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 1 98 8年 5月~ 1 998年 6月 ,我院在体外循环下行膜部及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共 1 1 0例。术中证实合并假性膜部瘤(PMVS) 6例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6例中男 4例 ,女 2例。年龄 3~ 2 4岁 ,平均 1 3 5岁。术前临床表现均较轻 ,1例超声检查合并PMVS。 3例在中度低温 ,体外循环下行右房切口修补VSD。 3例在不停跳 ,降温至 32~ 33℃ ,体外循环下行VSD修补。VSD位于三尖瓣隔瓣后 ,并被隔瓣、腱索及纤维组织大部封盖。当膨肺时隔瓣呈瘤状向右室突起。VSD残留的小孔为 0 1~ 1 6cm ,其中 2例为单孔 ,4…  相似文献   

2.
室间隔膜部瘤合并室缺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文军  蒋振斌 《上海医学》1997,20(10):568-569
为了阐明室间隔膜部瘤合并合室的缺的临床特征和外科治疗原则,我们对1985年6月至1995年3月共收治的17例病人,在体外循环于进行手术修补,术中发现室缺位于膜部15例,肺动脉瓣下2例,瘤破口大小为0.3~0.6cm,瘤体大小为0.5cm×1.0cm~2.0cm×3.0cm。结果:本组无手术死缝合修补,再将瘤囊覆盖重新心肌内膜化的作法最佳。  相似文献   

3.
14例室间隔膜部瘤的外科治疗万荣华,郭德和,方刚室间隔膜部瘤多合并室间隔缺损(VSD)。我院自1980年至1994年共收治14例,均破裂且合并膜部VSD,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4例中,男8例,女6例;年龄3~10岁(平均为6岁零6个月)。患者均...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探讨室间隔缺损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围术期治疗,作者收集1997年1月至1997年6月期间,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26例临床资料,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8例,中度肺动脉高压18例。占同期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总数的14%(26/185)。男13例,女13例,年龄2月至15岁(4.0±4.2岁),体重5.5~37kg(14.0±8.8kg)。术前SpPA6.7~16kPa,Pp/Ps0.6~1.0,肺动脉血氧饱和度均大于0.9。2例<1岁患儿和2例<2岁重度动脉高压患儿未行右心导管及附加试验。2~14岁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4例术前给予右心导管吸氧或妥拉苏林附加试验结果,肺血管总阻力下降(970±412.8)达因·秒·厘米-5。全组患儿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肺动脉压力下降,无一例死亡,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室间隔缺损伴假性膜样瘤形成的诊断与治疗汪朝阳,邵国丰,沈韦羽,史信宝,余凯忠,杨爱爱,张志梁假性膜样瘤是隔瓣后型室间隔缺损(VSD)常伴有的一种异常结构,是因隔瓣及其腥索增生粘连并覆盖于VSD而成。本院从1993年11月到1995年4月共收治膜部VS...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干下型室间隔缺损(SIVSD)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 全部采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经肺动脉补片修补。2例合产芳动脉右冠窦瘤及1例并动脉导管未闭同期手术,2例伴主动部垂及2例合并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仅作室缺修补。结果 全组无死亡。复查无残余分流。15例胸骨左缘2~3肋间线留1~2/6SM,3~6月后杂音减弱或消失。结论 适时手术,采用补片修补,正确判断和处理主动脉瓣病变是提高本病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杨柳山 《广西医学》1998,20(5):960-961
我院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不停跳下行室缺修补术5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0例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3~28岁,体重11~58kg,心胸比例0.51~0.60。干下型室缺5例,嵴内及嵴下型8例,隔瓣后及膜部...  相似文献   

8.
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脱垂及瓦氏窦瘤破裂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手术治疗了6例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主动脉瓣脱垂及瓦氏窦瘤破裂。6例均先经主动脉切口修补破裂窦瘤内口,其中5例经右心室、1例经右心房切除窦瘤瘤体,加固缝合残端并修补室缺。5例作脱垂瓣膜的叠术,1例楔形切除脱垂膜的中间部分,残端修复后再作主支脉环成形术。手术效果均属满意。  相似文献   

9.
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院自1974年5月~1998年8月共施行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手术1160例,其中合并主动脉瓣脱垂(AP)和域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58例,占5%。现对本组病例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加以分析和讨论。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8例中,男36例,女22例。年龄2~21岁,平均7.4±2.5岁.体重8~58公斤,平均23.2±10.1公斤。VSD直径0.6cm~2.5cm,平均1.3cm±0.6cm.同时合并AI23例,其中轻度14例,中~重度9例。1.2VSD分类在合并AP和/或AI的VSD…  相似文献   

10.
联合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室的瓣膜替换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评价联合瓣膜合并巨大左室病人瓣膜替换术的疗效。结果 1990年1月至1998年6月间共59例联合瓣膜病变合并巨大左室病人行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双瓣替换术,其中保留二尖瓣全或后瓣下结构21例,行三尖瓣成形术42例,左房折叠术11例。结果 术后早期并发症25例,晚期死亡4列,占2.67%。影响手术早期疗效的主要因素是术前重度左室扩大,收缩末直径(ESD)≥6.0cm和舒张末直径(EDD)≥8.0cm  相似文献   

11.
随着心脏手术安全性的提高以及外科技术的日趋成熟,术后切口美观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1]。我院自1997年4月~2000年8月采用右胸外侧及前外侧小切口体外循环下修补心内畸形32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32例中男11例,女21例;年龄7个月~16岁,平均5.42岁;体重7~49kg,平均17.6kg。心胸比例0.5~0.65,平均0.57。手术后诊断为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19例,室间隔缺损(VSD)13例。合并畸形:左上腔静脉(LSVC)4例,右下肺静脉异位引流(PAPVC)2例,右室流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超声探讨与小儿室间隔缺损(VSD)自然愈合的相关因素。方法:超声诊断并随访212例VSD自然愈合小儿,观察年龄、VSD大小、VSD部位、心脏大小及肺动脉流速与VSD自然愈合的关系。结果:212例VSD自然愈合小儿中6岁以内175例。VSD直径≤0.5cm172例,~0.9cm33例,≥1.0cm7例。膜部155例,隔瓣后54例,肌部3例。203例VSD自然愈合小儿中心脏大小正常151例,左房  相似文献   

13.
朱江  吴亦志  章响艳  涂韶松 《浙江医学》2000,22(10):607-608
自1994年1月至1999年6月,我们采用非右室径路心脏切口修补室间隔缺损(室缺)48例,占同期室缺修补术的62%,现报道如下,并对室缺修补术心脏切口的选择作一探讨。1.一般资料:本组48例中男22例,女26例;年龄5~32岁,平均12.5岁。术前无明显症状28例,有活动后心悸、气促20例。术前均作彩超、心电图、胸片检查。有肺动脉高压6例。按Kirklin室缺分型方法分型,分为嵴下型30例(62.5%),嵴上型10例(20.8%),隔瓣后型8例(16.7%)。合并房间隔缺损4例,动脉导管未闭2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急性心肌梗塞(AMI)后室间隔穿孔(VSR)的救治水平。方法:分析1990年4月~1994年12月收治7例AMI后VSR资料。结果:AMI后VSR的发生率为1.4%(7/502),7例中24h内死亡3例,4例拟行外科手术,其中2例在术前死亡;2例行室间隔修补、室壁瘤切除及冠状血管重建术,术后1例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随访3a,心功能I级。结论: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心导管资料有助于判断病情和预后,应根据血液动力学状态决定治疗方案或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5.
我院1995~1997年有22例病人行再次心内直视手术 ,现将麻醉处理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男12例 ,女10例 ,年龄20~54(39.3±6.4)岁 ,体重39~72(50.1±7.1)kg;术前心功能Ⅲ~Ⅳ级者20例 ;距上次手术3个月~16年。其中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漏或并发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行修补或主动脉瓣替换术 (AVR)3例 ,二尖瓣替换术 (MVR)术后瓣周漏行修补 AVR1例 ,MVR术后机械瓣故障行MVR术3例 ,生物瓣衰退行MVR术9例 ,AVR术后瓣周漏、机械瓣故障及生物瓣衰退行AVR术各1例 ,…  相似文献   

16.
小儿室间隔缺损1200例外科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室缺)的外科治疗。方法 全组1200例,平均年龄(4.5±2.6)岁。平均体重(15.5±5.7)kg。膜部缺损859例,干下型缺损339例,肌部及左室右房间隔缺损各1例。室缺伴肺高压225例,干下型伴主动脉脱垂或关闭不全108例,室间隔膜部瘤31例。缺损直径0.3 ̄3.0cm。手术切口:右房728例,右室141例,肺动脉331例。缺损直接缝合508例,补片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膜部瘤(AMS)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统计VSD合并AIMS手术118例,合并其他畸形21例。采用切开隔瓣与未切开隔瓣对室缺进行修补,观察术后发生残余分流的情况。结果切开隔瓣致术后残余分流者2.91%,明显低于未切开隔瓣者6.67%。结论手术治疗VSD合并AIMS,应切开隔瓣,修补真正的室缺,可显著降低术后残余分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三尖瓣囊袋的病理改变与普通VSD不同,三尖瓣吓袋与膜部间隔瘤亦有区别,为VSD合并三尖瓣囊袋的患者进行手应予以注意。方法 经手术治疗42例病人,男18例,女24例,年龄4 ̄23(平均8。5)岁。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瓣认室间隔缺损跟三尖瓣的关系,观察三尖瓣的病理改变,并切开三尖瓣暴露真正的VSD。5例病人以带垫片双头针钱间断褥式缝合VSD,37例病人采用补片修补法  相似文献   

19.
63例室间隔缺损,手术主宰心室嵴下与三尖瓣隔瓣后55例。小型VSD45例,中大型18例包含嵴上缺损4例。无症状36例;有症状27例,其中紫绀并肺动脉高压7例,中大型VSD6例,手术后心衰死亡1例,失去手术时机1例。治愈61例。  相似文献   

20.
经皮球囊瓣膜成形术治疗8例二尖瓣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经皮球囊瓣膜成形术(PBMV)治疗8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其中心功能Ⅱ级者3例、Ⅲ级5例。合并房颤2例、合并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5例、全并轻度主动脉瓣闭锁不全1例。术前二尖瓣瓣口面积为091±019cm2,左心房压力为270±045kPa,左心房内径为503±44mm;采用双球囊法2例,Inoue单囊法6例。术后,瓣口面积197±018cm2,左心房压力为150±039kPa,左心房内径493±46mm,心功能改善。1例术中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果表明PBMV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