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脊液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d(TNFa)水平及其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选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动脉瘤性SAH患者脑脊液IL-1β、IL-6和TNFa浓度,并将其结果与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判别的脑血管痉挛与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动脉瘤性SAH患者脑脊液中IL-1β、IL-6和TNFa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IL-1β、IL-6水平与脑血管痉挛显著相关(P〈0.05),TNFa水平与脑血管痉挛无统计学相关(P〉O.05)。【结论】动脉瘤性SAH患者脑脊液IL-1β和IL-6水平增高可能与脑血管痉挛发病有关,检测其患者脑脊液中IL-1β和IL-6有助于脑血管痉挛的预测及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高压氧配合常规综合治疗病毒性脑炎患几的临床疗效及对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综合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分别在病程d3、d7、d14行腰椎穿刺收集脑脊液,检测TNF-α、IL-6和CRP水平。【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P〈0.05),两组患儿病程d3时TNF-α、IL-6和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病程和治疗后呈逐渐下降趋势,d7和d14时实验组TNF-α和CRP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IL-6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可能通过调节TNF-α、IL-6、CRP表达而改善病毒性脑炎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3.
羊蠡 《医学临床研究》2013,(12):2429-2431
【目的】观察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并探讨其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130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根据是否出现并发症将其分为有并发症组(病例1组)9人(n=9)及无并发症组(病例2组)21人(n=21),对照组为10例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腰麻手术患儿,测定其脑脊液中TNF-α值并加以比较。【结果】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TNF-α较对照组病例显著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出现并发症组较之未出现并发症组也有明显升高,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脓性脑膜炎出现并发症的患儿脑脊液中TNF-α明显升高,其可以作为判断化脓性脑膜炎预后的重要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颅内动脉瘤(AN)介入治疗后腰池引流和间断腰穿防治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对40例Hunt—Hess分级相同的AN破裂出血病例按血管内治疗术后行持续蛛网膜下腔引流和间断腰穿释放脑脊液(CSF)分A、B两组,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相关指标。【结果】A组大脑中动脉流速(VMCA)明显低于B组且下降速度较快。A组CSF中RBC数目各时段均值明显低于B组,A组下降速率快于B组(均P〈0.05);两组CSF中内皮素-1(ET-1)浓度在术后d3无显著性差异,其余各时间点均有显著性(P〈0.05),A组的下降速率明显高于B组;术后14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评分减少程度的比较有显著性(P〈0.05)。【结论】AN破裂介入治疗术后持续腰池引流疗效优于间断腰椎穿刺,是防治CVS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患儿血浆脑利钠肽、N末端脑利钠肽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凡茂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3):491-492,495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浆脑利钠肽(BNP)、N末端脑利钠肽(NT-proBNP)的变化及其诊断价值。【方法】KD患儿28例为KD组(其中不完全KD6例);同期住院的呼吸系统感染患儿28例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急性期、恢复期血浆BNP、NT-proBNP水平,并检测两组外周血象、C反应蛋白(CRP)、心脏彩超等。【结果】KD组急性期血浆BNP、NT-proBNP值显著高于恢复期(P〈0.05)及对照组(P〈0.01)。不完全KD组血浆BNP、NT-proBNP值与典型KD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KD组恢复期血浆BNP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NT-proBNP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KD组急性期BNP、NT-proBNP值与CRP、WBC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BNP、NT-proB-NP可用于协助KD的早期诊断,减少不完全KD的漏诊或延迟诊断。NT-proBNP血浆浓度较BNP高且恒定,更有利于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脊液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在常见颅内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观察脑膜炎、脑血管病、脑炎、脑膜脑炎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脑脊液中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SF_CysC)水平,并联合观察脑脊液总蛋白(CSF_TP)的变化,所有测试均在日立7600—01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结果1)脑炎、脑膜脑炎、脑血管病患者CSF—CysC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0.01,其中以脑炎及脑膜脑炎患者其水平显著低于脑膜炎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0.01;而脑膜炎组CSF_CysC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膜脑炎组与脑膜炎组比较仅CSF_Cys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动态观察部分颅内疾病患者治疗前后CSFCysC和CSFTP,发现其随病情的变化而变化。结论CSF—CysC水平的测定及动态观察对判断脑实质损伤及判断病情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瘦素、NO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清瘦素和一氧化氮(NO)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48例AP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血清瘦素水平,同时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NO水平。【结果】AP急性期组血清瘦素及NO水平显著高于AP恢复期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0.001),AP恢复期组血清瘦素及NO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AP患者血清瘦素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γ=0.685,P〈0.01);与脂肪含量呈正相关(γ=0.456,P〈0.01);与血清NO水平呈正相关(γ=0.474,P〈0.01)。【结论】血清瘦素和NO与AP的病情发展、转归有密切关系;瘦素对AP的保护作用与NO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123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脑脊液和心肌酶谱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酶谱的结果及特点。方法对123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分别进行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酶谱检查。血清心肌酶谱对照组为41例健康体检儿童。结果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升高例数占总病例数的53.7%,且白细胞升高的病例以单个核细胞升高为主(95.5%);心肌酶谱各项检测结果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心肌酶谱检测结果高低与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正常与否无关(P〉0.05)。结论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进行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酶谱检查有利于手足口病并脑炎和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提示部分未至脑炎期的患儿心血管系统已经有了较明显的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发热新生儿脑脊液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根据脑脊液检查结果将325例发热新生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79例,脑脊液检查结果提示异常,对照组246例,脑脊液检查结果提示无异常。收集两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指标,对新生儿脑脊液异常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①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儿羊水浑浊、分娩方式、性别、Apgar 评分、基础疾病、神经系统症状、尿常规结果、大便常规结果、血培养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儿胎膜早破、出生时体重、发热时日龄、最高体温、发热持续时间、感染类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②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胎膜早破、发热时日龄≤14 d 、最高体温≥38.5℃、发热持续时间≥3 d 、细菌感染是新生儿脑脊液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P <0.05),出生时体质量≤2.5 kg 是新生儿脑脊液异常的非独立危险因素( P >0.05)。【结论】发热新生儿,当其母亲妊娠期出现胎膜早破,或者发热时日龄≤14 d ,或者最高体温≥38.5℃,或者发热持续时间≥3 d ,或者诊断为细菌感染时,临床应尽早进行脑脊液检查,以对新生儿颅内感染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氯吡格雷口服对ST段上抬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液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P一选择素(P—selectin)水平的影响。【方法】确诊急性sTEMI患者61例,分为常规治疗组(ROU组)31例和氯吡格雷治疗组(CLO组)30例。ROU组接受溶栓(尿激酶)、抗凝(低分子肝素钙)、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抗心肌重构(卡托普利)及保护心肌(倍他乐克)等药物常规治疗。CLO组除接受前述治疗外,入院时即开始接受氯吡格雷口服治疗(300mg负荷量,继以每日75mg)。比较两组间溶栓治疗后2h内ST段改变、入院后24h内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浓度变化及入院后48h内血液循环中siCAM-1和P-选择素浓度。【结果】溶栓后2h内ST段降低50%,ROU组为15例(48.4%),CLO组为18例(60.0%),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CK—MB浓度,在入院后即刻、入院后4h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入院后8h、入院后12h、入院后24hCLO组显著低于ROU组(P〈0.05,P〈0.01)。入院后48hICAM-1浓度及P-选择素浓度CLO组显著低于ROU组(P〈0.05,P〈0.01)。【结论】对于STEMI患者,在常规治疗外早期联用氯吡格雷治疗,可限制心肌梗死范围,并可降低血液中siCAM-1和P-选择素浓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Tau蛋白在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CSF)中的改变以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70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12 h、1d、3d、7d、12 d时CSF中Tau蛋白水平,并以30例行腰麻的非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为对照组.[结果]颅脑损伤重型组、轻中型组在伤后12h、1d、3d、7d、12d时CSF中Tau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均P <0.05).且重型组CSF中Tau蛋白水平均高于轻中型组(P<0.05).在伤后12h、1d、3d、7d、12 d时CSF中Tau蛋白水平死亡组>不良组>良好组,且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GCS评分与CSF中Tau蛋白水平呈显著负相关性(r=-0.610,P<0.05).[结论]Tau蛋白在颅脑损伤患者CSF中呈高表达,CSF中Tau蛋白水平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血热(肝郁)型银屑病患者经竹黄颗粒剂Ⅱ治疗前后神经生长因子(NGF)及NGF受体水平,探讨竹黄颗粒剂Ⅱ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0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治以竹黄颗粒剂Ⅱ号、银屑灵冲剂;两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检测血清NGF、皮肤NGF及受体P75、P140表达水平。【结果】①竹黄颗粒剂Ⅱ可改善患者DQOLS评分,且优于银屑灵组(P〈0.05);②竹黄颗粒剂Ⅱ号可降低患者皮肤NGF及受体的表达,与银屑灵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两组血清NGF水平与健康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前后对比亦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竹黄颗粒剂Ⅱ治疗肝郁血热型银屑病有较好疗效,降低NGF及受体的表达、调节情志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尿病(DN)肾病血清脑利钠肽(BNP),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DN病变程度的关系及强化血糖治疗后二者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DN 88例,按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Umalb)及血清肌酐分为正常蛋白尿组(SDM组,Umalb〈30 mg,28例),早期肾病组(EDM组,30 mg300 mg,Cr〉110 μmol/L,14例).另选健康成人28例作为对照组(NC组),应用双抗夹心免疫荧光法检测BNP,用HT-Ⅱ型酶联法检测Hcy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EDM组,CDM组,CRF组BNP明显高于SDM组及NC组(P〈0.05),且与Umalb(r=0.42,P〈0.05),Cr(r=0.56,P〈0.05)呈明显正相关.EDM组,CDM组,CRF组Hcy明显高于SDM组及NC组(P〈0.05),且与Umalb(r=0.28,P〈0.05),Cr(r=0.46,P〈0.05)呈明显正相关.强化血糖控制后BNP,Hcy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DN患者BNP和Hcy水平显著升高,血清BNP和Hcy水平对预测DN的发生发展,病程有较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季节性变应性鼻炎(SAR)与血清白三烯E4(LTE4)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符合S A R标准的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4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分别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进行一次血清LTE4、TNF-α水平的检测。【结果】观察组血清LTE4、TNF-α水平在春、冬季较对照组均有显著增高,且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或 P<0.05),而两组在夏、秋季血清LTE4、TNF-α水平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清LTE4与TNF-α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血清LTE4、TNF-α通过参与局部炎症反应,在SAR发病过程中起到较重要的作用,在临床的预防及诊治中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的变化及其与过敏体质和IgE水平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70例哮喘患儿的Tr细胞数变化,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中IgE含量。结果急性发作期组患儿外周血Tr水平[(6.17±1.72)%]明显低于缓解期组患儿[(7.56±1.48)%]和对照组儿童[(7.13±1.48)%](均P〈0.05);而缓解期患儿外周血Tr水平与对照组儿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过敏体质患儿外周血Tr水平[(5.53±1.18)%]明显低于无过敏体质患儿[(6.40±2.00)%](P〈0.05)。哮喘组患儿外周血Tr水平[(6.17±1.72)%]与其外周血IgE水平[(144.86±14.74)IU/ml]呈负相关(rP=-0.435,P〈0.05)。结论外周血Tr水平在哮喘患儿发作期显著降低,而在有过敏体质的患儿更低,并与外周血IgE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李迎  龚颖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7):1335-133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C-反应蛋白和内脂素水平的影响.[方法]6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经过4周治疗,分别检测治疗前后血浆内脂素、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另设30例健康受试者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前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和肽素、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APACHEⅡ)在评估急性百草枯中毒(acute pa-raquat poisoning ,APP)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26例APP患者,以住院期间临床死亡作为观察终点,分为存活组58例和死亡组68例。所有入选者在入院后2 h、24 h、7 d内抽取静脉血3 mL ,检测和肽素水平,同时连续记录APACHEⅡ评分的数据。【结果】死亡组服毒剂量显著大于存活组,而抢救时间、首次灌流时间和灌流次数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入院后2 h和肽素水平,死亡组显著高于存活组( P<0.05)。而APACHEⅡ评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P>0.05)。入院后24 h存活组和肽素降至正常,死亡组水平仍显著高于存活组( P<0.05),APACHEⅡ评分两组无差异( P>0.05)。入院后7 d死亡组和肽素水平持续不降,而APACHEⅡ评分水平明显升高,两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APP患者口服农药剂量与和肽素、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结论】连续检测Copeptin及APACHEⅡ评分对APP患者预后的评估及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周宇清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8):1395-1397
【目的】比较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Ⅱ)和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MSⅡ)在2型糖尿病强化降糖中的效果。【方法】60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病人,分成胰岛素泵治疗组24例(CSⅡ组)和皮下注射胰岛素组36例(MSⅡ组),治疗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空腹及餐后血糖、胰岛素、C肽变化,比较两组血糖达标天数、最大胰岛素用量、平均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现象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血糖均有明显下降(P〈0.05),胰岛素及C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两组治疗后上述改变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CSⅡ组血糖达标时间较MSⅡ组短,平均胰岛素用量及最大胰岛素用量均较MSⅡ组少,且低血糖发生次数也较MSⅡ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SⅡ和MSⅡ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改善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对初发的2型糖尿病有良好治疗效果,其中胰岛素泵可以缩短血糖达标天数,减少胰岛素用量,降低低血糖发生率,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含量的影响.[方法]随机将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2组,在继续行糖尿病饮食控制及常规治疗,口服中低剂量磺脲及双胍类降糖药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黄芪治疗,观察两组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血清胰岛素(INS)、胰岛素抵抗指数(IRI)、t-PA、PAI-1、vWF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加用黄芪治疗4周后,两组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改善无明显差异 (P〉0.05), t-PA、PAI-1、vWF均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组INS、IRI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治疗后,INS、IRI明显改善.黄芪还可改善患者t-PA、PAI-1、vWF水平,对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