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伤寒论》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我们在临床上见到项背强几几、体痛(检查时两侧或一侧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压痛)、无汗、恶风、脉浮,但未发热者,采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第6条是太阳温病提纲,原文指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一般认为,本条的“不恶寒”当释为“微恶寒”,其理由有二:一是第1条明确指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温病也是外感病,初期也应该在太阳,既是太阳就应该恶寒,但是为了与伤寒和中风区别  相似文献   

3.
1 六经病的脉证应用要略 1.1太阳病本病提纲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条)。提示太阳病主脉象浮,为阳证,主症为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经》云:“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临证所见,太阳病独脉为寸部脉浮,尤以左寸浮明显。  相似文献   

4.
一、从“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谈起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篇》以“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作为太阳病提纲,揭示热性病表证的主证主脉。柯韻伯对“脉浮头项强痛”六个字,加了着重点,指出此六字当作六句读。我很赞成这样的精读深思。热性病初起萌始,病情每有隐伏,一时不觉,迨邪热日益鸱张,临床上认为是暴发型;其实先机之兆,每为人所忽视。故早期发现,见微知著,柯氏的句读法,其醒目处实具有指导意义。太阳病初起,或未发热,或已发热,见有恶寒头痛脉浮等症,如能在头痛的同时注意到项强后脑不舒(项强并非脑病的唯一体征,但医生应  相似文献   

5.
浮脉主表证.凡六淫之邪侵袭肌表,人体之气血为捍卫机体,而趋向于表,故见脉浮。浮脉虽属外邪袭表之征,但有虚实之分,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不论表实表虚,只要脉现浮象,必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之表证.正如《伤寒论》指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同时又指出:“太阳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  相似文献   

6.
裴正学 《西部中医药》2003,16(10):10-14
所谓经方指《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方剂而言。一千多年来,历代医家对经方的卓越疗效予以高度肯定。由此升华而出的理论,形成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对经方的应用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分述于后,不妥之处尚望同道们批评指正。1麻黄汤与桂枝汤“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上述经文说明外感有伤寒,中风,温病三部分,伤寒是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中风是头痛,发热恶寒,有汗,脉…  相似文献   

7.
仲景《伤寒论》中,用“而”字者约达120余条,并有一条而数见者,范围广泛,寓意丰富。因此,探讨其运用规律,对学习《伤寒论》当有帮助。爰将其主要内容归纳如下: 一、作“必然”解:如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此条“而”字即作必然解。其告戒后人,太阳病必然出现恶寒的症状。观下文,更可进一步证实,如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  相似文献   

8.
头痛的监别部位:中医对头痛之部位,十分重视。可从其部位之疼痛,而确定其经、脏所属。张从政说:“头与项痛者,是太阳经也;攒竹(眉稜骨)痛、额角痛,是少阳经也;阳明头痛多在额,厥阴头痛多在巅顶”。症状:对症状的重视,是中医的特点。他可以根据证候的表现,来推测病源,决定经、脏,采取方药。如“伤寒论”三阳经皆有头痛:“太阳病,头痛、发热,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太阳头痛。“头额痛,身大热,自汗出,口渴,脉  相似文献   

9.
试谈《伤寒论》与模糊数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伤寒论》条文,可以看出有如下特点: (一)对于某一个症状或一种脉象(以A_1、A_2……或B_1、B_2……表示它)无法判断其究属何病何证,如“发热”这一症状,三阳病有之,阴经病亦有;“阴阳俱紧”这一脉象,太阳伤寒有之(3条),少阴病亦有之(283条)。 (二)当A_1、A_2……或B_1,B_2……构成一个症群时(以集合A、B表示它),就能较容易地判断其属何病何证。如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以A_1、A_2、A_3表示)构成集合A时,它就是太阳病。证亦如此,当太阳病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痛、发热、恶风、无汗、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太阳中风证护理初探林家坤刘玉珍(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萍乡337000)关键词太阳中风证《伤寒论》护理太阳中风,是在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脉证基础上,更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等症的一种太阳表虚证,不同于“脑血管意外”的中风。《伤寒论...  相似文献   

11.
<正> 太阳病辨证太阳病为外感热病的初期阶段,以恶寒或恶风,发热、头痛,苔白,脉浮为基本特征。故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伤寒论》)由于感受邪气和人体抗病力强弱不同,又有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之分,两者统称为“经证”。太阳经病不愈,病邪内侵入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六病传经现代医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六病传经现代医学阐释杨麦青(辽宁省对外贸易总公司大连116011)关键词六经病传经《伤寒论》是一部临床病理生理学,它对六病传经过程进行客观化、量化的科学检测,有益于推进中西医药学的融合。“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  相似文献   

13.
李金平 《光明中医》2010,25(4):678-678
<正>1一脉多证一种脉不是只反映一个证,而是反映了多种病证。试以浮脉为例:浮脉主太阳病。《伤寒论》(1条)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提出太阳病的基本脉  相似文献   

14.
葛根汤证在仲景书中有三条:一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以下简称《伤寒论·太阳病篇》)的第31条和第32条;一是《金匮要略方论·痉湿(日曷)病脉证治第二》(以下简称《金匮·第二篇》)的第12条。这三条原文中,表面上看,前两条为外感病而设,后一条为杂病而立。但深入探究,可以发现,此前后三条原文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兹分析如下。一、原文解说《伤寒论·太阳病篇》第31条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这里的“太阳病”,即论中原文第1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提纲所示的风寒表病。  相似文献   

15.
<正> 《伤寒论》第31~33条论葛根汤证治,第34条论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治。对于葛根汤证。历代多认为其属太阳伤寒兼证,就连全国中医学院《伤寒论》统编第五版教材(下称教材)也称之为太阳伤寒兼太阳经气不舒证。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兹辨析之。所谓太阳伤寒证,是指具有恶寒、身体疼痛、头项强痛,脉浮紧(隐含无汗)等一系列脉症之病证,乃由风寒外束、正气奋而抗邪,邪正相争于肌表所致。其病理特点为卫强营郁,卫强是指正气外出与风寒之邪抗争,营郁是指营阴郁滞、太阳经脉津气阻滞不通。教材亦持此观点。第31条葛根汤证以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为主症,根据本证属太阳病及方中用麻黄桂枝之理,当然也包括身体疼痛、脉浮紧等脉症。教材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治疗痛证,内容丰富,现述要如下。1.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治头身痛太阳中风,风寒外束,经脉受阻,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治用桂枝汤(13、1)。若虚寒下利兼表证,腹胀满,身体疼痛,或既有吐利里证,又有身痛表证,也可酌用桂枝汤(371、386)。  相似文献   

17.
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在祖国医学中是最有价值最受人推崇的一部经典著作,直到现在仍然为中医临床治疗的典范。太阳病的主要证候,从太阳篇条文中归纳起来就是:发热、恶寒、怕风、头项强痛、有汗或无汗、脉浮缓或紧等;只要具备这几个主要证候,就统谓之太阳病。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28条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 2 8条曰 :“服桂枝汤 ,或下之 ,仍头项强痛 ,翕翕发热 ,无汗 ,心下满微痛 ,小便不利者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关于本条方剂的药物组成 ,自《医宗金鉴》提出“去桂当是去芍药”后 ,引发“去桂”与“去芍”之争。本人细玩原文 ,参阅各家注解 ,萌生新意 ,认为本方既不该去桂 ,也不能去芍 ,应是桂枝加茯苓白术汤 ,“去桂”乃衍文。理由如下。从病机分析 ,本条“无汗”虽似麻黄汤证 ,但并无恶寒 ,骨节疼痛 ,脉浮紧等脉证 ;“翕翕发热”虽似桂枝汤证 ,但又无恶风 ,自汗 ,脉浮缓等脉证 ;故本证根本不是太阳伤寒、中风表证。从条…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中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利条,“太阳病,项背强nit,无汗恶风,葛根场主之。”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这4条主证中皆有无汗(不汗出),三方中皆用麻黄,且38条又云,“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眼之,服之则厥逆,筋仍肉脯,此为逆也”。据此,有人提出“有汗不得用麻黄”。此言差矣。今笔者不揣浅陋,分析…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对三阳病发热进行分析,并予以正确治疗。解:《伤寒论》中的三阳(太阳、阳明、少阳)病,均是以发热为主要证候的病证。根据辨证,三阳病虽然都有发热症,但其性质各有不同。太阳病为外感初期,病邪在于肌表,故称做表证。一般可有三种表现:(1)太阳中风证,其证有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2)太阳伤寒证,其证有发热、恶寒,体痛呕逆,脉浮紧;(3)太阳温病,其证有发热而渴,不恶寒,脉浮(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