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种恶性疟原虫短期低温保存法江钢锋,洪佳冬(寄生虫学教研室)关键词恶性疟原虫,低温保存,保种中图号R382.3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的体外连续培养已成为疟疾研究的一项基本技术[1],得到广泛应用,大大地促进了疟疾防治及研究的发展。开展疟原虫的体外培养及研究...  相似文献   

2.
自1976年Trager和Jensen成功建立了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方法[1]以来,该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恶性疟原虫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的研究.恶性疟原虫的冻存与复苏,是能否成功进行体外培养的关键.国内外研究者[2]对寄生虫冻存方法的探索已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但就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低温对寄生虫的损伤,仍未得到规律性的结论.本实验对几种恶性疟原虫冻存复苏的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得到提高恶性疟原虫冻存后复苏成活率的更为有效的方法,为恶性疟原虫的体外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体外连续培养恶性疟原虫的成功,为抗疟药筛选开辟了新的途径。国外用微量培养技术,测定恶性疟原虫虫株抗药性。近年来,国内已建立体外连续培养恶性疟原虫。以体外培养物为虫源,建立抗疟药体外筛选的常规方法,至今尚未见报道。 采用微量培养技术,耗量小、操作简便,符合体外药物初筛要求。但在一定的容器内培养时,适宜的培养物容量和其中所需含的  相似文献   

4.
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使其与体内发育规律同步是筛选和研究抗疟药的重要方法。Trager等报道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体外连续培养成功后,Rieckmann又改进了体外微量测定方法,为体外培养的疟原虫用于抗疟药研究创造了条件。Lambros(1979)报道用5%山梨醇处理后达到同步发育。我们采用Lambros的方法,观察其同步发育的效  相似文献   

5.
饲养细胞在建立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中的作用江钢锋,洪佳冬(热带病研究室)关键词疟原虫;体外培养;饲养细胞中图号R382.3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体外连续培养技术是疟疾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自从该技术创立[1]以来,国内外已相继成功地分离和建立了许多恶性疟原虫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恶性疟原虫红内期在体外存活时间,分析其培养虫血的感染活力。方法 采用Tragers等常规体外培养方法,待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的原虫率达到15%~20%时,吸取含虫血于保存液置4℃贮存,以后每天吸取少量虫血培养,24h观察原虫生长情况。结果 恶性疟原虫血4℃贮存2d疟原虫减虫率80.6%,10d几乎为100%;11d已未发现疟原虫。结论 估算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红内期在体外4℃贮存,存活时间不超过11d。  相似文献   

7.
<正> 为了开展恶性疟疾的防治研究,需要通过体外培养获得大量的恶性疟原虫配子体,以便为研究恶性疟原虫的有性期创造实验条件。一、培养方法及结果 Row(1929)首先用非常简单的方法,培养出未成熟的恶性疟原虫配子体。自从Trager(1975)连续培养恶性疟原虫红内期获得成功后,为恶性疟虫原配子体体外培养提供了技术条件。Smalley(1976)从27例6个月到6岁的恶性疟患者静脉取血,用199培养基洗涤1次,再用下列培养基培养:199培养基含葡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恶挫疟原虫地理株连续体外培养方法,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培养虫株var基因转录类型。方法采用常规RPM11640培养基和添加AlbumaxIl等成分,建立2株恶性疟原虫地理株的体外培养,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中晚期虫体var基因转录变化。结果成功体外连续培养2株恶性疟原虫野生株,并建立了荧光定量PCR检测var基因转录的方法,用该方法检测出该虫株var基因优势转录类别。结论建立的疟原虫体外培养方法和var基因转录检测技术可用于我国恶性疟原虫var基因致病作用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的体外连续培养已成为疟疾研究的一项基本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大大地促进了疟疾防治及研究的发展。开展疟原虫的体外培养及研究,虫种的保存是一个重要环节。常规的方法是液氮冷冻保存,可以长期保种。但是,日前不少地方尤其是基层的卫生防疫及研究单位,  相似文献   

10.
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体外连续培养技术是疟疾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自从该技术创立以来,国内外已相继成功地分离和建立了许多恶性疟原虫不同虫株的体外培养。但是,有的研究者在试图建立新虫株的体外培养时也遇到了困难或失败了,因为从疟疾患者血中新分离的虫株最初阶段不易适应在体外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1.
从现场将疟原虫病人血液带回实验室进行体外敏感性测定或体外连续培养,以往存在着运输方法上的困难。虽然曾有冷冻保存法、呼出气培养保存法、和短期输送法的报道,但这些方法多由于手续繁锁、需一定的设备、或保存时间短、疟原虫成活率低。我们在郭盛淇等恶性疟原虫密闭瓶  相似文献   

12.
液氮内保存的FCC—1株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用蜡烛缸—平皿法体外连续培养40天。疟原虫复苏后培养的第3天原虫密度开始上升.第11天达到最高峰,其中一皿的红细胞含虫率高达20.56%。影响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的有关因素如RPMI—1640培养液,血清和红细胞,本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高白菏 《医学动物防制》2006,22(11):822-822
为了解低温-70保存8年的人血清对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的效果,笔者用同一供血者的新鲜血清对照进行培养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低温-70保存8年的人血清对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的效果,笔者用同一供血者的新鲜血清对照进行培养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5.
自从1912年Bass等首次报道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P.f)以来,不少学者先后作了种种努力,都只能取得生活周期二、三代的增殖,经60多年不断的实验,至1976年Trager等的研究获得重大突破,P.f体外连续培养获得成功,被认为是疟原虫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的成功为研究疟原虫提供了重要来源,推动了对P.f的生理、生化研究、裂殖子侵入红细胞的过程及疟原虫亚显微结构的观察、微量法体外筛选抗疟药及抗药性体外微量测定技术的应用,并掀起了制备疟原虫疫苗的研究高潮。我们参照Trager的蜡烛缸法进行P.f体外培养感染率达12.74%,并以常温以下温度进行培养,取得P.f在体外存活的最低温度和最长时限的数据。现将实验结果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在国内外均已成功,其培养液除含RPMI1640培养粉、HEPES缓冲剂,并用5%NaHCO_3调节pH外,必须添加入血清。因人血清来源困难,且价格昂贵,故寻找代用晶就显得极为重要。我们自1979年8月开始,用兔血清代替人血清连续培养恶性疟原虫400多天,原虫繁殖旺盛,其感染率可高达20%以上,与用人血清同时进行比较无明显差异。兹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7.
<正> 在人体内疟原虫的发育期中,人们对肝内的裂殖体增殖了解的最少。因此,用体外培养的方法进行肝期的繁殖是很有吸引力的。培养物操作方便,并且是免疫学研究和各种作用于肝期的抗寄生虫药研究的基础。本文作者应用这种方法在间日疟原虫的研究中获得成功后,又完成了恶性疟原虫的肝期发育。首先,由活检取到的人体肝细胞以每35mm培养器接种5×10~5作单层培养,在按种子孢子之前需在改良的最小基础培养基(MEM)中保持24~48小时。用体外培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考察双氢青蒿素和青蒿琥酯涂药板对恶性疟原虫药敏作用的有效期.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Rieckmann体外微量法,用体外连续培养的FCC-1/HN株恶性疟原虫,定期对涂药板进行检测.结果 双氢青蒿素和青蒿琥酯涂药板在存放0个月、6个月、1年和2年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6.89、7.23、5.82、7.49 nmol/L和5.35、7.15、6.34、4.85 nmol/L;完全抑制裂殖体形成的平均浓度(CIMC)分别为20.00、20.00、16.67、30.00 nmol/L和20.00、20.00、16.67、15.00 nmol/L.结论 自制涂药板存放在4℃冰箱2年药效是基本稳定的,且使用方便,适合于现场应用,可作为恶性疟原虫对双氢青蒿索和青蒿琥酯敏感性的检测工具.  相似文献   

19.
自1976年Trager等首次报道用蜡烛缸和灌流技术连续培养恶性疟原虫以来,虽有一些关于改进培养方法的报告,但都仍然要提供合适比例的混合气体。为了简化方法,节约器材,我们在连续培养恶性疟原虫的基础上,进行了密闭瓶培养法的试验,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材料和方法恶性疟原虫:系目前实验室保存的中国的两个海南株FCC-1/HN、FCC-2/HN和柬埔寨株(为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威廉·秦博士于1979年9月来华教学时带来的,本所转引而得)。培养液:系含15%兔血清的RPMI 1640(加25mMHEPES)。培养容器及培养方法:小瓶试验用50毫升的锥形瓶,底面积为20平方厘米,装入约5毫升5%红细胞悬液,瓶口塞上橡皮塞;大瓶试验用2,000毫升的玻璃方瓶,侧放时底面积为11×25厘米,装入80毫升5%红细胞悬液,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反转录PCR(RT-PCR)的方法检测CTP基因是否在恶性疟原虫红内期表达。并构建CTP因的真核表达载体,以便进一步研究其功能。方法 按常规方法体外培养红内期恶性疟原虫,用Trizol试剂提取红内期疟原虫总RNA,通过RT-PCR方法扩增恶性疟原虫FCC1/HN株CTP编码基因并构建CTP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结果获得了恶性疟原虫CTPcDNA的全编码区序列并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结论 CTP基因在恶性疟原虫FCC1/HN株红细胞内期表达并成功地构建了CTP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