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收集 1992~ 2 0 0 1年期间在国内期刊公开发表的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论文 12 0篇 ,从病机认识、辨证论治、专病专方等方面概述如下。1 病机认识1.1 以虚为主 万氏[1] 等在谈运用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体会中指出 ,中风之初 ,病因各异 ,治疗各异。但长期卧床之后 ,则四肢筋脉失于濡养 ,闲而不用 ,废而不劲 ;动则气短 ,静则气滞 ,气短为气虚 ,气滞也可致气虚 ;睡久则无力 ,不睡而乏神 ,乏力为气虚 ,乏神又可致气虚 ;中气不足 ,排便无力 ,腑气不通 ,日久纳差 ,水谷不化 ,清气不升 ,浊气不降 ,气虚日甚一日 ,四肢八节更不能用 ,强…  相似文献   

2.
补中益气汤为《脾胃论》治脾胃气虚,身热有汗,渴喜热饮,头痛恶寒,少气懒言,饮食无味,四肢乏力,舌嫩色淡,脉虚大;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久痢或久疟;以及遗尿、淋浊、妇人崩漏,带下等症。笔者临证用此方化裁,治疗水肿、咳血、眩晕  相似文献   

3.
徐春霞  李慧 《河南中医》2013,33(4):617-618
言及泄泻,或从寒湿热邪,或从气虚、阳虚、气郁等论治者从肾阴虚论治泄泻者较少,然临床上久泄伤及肾阴亦不少见,久泄者多虚,当以扶正为主,虽气虚、阳虚者多见,但亦不乏阴虚者.临床上应于复杂多变的症状中把握辨证关键,识别病机,方能正确施治.  相似文献   

4.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由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组成,具有调补脾胃、升阳益气之功,主要用于治疗脾胃气虚所致的身热出汗、气短纳呆、体倦乏力或气虚下陷而致的脱肛、子宫脱垂、久痢、久疟等症。笔者根据其组方原理,用治阳虚盗汗、气虚癃闭等病症,疗效亦佳。列案如下。  相似文献   

5.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卷中方,由黄芪、人参、白术、当归身、炙甘草、陈皮、升麻、柴胡组成。有调补脾胃升阳益气的功能。治脾胃气虚而致的身热、有汗、渴喜热饮、头痛恶寒、少气懒言、饮食无味、四肢乏力、舌嫩色淡、脉虚大,或气虚下陷而致的脱肛,子宫脱垂、久痢或久疟等症。  相似文献   

6.
<正> 气虚麻木补气通络气虚麻木,多由于病久体弱,气虚无力帅血,血行迟滞,营运不周,经络失于煦养,故肢体麻木。《丹溪心法》云:“手足麻木者,属气虚”。临床常见证状:气虚无力,声低懒言,手足凉麻木或半身不遂。面色微白,舌淡苔白,脉沉缓,桡尺动脉或足背、踝动脉摸之细弱,足或手凉,压之回血慢。证属气虚血瘀  相似文献   

7.
成人厌食多因饮食失宜 ,或病久伤正而致脾胃气虚 ,或因情志不畅、思虑伤脾 ,或因惧怕肥胖而节食等 ,日久而成 ,以长期厌恶饮食、消瘦疲乏为主要表现。多起病缓慢 ,病程较长。可表现为长期食欲不振 ,进食量少 ,甚至拒食 ,见食则恶心欲吐 ,偶有脘腹痞胀轻证 ;可见形体瘦弱、面色少华等证 ;妇女可见经少、闭经。笔者自 1 995年来采用点刺四缝穴的方法治疗典型成人厌食症患者 36例 ,收到满意疗效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6例中女 2 9例 ,男 7例 ;年龄 1 5~ 2 0岁 1 5例 ,2 1~ 2 5岁 9例 ,2 6~ 30岁 6例 ,31岁以上 6例…  相似文献   

8.
王东红 《吉林中医药》2009,29(9):745-746
肖承惊教授认为,子宫肌瘤主要由于患者病程较长,出血量多,致阴血亏虚,气随血耗导致气虚;或因忧思劳倦伤脾,脾虚气血化生无源,而致正气不足。气虚运血无力,血流缓慢,停蓄胞宫,日久则成瘸瘕;而瘀血日久又可损伤正气,进而加重血瘀而为气虚血瘀型。子宫肌瘤患者在月经近净时或刚净后,出现阴道排液,或血水交融,为湿浊久蕴凝滞成痰,痰湿瘀血互结,结于胞中而成瘕瘕;而血瘀日久,气机不利,亦可产生痰湿,致痰瘀互结,阻滞冲任气血,而使瘢积愈坚而为痰瘀互结型。用药分为经期和非经期治疗,且在不同时期补与消各有侧重,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9.
中医的久泻多责之于脾虚、肾虚、肝郁 ,而脾虚型久泻常常从脾气 (阳 )虚论治 ,至于脾阴虚型较少提及。故治疗方法上多以燥湿温脾为主 ,鲜见益阴止泻的记载。在临床的观察中 ,的确有不少或误用温燥止泻助火伤阴 ,或久泻伤阴 ,或素体阴亏等所导致的脾阴虚型久泻。笔者自 2 0 0 0— 2 0 0 2年期间应用资生丸汤剂治疗脾阴虚型久泻 36例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72例均为本科住院及门诊病人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36例。两组病患症状基本相同 ,其中男 32例 ,女 4 0例 ;年龄 2 1~ 70岁。其证型临床表现为久泻不止 ,多则 5年…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中风偏瘫 ,我们通常分为气虚血瘀、肝阳上亢和肾虚精亏 3型进行辨证施治。1 气虚血瘀临床表现 :半身不遂 ,神疲肢倦 ,肢体麻木 ,或语言不利、语音低微 ,口眼歪斜 ,或患侧肢体浮肿 ,舌质紫、苔薄白 ,或舌体不正 ,脉濡缓。病机 :气虚血瘀 ,络脉痹阻。治法 :补气活血 ,化瘀通络。方药 :补阳还五汤 (《医林改错》)加味 :生黄芪3 0~ 1 2 0 g,干地龙 1 0 g,杜红花 1 0 g,桃仁 1 0 g,丹参1 0 g,赤芍 1 0 g,当归尾 1 0 g,川芎 5 g。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制南星 ;口眼歪斜者加白附子、全蝎 ;喉中痰声漉漉者加苍术、姜半夏。按 :古人云 :气虚不…  相似文献   

11.
黄芪的药用价值侯娜菲②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性微温,味甘,入脾、肺经,功能补气升阳、益气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浮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愈,血虚萎黄,内热消渴。...  相似文献   

12.
总结姜树民教授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引起胃黏膜损伤的经验.认为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胃黏膜损伤,初为气虚血瘀证,病久多见寒湿困脾、脾胃湿热证.治疗时,病初以益气活血法,病久予苦温燥湿或清热化湿法.  相似文献   

13.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为脾胃气虚而设,具益气升阳、调补脾胃之功,临床用于治疗子宫下垂、胃下垂、久泻久痢等病,笔者将其加减化裁,用于气虚所致的男科病,疗效显著,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4.
补中益气汤为金代名医李东垣所创,由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1],主要用于气虚发热,头痛恶寒,气虚下陷、脱肛、子宫下垂、久疟久痢及一切脾胃虚弱、气虚下陷所引起的多种疾病,共起“损者益之”、“寒者温之”的作用[2]。本方从李东垣创制以来,历经800多年,是临床应用甚为广泛的中医名方之一,颇受中医界推崇。原方用于治疗“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后世医家经过反复实践探索,不断将本方的临床适用范围加以扩展,使其成为至今仍为中…  相似文献   

15.
13 气13 1 气虚[原文节选 ]主证 :言语音低、呼吸短促或微弱、神疲肢倦、懒于行动、自汗、胸闷、脱肛、滑泄不止、易于感冒及失血。辨 :气虚即少气 ,卫气不固易于感冒 ,宗气不足常见胸闷气促音低 ,中气下陷多为脱肛、久泻不止 ,也有气虚不能运行 ,发生痞满胀滞 ,慎勿误作实证。气属阳 ,故气虚亦属阳虚范围 ,但一般气虚以肺脾为主 ,阳虚着重在命门。多神疲形寒 ,四肢清冷 ,二便不禁 ,阳萎精冷等证 ,与气虚有别。治法 :①益卫固表法 ;②培养中气法 ;③升举气陷法 ;④温养命火法 ;⑤峻补下元法。[歌诀 ] 宗闷气促音低冒 ,脱肛久泻痞胀劳 ;固…  相似文献   

16.
气虚的发生发展是气虚病久损伤元阳,气虚是原始病因,是导致阳衰的基础病因,阳气衰减是气虚发展演变的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17.
血府逐瘀汤治疗顽固性失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失眠患者可分别虚实论治。虚者多为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等证 ;实者多见肝郁化火、痰热内扰。临床常用的方剂有龙胆泻肝汤、温胆汤、黄连阿胶汤、归脾汤等。如果辨证确切 ,多可获效。但对顽固性失眠 ,临床应考虑病久入络 ,瘀阻经络 ,以至阴阳不交的病机。有鉴于此 ,笔者针对顽固性失眠采用血府逐瘀汤治疗 ,疗效满意 ,现介绍如下。典型病例刘某 ,男性 ,64岁 ,2 0 0 0年 7月因失眠十余年而来诊。患者素有高血压史 ,需长期服降压药 ,且血脂偏高 ,入眠困难 ,或半夜易醒不能再入睡 ,伴健忘。服安定效果不佳。笔者认为其病久入络 ,瘀阻…  相似文献   

18.
补中益气汤出自金元时代李东先生的《脾胃论》由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主治脾胃气虚,发热、自汗出、渴喜温饮、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白、大便稀溏、脉洪而虚、舌质淡、苔薄白;或气虚下陷,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久痢、久疟,以及清阳下陷诸症。本人在临床中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遗尿、崩漏、眩晕、低热等病症,收异病同治之良效。  相似文献   

19.
补中益气汤新用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补中益气汤始载于《脾胃论》,用治脾胃气虚、清阳下陷以及由气虚而致摄纳不力所形成的诸症,如发热、自汗、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久痢等。现多用于治疗气虚发热、内脏下垂、低血压、重症肌无力症以及慢性消耗性、出血性疾患,笔者用其治疗疑难病症3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中风又名卒中,中风发生的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与心、肝、肾三腑,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中风后便秘患者多因素体气虚不能推动大便而出,大便在大肠日久则干燥难解。如长期误入攻下,伤及脾胃则气更虚,气虚则水湿停滞郁而生热,湿热内生,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上下不通,便秘更重。总之,中风后便秘的病因病机是以气虚为其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