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智  张珍  李泽泳  李楠 《广东医学》2005,26(2):216-217
目的 鉴定念珠菌细菌型 ,检测各型念珠菌的药物敏感性。方法 分离念珠菌采用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分型 ,K -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实验。结果  15 0 8例标本培养鉴定出念珠菌 734例 (48 7% ) ,其中 ,白色念珠菌 5 6 2例 (76 5 % ) ,热带念珠菌 72例 (9 8% ) ,克柔氏念珠菌 4 6例 (6 3% ) ,光滑念珠菌 2 1例 (2 9% ) ,混合感染念珠菌 37例 (5 1% )。不同型念珠菌对常见抗真菌药物氟康唑、制霉菌素、酮康唑的敏感性依次为 :①白色念珠菌 :96 5 %、93 4 %、93 8% ;②热带念珠菌 :5 4 4 %、94 1%、4 3 2 % ;③克柔氏念珠菌 :2 2 1%、93 7%、87 7% ;④光滑念珠菌 :5 1 3%、93 9%、5 8 6 % ;⑤混合感染念珠菌 :4 6 4 %、92 8%、6 3 7%。结论 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可快速鉴定念珠菌细菌型 ,各型念珠菌的药敏谱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医院念珠菌感染的病原菌分类及药敏分析.方法 各种临床标本经分离培养后,用改良纸片法测定标本分离的各类念珠菌对氟康唑的敏感性.结果 临床念珠菌感染中以白念珠菌为主(52.0%),热带念珠菌(17.2 %),光滑念珠菌(10.1%),克柔念珠菌(9.4%),其他念珠菌(11.4 %).非白念珠菌感染呈上升趋势.两性霉素、制霉菌素耐药率最低,分别为6.1 %、3.4%,其次为伊曲康唑(17.0%),氟康唑耐药率最高(57.1 %),克柔念珠菌是耐药性较强的念珠菌,其次是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非白念珠菌与白念珠菌相比耐药率有显著差异.结论 临床标本的念珠菌感染呈上升趋势,应加强念珠菌的检测和耐药性分析,临床经验用药应依据药敏结果 合理选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医院念珠菌感染药敏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培养念珠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1538份临床标本中分离出念珠菌152株(9.88%);其中,白色念珠菌111株(73.03%),克柔氏念珠菌31例(20.39%),其他10(6.58%)。白色念珠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均较高(伊曲康唑除外),而克柔氏念珠菌则对常用抗真菌药物均有较高的敏感率。结论白色念珠菌和克柔氏念珠菌对临床一线抗真菌药氟康唑存在耐药株,应重视对高危人群进行微生物学检测和药敏试验。  相似文献   

4.
王燕  余占明  高文丽 《中国医疗前沿》2011,6(7):59+78-59,78
目的了解和分析念珠菌感染的临床种类与特点,分析其药敏状况与耐药趋势,为临床提供诊断的治疗依据。方法使用TTC沙保氏培养基和科码嘉念珠菌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API-20CAUX酵母样真菌鉴定试条进行鉴定,采用K-B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在检出的289株念珠菌中,白色念珠菌173株(59.9%),热带念珠菌45株(15.6%),光滑念珠菌43株(14.9%),近平滑念珠菌18株(6.2%),克柔念珠菌10株(3.5%)。在临床送检标本中,痰的检出率最高有61.6%,粪便19.4%,尿液13.1%,血液1.4%,其他4.5%.在所有送检的临床科室中,ICU的检出率最高为46.0%.药敏试验显示,两性霉素B(AMB)与5-氟胞嘧啶(5-FC)的平均敏感率最高,分别为99.4%和97.26%,氟康唑(FCA)和伊曲康唑(IrR)也有较高的平均敏感率,分别为72.22%和83.86%。结论应加强念珠菌的临床检测和耐药性监测工作,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念珠菌感染患者的菌种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为临床提供病原学诊断和合理运用抗真菌药物作依据。方法采集164例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标本分离真菌,疑为酵母样真菌者均采用YBC卡进行鉴定,并对分离出的念珠菌做抗真菌药敏试验。结果164株念珠菌共有8个种株,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占67.1%。各种念珠菌对制霉菌素等9种抗真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论各种念珠菌对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程度明显不同,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真菌感染,特别是耐药菌株感染的发生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临床疾病治疗工作中。由于广谱抗生素、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和介入性治疗手段的增加,念珠菌感染呈明显上升趋势。念珠菌是条件致病菌,是人体常见的共生菌,在某些情况下如机体抵抗力下降,可致机体菌群失调,引起念珠菌大量繁殖而致病。为进一步了解念珠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布及药敏情况,为临床正确选择药物提供依据,现将我院近年临床分离的427株念珠菌株及药敏结果分析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引起恶性肿瘤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白色念珠菌进行基因分型。方法研究对象90例,CHROMagarCandida鉴定培养基分离鉴定白色念珠菌,PCR方法鉴定并进行ABC基因分型。结果引起恶性肿瘤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白色念珠菌基因型分别为A型(36/90,40%)、B型(32/90,35.6%)、C型(22/90,24.4%),取自同一病人身体不同部位和相同部位的标本均分离出不同基因型白色念珠菌。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深部白色念珠菌感染由不同基因型的白色念珠菌株引起。  相似文献   

8.
艾辉  徐小平  李卓成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5):2631-2632
目的:了解我院念珠菌感染和耐药情况。方法:对临床标本分离的念珠菌用VITEK32鉴定仪鉴定,对分离株进行抗生素体外敏感性检测。结果:435株念珠菌以白色念珠菌检出率居首位。435株念珠菌对4种抗真菌药物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抗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增加了真菌的感染机会,应加强真菌的耐药性监测,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9.
白色念珠菌临床株基因分型及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白色念珠菌的基因分型情况以及不同基因型白色念珠菌的药敏试验结果。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白色念珠菌25S核糖体DNA基因内含子区,可转座I型内含子插入片段的数目及大小的不同使得扩增产物不同,根据产物片段大小和数目分型。采用K-B法对不同基因型进行白色念珠菌药敏分析。结果:临床分离的121株白色念珠菌经PCR分为三型:A型83株,B型27株,C型11株。A型为最常见的基因型,B型、C型白色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A型菌株,对其他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不同型别的白色念珠菌耐药谱可能与特定基因型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随机分离致病性白念珠菌17例的基因分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白念珠菌不同基因型的同源性,以及在菌株群中分布的特征,为白念珠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找到一个方法。方法扩增出白念菌株CDC3(保守基因)的部分片段并测序,应用Vector-NTI软件包进行比较。结果17株菌株被分为9个基因型,有8株菌株的基因型高度同源,有9株的基因同源性较高,这9株菌株的基因型在样本分布中占优势;高度同源的8株菌株与其它菌株的主要区别在于,在第195—205位缺少TTTCTTCTT,在第338—345位多了TAAGTAAG。结论菌株3等9个菌株的基因型在样本分布中占优势,可能是进化过程中为适应宿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谢小军  吴少苑  何亮  王冲 《中国现代医生》2013,(13):118-119,122
目的检测引起RVVC的阴道假丝酵母菌的构成及其药敏谱。方法应用科玛嘉假丝酵母菌显色培养基和API20CAUX鉴定分离菌株,应用纸片扩散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培养分离的123株菌中白假丝酵母菌占78.5%,光滑假丝酵母菌占14.8%,热带假丝酵母菌占3.0%,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占2.3%、克柔假丝酵母菌占1.4%:123株白假丝酵母菌药敏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制霉菌素、克霉唑、伊曲康唑、咪康唑、氟康唑、酮康唑。结论不仅根据药敏结果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还要继续加深RVVC发病机制的认识,才有可能更有效治疗RVVC。  相似文献   

12.
院内感染念珠菌的临床感染特性及其耐药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和分析念珠菌感染的临床种类与特点,分析其药敏状况与耐药趋势,为临床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方法使用TTC沙保罗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采用ATB-Expresion半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ID 32C鉴定试条以及ATB Fungus药敏试条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在检出的167株念珠菌中,白色念珠菌118株(70.7%),热带念珠菌17株(10.2%),光滑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均为8株(各4.8%);在临床送检标本中,痰的检出率最高,有75株(44.9%),次为尿液、分泌物和胸腹液,分别为32株(19.2%)、20株(12.0%)和19株(11,4%),血液也有8株4.8%的分离率;在所有送检的临床科室中,ICU的检出率最高,为51.5%,普外科、感染科和呼吸内科也有颇高的检出率,分别为11.4%、6.6%及5.4%;药敏试验显示,两性霉素B(AMB)与5-氟胞嘧啶(5-FC)的平均敏感率最高,分别为100%利99.4%,氟康唑(FCA)和伊曲康唑(ITR)也有较高的平均敏感率,分别为95.8和96.4%%。结论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肿瘤药物以及各种介入性诊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体内菌群失调,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增加了念珠菌的感染机会;临床应慎用各种药物与介入性诊疗技术,并加强对念珠菌的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虞丰  周晔  何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23):2921-2923
目的了解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致病菌的菌种分布情况及耐药情况。方法运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法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594株念珠菌进行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其中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114例,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480例。结果114例RVVC病例经鉴定白色念珠菌104株(91.22%),光滑念珠菌6株(5.26%),热带念珠菌3株(2.63%),近光滑念珠菌1株(0.88%),与VV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RVVC的念珠菌株对药物的敏感率为制霉菌素(98.25%)>两性霉素(97.37%)>酮康唑(55.26%)>咪康唑和伊曲康唑(36.84%)>氟康唑(23.68%)>特比奈芬(10.53%)。RVVC与VVC组比较,药物制霉菌素、两性霉素、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率2组差异无显著性(P>0.1);酮康唑的敏感率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RVVC组优于VVC组;咪康唑和特奈比芬的敏感率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5),RVVC组明显低于VVC组。结论白色念珠菌是导致临床阴道念珠菌感染的优势菌群,其次有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近光滑念珠菌等。制霉菌素对阴道内真菌的敏感率最高,是治疗真菌感染的有效药物。鉴于伊曲康唑、咪康唑、氟康唑、特比萘芬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建议对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根据药敏试验来选择药物,临床治疗VVC必须规范化应用抗真菌药物,首次发作或首次就诊是规范化治疗的关键时期,从而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临床念珠菌分布状况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临床念珠菌感染分布状况和耐药趋势,指导临床经验治疗。方法采用真菌分离培养基分离培养念珠菌,用真菌检测试剂盒和常规鉴定程序鉴定真菌并做药物敏感实验。结果从773例念珠菌329株来源于痰液标本,382株来源于阴道分泌物,其余62例来源于其他临床标本。药敏结果显示不同的念珠菌对不同抗真菌药物存在着不同的耐药。结论合理、科学应用抗真菌药物应当成为我们治疗念珠菌感染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16.
116例志贺菌肠道感染患者的菌群分布和药敏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恩强  张昕 《北京医学》2006,28(10):609-610
目的 探讨2005年5~9月我院116例志贺菌感染者的菌群分布及药敏特点,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经大便培养筛选志贺菌,用生化和血清学方法鉴定菌群和血清型.采用Kirby-Bauer法检测病原耐药性.结果 在116例细菌性痢疾患者中,福氏志贺菌仍最多,为68例;F4为优势血清型,36株;宋内志贺菌48株.福氏志贺菌对氨苄青霉素、氯霉素、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显著高于宋内志贺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有差异.结论 2005年5~9月我院志贺菌菌群仍以福氏志贺菌为主,血清型以F4为主.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仍是最有效的抗生素之一,但有一定耐药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念珠菌菌种分布及耐药状况,为临床治疗方案制订提供依据。方法120例患者依据病史分为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RVVC)60例(病例组),偶发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者(VVC)60例(对照组)。病例组及对照组分别进行真菌培养、菌种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在120株念珠茵中白念珠茵占80.83%,非白念珠茵占19.17%。RVVC组中自念珠茵占73.33%;VVC组中为白念珠茵占88.33%,RVVC组白念珠菌所占比例明显低于V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氏0,05)。60株RVVC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100.00%、93.33%、95.00%。结论白念珠茵仍是VVC、RVVC的主要致病菌,RVVC分离菌株对咪唑类抗真菌药物仍有较高的敏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念珠菌感染的分布及其耐药性的变化趋势。方法以沙保弱培养基和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分离真菌.鉴定用API酵母菌鉴定卡进行,用ATB Fungus自动分析系统或天地人自动分析系统测定真菌对5-氟胞嘧啶等8种药物的药敏结果。结果检出402株念珠菌中以白色念珠菌的检出数居首位。402株念珠菌的药敏结果,以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的抗菌作用最强,氟康唑的作用最差,即对其耐药率最高。结论由于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荆和抗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念珠菌的感染机会,应加强念珠菌的检测和耐药性监测工作,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