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药炮制与中医精准用药的关系。方法:从中医"理法方药"遣方用药流程,明晰中医药精准用药的核心。结果:传统中医药通过"方证对应"实现了用药方案的多样化,满足"一人一方",通过"药证对应"及"品证对应"进一步提高了用药的准确性,满足了中医临床"个体化"的需要,具有精准医学的特征。同时,中药炮制减毒增效,是中医精准用药的基础。中药炮制是临床用药之精华,但传统继承和现代研究的不足,制约了炮制学科的发展及应用。结论:必须要在坚持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继承、创新,才能满足中医药精准用药的需要,促进中药炮制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系统介绍周福生教授运用"三位一体"辨证模式来指导临床用药,周师临床用药的特色在于选药多符合"三位一体"辨证模式,一味药在组方中担任不同角色,运用"三位一体"辨证模式指导临床用药的另一个特点是临床辨证分期用药,根据"三位一体"辨证理论可知,每种模式均有三种临床分型.另外还就周师对正确书写处方用名、正确认识掌握用药禁忌(禁、忌、慎)、掌握剂量的准确性、掌握药物的毒性等方面做了相关阐述.  相似文献   

3.
以"首重疗效,‘四药’思想为基础,博约俱彰,合理用药是目的"为题归纳、总结了孔增科老师中药合理用药经验。分析了孔增科老师"药要精药,医要通药,医药结合,合理用药"的合理用药学术指导思想和中医药治学的"六知(知名、知物、知疗效,知药、知源、知区别)"学术思想对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及中医药承教工作开展的现实和长远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证-治用药的性味及归经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和缓解期中医证治用药的性味和归经的规律和特点,为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临床处方用药和用药宜忌提供借鉴。方法:借鉴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的思路与方法,按发作期用药和缓解期用药分类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156篇慢性支气管炎证治文献中的用药和药物归类,并分别查出其性、味、归经,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作期用药899次及缓解期用药711次所涉及的"性"进行描述统计发现发作期用药主要是温性,其次是平性和寒性的药物;缓解期用药主要也是温性药物,其次是平性的药物,再次是微寒的药物,热性药物也有涉及,但大寒和凉性药物则使用较少。发作期用药以辛味为最,其次是苦、甘,此三味占到了全部用药药味的90.7%,其他药味则使用较少;缓解期以甘味药为主,其次是辛、苦;"归经"无论发作期还是缓解期都以归肺经的药物为最,发作期紧随其后的是归脾、胃、心、肝经的药物,缓解期用药紧随其后的是归脾、心、肾、肝经的药物。结论:慢性支气管炎在中医治疗时应该注意"温"性药物的应用,在发作期注意"培土生金"培补"后天之本",缓解期则注重培补"先天之本"。  相似文献   

5.
雍履平 《中医杂志》2004,45(3):235-236
1 用药现状 中医药治疗肺癌大体分为辨证用药和辨病用药. 1.1 辨证用药:由于本病属中医学的"咳嗽"、"喘证"、"胸痛"、"咯血"和"结癖"、"肺积"的范畴,从而中医治疗多依据本病的症状特征和本病的病位病性特征两方面内容辨证用药,前者症状特征性强,用药偏重于针对性,如咳嗽、喘息.常用百部、葶苈子、桑白皮、紫菀、马兜铃;胸痛用徐长卿、延胡索、冰片、七叶莲;咯血用三七、卷柏、醋、小蓟、大蓟、铁树叶、白茅根、侧柏叶、地榆、仙鹤草、白及、藕节炭、禹余粮、艾叶.后者为"癖"为"积",寓有较强的辨证性,尤其历有"无虚不成积"之说,故用药乃以扶正与祛邪二者兼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临床治疗过敏性疾病的用药特点。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查阅1953年6月—2018年3月以来国内公开发表的中医药治疗过敏性疾病的相关文献153篇,分析临床中医治疗过敏性疾病的用药类别特点。结果:查阅出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文献中,用药方剂138首,用药197味,其中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用药频率较高,累计达62. 79%,累计用药次数最多为甘草82次,其次是防风、白芍、蝉蜕、茯苓、当归在30次左右。结论:过敏性疾病的用药体现了中医"对外祛风"及"对内滋养"的整体用药特点,为临床治疗过敏性疾病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5S"管理模式在重症监护室用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方法:分析重症监护室安全用药的隐患,并将"5S"管理模式应用到重症监护室药物安全管理中,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进行持续安全管理。并对"5S"运用前后病房用药差错、护理人员药物知识水平、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将"5S"管理模式运用在重症监护室用药安全管理上后,病房的用药差错发生率为5例,实施前为20例;护理人员药物知识水平总分平均分为(93.24±5.31)分,实施前得分为(74.26±7.23)分;患者满意度比也有之前的74.23%上升到了94.52%,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重症监护室用药安全管理中实施"5S"管理模式,可降低科室用药差错的发生,提高护理人员的用药知识水平及患者满意度,促进ICU护理管理的发展及护理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骨科中成药多含有毒性中药饮片,且使用量大、用药人群特殊,一直是中成药安全合理用药的热点和难点。该文切入医院药学工作实际和中医药基本理论,提出骨科中成药"辨证辨量辨毒"的合理用药模式,拟定相关参考规范,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支持。首先,梳理骨科中成药临床应用特点,提出"证"、"量"、"毒"三位一体的用药核心监护点;接着,以常见81个同类品种为示例,建立说明书信息库,并以2 000张回顾性处方点评分析结果圈定高频药物和常见不合理因素;同时,从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系统搜集汇总不良反应案例文献,辅以问卷调研形式,明确了各药品的核心监护点信息。整合以上信息,拟定《骨科中成药临床用药参考》并经专家讨论后完善修订。初步预实践2个月后效果显示,该模式符合临床用药实际,能够提供实用有效的合理用药信息,效果良好。综上,"辨证辨量辨毒"是骨科中成药临床用药的关键要素和核心监护点,该模式立足临床实际,为合理用药研究提供思路创新、理论保障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李博林  王志坤  张纨  张晶  闫丹丹 《中医杂志》2014,(17):1454-1456
从胃癌的病因病机及治法用药规律等方面探讨总结了刘启泉教授辨治胃癌的经验。阐述了"主病机"及"病下辨证"的诊疗思路在胃癌治疗中的具体应用。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基础用药与分期辨证论治用药相结合,证候与症状相结合,中药辨治与西医治疗相结合,药物治疗与摄生调护相结合,注重对证分层用药,针对症状特定用药。  相似文献   

10.
吴春华  陈誩  王和天 《北京中医药》2007,26(12):802-803
古人临床选方用药讲求精当,有"用药如用兵"之论.师徒相授不传之秘唯药、唯量,从而有"千方易得,一效难求"之叹.中药疗效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并揭示的,它是临床治病用药的依据."妙手回春"用来赞誉医术的高明,殊不知高明的医术离不开准确的选方用药,更离不开中药疗效的正常发挥.而医者、患者对中药饮片认识、使用上的误区直接影响了药效的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11.
王琦 《天津中医药》2014,31(5):257-259
<正>如徐灵胎"用药如用兵"之说,医生选药用方必熟谙药物的性味归经,四气五味、升降沉浮,才能达到用药精当的目标。根据多年的临床用药经验,现将用药之法归纳为阴阳、动静、升降、开合、润燥、轻重等30个方面。首讲重点从调和阴阳、水火阴阳、阳生阴长、抑阴扶阳4个角度阐释临证用药方法的"阴阳论"。  相似文献   

12.
五脏苦欲补泻、毒药学说为<内经>中重要的中医医学理论,其中蕴涵有相反相成用药配伍思想,这些理论对认识"十八反"十九畏"用药思想的内涵有着重要研究意义和价值.反治法思想揭示了一种具有独特内容的、反常态的重视多重矛盾的共现特征,在治疗上求其本质,为解决多重矛盾,在用药上要敢于打破用药配伍禁忌原则"反其道而用之",综合解决各...  相似文献   

13.
《内经》中蕴涵的相反相成用药配伍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五味与五行、阴阳、五脏配属关系、反佐学说、毒药学说等理论中蕴涵有相反相成用药配伍思想的理论,这些理论弥补了目前在对包含"十八反""十九畏"等相反、相畏用药理论上的不足,揭示了一种具有独特内容的、反常态的重视多重矛盾的共现特征,在治疗上求其本质,为解决多重矛盾,在用药上要敢于打破用药配伍禁忌原则"反其道而用之",综合解决各种问题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4.
头晕、头痛及失眠是脑病科常见主诉,单纯化学药物治疗效果并不满意,田金洲教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运用辨病与辨证结合的思路,总结了常见脑病"诊病辨证,异病同治"原则。诊病辨证具有纲举目张的效果,头晕、头痛、失眠虽"标"像不同,但"本"质多为肝阳上亢,处方用药时在辨病用药基础上,常合用天麻钩藤饮,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3例真实临床病例的分析,对田金洲教授病证结合用药原则和思路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集对分析五元联系数对260首中医内服方剂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组方规律作二次分析。方法针对徐张杰与覃永健统计260首中医内服方剂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组方资料,按照用药频次分为"高频次(f100),偏高频次(75f≤100),中频次(50f≤75),偏低频次(25f≤75),低频次(1f≤25)"五个层次,将其中"高频次"用药看作是"常规用药",用A表示常规用药的种数;把"偏高频次"用药看作是"偏常规用药",用B表示偏常规用药的种数;把"中频次"用药看作是"处在常规和反常规之间的中间状态用药",用C表示中间状态用药的种数;把"偏低频次"用药看作是"偏反常规用药",用D表示偏反常规用药的种数;把"低频次"用药看作是"反常规用药",用E表示反常规用药的种数;构建五元联系数μ=a+bi+cj+dk+el并分析其态势。结果偏低频次和低频次的共用药169种,是前三类药共14种的12倍。u=0.0385+0.0055i+0.0330j+0.1099k+0.8132l,其属于反势19级(总态势153级),提示组方趋势向偏反常规用药或反常规用药方向发展。结论寻常型银屑病中医治疗用药种类数的把握有较大难度,可能善于"反常规加减用药"得当,才有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安全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8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均接受常规慢性疾病管理的方法,建立个性化老年慢性病档案,研究组40例同时加强安全用药依从性方面的健康教育。观察两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结果:研究组的用药依从性("好"45.0%、"较好"27.5%、"一般"20.0%、"较差"7.5%),明显优于对照组("好"20.0%、"较好"25.0%、"一般"40.0%、"较差"7.5%、"不理解"7.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能够促进老年慢性病患者提高安全用药的依从性,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玉屏风散加味方中"涤痰"和"逐瘀"作用药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TGF-β_1/Smad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PF级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罗红霉素组及"涤痰"作用药对高、中、低剂量组和"逐瘀"作用药对高、中、低剂量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 SA)检测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肺组织Smad2/3、Smad7表达水平。结果:"涤痰"作用药对和"逐瘀"作用药对低、中剂量组及罗红霉素组TGF-β_1表达水平较模型组降低;"涤痰"作用药对低剂量组Smad2/3水平低于模型组;"涤痰"作用药对高剂量组和"逐瘀"作用药对各剂量组Smad7水平高于模型组。结论:玉屏风散加味方中"涤痰"和"逐瘀"作用药对对COPD大鼠TGF-β_1/Smad信号转导通路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现代临床上运用"治未病"思想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现状,研究其用药规律并进行总体评价。方法:以《内经》及《伤寒杂病论》为例分析古籍对该原则的记载,检索2004~2014年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期刊数据库及中国知网所收录的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文献,从先期用药、用药性味、用药疗程、用药效果等方面分析"治未病"理论在原发性痛经临床治疗上的运用。结果:近10年相关文献报道显示,"治未病"理论在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治疗上应用广泛,主要体现在月经来潮前的先期用药,用药选方多以补虚泻实为主。结论:"治未病"理论在原发性痛经临床治疗上的运用与古籍文献理论相吻合,并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在先期用药的时间、用药疗程及用药选方等方面太灵活,且没有公认的统一的有效的标准,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以寻求最佳治疗时机和最合理的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19.
以药物使用者的利益最大化的用药就是合理用药。要做到安全合理用药,最基本的原则是"对病"与"对症(证)"用药结合,"高效"与"经济"相结合,安全的基础上疗效最大化,不盲目追求新药和贵药。  相似文献   

20.
探讨加强门诊药房用药指导、加强窗口发药的用药交待,同时多途径发挥药剂科的用药指导职能等对开展门诊药房用药指导的意义。从而促进患者合理用药,提高药物治疗水平,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