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4/CCR5、CD4/CD30细胞亚群失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辅助性T细胞亚群(rIh)在慢性乙型肝炎(CHB)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寻找治疗CHB的新方法。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对20例正常人(NC组)及20例CHB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经植物血凝素(PHA)培养前后的Th1、Th2水平进行了检测,Th1、Th2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分别为CD4/CCR5、CD4/CD30。结果培养前Th1在NC组与CHB组无明显差别(P〉0.05),CHB组Th2明显高于NC组,同时CHB组及NC组Th1均明显高于Th2(P〈0.05);培养后,NC组的Th1较培养前明显减少(P〈0.05),而NC组的Th2、CHB组的Th1及Th2较培养前均明显增加(P〈0.05),而以CHB组的Th2增加更明显;培养后,CHB组Th1、Th2均高于NC组(P〈0.05),而CHB组及NC组的Th1与Th2之间则无明显差别(P〉0.05);培养前CHB组明显低于NC组(P〈0.05),而培养后CHB组高于NC组(P〈0.05),2组培养后Th1/Th2均明显低于培养前(P〈0.05)。结论CHB患者体内Th细胞亚群的应答模式与正常人群存在一定的差异;Th1向Th2细胞的漂移与乙型肝炎的慢性化及反复肝损伤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的PD—L1表达水平,及其对DCs刺激T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集22例慢性HBeAg阳性CHB患者、8例急性恢复期乙型肝炎(AHB)患者和10例健康人(NC)的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并诱导DCs的增殖和活化。相对荧光定量PCR测定DCs的PD—L1、PD—L2分子mRNA水平,流式细胞术测定DCs表面PD—L1和PD—L2的表达率。同时,测定外周血DCs刺激同种异体反应性T细胞增殖的能力,及抗PD—L1单抗对CHB组DCs刺激功能的影响。结果:体外成功诱导了外周血DCs的增殖和成熟。与NC组相比较,CHB组和AHB组患者外周血DCs内PD—L1的mRNA水平均显著增高(P均〈0.05),但CHB组和AH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HB组患者外周血DCs表面PD—L1表达率较AHB组、NC组均有明显增高(P均〈0.01)。而外周血DCs的PD—L2 mRNA水平及PD—L2在DCs表面的表达率在各实验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均〉0.05)。CHB组外周血DCs刺激T细胞增殖的功能较AHB组和NC组明显降低(P均〈0.01),抗PDL1抗体能显著增强CHB患者DCs刺激T细胞反应的能力。CHB患者外周血DCs表面PD—L1表达率与血清HBV病毒载量成正相关(r=0.34,P=0.007)。结论:外周血DCs表面PDL1表达水平在慢性HBeAg阳性乙肝患者明显升高,抗PD—L1抗体可有效增强CHB患者外周血DCs刺激T细胞增殖反应的能力,表明PD—L1的高表达可能与T细胞免疫反应低下和HBV病毒高复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趋化因子受体CCR3、CCR5和CXCR3与自然流产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周血、脾脏、胸腺趋化因子受体CCR3、CCR5、CXCR3与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用双标记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自然流产模型组小鼠(CBA/J×DBA/2,n=14)、正常妊娠模型组小鼠(CBA/J×BALB/c,n=13)和正常非孕组小鼠(CBA/J,n=11)外周血、脾脏以及胸腺中CD4^+T细胞CCR3、CCR5和CXCR3这三类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结果自然流产模型组外周血CD4^+T细胞CCR3的表达率低于正常妊娠模型组(P〈0.01),CCR5和CXCR3高于正常妊娠模型组(P〈0.05,P〈0.01);但三个指标与正常非孕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流产模型组脾脏CD4^+T细胞CCR3的表达率低于正常妊娠模型组(P〈0.01),高于正常非孕组(P〈0.05);而CCR5和CXCR3高于正常妊娠模型组(P〈0.05),但与正常非孕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流产模型组胸腺CD4^+T细胞CCR3的表达率低于正常妊娠模型组(P〈0.05),高于正常非孕组(P〈0.01);而CXCR3的表达率高于正常妊娠模型组(P〈0.05),但与正常非孕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R5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4^+T细胞上CCR3、CCR5和CXCR3的表达异常可能在自然流产的发病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IL-10+CD19+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Breg)与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的比例及两者的相互作用。方法:收集急性乙肝(acute hepatitis B,AHB)患者28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31例和健康体检者(健康组)25例。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经CpGODN2006和佛波酯体外作用后,流式细胞术分析Breg、Treg的表达及其相关性,ELISA检测培养上清IL-10水平。通过免疫磁珠剔除CD4+CD25+T细胞后分析Breg与Treg表达频率间的相关性。结果:CpGODN 2006和佛波酯作用后CHB组Breg和Treg百分率较AHB组和健康组均明显升高(Breg:P值分别为0.003和0.001;Treg:P值分别为〈0.001,0.005),AHB组和健康组间两类细胞表达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reg:P=0.796;Treg:P=0.227);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HB组Breg与Treg表达百分比存在正相关关系(r=0.50,P=0.004),而AHB组和健康组无此相关性(r=-0.15,P=0.462;r=0.09,P=0.669)。CHB组IL-10表达高于AHB组和健康组(z值分别为-6.596、-6.373,P均〈0.001),AHB组和健康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52,P=0.341)。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CHB组IL—10与Breg存在正相关关系(r=3.303,P=0.005)。CHB组患者Breg和IL-10的表达在剔除CD4’CD25’T细胞前后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reg和Treg在CHB患者中表达频率升高,Breg可能通过IL-10的分泌参与慢性乙肝的免疫调节,且该作用不依赖于Treg。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肝窦病变的体视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HB)肝窦病变的体视学各参数值变化的意义。方法:对200例HB肝活检标本的石蜡切片、HE染色样品用真彩色图像体视学分析软件,进行了肝窦数目、总面积、总周长、平均直径等8个参数值的定量检测。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肝窦减少以CHB/LC,CHB/重及AHB为最显(P<0.01),肝窦总面积、总周长、平均直径、最大直径、最大短径、圆度及等圆直径AHB较正常组明显减小(P<0.01),而CHB/LC及CHB/重则显增加(P<0.01)。此外,在HB各组间上棕参数值也有较明显变化,表明其改变与HB密切相关。结论:体视学分析对HB肝窦病变8个参数值可提供量化指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细胞因子检测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双抗体夹心法检测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5例健康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4、IL-10和IFN-γ的水平。结果CHB组PBMC培养上清分泌IL-4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IFN-γ水平则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HBVDNA水平与IL-4水平呈正相关,与IFN-γ水平呈负相关。结论CHB存在异常细胞免疫应答,Th1/Th2水平失衡可能与HBV持续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L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调邙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对7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BL的Fas(CD95)表达进行了检测,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观察PBL中凋亡细胞比全, 例组同时检测HBV复制指标。结果 (1)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BL凋亡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硬化患者低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0.05);(2)病毒复制指标阳性患者PBL的CD95表达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P<0.05)。结论 (1)CHB患者的PBL存在自体凋亡现象,这可能是HBV致病机制及持续感染的重要因素;(2)CHB的PBL自体凋亡发生率与HBV的复制有关。  相似文献   

8.
湖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布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雁冰  谢迎春 《世界感染杂志》2006,6(4):324-325,333
目的 探讨湖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03年至2005年门诊血清HBVDNA阳性病人390例,其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12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180例,急性肝炎(AH)15例,肝炎肝硬化(HC)75例,分别测定各型肝炎病人的基因型分布。结果 乙型肝炎病程/〉5年与〈5年的病人中HBVC基因型感染者分别为:20.9%(10/46)、3.3%(1/30),x^2=4.969,P〈0.05,有显著性意义;轻度、中度、重度CHB病人中HBVC基因型感染分别为6.3%(5/80)、15.0%(6/40)、75.0%(12/16),重度与轻度CHB比较,x^2=43.247,P〈0.05,有显著性意义;年龄≤30岁者B基因型HBV感染比例高,年龄〉30岁者C基因型比例高;基因型分布与性别无相关性。结论 HBV基因型的差别与地区分布、人群、致病性、和对治疗的反应有相关性。这有益于指导我们对乙型肝炎病人的临床诊疗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和C基因启动子基因变异与肝细胞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29例慢性乙型肝炎(CHB),2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LC),26例HBV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HBV前C区G1896A和BCP区A1762T/G1764A的变异情况。结果HCC组和LC组前c区G1896A和BCP区A1762T/G1764A变异率均显著高于CHB组(P≤0.005),HCC组和LC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和前c区基因变异与肝细胞癌、肝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ornichepatitis B,CHB)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cells,Treg)的数量与肝脏慢性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抗病毒治疗后45例CHB患者(根据B超将其分为3组,其中B超提示肝脏无异常改变的单纯CHB组15例,提示慢性肝病改变的CHB慢性肝病组15例,提示肝硬化改变的CHB肝硬化组15例)与B超均提示肝脏无异常改变的15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ymptomic HBV carriers,ASCs)以及15例健康成年人(normal control,NC)对照外周血中CD4+CD25+ Treg的变化,并分析Treg与患者年龄,HBeAg定量,ALT、AST、TGF—β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外周血中CD4+CD25+Treg占CD4+淋巴细胞的比例在抗病毒治疗后单纯CHB组为(4.03±1.36)%,与NC组(4.02±1.14)%相比差异尤显著性(t=0.0223,P〉0.05),与ASCs组(5.26±1.25)%相比显著减少(t=-2.2872,P〈0.05);CHB慢性肝病组为(5.65±2.01)%,CHB肝硬化组为(5.32±1.47)%,与NC组、单纯CHB组比显著增高(t值分别为3.0351、3.0129、2.4269、2.4046,均P〈0.05)与ASCs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值分别为0.7257、0.1174,均P〉0.05);CHB慢性肝病、肝硬化组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t=0.6083,P〉0.05)。Treg的数量与年龄、AST、TGF—β1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327、0.324、0.306,P分别为0.004、0.005、0.008)。结论Treg在低水平AST时CHB患者外周血中的数量的增高对抗病毒治疗后的CHB患者更能反映其肝脏慢性损伤程度,Treg可能参与了慢性HBV感染后肝脏疾病慢性化进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45例乙型肝炎患者分为慢性轻度组21例,慢性中度组19例和慢性重度组5例;同时选择15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测定各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降低(P<0.05),而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rT3)和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TBG)水平升高(P<0.05)。慢性轻度组、慢性中度组和慢性重度组3组间各指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患者血清TT3、TT4、FT3水平逐渐降低,而rT3、TBG水平逐渐升高。结论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可以反映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动态监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广西桂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情况及探讨慢性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与基因型的关系。方法将120例慢性HBV感染者按其免疫应答情况分为免疫耐受、免疫清除(应答)和免疫不全(病毒残留)3种免疫状态,各状态40例,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HBV基因型。结果 B型86例,C型24例,B+C混合型6例,非B非C型4例;3种免疫状态均B型占多数,分别为70%、77.5%、67.5%,不同免疫状态基因型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状态与基因型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B型HBV-DNA载量高于C型(P<0.05),大于或等于30岁组C型显著多于小于3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基因型间ALT、AST、TBil、HBe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西桂北地区HBV基因型以B型为主,C型占部分比例,少量B+C混合型,偶有未能分型;还不能认为慢性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间基因型分布不同及免疫状态与基因型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合并感染的患者肝损害的血清学改变特点。方法收集225例慢性肝病(包括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乙、丙肝病毒合并感染引起慢性肝炎或肝硬化,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肝穿病理标本;所有病例均常规检测肝功能、血清HBVDNA、HBV血清标志物、血清HCVRNA,抗-HCV。所有肝活检标本均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做苏木素-伊红染色,进行肝炎分级分期,HBsAg、HBcAg免疫组化,HBVDNA、HCVRNA原位杂交检测。结果①重度慢性肝炎患者:HBV/HCV合并感染的患者(B加C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水平与HCV单独感染(C组)患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比HBV单独感染的患者(B组)低(P<0.05)。②非重度慢性肝炎患者:三组的血清学改变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C组与B加C组患者的发病年龄相似(P>0.05),但明显大于B组患者(P<0.01)。④单独感染组发病的病程长短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比合并感染组长,与单纯感染组相比,合并感染组发展为重肝的时间要短(P<0.01)。结论在重度慢性肝炎的患者中,肝功能损害的血清学指标(AST、ALT、TB、DB)不能很好地反映肝内损害严重度。与单纯感染组相比,HBV与HCV合并感染组发展为重度肝炎的时间要短。  相似文献   

14.
HBV-M表达模式和HBV-DNA定量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表达模式、HBV-DNA复制水平与原发性肝癌(HCC)的关系.方法 216例原发性肝癌(HCC组),353例慢性乙型肝炎(CHB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分别检测两组血清HBV-M和HBV-DNA水平.结果 两组HBV-M表达模式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血清学小三阳(HBsAg、HBeAb、HBcAb阳性)表达率(62.04%)显著高于大三阳(HBsAg、HBeAg、HBcAb阳性)表达率(18.98%);CHB组小三阳表达率为61.47%,大三阳为36.83%;CHB组大三阳表达率高于HCC组(P<0.05).HBV-DNA阳性率HCC组为56.5%,CHB组为7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HBV-DNA阳性患者中,HCC组HBV-DNA复制水平显著低于CH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C患者HBV-M表达模式以小三阳为主,其HBV-DNA复制水平较CHB患者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的表达水平与e系统的关系及其与肝细胞损害的关系.[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乙肝患者血清HBV-DNA,同时用ELISA法检测血清乙肝标志物.[结果]HBeAg(+)组与抗-HBe(+)组HBV-DNA阳性率分别为100%、58.89%,两组HBV-DNA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肝细胞损害指标ALT、AST、TBA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HBV-DNA含量与肝细胞损害各指标均无相关性.[结论]HBV-DNA的定量检测可更准确地反映体内HBV增殖复制水平,HBV-DNA的含量与肝实质损害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作用。方法:对3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分为肝炎组、乙型肝炎肝硬化组和并发肝癌组)的Hp感染状况与HBV DNA定量、HBV DNA分型进行检测,并与健康对照组和慢性胃炎组进行对比。 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56.2%)、乙型肝炎肝硬化组(69.9%)和乙型肝炎并发肝癌组(75.0%)Hp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3.4%)(P<0.01),各组与慢性胃炎组(57.9%)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中肝硬化组和并发肝癌组Hp感染率均高于肝炎组(P<0.05)。不同病毒载量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p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但不同病毒载量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B、C和D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p感染率分别为61.3%、63.3%和50.0%,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p感染率明显增加,且Hp感染率随着肝脏病变程度的进展而增加。  相似文献   

17.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乙肝病毒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HBVDNA含量与乙型肝炎血清学免疫标志物表达关系及HBVDNA含量与肝细胞损害关系。方法 :以完全闭管式的PCR和荧光探针技术相结合的实时检测定量PCR方法 ,对 11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HBVDNA进行检测。结果 :HBeAg阳性 /抗HBe阴性患者HBVDNA拷贝数与HBeAg阴性 /抗HBe阳性患者或HBeAg阴性 /抗HBe阴性患者的拷贝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而后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HBVDNA拷贝数与肝实质损害指标血清谷丙转氨酶 /谷草转氨酶 (ALT/AST)、总胆红素 (TBIL)、白蛋白 (ALB)、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不具相关性。结论 :抗e抗原抗体非病毒复制终止的标志、病毒性肝炎的肝实质损害程度与血清HBVDNA的含量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拉米夫定联合白细胞介素2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闫涛  季伟  杜宁  赵鸿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7):1056-1058,1061
目的评价拉米夫定联合白细胞介素2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7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拉米米夫定联合白细胞介素2)和对照组(单用拉米夫定).拉米夫定疗程至少12个月.观察组联合白细胞介素2,时间为6个月.其中,观察组50例,对照组47例,观察期24个月.结果 6个月时,观察组与对照组ALT的复常率分别为82.0%和68.1%(P>0.05);12个月时分别为90.0%和70.2%(P<0.05).6个月时两组HBeAg阴转率、HBeAg/抗HBe的血清转换率和HBV DNA阴转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12个月时,两组HBeAg阴转率和HBeAg/抗HBe的血清转换率差异仍无显著性(P>0.05),但观察组HBV DNA阴转率(92.0%)显著高于对照组(70.2%)(P<0.05).至24个月时,观察组患者血清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均<0.05).用药12个月、24个月时两组HBV YMDD阳性率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白细胞介素2治疗CHB安全有效,优于单用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接受不同治疗方案的慢乙肝患者的血清白介素21(IL-21)水平,探讨药物对IL-21表达的影响。方法198
例非活动性慢乙肝患者分为干扰素治疗组(IFN, n=38)、核苷类似物治疗组(NA, n=72)和未接受任何抗病毒治疗对照组(Con,
n=88)。采用ELISA 法定量测定IL-21。肝功能指标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HBV 血清标志物(HBsAg、HBsAb、
HBeAg、HBeAb、HBcAb)采用ELISA方法检测。结果对照组和干扰素治疗组IL-21 水平都显著高于核苷类似物治疗组(P<
0.05),依次为(102.29±14.03)、(123.01±38.26)、(48.10±7.06)pg/ml。HBeAg阴性组(n=105)的IL-21水平显著高于HBeAg阳性
组(n=93),依次为(114.83±19.88)pg/ml、(61.53±6.61) pg/ml(P<0.05)。IL-21与肝功能各项指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免
疫调节剂干扰素可能具有上调慢乙肝患者IL-21水平的作用,而核苷类似物具有下调作用。HBeAg阴性组的IL-21水平显著高
于阳性组,表明HBeAg抗原表达时IL-21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