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的分型标准以及与胃癌的关系尚不统一,目前仍存争议。近年,国内外学者应用粮液组化方法将肠化分为不同的亚型来探讨肠化与胃癌的关系,多数认为含有硫酸粘液的不完全型肠化在胃癌的发生中有特殊意义。作者应用结肠卵巢肿瘤抗原(简称COTA),一种与肿瘤性结肠上皮细胞有关的粘液性抗原,对一组胃癌和各种不同病变的肠化组织作免疫组化染色,观察COTA在这些组织中的分布,探讨肠化与胃癌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3.
应用组化套染技术研究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与胃癌的关系*路名芝刘勇关键词胃肿瘤免疫组织化学粘液组织化学肠上皮化生中图号R735.2胃粘膜肠化生是一种常见病理现象,肠化生与胃癌发生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病理学研究的热点。大多数研究表明,含有硫酸化粘液的肠化生与胃癌... 相似文献
4.
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883年Kupffer首次描述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以下简称肠化)以来,人们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近年来,许多新技术、新方法的广泛应用,使人们对肠化的认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本文就此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6.
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及胃癌粘膜组织内酶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胃粘膜组织内酶活性的研究,方法上主要有组织化学法与生化定量法两种。组织化学法表明,某些酶如亮氨酸氨基肽酶(LAP)碱性磷酸酶(AKP)和二糖酶(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等不存在于正常胃粘膜中,而仅存在于小肠粘膜中(1~5),而生化定量法证明这些酶在正常胃粘膜中均有少量的活性(6~8),说明生化定量法较组织化学法敏感,其原因可能是后者在酶测定过程中的酶活性丢失,以及测定方法本身不够灵敏。但是组织化学法具有将酶活性在组织(包括细胞)中进行定位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8.
随着胃镜在临床上的较普遍应用, 使胃癌的早期诊断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相应的对于胃癌的癌前期病变、早期癌变以及胃癌的有关病变的形态观与分析在进一步的深入。 目前, 有些看法尚需进一步统一, 以便在临床与病理间取得"共同语言"。 相似文献
9.
游伟程 《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83,(3)
一般认为胃的肠上皮化生是肠型胃癌的先兆损伤。为探讨日本胃癌高发区饮食与肠上皮化生的联系,作者于1973~1978年,在秋田县Chokai 村对174名居民用X 线进行胃癌的早期诊断。根据X 线和临床表现从中筛选出419名进行胃镜检查,并填写一份以饮食为主的调查表。适用于此次研究可供统计分析的共387例,其中男性206例,女性181例。 相似文献
10.
《肿瘤防治研究》1976,4(1):21-24
应用阑尾粘液囊肿内的肠粘液做为抗原,免疫家兔制备肠粘液抗血清,经正常人血清、正常人胃粘膜浸液或正常人大肠粘膜浸液分别吸收后,进行了免疫学及免疫化学分析。在琼脂双向扩散试验时看到,抗血清同肠粘液之间出现两条特异性沉淀线。在免疫电泳时,该特异性反应位于α2区带,是两条部分相重叠的沉淀弧。抗血清同正常人血清,正常人胃浸液及正常人胃液之间不出现沉淀线,但同大肠浸液以及同患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病人胃液之间均出现特异性反应。这些现象表明,该抗血清对于检测胃内有无肠粘液或肠上皮化生病变是一个可用的指际。51例临床初步试用的结果是,42例经病理证实患有肠上皮化生的病人胃液,用琼脂双向扩散试验检测,阳性者34例(81%)。另一方面,在胃液阳性的38例中,病理切片看到有肠上皮化生者34例,占90%,即有10%的所谓假阳性。本文对出现假阳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农村普查胃癌时也进行了试用,共检测20例有胃部症状的人,其中一例肠粘液免疫试验阳性,后经病理证实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这是一项比较经济而简便的诊断方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69例胃粘膜活检标本(胃炎,胃癌伴肠化生),应用免疫组化及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两类病例肠化生血型抗原的分布,并探讨肠化生与血型物质消长的关系。结果表明胃炎及胃癌伴肠化生两者血型物质消长无明显差异。肠化类型与血型物质比较,完全性与不完全性结肠型的血型物质消长之比,后者血型物质消失多于前者故P<0.01有非常显著意义。本文结果提示,不完全性结肠型肠化生与不完全性小肠型肠化生血型物质的消失以及不完全性结肠型与完全性结肠型肠化生血型物质消失情况分析说明不完全性结肠型肠化生的去分化现象较其他型肠化生明显。本研究支持一些学者的报道,认为不完全性结肠型肠化生与胃癌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PCNA在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中表达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及胃癌中的表达.评估胃癌前病变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探讨胃癌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115例患者的PCNA表达情况.其中50例肠上皮化生、15例异型增生、50例胃癌.结果PCNA的表达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到胃癌呈递增趋势.在肠上皮化生为轻度表达,异型增生以中度表达为主,而胃癌多呈重度和过度表达.PCNA强阳性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侵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PCNA在胃粘膜不同疾病细胞核内的表达、反映了细胞增殖状态和生长速度、有助于判断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发展趋势及判断与监测胃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套染技术探讨同一切片多种成分的表达.方法利用免疫组化与粘液组化方法进行套染,检测50例肠化生组织中AB-PAS与PACN蛋白表达程度.结果 50例肠化生组织中48%AB-PAS强阳性,PCNA蛋白均出现不同程度阳性表达.结论 PCNA与AB-PAS套染技术应用,有利干胃粘膜病变的临床动态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胃病伴肠上皮化生、胃癌与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e,HP)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warthin—strarry银染色方法,对38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组织及胃癌的癌旁组织进行HP检测.应用(alcianblue—PH2.5-periodic—schiff,AB—PAS)、(high-iron—diamine-alcianblue—PH2.5,HID-AB)黏液组织化学方法,区别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组织及胃癌的癌旁组织伴有肠上皮化生的类型。结果总例数380例。HP阳性率为69.74%。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组织及胃癌的癌旁组织伴肠上皮化生的HP感染率分别为77.78%、85.71%、100.00%、80.95%。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及胃癌的癌旁组织伴肠上皮化生AB—PAS染色阳性率分别为86.84%、91.43%、93.33%、100.00%;HID—AB染色阳性率分别为34.21%、42.86%、53.33%、85.71%。癌旁组织的肠上皮化生中,78.57%为不完全大肠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伴肠上皮化生中,不完全小肠型比例分别为52.63%、54.28%、53.33%;不完全大肠型比例分别为28.95%、31.43%、20.00%。结论HP感染与慢性胃病伴肠上皮化生及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癌旁组织的不完全大肠型肠上皮化生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慢性胃病组织当中的小灶状不完全大肠型上皮化生具有潜在发生癌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PCNA在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增殖细胞抗原 (PCNA)在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及胃癌中的表达情况 ,评估癌前病变的发展趋势。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 PCNA在细胞核内表达 ,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到胃癌呈递增趋势 ,在肠上皮化生表现为轻度表达 ,异型增生以中度为主 ,而胃癌多呈重度和过度表达。结论 PCNA在胃粘膜不同疾病细胞核内的表达 ,反映了细胞增殖状态和生长速度 ,有助于判断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发展趋势及胃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17.
18.
Pi类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Pi类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在癌前肠化粘膜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GST-π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HID-ABpH2.5-PAS粘蛋白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和S-P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30例正常胃粘膜、82例肠化粘膜、18例胃癌组织进行GST-π检测.结果在正常胃粘膜中未见GST-π的表达,肠化粘膜GST-π阳性率为85.4%,高于正常胃粘膜(P<0.01),在Ⅰ、Ⅱ、Ⅲ型肠化中GST-π表达逐渐降低,分别为92.3%、87.0%、78.3%.在胃癌中GST-π阳性率为44.4%,高于正常胃粘膜(P<0.01),低于肠化粘膜(P<0.01).结论GST-π表达的变化与胃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胃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19.
胃癌的超微结构研究是胃癌防治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它能给理论研究者提供有关胃癌细胞的起因、发展、转归,有关胃癌细胞与机体正常组织细胞的关系,有关胃癌组织的分类等方面的重要形态学依据,亦可能给临床工作者在实践中采取防癌措施、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胃癌与肠上皮化生的关系已有较长期而大量的研究,但尚未得到本质和统一的认识。因此本文就中晚期胃癌的手术切除标本所伴发的肠上皮化生(以下简称肠化生)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