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建华先生师承丁济万、程门雪、黄文东前贤 ,尽得心传。先生读史通经 ,学识渊博 ,医术高明 ,善于探索 ,敢于创新 ,风范昭然 ,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中医学科带头人。先生业医五十余年 ,擅长医治内科杂病及神经系统疾患 ,形成了其独特的辨证、处方用药特色 ,笔者有幸师从胡建华先生约廿年 ,受益无穷。现将先生临诊以平肝熄风法为主治疗震颤麻痹、癫痫、多发性抽动症经验整理如下。1震颤麻痹震颤麻痹是神经系统难治性疾病 ,先生认为本病多与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有关 ,因肝藏血主筋 ,肾藏精主骨 ,老年体力渐衰 ,养生乏术 ,肝肾精血亏虚 ,筋骨失养 ,…  相似文献   

2.
邹亮  李勇华 《河北中医》2012,34(12):1768-1769
已故中医名家陶克文(1918—2008年),早年就学于南京国医传习所,1938年迁居重庆,拜南京名医张简斋先生门下,随师临证多年,深得其传。建国后曾任重庆中医学校校长、重庆中医学会会长,《实用中医药杂志》主编,是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陶克文学验俱丰,对咳喘、脑病、眩晕、不寐、胃  相似文献   

3.
玄峰哲 《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1):962-962
平肝熄风汤 ,是在长期临床工作中总结的临床验方 ,通过治疗中风先兆、中风、呃逆、失眠、眩晕等病症均获得良好疗效 ,充分体现了中医以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以及异病同治的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4.
5.
平肝熄风法为主治疗中风先兆58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风先兆亦即"小中风",是与中风病有着密切联系的临床综合征,相当于现代医学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临床积极防治中风先兆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具体体现。我们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体会到,小中风的多种临床特点与"肝"、"肝风"的关系最为密切,提出从肝论治小中风,进而以具有平肝熄风作用的加味天麻汤化裁治疗中风先兆症58例,初步临床观察显示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诊断标准本组患者均符合1993年全国脑病协作组第2次会议暨全国第6次中医脑病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主症:发作性眩晕,发作性偏身麻木,短暂性语言蹇涩,一过性偏身瘫软,昏厥发作,瞬时性视歧昏瞀。次症:头胀痛,手指麻木,健忘,  相似文献   

6.
胡建华用平肝熄风法治疗部分神经科疾病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建华用平肝熄风法治疗部分神经科疾病的经验上海中医药大学(2O0032)顾明昌关键词:平肝熄风法平肝熄风法是中医学用来治疗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病机表现的一种治则。常用于治疗以头痛、眩晕、耳鸣、目赤、目珠胀痛、情绪激动、震颤、抽搐、手足呈僵硬或蠕动、筋惕...  相似文献   

7.
赵辉 《四川中医》1998,16(8):23-23
笔者自1986~1997年,运用平肝熄风法治疗头痛92例,其中有偏头痛、神经性头痛、紧张性头痛、血管性头痛、颈椎病引起的头痛等等。自拟平肝熄风定痛汤,经10多年的临床验证,收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92例头痛患者中,男68例,女24例;年龄18~35岁13例,36~60岁55例,61~75岁24例;病程1~10年。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头痛剧烈,甚则抽痛、跳动,经久不愈,疼痛部位多在一侧或双侧颞部、颠顶、额角,伴口苦、面赤,舌质淡红,苔黄,脉弦有力。CT扫描:无占位病变。2治疗方法方用平肝熄风定痛汤:天麻9g,双钩藤15g,代赭石20g,石决明…  相似文献   

8.
玄峰哲 《中医药学刊》2005,23(4):768-768
总结近3年来应用平肝熄风汤治疗中风先兆的经验并进行总结和分析。42例病例中治愈:临床症状消失36例,好转:临床症状减轻6例,治愈率86.7%,好转率13.3%。证明:中药对中风先兆的干预治疗意义重大,及早治疗和预防可减少中风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陶克文,1918年出生,江苏省江宁县人。早年就学于南京国医传习所,抗战期间适居重庆,拜南京名医张简斋为师,学习临证多年,深得其传,对眩晕、胸痹、咳喘、胃病等内科杂证有较深造诣。  相似文献   

10.
老年脑病涉及的病症较多,临床常见的有老年性眩晕、头痛、失眠、痴呆、中风等.陶老(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之一)临证多年,对常见老年脑病的防治有独到见解和经验,兹择其要,整理于下.  相似文献   

11.
总结近3年来应用平肝熄风汤治疗中风先兆的经验并进行总结和分析.42例病例中治愈:临床症状消失36例,好转:临床症状减轻6例,治愈率86.7%,好转率13.3%.证明:中药对中风先兆的干预治疗意义重大,及早治疗和预防可减少中风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滋阴学说的理论根据创始于《内经》,临床实践起源于张仲景,金元医学家朱丹溪在此基础上予以发挥,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此后张景岳、李中梓等历代医家对滋阴疗法皆有新的贡献,至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家在总结先贤经验基础上,形成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完整的滋阴学派.全国名老中医洪郁文教授擅治中医内科杂病,他治病特别重视阴液的保养,对有劫阴、伤阴作用的药物应用十分谨慎.洪老在临床上将滋阴法分为滋阴补肾、养阴清热、养阴生津、养阴益气、养阴止血、育阴潜阳等类型.现将其经验整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章勤 《光明中医》1999,14(1):28-30
何少山导师从事妇科临床五十余载,形成了其独特的辨证规律与处方用药特色,尤其是导师对温阳法的运用,匠心独运,灵而生巧,现就导师在经带胎产诸疾中运用温阳法之验案,介绍如下。1月经病11痛经案:高某某,女,29岁,1996年8月29日初诊。终经8月1日,...  相似文献   

14.
作者用自拟“滋肾平肝熄风汤”治疗中风证,通过78例临床观察,疗效满意,现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15.
顾仁樾教授认为高血压病眩晕病存在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在膏方治疗中首先注重辨识体质,治疗上除平肝潜阳外,还注重滋养肝肾、健脾燥湿、清热养阴、活血化瘀、疏肝理气、补气养血。  相似文献   

16.
李鲤教授根据朱丹溪"无痰不做眩"学说及李东垣"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的理论,认为脾胃失健为眩晕发病根本,风气内动是眩晕发病关键,痰瘀阻滞是眩晕发病重要环节.治疗上健脾和胃固其本,补益肝肾益其真,兼顾风火痰瘀,祛邪以助扶正,临证时随症加减用药,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周德宜主任医师年近九旬,业医60余载,精通医理,博采众长,治病常以针灸为主,辅以中药。针刺沉疴痼疾,屡见奇效。笔者随师侍诊10年有余,观察其在急症方面运用针灸术治之,疗效甚捷,辅以中药,确有独特之处。现举例如下。1中风(闭证)杨××,男,53岁,干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韩祖成主任医师运用刚柔相济法治疗中风病恢复期经验。方法:分析中风病恢复期的病因病机和刚柔相济的渊源及临床应用。结论:将中风病恢复期或后遗症期巧妙的分为阴偏盛与阳偏盛两大类证型进行论治。阴偏盛中药采用马海胶囊,针灸推拿拔罐采用补益督脉和阳明经脉治疗,并且中药薰洗;阳偏盛中药采用柔筋胶囊,针灸推拿拔罐采用清泻督脉和阳明经脉治疗,并且中药薰洗。  相似文献   

19.
张建强 《河北中医》2012,34(7):967-969
眩晕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病症之一,其病因非只一端,其起病或隐匿或突发或暴发,其病机复杂多变,预后轻重不一,临证时疑虑困惑,奠衷一是,是临床公认的疑难病之一.邢月朋主任医师为第二、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首届名中医,业医50余载,其临证治病必详其源,随病化裁,在眩晕诊治方面更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20.
介绍李丹丹教授运用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内耳眩晕的临床经验。李教授认为,内耳眩晕的病机主要为脾虚饮动,气机逆乱、肝郁风动,土湿木抑两方面,两者互有联系,互相影响,并在该病机指导下,治疗上以"温阳化饮、扶土抑木"为基本原则,多用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取得满意疗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