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经单侧半椎板显微切除椎管内肿瘤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探讨经单侧半椎板入路在显微切除椎管肿瘤中的应用.方法报道经单侧半椎板切除21例椎管内肿瘤,肿瘤均位于髓外硬膜下,其中神经鞘瘤14例,脊膜瘤7例.肿瘤位于颈段8例,胸段4例,腰段9例.结果所有肿瘤均获全切,术后当时、1周和随访期内(2~36个月)症状和体征均明显改善,无手术并发症和脊柱畸形.结论经单侧半椎板入路可最大程度暴露脊柱后的肌肉韧带和骨结构,且手术创伤小、安全,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全椎板切除入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临床表现、术前MRI表现、术中所见、手术切除情况、术后MRI表现及随访结果。均在显微镜下行手术治疗,根据肿瘤与脊髓有无明确边界,决定肿瘤切除的程度。手术前后采用McCormick分级评价脊髓功能。结果镜下见肿瘤有明确边界者行手术全切除,共34例;肿瘤有相对边界但不明确者仅行近全切除,共4例;肿瘤无边界且病人术前功能较差者行部分切除,计1例。病理证实均为海绵状血管瘤。术后McCormick分级改善30例,无变化5例,加重4例。结论MRI是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术前诊断最有效的方法;手术全切除病变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有症状者应积极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半椎板切除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半椎板切开入路显微切除椎管内肿瘤手术方式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经半椎板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肿瘤8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80例病人中,75例肿瘤完全切除,其余的5例由于肿瘤经椎间孔向外生长,与周围的组织粘连紧密,行部分切除。术后随访3-9个月,平均6个月,没有发现肿瘤复发或是脊柱的不稳定。结论单侧半椎板入路显微切除椎管内肿瘤损伤小,最有利于脊柱稳定性的维持。病人手术后住院时间短,反应轻微,远期疗效好。由于手术显露局限,对手术技术要求高。  相似文献   

4.
半椎板入路切除椎管内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半椎板切除入路在椎管内肿瘤中的应用及其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椎管内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髓外肿瘤40例,髓内海绵状血管瘤3例;均采用半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手术.结果43例肿瘤均获全切除.随访6~48个月,术前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行颈、胸、腰椎X-线或MRI复查,均未出现脊柱畸形,无肿瘤复发.结论对椎管内髓外良性肿瘤,半椎板切除入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可最大限度保护脊柱的稳定性;对部分偏侧生长界限清楚的髓内肿瘤也可采用半椎板切除入路.  相似文献   

5.
经半椎板入路切除椎管内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半椎板入路切除椎管内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8年6月23例采用经半椎板入路显微切除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3例肿瘤均完全切除。无1例出现新的神经功能损伤及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在术后早期即可下床活动。所有患者均进行10~58个月的随访,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脊柱的不稳定。结论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损伤小,避免术中过度显露,有利于保持脊柱的稳定性,患者术后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总结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18例髓内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1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15例达到镜下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术后症状改善14例,其中9例改善明显;无变化4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切除的组织经病理检查均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结论MRI检查是确诊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最可靠手段。该病一经明确诊断,就应早期根治切除。术中精细的显微操作是手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为先天性血管异常,好发于脑桥,在神经外科疾病中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发生2次出血的概率较高,多于出血后表现出相对特异性的症状及体征.目前多采用手术治疗。手术前应严格把握手术指征,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手术中依据病变部位采用适当的手术入路,尽量彻底地切除病变。神经影像学新技术为术者了解神经传导束的位置及走行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病变均全切除,无死亡病例.术后卡氏评分(KPS) >90~100分13例,>80~90分8例,>70~80分3例,>60~70分1例,>50~60分2例.随访3个月~6年.头痛症状消失8例,好转1例;视力恢复3例,好转2例;急性起病者,生活自理7例,合并不同程度功能障碍3例;头晕、行走不稳治愈1例,好转1例;癫痫病人随访2年无发作.结论 显微手术是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切口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瘤之优缺点。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8月-2013年4月采用小切口半椎板入路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19例患者,肿瘤均全切除,病理分型分别为神经鞘瘤(12例)、神经纤维瘤(1例)、脊膜瘤(5例)和血管母细胞瘤(1例)。术后患者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随访6~60个月无一例肿瘤复发或出现脊柱失稳并发症。术中测量获得半椎板切除可显露胸腰椎骨窗面积为(15±2)mm×(32±5)mm。结论采取小切口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瘤,创伤小、有利于维持脊柱稳定性,而且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短、反应轻微、远期疗效良好,但对手术技术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10.
1 对象与方法 2006年7月~2008年4月,我科采用单侧半椎板入路切除椎管内肿瘤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17~72岁,平均43.6岁.病程1个月~3年,平均1.9年.临床表现:病变节段神经根性疼痛8例,运动、感觉障碍4例,括约肌功能障碍2例.MRI检查显示:病变位于颈段3例,胸段3例,胸腰段2例,腰段5例;病变长度均未超过3个椎体节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进展型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畸形(ISC)的手术时机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21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陀分院(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3例)及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神经外科(3例)收治的27例进展型IS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时机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一组首次急性发病至手术时间<3 d或反复发作后突然加重至手术时间<7 d[即急诊挽救性手术组(ESS),15例];另一组按常规时间手术(即非ESS组,12例)。术后对所有患者行临床随访,包括复查脊椎MRI以判断病变是否残留或复发;采用改良Aminoff-Logue量表评分(mALs)判断脊髓功能,其中较术前提高个等级为改善,不变为稳定,降低个等级为恶化。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判断ESS是否为影响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结果27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随访时间为(51.7±19.9)个月(12~80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的病变均无复发。至末次随访,17例患者的脊髓功能改善,10例患者的脊髓功能稳定。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类型、病变累及脊髓节段、家族史、伴有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或多发ISC、术前mALs、病变横径比及矢状径长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SS组较非ESS组的发病至手术时间短[分别为(3.8±1.9)d、(10.7±4.7)d,P<0.05],且术后12个月脊髓功能改善的患者占比高(分别为13/15、4/1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SS是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保护性因素(OR=0.077,95%CI:0.011~0.521,P=0.009)。结论选择急诊挽救性手术可更好地改善进展型ISC患者的脊髓功能。且手术时机是影响进展型ISC患者术后脊髓功能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脊髓髓内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经验。方法显微手术治疗脊髓髓内肿瘤40例,随访术后神经功能状态,并对髓内肿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手术时机、手术技巧、脊柱稳定性及术后是否放疗等问题进行探讨。结果肿瘤全切除率75%,其中室管膜瘤全切除率94.8%,星形细胞瘤全切除率14%。出院时神经功能障碍加重14例,改善或稳定26例。结论及时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肿瘤是提高脊髓髓内肿瘤病人生存质量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半椎板入路椎管内肿瘤显微切除术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目的探讨经一侧半椎板入路在显微切除椎管肿瘤中的应用。方法经一侧半椎板显微切除69例椎管内肿瘤,其中神经鞘瘤31例,脊膜瘤19例,上皮样囊肿6例,蛛网膜囊肿4例,海绵状瘤3例,室管膜瘤2例,星形细胞瘤2例,髓母细胞瘤椎管转移2例。肿瘤位于颈段19例,胸段34例,腰段16例。结果除2例髓内星形细胞瘤外,其余肿瘤均获全切,术后2周即可下床活动,随访期内(2-48个月)症状和体征均明显改善,无手术并发症和脊柱畸形。结论经一侧半椎板入路能够最大程度保留脊柱后部的肌肉、韧带和骨结构,有利于脊柱稳定性,具有手术创伤小、安全、卧床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附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显微手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可行性与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0年3月~2006年10月间采用显微手术切除的8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特点、手术指征与方法.结果 8例均为单发病变.除1例术后3个月MRI显示仍有病变残余和再次少量出血外,其余7例经术中镜下观察和术后随访MRI证实为全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早期神经功能障碍改善3例,同术前2例,加重3例.随访10~49个月,1例仍未恢复至术前状态,余病例均未见复发.结论 合理掌握手术指征,采用显微手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手术治疗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方法我院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经病理学证实的髓内海绵状血管瘤25例(男性12例,女性13例);均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完成显微手术治疗,用Frankel分级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4年,平均2.3年。术前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1例,C级5例,D级8例,E级7例;术后1年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2例,C级3,D级7例,E级10例。术后症状改善18例(72%),症状维持不变4例(16%),症状加重3例(12%)。结论 MRI是术前诊断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最佳方式,手术是治疗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术中联合神经电生理监测能够使手术更安全、更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脊髓胶质瘤的显微手术效果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脊髓胶质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本组术前McCormick分级Ⅰ级22例,Ⅱ级46例,Ⅲ级31例,Ⅳ级12例,Ⅴ级2例。均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术后对未能全切除的47例均行放射治疗。结果脊髓胶质瘤全切除66例,次全切除25例,部分切除或活检22例。对105例行6~186个月随访,McCormick分级改善48例,无变化46例,加重8例,死亡3例。结论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脊髓胶质瘤,大多数病例可以做到次全切除或全切除,预后满意;不能全切除者可辅以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7.
脊髓髓内星形细胞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脊髓髓内星形细胞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脊髓髓内星形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包括影像特征、手术技术、术中电生理监护、病理类型、术后并发症、疗效预后等。均行显微手术,术后辅以放疗。采用McCormick分级和MRI影像评估手术疗效。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近全切除26例,部分切除14例,活检11例。随访3个月~2年,术后近期临床神经功能改善32例,无变化23例,加重4例。肿瘤复发13例,其中胶质母细胞瘤11例,间变型星形细胞瘤2例。结论有明确边界的低级别星形细胞瘤首选显微手术治疗,尽可能全切除肿瘤;为保留脊髓功能,对边界不清的高度恶性胶质瘤可行部分切除或活检,以明确诊断和减压为原则。  相似文献   

18.
Athetosis and dystonia are well known clinical signs, described in disorders of basal ganglia. As opposed to pseudoathetosis, true athetosis was hitherto not reported in cord lesions. We here report three patients with athetosis and dystonia of hands due to intramedullary lesions of cervical cord: two patients with syringomyelia and one with glioma. Even though pseudoathetosis can be produced by lesions of posterior columns and likely to be confused with the involuntary movements of our patients, they had clinical and EMG findings consistent with true athetosis. A possible explanation for the athetosis and dystonia due to cord lesion is being postul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