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了解联合应用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神经节苷脂1(GMl)对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SD大鼠,分为生理盐水(NS)组、NGF组、GM1组和NGF GM1组,将大鼠坐骨神经造成5mm缺损,术中硅胶管内局部加药、术后大鼠损伤侧小腿肌注药物。术后定期光、电镜观察L4~I6脊髓前角神经元结构变化,测定损伤远段和近段神经传导速度。结果:脊髓运动神经元数目以及神经传导速度4周时,NGF组和GM1组均多于或快于NS组,NGF GM1组则多于或快于NS组、NGF组和GM1组,8周时NGF GM1组、NGF组、GM1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均多于或快于NS组。结论:NGF GM1对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退变的保护作用与单用NGF或GM1相比,能更早期地发挥作用,并且效果优于单用NGF或GM1。  相似文献   

2.
神经节苷脂神经生长因子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联合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M1,GM1)对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硅胶管套接大鼠坐骨神经,将NGF、GM1、生理盐水、GM1 NGF混合液分别加入硅胶管内,术后4周、8周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组再生神经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厚度均高于对照组,GM1 NGF组均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显著性(<0.01)。结论NGF、GM1能促进运动神经元轴突再生。GM1介导NGF促进运动神经元轴突再生,表现出良好的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和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联合应用对去细胞异种神经支架修复大鼠坐骨神经陈旧性缺损后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制作大鼠坐骨神经陈旧性缺损模型,用去细胞异种神经支架进行桥接修复。大鼠术侧小腿三头肌内分别注射NGF+GM1液或NS液,每日1次连续2周。于修复术后8或14周,检测计算大鼠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NCV)恢复率和小腿腓肠肌复合动作电位(CMAP)波幅恢复率;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作为逆行神经轴突示踪剂注射于损伤神经,观察脊神经节内神经元HRP标记情况;检测小腿三头肌湿重及腓肠肌纤维平均截面积恢复率;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观察移植的神经支架内及其近、远端吻合口的神经纤维组织学特点。结果:在修复术后8周和12周的动物中都观察到:NGF+GM1组动物的MNCV恢复率、CMAP波幅恢复率、L3~L5脊神经节HRP标记细胞数、小腿三头肌湿重恢复率及腓肠肌纤维平均截面积恢复率均优于NS对照组(P﹤0.05);NGF+GM1组动物移植神经支架内再生神经纤维更加密集、排列规则整齐,神经支架内Schwann细胞(SC)大量增殖。结论:结果表明NGF及GM1联合去细胞异种神经支架可成功地修复周围神经陈旧性缺损,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和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联合应用对去细胞异种神经支架移植后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本研究将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GF治疗组、GM1治疗组、NGF+GM1联合治疗组,选取兔胫神经进行化学萃取,形成去细胞异种神经支架桥接大鼠10mm坐骨神经缺损,移植前分别用等渗盐水(NS)、NGF液、GM1液或NGF+GM1液浸泡去细胞异种神经支架,术后各组大鼠术侧小腿肌内分别注射NS液、NGF液、GM1液或NGF+GM1液。术后4、8周行大体观察并用神经电生理、肌湿重、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测定神经纤维再生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显示:在同一时间点,NGF+GM1联合治疗组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恢复率、小腿腓肠肌复合动作电位波幅恢复率、小腿三头肌湿重恢复率均优于单独用药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NGF+GM1联合治疗组有大量再生有髓神经纤维顺畅地通过远端吻合口。本研究结果提示联合应用NGF和GM1可明显促进去细胞异种神经支架移植后的神经纤维再生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waaF空肠弯曲菌(CJ)变异株是否失去神经节苷脂模拟结构,不再能诱导抗神经节苷脂抗体产生,为CJ诱发Guillain-Barr啨综合征的分子腄饫砺厶峁┲ぞ荨7椒?将26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CJ亲代株组(10只)、waaF变异株组(10只)、对照组(6只),分别用弗氏佐剂加入亲代株CJ、waaF变异株及生理盐水,对三组动物皮下注射免疫。ELISA动态检测三组动物免疫前及免疫后2周和4周血清中CJ脂寡糖(LOS)及多种神经节苷脂(GM1、GD1a、GD1b、GD3、GT1b)抗IgG抗体水平的变化。结果:免疫后2周,亲代株及waaF变异株组动物血清抗LOS-IgG抗体滴度(0.758±0.136及0.744±0.125)较免疫前(0.250±0.101及0.226±0.083)明显增高(P0.05),4周进一步增高为(0.971±0.214及0.975±0.172),亲代株及waaF变异株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免疫前后LOS-IgG抗体水平无明显改变;免疫后2周,亲代株组动物血清抗GM1-IgG、GD1a-IgG及GT1b-IgG抗体水平(0.661±0.290、0.487±0.041及0.457±0.071)较免疫前(0.173±0.081、0.151±0.038及0.182±0.101)明显增高(P0.05),4周进一步增高为(0.984±0.025、0.541±0.178及0.574±0.156),waaF变异株组及对照组免疫后未见神经节苷脂抗体增高。结论:CJ的LOS外核上神经节苷脂样结构是诱导抗神经节苷脂抗体产生的关键结构,为CJ感染后GBS的分子模拟机制提供证据,waaF变异株丧失了多种神经节苷脂模拟的抗原表位,但保留LOS免疫原性,可能成为安全减毒活菌苗的候选株。  相似文献   

6.
背景:促红细胞生成素除了具有造血的作用以外, 对神经系统损伤的修复也起着重要作用。 目的:观察聚乳酸-聚乙醇酸-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微球对大鼠坐骨神经再生的作用。 方法: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制备大鼠双侧坐骨神经缺损模型(1 cm缺损)以及可吸收甲壳素神经再生室。实验组室内注入聚乳酸-聚乙醇酸-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微球;对照组室内注入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空白对照组室内注入等渗生理盐水。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再生神经的传导速度优于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且12周优于6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S-100 免疫组织化学及Loyez氏神经染色法显示:实验组神经纤维数量多于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12周多于6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提示聚乳酸-聚乙醇酸-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微球能够促进实验性坐骨神经缺损的再生和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周围神经损伤;神经再生;甲壳素导管;传导速度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2.006  相似文献   

7.
背景:神经节苷脂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惟一具有修复神经损伤,重塑神经网络的特效物质。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是神经节苷脂的一种。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并应用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治疗大鼠脑梗死的效果。 方法:Wistar大鼠应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建模成功6 h后通过尾静脉注射浓度为1×1010 L-1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或细胞培养液1 mL,同时经腹腔注射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水溶液或生理盐水,1次/d,连续3 d。静脉移植后24 h,3 d及伤后1、2 周行Longa行为学评分,检测神经功能的损伤情况。治疗3 d后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中AQP4mRNA表达和蛋白合成的变化。2周后行BrdU免疫组化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移植细胞的存活和对组织的修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1,2周,大鼠神经功能障碍评分细胞移植+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组低于细胞移植组,细胞移植组低于梗死组(P < 0.05);移植后3 d,脑梗死周围组织AQP4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梗死组高于细胞移植组,细胞移植组高于细胞移植+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组(P < 0.05);2周后BrdU免疫组化和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中的神经元数量细胞移植+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组多于细胞移植组,细胞移植组多于梗死组(P < 0.05)。结果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同时应用神经节苷脂治疗可明显改善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学功能。  相似文献   

8.
背景:非侵入式脊髓损伤治疗方法亟待开发。纳米材料能够递送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具有明显优势。目的:制备缓释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节苷脂GD1a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微球,探究其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采用油水乳液挥发有机溶剂法,制备缓释神经营养因子3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微球和缓释神经节苷脂GD1a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微球,检测微球的缓释性能。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雌性SD成年大鼠分为5组:假手术组打开椎板后直接缝合,脊髓损伤组建立脊髓T9撞击损伤模型,神经营养因子组脊髓T9损伤区域注射缓释神经营养因子3的纳米微球悬液,神经节苷脂组脊髓T9损伤区域注射缓释经节苷脂GD1a的纳米微球悬液,实验组脊髓T9损伤区域注射缓释神经营养因子3的纳米微球和缓释神经节苷脂GD1a的纳米微球混合悬液,每组12只。术后每周进行旷场实验及BBB评分,术后4,8周进行脊髓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与结论:(1)体外浸泡于PBS 14 d内,缓释纳米微球可持续释放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节苷脂GD1a。(2)术后7,8周,与脊髓损伤组比较,神经营养因子组、实验组大鼠的BBB评分、旷场总移动距离增...  相似文献   

9.
内源性神经节苷脂GM1与神经系统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经节苷脂GM1是膜表面一类重要的鞘糖脂 ,与神经系统发育密切相关。神经节苷脂GM1对神经细胞胞内钙离子浓度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核膜神经节苷脂GM 1与神经细胞轴突生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文题释义:细胞培养上清:细胞在正常生理过程中会释放一些信息物质,包括可溶性因子、细胞外囊泡、蛋白质、各种RNA等,这些物质能够在细胞间通讯,乃至在多种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细胞培养过程中,这些物质由细胞分泌至细胞培养液中。这种含有细胞分泌的活性物质并去除了细胞碎片等杂质的培养液,称为细胞培养上清。 神经再生:损伤后的神经再生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调节。神经再生过程可归纳为3个方面:受损神经近端轴突的萌芽和伸长,再生轴突的髓鞘化,再生轴突与靶器官之间突触连接的重建。神经再生分为中枢神经再生及周围神经再生。受轴突外部再生微环境的影响,中枢神经再生较外周神经再生更为困难。 背景:既往研究发现嗅鞘细胞培养上清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及功能恢复,但应用于周围神经损伤治疗方面鲜有报道。 目的:探讨嗅鞘细胞培养上清是否有助于周围神经损伤后的神经修复。 方法:分离纯化嗅鞘细胞并鉴定,制备嗅鞘细胞培养上清。在体外环境将嗅鞘细胞培养上清作用于背根神经节组织块,观察背根神经节轴突生长情况;在体内环境将嗅鞘细胞培养上清应用于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模型,观察坐骨神经轴突再生及髓鞘化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嗅鞘细胞纯度高达(94.4±3.1)%;②与空白对照组和低剂量嗅鞘细胞上清组对比,高剂量嗅鞘细胞上清组背根神经节组织块的5根最长神经轴突平均长度显著增加(P < 0.05);③免疫荧光显示嗅鞘细胞上清处理组与自体神经移植组类似,再生神经贯通缺损区域,并且再生神经排列有序,神经再生情况显著优于空白对照组;④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嗅鞘细胞上清处理组再生神经轴突的数量和髓鞘厚度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 < 0.05);⑤结果表明,嗅鞘细胞培养上清能够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轴突再生及再生轴突的髓鞘化,为周围神经损伤提供了一种新的基于嗅鞘细胞的无细胞疗法。 ORCID: 0000-0002-9558-8585(杨雨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测促红素(EPO)治疗大鼠面神经损伤后对面神经电生理的影响。方法 36只SD大鼠随机分成:A组(损伤+生理盐水)和B组(损伤+EPO)。B组做面神经挤压损伤后EPO 3000IU/Kg皮下注射每天一次,直至取材。测定各组大鼠面神经的神经电生理和有髓纤维通过率(PR),观察药物治疗前后大鼠的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经EPO治疗后,B组大鼠面神经的传导速度明显加快,潜伏期减小,波幅升高;EPO组的PR明显优于A组。结论 EPO可改善神经髓鞘功能,有效提高周围神经损伤后的神经传导速度,促进神经的再生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3(TGF-β3)与牙髓干细胞联合应用能否显著促进兔面神经的损伤修复.方法 取16只成年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制备面神经上颊支7mm缺损并于损伤局部进行硅胶管套接的动物模型.右侧面神经随机设为(TGF-β3+牙髓干细胞)实验组(8只兔)和TGF-β3对照组1(8只兔),左侧面神经设为PBS液对照组2(8只兔)和正常对照组(8只兔).术后3月,进行大体形态观察、组织学观察及电生理检测.结果实验兔16只均进入分析,实验组再生神经直径与近、远端神经干相当,无神经瘤形成,外膜血管丰富,质地坚韧.再生组织切片HE染色显示:实验组面神经外膜完整,神经纤维排列相对较整齐,形态较完整,髓鞘肿胀,仍可见肥大增生的雪旺细胞,胞核浓密,束间血管较多.光学显微镜图像分析显示:实验组再生神经纤维总数多于其他2个对照组,再生神经纤维直径也远远大于其他2个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薄切片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再生纤维以有髓神经纤维为主,形态规则,髓鞘板层结构清晰,轴浆内细胞器丰富.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神经肌肉动作电位的潜伏期明显短于其他2个对照组[实验组(1.96±0.32) ms,对照组1(2.35±0.41) ms,对照组2(3.42±0.55)ms,p<0.05],并且实验组神经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明显高于其他2个对照组[实验组(11.06±3.25) mV,对照组1(8.40±1.68) mV,对照组2(4.62±0.77) mV,p<0.05].结论TGF-β3与牙髓干细胞联合应用能显著提高面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有研究表明化学去细胞法处理的同种异体神经修复面神经缺损可以取得较好的修复效果。 目的:在化学去细胞法处理同种异体神经的基础上探索一种修复面神经缺损更有效的修复方式。  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制备面神经颊支缺损动物模型,采用经化学去细胞的同种异体腓肠神经进行移植,且与伴行静脉行外膜缝合;对照组在同样位置的远近端分别切断面神经,但不破坏被切断神经与周围组织的正常解剖关系,再切断处行外膜缝合桥接。 结果与结论:修复后3个月两组兔均存活,面部表情基本对称,胡须活动正常,神经移植处未见明显瘢痕及神经瘤形成。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右侧面神经颊支传导速度,移植体远端吻合口附近5.0 mm段有髓神经纤维数量,靶肌肉运动终板计数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证实,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与周围静脉伴行修复家兔面神经缺损的方法可以达到与自体面神经原位移植相似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雏菊叶龙胆是否对坐骨神经损伤后有促进功能恢复的作用,其中是否有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的参与。方法雄性Wistar大鼠225只,右侧坐骨神经离断后显微镜下缝合。造模后随机分为对照组、雏菊叶龙胆25 mg组、50 mg组、75 mg组和甲钴胺组5组。对照组生理盐水注射,其他组相应剂量的雏菊叶龙胆及甲钴胺注射,1、3、5周测定神经传导速度及腓肠肌肌细胞截面积,免疫组化分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阳性细胞比率。结果雏菊叶龙胆50 mg、75 mg组与对照组、甲钴胺组神经传导速度相比有明显差异,雏菊叶龙胆25 mg组与75 mg、50 mg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25)。3周时对照组、甲钴胺组、雏菊叶龙胆25 mg、50 mg、75 mg组腓肠肌肌细胞截面积分别为:(455.06±29.38)μm2、(679.03±81.48)μm2、(465.31±71.55)μm2、(670.24±91.26)μm2、(669.28±78.54)μm2,对照组、雏菊叶龙胆25 mg组与其他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3周时各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免疫组化可见雏菊叶龙胆25 mg组和对照组与雏菊叶龙胆50 mg、75 mg组比较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雏菊叶龙胆可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中有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参与。  相似文献   

15.
背景: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复合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稳定的机械强度,无毒副作用,可控的降解速率等特点。 目的:观察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 方法:手术显露36只Wistar大鼠坐骨神经,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游离坐骨神经后不作任何处理,对照组切断坐骨神经后行神经断端直接吻合,实验组于神经吻合断端包裹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 结果与结论:①神经电生理学检测:术后4,6周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比较,对照组<实验组<假手术组(P均<0.05)。②组织学检测:对照组神经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实验组吻合口光滑平整,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明显降解吸收,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对照组有髓神经数量较假手术组、实验组明显减少,且轴突再生率和再生轴突成熟度较低。③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检测:对照组被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阳性有髓神经纤维数量较假手术组、实验组明显减少。表明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能减轻神经术后粘连,促进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甲钴胺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住院的新诊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44例,做神经传导速度检查,与正常人30例比较。用甲钴胺治疗2周,复查神经传导速度,并与治疗前比较。统计学分析与对照组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结果: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神经传导速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或0.01);经甲钴胺治疗2周后,2型糖尿病组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或0.01)。结论: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已经出现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下降,甲钴胺治疗可以使其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重度神经损害的特发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及其对预后的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重度神经损害的特发性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这些患者在发病重度神经损害的第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分别进行肌电图与神经传导检查,并结合相应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42例重度神经损害的特发性面瘫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的恢复无明显改善(P〉O.05);患侧面神经复合肌动作电位潜伏期均延长,运动传导速度均明显减慢,所引出的M波波幅均低于正常的70%,患侧面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均可见失神经电位,以上4个参数结果在治疗到第1个月、3个月、6个月时与正常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不同治疗时间后比较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重度神经损害的特发性面瘫患者经内科综合治疗无明显效果;神经传导与肌电图可以给重度神经损害的特发性面瘫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客观的依据,且内科综合治疗到第6个月后面神经功能在Ⅴ、Ⅵ级者,是否采取手术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的时机选择与预后需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面神经局部缺血对面神经及面神经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面神经局部缺血对面神经及面神经核的影响,为临床腮腺切除术提供参考。方法选用家兔,采用同体对照的方法,模拟人腮腺切除手术。实验侧于手术显微镜下,游离面神经并破坏其外血管系,切除腮腺。术后家兔存活4周,观察以下指标:分别检测家兔实验侧和对照侧面神经颊支的传导速度、CMAP波幅和潜伏期;取双侧茎乳孔外面神经干,透射电镜下观察面神经超微结构的变化;取双侧面神经核,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面神经核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表达的变化,PCR-ELISA法观察面神经核端粒酶活性的变化。 结果 实验侧面神经颊支的传导速度明显低于对照侧、潜伏期明显长于对照侧、波幅明显低于对照侧(P<0.01,P<0.05)。实验侧面神经超微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以轴索变性为主,包括轴索内微丝增生、断裂,线粒体肿胀、嵴断裂,变性轴索溶解等。实验侧面神经核CHAT的表达和端粒酶活性明显低于对照侧(P<0.01,P<0.05)。 结论 游离面神经破坏其外血管系切除腮腺,可导致面神经超微结构发生明显改变、面神经传导功能下降,进而导致面神经核神经元合成乙酰胆碱的含量下降、神经元凋亡增加;提示临床腮腺切除时,应尽可能保护面神经外血管系,以减少面瘫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