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药止汗散敷脐治疗小儿汗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每晚于患儿洗澡后、晚睡前取等比例五味子、五倍子、牡蛎等中药粉末1g置于患儿脐部(神阙穴),并用无茵粘贴敷料固定,次晨取下,每晚贴敷治疗1次,5天为1疗程。治疗1~3疗程。结果:395例汗证患儿经过3疗程治疗,治愈277例,占70.1%;好转67例,占17.0%;无效51例,占12.9%;总有效率为87.1%。其中第1疗程(5天)治愈82例(20.8%),第2疗程(10天)治愈239例(60.5%),第3疗程(15天)治愈277例(70.1%)。结论:中药止汗散敷脐治疗小儿汗证疗效好,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盗汗症     
<正> 处方:木耳、红枣各15克,冰糖适量。用法:将上药置瓦煲中,加水一碗半,煎至大半碗,分2-3次服完,每日1剂。疗效:治疗106例,一般用药1剂汗减,5-6剂汗止。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肿瘤患者用止汗散治疗多汗症的疗效.方法 将45例合并多汗症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4例、对照组21例,分别予止汗散与安慰剂敷脐,采用欧米诺汗印法诊断膏贴(Neuropad)观察用药前后变色时间,并根据中医常见症状、体征分级积分表观察用药前后证候以及KPS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用药前后汗印法变色时间分别为(14.45±3.91)min 及(19.51±5.30)min;对照组用药后为(15.68±7.17)min,实验组用药前后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用药前后自汗、盗汗、口干、手足心热、身热、畏寒肢冷等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运用欧米诺诊断青贴的变色原理,评价止汗散敷脐治疗后多汗症的缓解程度更为客观.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临床肿瘤患者使用止汗散治疗多汗症的疗效。方法:120例临床肿瘤患者合并多汗症者,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68例,对照组52例,分别予止汗散与安慰剂敷脐治疗。采用Lai氏出汗等级标准评分观察评定患者用药前后的汗出程度,并根据中医常见症状、体征分级积分表观察用药前后证候以及KPS的变化。结果:止汗散组用药前后汗出等级程度的比较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1);止汗散组于用药后第2天与对照组比较具有差异性(P0.05);中医证候中,用药前后除了自汗、盗汗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外(P0.01),在口干、手足心热、身热、畏寒肢冷等伴随症状方面,亦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结论:本观察试验运用Lai氏出汗分级标准来评定止汗散敷脐治疗之后多汗症的缓解程度,同时配合由患者自身评价各种中医证候在用药前后的变化程度,更能客观的观察出患者在运用此中医外治法之后的疗效与生活质量的改变程度,体现出目前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患者治疗期间所出现的难治性并发症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一、蓖麻子冰片膏敷患处治疗面神经炎,口眼歪斜。蓖麻子15克,冰片3克,上药共捣成膏,外敷患处。每日1次,5~7日为1疗程,用药3~4疗程见效。二、马钱子樟脑膏贴患侧  相似文献   

6.
<正> 治疗方法:黄芪30~50克红参10~15克白术15~20克当归阿胶龟版胶鹿角胶各15克熟地白芍各20克棕榈炭30克升麻7.5克陈皮10克。治疗结果:26例中,崩中者8例,经服药3~10剂后皆痊愈;漏下者18例,经服药3~20剂后痊愈14例,有效(出血止,临床症状明显好转,1~3月后  相似文献   

7.
笔者近几年来应用正骨专家陈承光医师所传的秘方外敷治疗软组织损伤肿痛 ,效果显著 ,现介绍如下治疗方法生绿豆 5 0 g,生大黄 5 0 g。将绿豆及大黄晒干共研细末。取上药适量 ,用酒、醋、水各等份调敷肿痛处 ,一般 2 4 h换药 1次。用药时注意事项 :1儿童皮肤娇嫩或过敏者去酒 ,取醋和冷水各半调敷 ;2急性损伤肿痛严重者 3~ 7日内禁止对患处热敷和重按手法 ,以免加重血肿。治疗效果用上法治疗 36例软组织损伤患者 ,全部治愈。一般于用药 1次后肿痛减轻。用药 2~ 3次后肿消痛止而愈者 1 8例 ,4~ 5次痊愈者 1 6例 ,6~ 7次痊愈者 2例。典型病…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5,(8):1460-1461
目的:观察五倍子研末敷脐治疗晚期肿瘤患者多汗的疗效。方法:选择晚期肿瘤伴明显多汗症状患者64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各分别为34例、30例。试验组应用五倍子研末敷脐,1次/d,连续用药7 d为1个疗程。对照组使用谷维素20 mg/次口服,3次/d,连续用药7 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出汗缓解程度及KPS评分变化。结果:试验组有效率88.24%,对照组有效率60%,试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止汗起效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KPS评分改善高于对照组。结论:五倍子研末敷脐治疗晚期肿瘤患者多汗症疗效好,起效快,无毒性。  相似文献   

9.
<正> 治疗方药:丹参100克,知母20克,黄柏10克,枣仁90克,低度白酒1500ml,浸泡15d,纱布过滤,每日3次,每次服10m1,饭后服用,睡前加服10ml。治疗结果:用药10d,患者每晚10h 后不用其它镇静剂方能入睡,食欲增加,白天精神好为痊愈。用药2~3周痤愈者87例,3~4刷痊愈者13例;用药10d后各项症状无好转者为无效。用药2周以上无效者5例,总有效率为95.3%。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们应用加味葛根汤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取得了满意疗效,兹介绍于下: 一、方药组成:葛根10~15克,麻黄2~5克,桂枝5~9克,白芍6~9克,大枣5枚,生姜3片,黄芩6~9克,板蓝根10~15克,桔梗9~12克,连翘9~12克。二、服用方法:上方加水400~450毫升,煎至100~150毫升,一次顿服,服后嘱病人多饮热水,助其微汗。本方对症状轻者每日1剂,  相似文献   

11.
笔者用一些药物填敷在小儿脐部以治疗部分小儿疾患收到一定疗效。现简介如下: 一,腹泻李××,男,2岁。1977年8月12日诊。患儿反复腹泻水样或蛋花样便,日4~6次已半年。伴纳差、消瘦,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无力,指纹淡红。辨证属脾胃虚寒型腹泻,用温中散寒的“止泻散”(炒五倍子10克,干姜10克,吴萸6克,公丁香5克,川椒5克,广木香5克)研末,酒或醋调敷脐部,外用胶布固定。填敷2次后腹泻次数减少,3次后泻止纳增。继续填敷2次并配服中药而收全功。  相似文献   

12.
治疗方药:黄芪15克,党参10克,云苓、白术、当归、桂枝各6克,巴戟天、砂仁、甘草、白蔻各3克,丹参、龟版、鳖甲各5克。兼外感风寒者加荆芥,防风;兼外感风热者加二花、连翘。水煎服,每d4次。以上量为3~10岁患儿用量。3岁以下酌减。治疗结果:痊愈47例(患儿出汗止,食欲佳,大便正常,精神好转,抵抗力增强);好转8例(患儿出汗止,精神正常,大便好转,外感时易诱发,服上方有效者);无效2例(服药后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为96.5%。病案举例:李某,男,5岁。1989年10月15日诊。其母代诉患儿夜间入睡后出汗多,醒后汗止,精神差,食欲不振,大便稀,易感冒,经中西医治疗1年之久,效果不佳。T37.4℃当即给予加味归脾汤2剂,水煎服,每d4次,服药后诸症均减,继服2剂而愈。  相似文献   

13.
阴痒     
<正> 方药:白花蛇舌草60~90克,冰片(烊化)3克,苦参、黄柏、木槿皮、蛇床子各15克,花椒9克。用法:将上药煎水后,过滤去渣,将药液倒入盆内,冲入冰片溶化,先熏阴部,待水温适度后坐浴,每次30分钟,每日2次,每剂药用2日。若阴部有破损者去花椒。疗效:治疗93例,显效(用药2~3剂痒止,复查白带镜检:滴虫、霉菌阴性)50例,有效(用药4~6剂痒止,复查白带镜检:滴虫、霉菌阴性)41例,无效(用药6剂以上者仍不止  相似文献   

14.
田明明 《四川中医》2015,(3):115-117
目的:观察止汗散穴位帖敷治疗小儿汗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汗证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55例。治疗组给予止汗散穴位帖敷治疗,配合给予虚汗停颗粒口服。对照组单纯应用虚汗停颗粒口服。两组均为10天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4%,高于对照组78.2%,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临床证候相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止汗散穴位帖敷治疗小儿汗证疗效显著,临床应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15.
腮腺炎是小儿常见的急性传染病。我们应用自拟方“军白”外敷治疗腮腺炎30例,一般敷药2~3天即可见效,5~6天即可痊愈。30例中,痊愈28例,好转2例,全部有效。军白散由大黄15克、栀子10克、黄柏15克、白矾15克组成。上药共为细末,鸡蛋清调敷,每3~4小时换下药物,加调蛋清,继续敷用。本  相似文献   

16.
药物组成:生栀子20克,明乳香15克,生大黄6克,净桃仁6克,共研细末。用法:新伤用鸡蛋清调敷患处,超过一个月的陈旧性扭伤,则用陈酒调敷,调药厚度约3~4毫米,外覆盖塑料薄膜或不吸水纸,12小时取下。敷后局部皮肤呈青紫色,5~7日可消。一般新伤敷1~2次即愈。陈旧性及伤势较重者,隔3~4天可再敷。上药一料可用2~3次,如伤处面积大,  相似文献   

17.
五倍子具有敛肺涩肠、敛汗止血之功用。笔者用五倍子粉敷脐,治疗盗汗14例,其中肺结核盗汗3例,肝癌1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4例,亏后盗汗1例。用药24小时后,14例盗汗症均迅被控制,一般不超过48小时,无任何不良反应。处方及用法:取五倍子5克,研成细末,加少量水,调成面团状,敷于脐眼,外敷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  相似文献   

18.
<正> 我院用中药“消肿止痛散”治疗各种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共30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一、药物组成:红花15克赤芍15克白芷15克栀子15克桃仁15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大黄30克。二、应用方法:将以上各药共研细末,用酒(白酒或酒精均可)调成糊状,外敷患处,为防止药物脱落,减慢蒸发干燥,外用塑料纸包扎,干燥后取下,再加酒调敷,反复3~4次后去除之,如尚未愈,可另取上药重新调敷,每日2—3次,多数在2—4日  相似文献   

19.
玉华 《家庭中医药》2007,14(10):59-59
1治无名肿毒、恶疮生木薯50~100克,食盐、冰片少许,三物打成糊状,敷患处,每日1次,连用2~3天,肿消痛止。2治虚寒性胃痛取紫苏老梗30克,生姜25克,大枣15克,吴茱萸3克,塞入一猪肚内炖服。每日1次,连用2~3天可收效。  相似文献   

20.
55.急慢性胃炎[贴敷法]方法:黄连、公丁香、鸡内金、白胡椒各10克,生大黄20克、痢特灵1.5克,共研末贮瓶备用。药粉适量与75%酒精调成糊状敷于神阙穴,用伤湿止痛膏或胶布固定。每半日或1日换药1次,7~10日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3~5天。根据病情治疗1~10个疗程不等。患者用药后常有全身性舒适感,部分病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