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3.
目的:研究环孢菌素A(CsA)联用方案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细胞Fas表达及单个核细胞(MNC)凋亡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48例,分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组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组,各24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十一酸睾酮、丙种球蛋白及环孢菌素A治疗,SAA组加用抗人T细胞猪免疫球蛋白(ATG)治疗。结果 SAA组总有效率为66.67%,与CAA组的87.5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SAA组明显缓解率显著低于CAA组( P<0.05)。两组治疗前CD34+ Fas+细胞百分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治疗后SAA组明显高于CAA组( P<0.05)。SAA组治疗后MNC凋亡率为(2.92±1.20)%,显著低于治疗前( P<0.05);CAA组治疗后MNC凋亡率为(2.27±0.74)%,显著低于治疗前的(6.46±2.17)%及SAA组治疗后的(2.92±1.20)%( P<0.05)。结论细胞Fas异常表达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有一定联系,采用环孢菌素A联用方案治疗,可明显降低其骨髓MNC凋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千细胞在体外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从人骨髓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用尼龙棉柱分离T淋巴细胞,分别以不同数量间充质干细胞加入到植物血凝素刺激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淋巴细胞活化体系中,通过流式细胞仪获取数据,计算CD3^+CD25^+和CD3^+CD38^+T细胞的表达率。结果当间充质干细胞为1×10^4/孔时,与单独培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淋巴细胞(对照组)相比,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淋巴细胞CD25及CD38的表达呈明显抑制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间充质干细胞为1×10^3/孔时,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细胞的活化,且这种抑制作用具有数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抗 T 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2012年收治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52例,应用抗 T 细胞单克隆抗体进行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治疗后患者血红蛋白、血小板及白细胞计数均较治疗前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对患者进行了5~12个月的随访,总有效率为80.77%(42/52)。结论对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来说,应用抗 T 细胞单克隆抗体进行治疗,可以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率,而且副作用比较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陈世林  温美琨 《江西医药》1997,32(6):328-329
2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CD3、CD4值均比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CD8值比正常对照增高(P〈0.05),CD4/CD8比值降低、说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红细胞C3b受体粘附率比正常健康人降低,红细胞循环免疫复合物则增高(P〈0.01)说明再障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7.
药物与再生障碍性贫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药物与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发病机制。方法:搜索药物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近10年间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许多药物能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不同的药物其致病机制不同,产生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症状也不相同。结论:药物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且病死率高,几乎是发病率的一半。  相似文献   

8.
9.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与病毒感染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5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和50例正常儿童分别进行病毒检测和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检测,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病毒感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中CD4细胞下降,CD8细胞增多,CD4/CD8比例下降。结论病毒感染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并使之对造血干细胞、祖细胞或基质细胞发生异常免疫反应,进而损伤或抑制造血功能;免疫功能的紊乱使病毒容易入侵机体,并难以清除。本研究对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应用细胞因子和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HDIVIG)治疗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基因重组人体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100μg/d,静脉输注,连用2周为1疗程,同时联合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2000U/次,静脉输注,每周3次,休2周后开始下1疗程,共3个疗程。HDIVIG每次1.0g/kg,4周1次,连用5次。结果获得缓解,显示细胞因子和HDIVIG确为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吴玉红  邵宗鸿 《天津医药》2018,46(12):1342-1346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外周全血细胞减少的骨髓衰竭综合征。感染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免疫妥协状态与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免疫妥协状态不同,其导致的感染也有所不同。长期粒细胞减少是发生侵袭性真菌病和细菌感染的最大危险因素。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恢复能明显提高生存率,粒细胞减少期间的支持治疗可起到很大的保护作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最常见的致病菌为曲霉菌属、假丝酵母菌属、接合菌属和镰刀菌属。合并细菌感染的致病菌包括:革兰阳性菌如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梭状芽胞杆菌、微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蜡样芽胞杆菌;革兰阴性菌如大肠埃希杆菌、沙门菌、脆弱拟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亲水性气单胞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合并病毒感染相对少见,但可出现疱疹病毒科、社区获得性呼吸道病毒感染和甲型、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环孢素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中的群体药动学模型,为其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9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的194份血药浓度常规监测数据,应用NONMEM(7.2.0)软件建立药动学模型,用一级条件估计及交互作用(FOCE-Ⅰ)估算药动学参数和个体间、个体内变异。定量考察人口学特征、生化指标、血常规指标、合并用药及CYP3A4*18B、CYP3A5*3基因多态性等协变量对药动学参数的影响,采用自举法对最终模型的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基础模型选用一房室、一级吸收和一级消除模型。环孢素的群体药动学参数:表观清除率(CL/F)为(29.5±1.3)L/h,表观分布容积(V/F)为(419.4±52.2)L。CL/F和V/F的个体间变异分别为27.8%和0.14%,个体内变异为36.4%和70ng/ml。按照最终模型,仅有年龄对CL/F有显著影响。自举法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较稳定。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的环孢素群体药动学模型可为该群体的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1例40岁女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口服甲巯咪唑10mg,3次/d。1个多月后出现高热、肛周疼痛,查白细胞减少,立刻停用甲巯咪唑,用甲硝唑、头孢呋辛抗感染,症状未缓解,并出现心悸、胸闷、食欲不振、少尿,5d后入院。查T40℃,P140/min,R30次/min,BP60/30mmHg。四吱可见散在瘀斑,肛周可见一1.5cm×1.5cm溃疡,有脓性分泌物。WBC0.4×10^9/L,N0.16,Hb94g/L,PLT 11×10^9/L。骨髓检查:增生减低,粒细胞与幼红细胞比值(M:E)=0.5:1,粒、红细胞两系罕见,巨核细胞未见,血小板少见,淋巴细胞0.51,浆细胞0.13,网状细胞0.345。血K^+2.9mmol/L,Na^+134mmol/L,Ca^2+1.6mmol/L,AST53U/L ,ALT 207U/L,白蛋白20g/L,总蛋白48g/L。甲状腺功能检查:FT3 38.43pmol/L,FT4 38.36pmol/L,促甲状腺素未测到。尽管进行对症、支持及抗感染治疗,其甲状腺危象仍然存在。次日凌晨患者突然意识丧失,经抢救无效死亡。  相似文献   

14.
从病因、发病机理、遣方用药特点等方面介绍了周信有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独到经验,以期对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有所启发和指导。并附案例一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从肾论治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57例,分为3组,肾阳虚组24例,肾阴虚组18例,肾阴阳两虚组15例。以补肾为主,辨证施治,中药汤剂与针剂同用,配合穴位贴敷及耳穴压籽,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象的变化。结果肾阳虚组、肾阴虚组、肾阴阳两虚组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总有效率分别为87.5%、50.0%、66.67%,肾阳虚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肾阴虚组(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个月后,三组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结论从肾论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再生障碍性贫血(AA)实验动物模型,研究E838对AA模型小鼠造血机能的治疗作用。方法建模BALB/C小鼠经γ射线照射后尾静脉注射DBA小鼠脾脏细胞,药物治疗组口服E838,1次/d,共14 d,无菌饲养至第15天检测与AA相关的血常规、网织红细胞、骨髓细胞计数和病理学指标,判断E838对AA的治疗作用。结果模型组小鼠外周血常规指标、骨髓病理学等造血功能相关指标与AA临床表现基本相符;E838治疗组小鼠造血功能相关指标均较AA模型组小鼠有明显改善。结论成功构建了AA实验动物模型,E838对AA模型小鼠造血功能具有改善作用,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血复生"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造血细胞生成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西药+血复生)和对照组(单用西药),分别评价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有关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比例、CD4+/CD8+比值、CFU-E集落计数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CD34+细胞计数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血复生"联合西药在促进CAA患者造血细胞增殖、调节细胞免疫功能抑或改善造血微环境方面优于单用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化的危险因素,并探讨诊疗过程.方法 收集1例由AA转化的MDS患者临床资料,并通过相关文献加以分析总结.结果 患者为45岁男性,6年前曾行血常规、骨髓细胞学及骨髓病理等检查明确诊断为AA.治疗上首先给予雄激素等促进造血但效果不佳,4个月后加用环孢素,治疗1年后患者就诊,此时血常规结果提示血红蛋白(Hb)及白细胞(WBC)较前已有所恢复,但由于血小板(PLT)一直无明显提升.为排除其他疾病可能,再次行骨髓细胞学检查但未发现异常.在随后的2年多随访时间里,虽然该患者定期检测环孢素浓度并规范调整治疗,但WBC和PLT始终未见好转,Hb甚至有下降趋势,而患者网织红细胞比例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逐渐升高.因此考虑患者的原发病可能已转化,故再次行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发现骨髓中三系均存在病态造血,最终患者诊断为MDS(AA继发).结论 对于长期口服免疫抑制剂治疗但效果不佳的AA患者,尤其是重度AA患者,应积极监测患者外周血及骨髓情况,若疾病转化则应尽早处理,有条件者也可考虑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避免其向其他克隆性疾病转化.同时,由于AA患者存在向MDS转化的风险,在做骨髓检查时可以通过MDS的流式细胞术(FCM)积分系统早期判断患者原发病是否已转化.  相似文献   

19.
沈文婷  许诣 《安徽医药》2016,20(8):1576-1578
目的 探讨他克莫司(FK506)替代治疗环孢素A(CsA)不耐受的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CsA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非重型AA患者39例。按血药浓度75:1的比例将CsA替换为FK506,维持血药浓度在4~6μg/L。治疗后,根据疗效将患者分为A(CsA无效换用FK506有效)、B(CsA有效换用FK506仍有效)、C(CsA无效换用FK506仍无效) 3组。结果 替换治疗后三组患者CsA和FK506血药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换FK506后,共有24例患者获得血液改善,有效率为61.54%。治疗后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均显著改善(P<0.05),但是A、B组无显著差异(P>0.05)。 替换FK506治疗后,肾功能损害、神经系统损害和齿龈增生得到明显改善(P<0.05)。结论 FK506替代治疗CsA不耐受的非重型AA可显著改善血液学指标及CsA继发的肾功能损伤的不反应。FK506可作为CsA的一个替代方案用于AA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红细胞输注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98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对其进行红细胞输注治疗,分析红细胞输注效果。结果经治疗,患者效果明显,输注治疗效果与红细胞制剂存在相关性,且与患者一般资料具有一定关系。选取的98例患者中,7例无效输注,无效率为7.1%。结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应用红细胞输注治疗效果会因多种因素而受到影响,输注治疗过程中需综合考虑各相关因素,增加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