心肌梗死,造成严重的后果。为探索治疗UA及早期防治AMI的有效方法,我们使用硝酸甘油加小剂量肝素钙静脉滴注治疗UA患者41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13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阮锡勇 《广西医学》2005,27(7):1052-1054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综合征。UA患者病情较重,预后不良,极易发展为AMI和猝死,选择适当的治疗对改善其预后有重要意义。近年研究发现,其发病机制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有关。我们对比分析了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和在此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对UA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韩丽香  张立民 《广东医学》2004,25(9):1003-1003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是临床上常见的重症疾患 ,是界于急性心肌梗死(AMI)与稳定型心绞痛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 ,与非Q波心肌梗死合称为ST段不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发病率高 ,危险性大 ,多需心电图监护。本文对 1996~ 2 0 0 3年我院发生的 4 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脑钠肽检测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健康体检者2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1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45例,其中ACS组再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20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5例,采用干式快速免疫荧光法分别测定其脑钠肽浓度.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的(49.40±15.10)pg/ml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的(56.39±36.50)pg/ml比较,ACS组血浆BNP浓度明显升高(P<0.05;P<0.05;P<0.01;P<0.05),且心肌梗死(AMI)亚组BNP浓度(587.57±205.65)pg/ml高于不稳定心绞痛(UA)亚组(356.17±150.26)pg/ml(P<0.01),SAP组和对照组BN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患者血浆BNP浓度明显升高,心肌梗死患者较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更为显著.故血浆BNP检测可为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白细胞介素-6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白细胞介素 6 (IL 6 )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及心绞痛 (CSA)发病中的变化。方法 :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对 2 7例AMI、2 0例CSA(1 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与 9例稳定型心绞痛 )患者及 31名健康人血浆中IL 6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AMI患者血浆中IL 6含量明显升高 ,与健康人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 ,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患者血浆中IL 6含量明显升高 (P <0 0 5 ) ,在稳定型心绞痛 (SA)患者血浆中含量无显著性变化 (P >0 0 5 ) ,IL 6在UA中的含量高于SA ,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AMI与UA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在AMI中的含量高于UA。结论 :IL 6参与了AMI和CSA的发病。  相似文献   

10.
不稳定型心绞痛(UA)属急性冠脉综合征类型之一.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SA)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中间状态,易发展为AMI,危及患者生命.我们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低分子肝素(商品名速避凝)联合注射用葛根素(商品名:布瑞宁)治疗UA 92例,探讨其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作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健康体检者2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57例,其中ACS组再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25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2例,采用干式快速免疫荧光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测定其脑钠肽及hs-CRP浓度。结果 ACS患者血浆hs-CRP、BNP浓度明显升高,心肌梗死患者较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更为显著。结论血浆hs-CRP、BNP检测可为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不稳定型心绞痛(UA)为心血管常见疾病,介于稳定型心绞痛(SA)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易演变为心肌梗死,造成严重的后果。为探索治疗 UA 及早期防治 AMI 的有效方法,我们使用硝酸甘油加小剂量肝素钙静脉滴注治疗 UA 患者41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按照 WHO 推荐的冠心病命名及诊断标准,我们选择随机不稳定型心绞痛68例,基本情况相似,见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性心肌梗塞、不稳定型心绞痛 )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 (LPA)水平的变化。方法 :入选 12 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根据病情将其分为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6 0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 6 0例 [治疗前不稳定型心绞痛 1组 (UA1) ,治疗后不稳定型心绞痛 2组 (UA2 ) ],并入选 6 0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 ,分别测定血浆溶血磷脂酸 (LPA)。结果 :AMI组和UA1血浆LP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1 8378± 0 6 75 3μmol/L) ,分别是 3 80 17± 1 6 2 89μmol/L、3 0 2 73± 1 2 76 7μmol/L ,P <0 0 5 ,其中异常增高率AMI组占 6 3 3% ,UA1组占 4 5 % ,UA2 组占 13 3% ,正常组 5 % ,不稳定型心绞痛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后LPA明显降低 2 0 4 6± 0 84 72 μmol/L。结论 :血浆溶血磷脂酸作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在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及指导合理应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方面有重要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中D-二聚体浓度(D-dimer,DD)的变化和意义。方法:对78例冠心病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27例、稳定型心绞痛(SA)31例和23例健康人分别测定血浆D-二聚体的浓度。结果:AMI组、UA组和SA组DD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冠心病各组患者血浆中DD浓度明显升高,DD可作为冠心病的诊断参考指标之一,并为临床上治疗和预防上述疾病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和冠心病临床类型、病变程度的关系 ,以了解D—二聚体在冠心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方面的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1 1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1 5例稳定性心绞痛 (SA)、1 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 (UA)、1 5例健康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AMI组、UA组、SA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均 <0 0 1 ) ,且AMI组明显高于UA组和SA组 (P均 <0 0 1 ) ,而SA与UA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冠心病患者存在凝血和纤溶功能异常 ,且异常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至于UA与SA相比 ,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特性与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不稳定型心绞痛(UA)、Q波急性心肌梗死(AMI)和非Q波心肌梗死、缺血性猝死的总称,其共同的发病机理为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或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VP)不同程度的破裂与血栓形成。近年来,将形成急性闭塞性血栓并主要造成ST段抬高的Q波AMI称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其中AMI又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发生机制主要是不稳定斑块的破裂,继发血栓形成。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就是指那些不稳定和有血栓形成倾向的斑块。ACS是造成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及猝死的重要的病因,所以,对于ACS的早期识别及积极正确的治疗,对  相似文献   

18.
0 引言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其中AMI又分为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及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  相似文献   

19.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中间状态,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粥样斑块破裂、血管内皮受损及血栓形成,极易演变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或猝死。脂代谢异常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积极有效的调脂治疗,能够防止或减少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降低病死率,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不同类型冠心病中C-反应蛋白水平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不同类型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投射比浊法测定CRP浓度。检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稳定型心绞痛(SA)组和对照组中CRP血浆浓度的差异。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CRP血浆浓度均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结论冠心病患者CRP血浆浓度升高.其升高可促进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参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在评估冠心病发生的危险性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