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也是全球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我国已将结核病列入重点控制的重大传染病之一[1].结核病俗称"痨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随着抗生素的发现,人类在与结核病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然而,由于结核病的生物学特性和社会因素,加之近20年来各国对结核病的忽视,使结核病的流行重新加剧.  相似文献   

2.
弓显凤  任郭侠  毋永锋 《陕西中医》2011,32(11):1517-1518
目的:探讨"治痨先实脾"治疗肺痨思路。方法: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感染痨虫及正气虚弱是肺痨的始动因素及病机实质;阴虚是结核病进展过程的主要证侯表现;肺脾肾虚损是肺痨慢性发展的共同病机,阴阳两虚为结核病病变的病机结局。笔者长期临床观察发现治疗肺痨,其中"健脾、补脾"贯穿肺痨的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3.
脾结核为少见病。但近年来随着结核病发病率的回升,脾结核的发病也有增加。1996年-2006年间,我院共收治脾结核患者13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理想,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结核病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治疗结核病需要多种抗痨药联合应用,疗程要半年以上.因而易产生对肝、肾、心、脑神经等毒性,对结核病的健康不利.由于药物反应,影响了结核病的全程治疗,使治愈率下降.应用冬虫夏草预防抗痨药产生的副作用,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慢性肾炎蛋白尿的病机,一般认为是脾肾两虚引起,系脾失统摄之权,肾失封藏之职,肾气失固以致精微外泄。虽然脾肾两虚是蛋白尿的病机,但影响脾肾两虚的因素很多,他脏虚损可以影响脾肾,各种邪实也可影响脾。因此绝非单纯补益脾肾可以完全解决问题,临证时我们认为大多数患着存在着湿、热、瘀、虚,错纵交织,波及多种脏腑器官,处理起来尤为棘手,我们用中医药治疗本病收到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通过健康促进特别是健康教育来广泛普及结核病防治知识,提高人群对结核病知识的知晓率,这样才能提高结核病发现率、提高结核病治愈率.健康教育就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结核病的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达到促使人们了解结核病防治知识,增强自我保健的能力;促使人们自觉采纳适合于结核病控制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增强个人和全社会参与结核病控制,提高全民整体健康水平的目的.健康教育应根据改变行为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服务,并促使人们合理利用这些服务,如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促进康复等.  相似文献   

7.
通榆县2003年开始实施世界银行贷款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以来,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短程督导化疗管理(DOTS)技术.通过县、乡(镇)、村三级防痨网对涂阳肺结核病人进行免费治疗,不断完善全程监督化疗的各项措施,使结核病控制工作质量有所提高,对传染源的控制以初见成效.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对结核病控制的不利因素.现将2003-2008年本县新登记涂阳病人的发现、管理和治疗转归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中医理论体系在建构过程中受到哲学思想和社会人文背景的影响,体系中的每个概念都负载着多面的信息,传递着丰富的文化,因此对概念的相关理论思想、综合背景的立体研究才更具意义。对于中医藏象理论中"脾"的特有概念在不同层面诠释不尽相同。故着眼藏象理论中的"脾",从脾的文字内涵、脾的古代哲学内涵、脾藏象文化内涵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1 病历介绍 患者,男,53岁,因"双眼不能闭合、口角流涎1周"于2008年11月5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周晨起后刷牙时发现双侧口角漏水,双眼不能闭合,流泪,言语不清,无发热、头痛、头晕、复视、视物模糊、呛咳、四肢无力等症,病后饮食、睡眠和二便正常.既往于2008年9月20日因车祸致脾破裂在外院行脾切除术,术后1周康复出院.否认结核病、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史,无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病史,无疫苗接种史及服用特殊药物史.  相似文献   

10.
肺结核病和糖尿病都是目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两病并发的病人病情相对较重,病人痰结核菌阳性率高,排菌时间长,对社会危害较大.两病并发时相互影响病情进展和疗效,其中,糖尿病对结核病的影响要大于结核病对糖尿病的影响[1].我院肺科2009年2月至5月共收治两病并发病人52例,在正规的抗结核治疗和应用降糖药或胰岛素基础上.认真细致地落实结核病和糖尿病的各项护理措施,收到了较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肺结核病的影响因素,找出控制结核病的预防措施.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汉寿县2009~2011年1050名新发凃阳肺结核病人的社会生活状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并与1050名配对非结核病人的调查结果比较,分析易患影响因素.结果 通过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的问卷调查结果,从一般情况、生活压力、经济收入、住居环境、卫生意识等方面进行比较,发现以上因素与本县肺结核发病有一定相关性.结论 采取综合性的结核病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结核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雌二醇对活化脾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桑寄生的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17β-雌二醇(E2)对脾细胞的影响,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雌激素-免疫的病理环节.方法:MTT法检测不同浓度雌二醇对静息脾细胞、ConA活化脾细胞增殖的影响、雌激素受体拮抗剂Tamoxifen对E2作用的影响及桑寄生对E2的干预.结果:雌二醇对静息脾细胞增殖未见明显影响,10-6M E2明显抑制2.5μg/ml ConA活化的脾细胞增殖, Tamoxifen 可以抑制E2对ConA活化的脾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桑寄生也有相同的作用.结论:高浓度的雌二醇可以抑制脾细胞的增殖,此作用可以被雌激素受体拮抗剂拮抗,提示高浓度的E2可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化,桑寄生拮抗E2抑制ConA活化的脾细胞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肾气失固以致精微外泄,虽然脾肾两虚是蛋白尿的病机,但影响脾肾两虚的因素很多,他脏虚损可以影响脾肾,各种邪实也可影响脾肾。慢性肾炎蛋白尿的病机,一般认为是脾肾两虚引起,[1]系脾失统摄之权,肾失封藏之职,因此绝非单纯补益脾肾可以完全解决问题,临证时笔者认为大多数患者存在着湿、热、瘀、虚,错纵交织,波及多种脏腑器官,处理起来尤为棘手,笔者用中医药治疗本病收到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诊断儿童结核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1月至2012年2月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入院未治疗的32例临床诊断病例的结核病患儿,31例非结核病患儿分别进行T-SPOT.TB试验、结核菌素试验(PPD皮试)、血沉(ESR)、结核抗体(TB-DOT/TB-CK)检测;比较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T-SPOT.TB试验诊断儿童结核病的敏感性为90.6%,特异性为96.8%;PPD试验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71.4%;TB-DOT/TB-CK敏感性为36.7%,特异性为90.3%;ESR敏感性为63.0%,特异性为26.7%。结论:T-SPOT.TB诊断小儿结核病敏感、快速,而且受其它干扰因素的影响较小,对儿童结核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用于儿童结核病的早期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合并结核病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并发结核病多发病急,进展迅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2001年3月-2008年8月本院收治2型糖尿病合并结核病患者17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肝病实脾"的思想长期以来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文章从该思想的理论渊源、肝病传脾的生理病理基础及临床表现进行了论述,进而给出了答案一肝病皆需实脾.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中医药史上,对结核病的治疗虽也曾取得一定的疗效,但未能达到有效根治。随着异烟肼、利福平等抗结核药的发现,结核病得到迅速的控制。但是患者常见的乏力、消瘦、药物性肝损,仍直接影响到患者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止咳祛痰、调和诸药的功效。《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实施结核病项目管理,遏制结核病的流行,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在总结阐述三个结核病防治项目在我县实施取得的成效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探讨结核病防治对策。非结核病防治机构存在漏诊现象,督导质量不高,公众防病意识缺乏,疾控工作开展不到位,仍是结核病疫情的影响因素。强化政府职能、加强防治机构能力建设、更好地发挥项目作用、动员全社会参与等是结核病防治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9.
姜黄素体内外给药及含药血清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姜黄素3种不同给药途径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通过噻唑蓝(MTT)比色法比较姜黄素3种给药途径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姜黄素体内给药和含药血清能够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体外实验证实姜黄素能够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并呈量效关系.结论姜黄素与其代谢产物对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是相反的.  相似文献   

20.
汗证是指汗出异常的证候,常出现于现代医学中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结核病、风湿热等。中医对汗证的诊疗多从心肺肾着手,常忽视肝脾的影响,而肝阳脾阴在难治性汗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调肝阳理脾阴入手,治疗经久不愈及反复发作的汗证,往往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