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制成功涂药板和便于现场使用的培养基后,1980-2003年,采用体内四周法和体外微量法开展了我国抗氯喹恶性疟的抗性程度及地理分布;停用或减少使用氯喹防治恶性疟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消长及我国恶性疟原虫对常用抗疟药敏感性等调查。结果显示,有恶性疟流行的八省(区)均有抗氯喹恶性疟存在,其中海南和云南两省抗性程度高,分布地区广。停用或减少使用氯喹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逐渐降低。海南和云南两省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氨酚喹和哌喹有高度抗性,对咯萘啶和青蒿素类药物敏感,但敏感性在逐渐降低。根据调查结果,制定了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停止或减少使用已有抗性的抗疟药,推荐应用青蒿素类药物和咯萘啶及其复方。使抗疟药能合理规范使用,促进了疟疾防治,疟疾发病逐年降低,恶性疟流行区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2.
疟疾仍是全球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在很多地区,由于恶性疟原虫对常用的抗疟药物产生了抗性,使得恶性疟治疗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受到限制。抗性问题已对疟疾流行国家的疟疾控制产生重要的影响。50多年前,在泰缅边境和哥伦比亚出现了氯喹抗性。目前,氯喹的抗性几乎遍布恶性疟流行区。恶性疟原虫虫株几乎对所有常用的抗疟药都产生了抗性。  相似文献   

3.
自1961年 Moore 等在南美洲首次发现抗氯喹恶性疟以来,相继在亚洲、非洲发现抗氯喹恶性疟。70年代后期国内外又陆续发现抗氯喹恶性疟对其他一些抗疟药(包括复方合剂)产生不同程度抗性,对新抗疟药亦有抗性征兆。抗药性疟疾的出现与扩散严重的阻碍了抗疟规划的进程。对此我国疟疾工作者十分重视,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取  相似文献   

4.
自从1959年第1例抗氯喹的恶性疟病人出现以来,恶性疟原虫氯喹抗药性(chloroquineresistance,CQR)已经遍及所有恶性疟流行地区,在东南亚地区CQR引发了更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云南、海南等省也有CQR恶性疟的流行。因此,对恶性疟原虫氯喹抗药性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疟疾防治研究中的一个重点。随着恶性疟原虫基因组研究的进展,抗药性基因已经成为CQR研究的热点。国外研究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是我国恶性疟主要流行区。历史上分布于北纬25°以南的高、中疟区65个县(市),海拔1200m以下的地区。1980年全省恶性疟发病数已控制至1019例,仅占当年疟疾疫情报告数的3.16%。由于流动人口的剧增,国外传染源的输入,抗氯喹株恶性疟的扩散,1992年恶性疟病例上升至5379例,比1980年增加4.28倍,已占全省疟疾疫情报告数的30.56%,报告恶性疟的县(市)数已达74个。几年来通过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敏感性监测,结果表明氯喹及哌喹抗性程度仍然严重。本文概述了云南省恶性疟流行状况及抗氯喹恶性疟的分布、发展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抗氯喹恶性疟的测定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抗氯喹恶性疟的测定和治疗张家埙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产生抗药性,改变了全球的抗疟形势,大规模的抗疟计划受到挫折。后来发现恶性疟原虫对多种抗疟药也产生抗性,甚至同一株恶性疟原虫对几种抗疟药物产生抗性,即多重抗性。我国抗氯喹恶性疟地理分布的调查结果表明,云南、...  相似文献   

7.
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抗性出现于50年代后期,现已遍布绝大部分恶性疟地方性流行区。替代药的抗性亦已在世界几个地方发生,在泰国已成为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抗性的发生和扩散是疟原虫、人、媒介和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因特殊的生态状况而增强。作者论述了与抗药性疟疾发生和扩散有关的流行病学因素。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恶性疟流行概况及其对氯喹的抗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云南省是我国恶性疟主要流行区。历史上分布于北纬25^o以南的高,中疟区65个县(市),海拔1200m以下的地区。1980全省恶性疟发病数已控制至1019例,仅占当年疟疾疫情报告数的3579便,比1980年增加4.28倍,已全省疟疾疫情报告数的30.65%,报告恶性疟的县(市)数已达74个。几年来通过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敏性监测,结果表明氯喹及哌喹抗性强度仍然严重。本文概述了云南省恶性疟流行状况及抗氯  相似文献   

9.
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出现和广泛传播迫使人类调整治疗疟疾的用药策略并寻找更加有效的新型抗疟药。然而,在一些贫困的疟疾流行区,氯喹仍被用于治疗恶性疟。了解氯喹抗性机制、探索逆转其抗性的方法,将使氯喹这一价廉高效的抗疟药继续发挥作用。抗性逆转剂的研究和发展为上述目标提供了线索,当与氯喹合用时它能够部分恢复氯喹对氯喹抗性株的作用。为此,本文对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机制及其逆转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中缅边境缅甸拉咱市恶性疟药物抗性现状,为中国第六轮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在缅甸拉咱市城区建立研究站,镜检发热病人和/或疑似疟疾病例,筛查疟疾患者。选择城区及郊区4村的单纯恶性疟现症患者,用WHO推荐的体外微量试验测定恶性疟原虫对6种抗疟药的敏感性。结果体外微量测定43例,成功27例,测得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哌喹、咯萘啶、青蒿琥酯、双氢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哌喹的抗性率分别为100%、0、25.9%、22.2%、7.4%和0,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98.0、49.4、22.3、24.3、11.8和5.6/44.8nmol/L。结论缅甸拉咱市流行株恶性疟原虫对氯喹100%抗性,对咯萘啶、青蒿琥酯和双氢青蒿素具有一定程度抗性,对氯喹、咯萘啶和青蒿琥酯抗性呈逐渐增强趋势,对哌喹和双氢青蒿素/哌喹敏感。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The money necessary for purchasing antituberculosis drugs in a national programme comes from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s budget, funds from the health insurance scheme (when it exists) and household budgets.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s budget is on average $2-23 US per year and per person in low or middle income countries. Average drug consumption in these groups of countries was from $2-26 US per person in 1990. The number of patients to be treated depends on the annual risk of tuberculous infection (ARTI) and the case detection rate: it is the same when the ARTI is 1% and the detection rate 100%, and when the ARTI is 2% and the detection rate 50% of cases. The supply of antituberculosis drugs has a real cost representing around 3% of global drug consumption in low income countries and is always less than 1% of global drug consumption in middle income countries. In most developing countries it could be covered with the aid of national financial resources, on condition that it is integrated into a coherent national drugs policy aimed at guaranteeing the continued availability of essential drugs.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