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为临床治疗该病寻求一种更好的方法.方法:将150例病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为50例.埋线组取三阴交、次髎、关元,采用穴位埋线进行治疗;针刺组取关元、三阴交、地机、十七椎,采用传统针刺法进行治疗;西药组口服消炎痛25 mg,每日3次,痛甚加服芬必得300mg,每日2次.均以1个月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其痛经症状积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的痛经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均P<0.05),且埋线组较西药组(P<0.01)和针刺组(P<0.05)更为明显.其中埋线组49例中临床痊愈32例(65.3%)、显效10例(20.4%)、有效6例(12.2%)、无效1例(2.0%),总有效率98.0%.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且简便实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角度探讨穴位埋线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方法: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西药组、穴位埋线组,每组10只。缩宫素制备大鼠痛经模型。西药组采用芬必得灌胃治疗,穴位埋线组在"关元""次髎""三阴交"穴进行简易穴位埋线治疗。比较各组大鼠30min内扭体次数,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浆中β-内啡肽(β-EP)水平及子宫组织前列腺素E2(PGE2)、前列腺素F2α(PGF2α)含量,MTT比色法检测脾脏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扭体次数增多(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穴位埋线组均能减少30 min内扭体反应次数(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浆β-EP含量显著降低(P0.01),子宫组织中PGE2含量明显降低、PGF2α含量明显升高(P0.01),脾脏NK细胞活性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穴位埋线组血浆β-EP的含量明显升高(P0.01),子宫组织中PGE2含量明显升高、PGF2α的含量明显降低(P0.01),脾脏NK细胞活性明显升高(P0.01)。结论:穴位埋线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其机制与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有关,可升高血浆β-EP含量,降低子宫组织中PGF2α含量、升高PGE2含量,提高脾脏NK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及对前列腺素(PG)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确诊为原发性痛经,中医辨证属寒湿凝滞型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壮医药线点灸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温经颗粒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并随机对2组各60例患者治疗前后及无痛经的正常组30例行经期血清前列腺素F2α(PGF2α)、前列腺素E2(PGE2)含量进行检测。结果: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痛经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治疗组痛经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痛经症状积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后PGE2含量增高,PGF2α及PGF2α/PGE2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3个指标治疗前后差值分别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患者异常的PGF2α和PGE2水平,降低PGF2/PGE2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患者72例,随机分成穴位埋线组和针刺组,每组各36例。穴位埋线组选取血海、三阴交、地机、子宫和关元进行埋线治疗,每2周1次,连续治疗6次;针刺组选取与穴位埋线组相同的穴位,每周针刺3次,每次留针30 min,连续治疗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1个月经周期后的经期最痛VAS评分、痛经症状评分及血清前列腺素水平。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经期最痛VAS评分、痛经症状评分及血清前列腺素水平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后穴位埋线组的经期最痛VAS评分、痛经症状评分及血清前列腺素水平与针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性痛经情况,但远期效果穴位埋线优于针刺。  相似文献   

5.
孙学兰  徐福 《山西中医》2012,28(8):29-30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法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确诊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针刺组和药物组各30例。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观察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三组均有明显改善,药物组总有效率100%,埋线组96.67%,针刺组86.67%,但三组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著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药物组、埋线组利针刺组均能有效改善睡眠,药物组优于埋线组,埋线组优于针刺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针刺跷脉与穴位埋线治疗围绝经期失眠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方法:选取60例围绝经期失眠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针刺组30例,予针刺跷脉主穴及辨证配穴治疗;埋线组30例,予穴位埋线治疗。治疗4周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kupermann评分量表进行评分,对比两组治疗前后雌二醇(E2)体内变化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针刺组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及PSQI总分优于埋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kupermann评分除皮肤蚁走感、泌尿系感染两项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项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埋线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除皮肤蚁走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项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治疗后失眠、抑郁疑心及疲倦kupermann评分优于埋线组(P<0.05);针刺组E2升高更显著(P<0.05);埋线组总有效率83.33%(25/30),低于针刺组总有效率96.67(29/30),针刺组临床疗效更显著(P<0.05)。结论:针刺跷脉能有效改善围绝经期失眠,疗效优于埋线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实证患者3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实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前列腺素(PGs)的影响.方法 将原发性痛经实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行中药穴位贴敷,对照组口服田七痛经胶囊.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痛经的疼痛积分以及伴随症状,并测定外周血前列腺素F2α(PGF2α)与前列腺素E2(PGE2)含量.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疗效、疼痛积分及伴随症状改善程度均较对照组显著(P<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血PGE2含量增高,PGF2α及PGF2α/PGE2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PGE2升高程度和PGF2α/PGE2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 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实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前列腺素的合成有良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痛经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缩宫素制备大鼠痛经模型,选择治疗痛经常用的腧穴关元、次髎、三阴交对痛经大鼠进行简易穴位埋线治疗,观察大鼠30min内扭体次数,子宫组织PGE_2、PGF_(2α)的含量变化,推测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结果:西药组和穴位埋线组大鼠30min内扭体反应次数均显著较少,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西药组与穴位埋线组大鼠扭体反应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GE_2含量明显升高,PGF_(2α)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穴位埋线可拮抗缩宫素致大鼠实验性痛经,减少扭体次数,其镇痛机制可能与升高子宫组织PGE_2含量,降低PGF_(2α)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9.
经前三剂止痛方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前三剂止痛方(JQF)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9月-2009年12月间在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保康医院及天津市妇产科医院门诊治疗的原发性痛经患者98例,随机分为西药组和中药组,观察评定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中西药两组治疗后痛经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轻度痛经总有效率分别为100%和87.5%,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药组中、重度患者的总有效率优于西药组(P<0.05),停药追踪3个月痛经患者中药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P<0.01)。治疗前后积分差值中药组明显高于西药组,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JQF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性胸痛的患者针刺督脉背段T 3~T 12棘突下穴位及非穴位前后压痛变化规律,并观察其疗效。方法:根据纳入标准收集60例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30例、西药组30例。针刺组予针刺督脉背段T 3~T 12棘突下穴位及非穴位治疗,隔日1次,西药组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口服,每次20 mg,1日两次,治疗疗程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胃食管反流病问卷(RDQ)评分以及其中的胸痛评分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比较T 3~T 12棘突下穴位及非穴位压痛阈值的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①治疗后针刺组与西药组RDQ评分以及其中的胸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针刺组较西药组改善更为明显(P<0.01);②西药组治疗后T 4、T 5、T 7、T 8、T 9棘突下的压痛阈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或P<0.01),针刺组治疗后T 5~T 12棘突下的压痛阈值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或P<0.01),治疗后针刺组与西药组进行比较,针刺组在T 6~T 9棘突下的穴位压痛阈值高于西药组较明显(P<0.05);③针刺组愈显率为76.67%(23/30),西药组为30.00%(9/30),临床疗效针刺组优于西药组(P<0.01)。结论:针刺督脉背段T 3~T 12棘突下穴位及非穴位治疗胃食管反流性胸痛较西药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更优,可以明显减轻胸痛程度。  相似文献   

11.
穴位埋线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ou L  Lu X  Feng ZG  Shen XX  Wu JQ 《针刺研究》2011,36(1):52-56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所选乳腺增生病病例按就诊单双日分为穴位埋线组(单日)40例和口服乳癖消对照组(双日)40例。穴位埋线选择屋翳、乳根、膻中、血海、足三里、阳陵泉穴,15 d埋线1次,6次为一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观察两组1个疗程后近期疗效和6个月后随访远期疗效(包括乳房疼痛程度和肿块大小),并检测治疗前后患者卵泡期雌二醇、孕酮、泌乳素以及乳腺B超。结果:埋线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近期、远期疗效(疼痛分级、肿块大小)显著(P<0.01),埋线组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埋线组降低雌二醇含量的效应优于对照组(P<0.01),乳腺B超改善埋线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埋线治疗乳腺增生病近期、远期疗效显著,优于口服乳癖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自拟暖宫化瘀汤联合止痛穴位贴辨证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自拟暖宫化瘀汤联合止痛穴位贴的方法辨证治疗,对照组单纯口服布洛芬胶囊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近期疗效以及治疗结束后的第3个月经周期随访。结果:3个疗程后治疗组的PGF2 a/PGE2、E2/P水平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近期和远期的VAS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近期和远期的痛经症状、中医证候评分积分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近期和远期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暖宫汤联合止痛穴位贴辨证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且远期疗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穴位埋线配合灸法治疗原发性痛经5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配合灸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2例,治疗组应用穴位埋线疗法为主,配合灸法;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24例,显效9例,好转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4%;对照组临床治愈9例,显效10例,好转15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65.4%.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穴位埋线疗法配合灸法治疗痛经疗效好,且不影响患者日常工作和学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分期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将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成埋线组和对照组各30例。埋线组于经前期(月经来潮前5~10天)和经后期(月经干净第3~7天)分别埋线1次,经前期以关元、十七椎、子宫、次髎为主,经后期以肝俞、脾俞、肾俞、三阴交为主;对照组给予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月经来潮第1天开始口服,每次0.3 g,每天两次,至疼痛缓解。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近期疗效,并随后停止治疗满3个月经周期时,随访远期疗效。采用痛经积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埋线组治疗后痛经积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埋线组近期和远期疗效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穴位埋线法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均优于口服西药布洛芬缓释胶囊,且穴位埋线法经济、安全、疗效持久稳定。  相似文献   

15.
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对原发性痛经患者治疗效果.方法:以87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在16~31岁之间,于月经前3d对关元穴、三阴交、十七椎、次髎进行穴位埋线.月经后一周再次对上述穴位进行埋线一次,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对原发性痛经患者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痛经效果明显,具有安全、经济、方便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分期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将7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及芬必得组,每组35例。埋线组于经前3天及经间期(月经第12~14天)各埋线1次,经前期以关元、子宫、地机、次髎为主穴,经间期以肾俞、肝俞、脾俞为主穴;芬必得组采用口服芬必得,每次0.3g,每日2次,于经前3日开始口服,至疼痛缓解。1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周期,分别于第3个周期结束后及停止治疗3个月后进行近期及远期疗效评定。采用痛经评分进行疗效评定,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①3个月经周期后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1.4%(32/35),优于芬必得组的74.3%(26/35,P0.01);随访期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1.4%(32/35),优于芬必得组40.0%(14/35,P0.01)。②两组第1、2周期治疗后痛经及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3周期、随访期埋线组痛经及VAS评分均较芬必得组下降明显(P0.05,P0.01);芬必得组在随访期出现反弹。③埋线组第3周期、随访期生活质量总分的改善均明显优于芬必得组(P0.05,P0.01)。结论:分期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痛经近期及远期疗效均优于口服西药芬必得。随着痛经症状及疼痛的改善,生活质量也随之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联合太极拳锻炼治疗对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问卷和妇科检查筛选出符合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女大学生50名,随机分为穴位埋线联合太极拳锻炼治疗组(25例)、田七痛经胶囊中药对照组(25例),进行为期3个月经周期的治疗,治疗结束后对其痛经改善情况进行访谈调查和评分诊断。结果:治疗组痛经疼痛症状及中医证候积分各疗程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下降(P0.01),但各疗程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穴位埋线联合太极拳锻炼治疗对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穴位埋线联合太极拳传统功法锻炼治疗组和中药对照组对PD气滞血瘀证痛经症状和中医证候都有改善作用,疗效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8.
痛经舒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5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痛经舒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9例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口服痛经舒方)、对照组(49例,口服当归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和疗效,并检测治疗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经期抽血查前列腺素(PGF2α)含量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经期抽血查前列腺素PGF2α含量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痛经舒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治疗后能明显降低经期抽血查的PGF2a含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俞募配穴针刺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前列腺素F2a(PGF2a)、b-内啡肽(b-EP)、子宫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将18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治疗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每组60例。治疗组采用俞募配穴法针刺治疗,对照组1采用常规针刺法针刺治疗,对照组2采用中药暖宫七味散口服,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3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不服用其他止痛药。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痛经积分、血清PGF2a和b-EP含量、子宫动脉血流情况。结果 3组治疗前后痛经积分和血清PGF2a、b-EP含量及子宫动脉血流情况(RI、PI、S/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痛经积分和血清PGF2a、b-EP含量及子宫动脉血流情况治疗前后差值与两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和对照组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痛经积分及血清PGF2a、b-EP含量与两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和对照组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俞募配穴针刺可以通过降低原发性痛经患者血清PGF2a、增加b-内啡肽含量、改善患者子宫血液流变情况,来有效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优于普通针刺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0.
穴位埋线对慢性胃炎患者环核苷酸及胃肠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36例)与针刺组(34例).主穴均为胃俞、中脘、足三里,分别进行埋线或针刺治疗,并观察血浆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含量及胃泌素(Gas)、P物质(SP)含量的改变.结果:埋线组总有效率为88.89%优于针刺组76.47%(P<0.05);两组各自治疗前后比较,血浆cAMP、cGMP、Gas、SP含量的改变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埋线组各项指标的改善程度均优于针刺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有肯定疗效,通过调节环核苷酸和胃肠激素含量,从而改善了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