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纤溶系统是人体防止血栓形成,维持血流畅通的主要成份,其主要功能是清除淤积在血管壁上的纤维蛋白,维持肌体凝血与抗凝血之间的平衡。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PAI)是纤溶系统的关键物质。tpa可使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后者使血栓中纤维蛋白水解。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Ⅲ(FXⅢa)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1]。其血浆浓度的升高反映了纤溶活性增强和凝血酶生成增多,是一项鉴别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以及监测溶栓治疗的有价值的指标。本研究主要测定D二聚体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1 临床资… 相似文献
3.
D-二聚体(D-D)为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最终降解产物。血浆D-二聚体含量升高提示体内继发性纤溶活性增高和凝血酶增多,可以作为体内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的分子标记物之一,而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目的是观察老年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血管病血浆D—二聚体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病与凝血及纤溶有关,为探讨D-二聚体在急性脑血管病中变化的意义,对96例急性脑血管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进行了测定,结果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96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起病1周内入院,按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标准确诊,并有头颅CT支持,其中脑缺血58例(包括脑血栓形成38例,脑栓塞10例,TIAIO例),男39例,女19例,年龄48~87岁,平均672岁;脑出血38例,男28例,女10例,年龄52~SO岁,平均65.3岁。正常对照组26例,均为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人员,年龄50~71岁,平均年龄64.2岁,男女之比2:1。采血时间,均… 相似文献
5.
林伟琦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2,(11B):31-32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正常人血浆中此种降解产物甚微,但凡伴有微血栓形成的许多疾病都有可能导致D-二聚体的增高。可作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DIC前状态的诊断依据之二。 相似文献
6.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过敏性紫癜(HSP)患儿止血分子标记物D-二聚体(D—D)的变化,探讨其在HSP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将40例HSP患儿根据临床有无肾脏损害分为肾炎组和非肾炎组,并以20例正常儿童作对照组。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两组患儿在发病初期,血浆D-D水平均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这种变化在肾炎组更为明显。恢复期,两组患儿血浆D-D水平均显著下降,较发病初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SP患儿存在高凝状态,具有肾炎表现者则更具此倾向。通过对此指标的检测,可以更好的了解HSP的病理基础,有助于血栓前状态的诊断及判断预后,并为临床采取抗凝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8.
过敏性紫癜血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 14 0 )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ELISA法测定 34例过敏性紫癜患者和 31例正常对照组血GMP 14 0水平。结果 发作期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浆血小板GMP 14 0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经治疗有效者的GMP 14 0明显低于治疗前 (P <0 0 5 )。结论 血浆血小板GMP 14 0参与了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 ,可作为判断疗效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患儿切实、有效的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对52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实施支持、对症治疗,根据患儿的病情、心理状况,给予对应的护理措施。结果:经治疗及护理,52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经精心治疗和护理,46例患儿痊愈出院,6例患儿好转出院,平均住院8~20d,总有效率达100%,平均住院天数8~20d。结论:采取有效地预防、护理措施,可减少小儿过敏性紫癜的复发,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护理。方法:分析、总结本科室2006年9月~2010年9月收治的93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措施。结果:本组93例患儿,经积极治疗和护理,一次性痊愈85例,复发再住院6例,转院2例,治愈率为91.4%。结论:对患儿采取系统完善的护理措施,是有效治疗和控制儿童过敏性紫癜,减少并发症,降低复发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过敏性紫癜患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免疫球蛋白G、A(IgG、IgA)水平,用放射免疫法(GMP-140用单位点免疫放射法)检测过敏性紫癜患治疗前后血浆上述物质含量,并以31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过敏性紫癜患与对照比较血浆GMP-140(754±168对640±168分子数/血小板,t=2.295,P〈0.05),cAMP( 相似文献
12.
儿童过敏性紫癜血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D-二聚体的水平及其与HSP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胶体金标法测定86例HSP患儿血D-二聚体水平,并按有无消化道出血和肾脏损害分为三组,分别比较D-二聚体阳性率。结果HSP病例中伴消化道出血及肾脏损害患者较均无二者损害患者,其D-二聚体阳性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肾脏损害组尤为显著升高(P〈0.01)。结论D-二聚体的测定能早期、快速、准确的判断HSP患儿体内的高凝状态程度,对减轻并发症,缩短病程,防止复发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和血小板聚集功能(PAG)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24例过敏性紫癜患者和21例正常对照绵血浆GMP-140和PAGM水平,结果:发作期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浆GMP-140和知小板最大聚集率(PAGM)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经治疗有效者的GMP-140和PAGM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血浆GMP-140和PAGM参与了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二者可作为判断疗效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患儿的有效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对本组47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在行支持和对症治疗的同时,根据患儿的特点,给予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皮肤护理、关节肿痛、腹痛护理和紫癜性肾炎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结果本组39例痊愈出院,8例好转出院,总有效率100%;住院天数7-28d。结论对过敏性紫癜患儿采取有效的综合护理措施,可保证疗效,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8.
血液恶性疾病患者D—二聚体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65例血液恶性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急性白血病组D-二聚体水平增高具有显著性差异,尤以M3型患者更显著(8.54±5.70)mg/L(P<0.001)。淋巴瘤及慢粒患者升高不显著。24例急性髓性白血病完全缓解(CR)后,D-二聚体水平达到正常水平(0.31±0.10)mg/L。5例复发者D-二聚体再度升高(7.715±2.31)mg/L,与CR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表明动态观测D-二聚体的血浆水平变化,有助于对白血病病情的判断和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9.
Ⅱ型糖尿病因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尽早发现及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糖尿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同时观察血糖的高低与D-二聚体含量的关系,将41例病人组分为无并发症、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方法对64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发病特征、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本组病例符合过敏性紫癜的一般规律,以冬春季发病常见,男性多于女性,学龄儿童常见,感染是其最常见的诱因,腹型紫癜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当皮疹出现后,本病诊断较易,皮疹出现前,如果能及时行胃镜检查发现胃肠黏膜皮肤紫癜样改变,可诊断本病。结论提高对腹型紫癜的认识,结合合理辅助检查,及早地诊断本病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