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涛  张长虹  杨连贵 《北京医学》2010,32(2):143-144
输血是现代医疗的一项重要治疗措施.但在输血治疗中,患者输注经采供血机构初检、复检合格的血液后,仍有感染肝炎、艾滋病等疾病的可能。世界卫生组织资料表明.全世界5%~10%的HIV感染是因为输注了含HIV病毒的血液和血液制品所致。  相似文献   

2.
受血者输血前相关传染性指标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受血者输血前传染性病毒指标检测的必要性及其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意义.方法 对18001例输血前患者的血液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病毒(HCV)抗体、艾滋病病毒(HIV)抗体及梅毒血浆反应素快速试验(RPR)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各病毒的阳性率:HBsAg为7.23%,HCV为2.67%,HIV为0.02%,RPR为0.38%.结论 受血者输血前传染性指标的检测不仅对医、患双方有益,而且对临床输血管理安全监控、减少医疗纠纷、防止医源性感染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菊梅 《甘肃医药》2012,(8):605-606
目的:了解患者术前及输血前血液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艾滋病(HIV)以及梅毒(TP)的感染情况,探讨输血前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临床各科拟输血患者4113例进行相关性传染病标志物的血清学检测。结果:4113例患者血清传染性标志物总阳性率为16.60%,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15.00%(617例)、梅毒抗体阳性率0.60%(28例)、丙肝抗体阳性率0.80%(37例)、HIV抗体阳性率0.04%(2例)。结论:受血者进行各项病毒感染指标检测非常必要,不仅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和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还可避免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4.
输血操作和有创性检查与治疗是医护人员感染病毒性肝炎、梅毒及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临床上因输血或手术引发患者感染所导致的医疗纠纷事件也时有发生。为减少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的职业性感染,确保医疗安全及为临床科室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与进行术后治疗和护理提供实验室支持,本文就输血及手术前检测患者血清传染性指标的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毛新敏  穆占俊 《新疆医学》2012,42(12):78-80
输血是现代临床医学中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随输血技术发展,从全血分离制备各种血液成分制品(如浓缩血细胞、浓缩血小板、浓缩凝血因子、白蛋白和球蛋白等)。为临床提供更为广泛余地。随用血量增加,输血引起感染的机会也明显增加。目前已知与之相关的感染有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致病菌血病等。另外,血中可能尚存有未知病原体。说明输血引起感染的严重性。1常见的输血相关性感染台湾民众献血率为5%,血液检测合格率98.2%,阳性率1.80%(ALT 1.02%、HB-sAg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受血者输血前血液传播疾病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437名患者输血前血液进行乙肝表面抗原、丙肝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及梅毒抗体检测分析。结果HBsAg阳性率为12.50%,抗-HCV阳性率为1.15%,抗-HIV阳性率为0.05%,梅毒抗体阳性率为1.56%。结论对输血前患者进行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对于医院感染的预防和减少因输血后感染引起医疗纠纷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患者、医院及供血单位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血液检测方法对控制输血风险残余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宫济武  周航  林东  邓巍 《北京医学》2004,26(4):272-274
目的 探讨献血者血液病毒标志物检测中试剂及检测方法的选择对输血风险残余度的影响.方法 对成品血液随机进行艾滋病抗体(抗-HIV)、丙肝抗体(抗-HCV)及乙肝表面抗原(HBsAg)测定 ,共9236份,同时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其中500份HBsAg阴性的标本进行HBV DNA检测及进行HBV标志物其他四项指标的检测.结果 再检测结果不符率:抗HIV为0,抗HCV为0.37%,HBsAg为0.42%,有显著性差异(P<0.005);500份HBsAg阴性的标本中PCR测定HBV DNA阳性率为2.8%,HBV标志物其他四项指标(HBeAg、HBeAb、HBsAb、HBcAb)中阳性率为1%,HBV DNA定量在104~106cp/ml.结论 要有效控制输血风险残余度,建立专门的试剂质量评估方法并提高试剂质量标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成熟的检测技术(如PCR)尽快用于实际检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分析基于受血者输血前相关传染性指标检测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意义。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进行治疗时需要输血的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本组患者在输血前的血液进行检查和分析,检测指标包含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病毒抗体(HCV)、酶毒血浆反应素快速试验(RPR)、艾滋病病毒抗体(HIV)等。结果:通过检测后,本组患者 HBsAg 阳性率为,HCV 阳性率为,RPR 阳性率为, HIV 阳性率为。结论: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相关传染性指标检测,可作为血源性医院感染诊断提供依据,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事件,对医院及患者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受血者输血前四项传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良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2):2937-2938
<正>输血是临床上治疗和抢救危重病人常用的医疗措施。近年来安全输血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输血可传播病毒性肝炎、梅毒及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为了减少和避免经血液传播,市中心血站采取了成分输血、无偿输血、献血者血液双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手术及输血前患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及艾滋病血液传染性指标的感染情况。方法:对8 260例需手术及输血治疗的患者治疗前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8 260例手术及输血患者感染性指标共检出986例(11.94%)阳性,HBsAg阳性率高于其他3项检测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 a感染性指标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患者感染性指标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手术及输血前患者进行血清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可减少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有效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冯菊红 《中国医药导报》2007,4(10Z):132-133
输血感染相关性疾病是指接触血液或体液后引起的疾病,它主要是指输入、注射含有经血传播病毒的血液,或者输入、注射没有采取病毒去除、灭活的血液或血液制品而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庚型肝炎、梅毒、疟疾等。随着输血事业的发展,输血相关疾病的发生也逐年增多、这方面的报道也较多见。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预防输血感染相关性疾病已成为临床输血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谈预防输血相关疾病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2.
输血感染相关性疾病是指接触血液或体液后引起的疾病,它主要是指输入、注射含有经血传播病毒的血液,或者输入、注射没有采取病毒去除、灭活的血液或血液制品而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庚型肝炎、梅毒、疟疾等。随着输血事业的发展,输血相关疾病的发生也逐年增多、这方面的报道也较多见。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预防输血感染相关性疾病已成为临床输血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谈预防输血相关疾病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防范因输血引起医疗纠纷,避免和防止患者院内感染,保证临床用血的安全、及时和有效。方法:对2005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3971例临床用血患者血液输血前4项传染性指标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标本检测总阳性率11.78%,其中,检出HBsAg、抗-HCV、抗-TP阳性率分别为9.87%、0.63%、1.28%,未检出HIV。结论:近年来因输血感染引发的医疗纠纷较多,受血者输血前传染性指标筛查为可能发生的纠纷提供法律依据,也促使医护人员提高职业防护意识,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14.
陈宇辉 《海南医学》2010,21(18):102-103
目的了解临高地区产前、术前及输血前患者乙肝表面抗原、丙肝肝炎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感染情况,为确保母婴安全与健康,预防和避免医院感染,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防止由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本院3323例产前、术前和输血前患者血清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肝炎病毒抗体(HCV-Ab)、艾滋病抗体(HIV-Ab)和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检测分析。结果 HBsAg阳性407例,阳性率为12.25%;HCV-Ab阳性34例,阳性率1.02%;HIV-Ab阳性未检出;梅毒抗体阳性42例,阳性率为1.26%。结论对产前、术前和输血前患者进行血清学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对于血液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减少因分娩、手术及输血后感染引起的医疗纠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输血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已广泛用于临床各科的抢救,但输血也存在一定风险,尽管血液经过严格程序的筛查、检测等处理,但依然存在发生输血传播疾病及其它输血不良反应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由于血液检测存在“漏检率”和“窗口期”,即使血站和医疗机构严格按规定采、供血和输血,极少部分患者仍会因输血而感染传染性疾病。目前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办法还不完善,还不能有效地保护患者、血站和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文章提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和推进输血保险制度,以便更好地解决因无过错感染而引起的医患纠纷。  相似文献   

17.
因临床输血导致受血者感染病毒 (包括乙肝病毒HBV ,丙肝病毒HCV和艾滋病病毒HIV等 )及其引发的损害赔偿问题 ,早在 2 0世纪 80年代就成为西方国家公共安全与健康的重要问题。近年来我国有关此类纠纷也不断增加 ,据有关资料报道 ,到 90年代末 ,我国血液感染HIV的事故已近140 0余例案件。随着此类诉讼案件的增加 ,对于血液的法律属性 ,输血导致受血者及第三人感染病毒的法律使用问题也引发了诸多争论[1] 。1 血液的法律属性关于血液的法律属性 ,目前尚没有明确的定论。有的学者将其定位于产品 ,理由是我国《产品质量法》第 2条第 2款 :…  相似文献   

18.
冯筱敏  刘丽华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0):2576-2577
输血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已广泛用于临床各科的抢救,但输血也存在一定风险,尽管血液经过严格程序的筛查、检测等处理,但依然存在发生输血传播疾病及其它输血不良反应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输血传播病原体的危险是输血常见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输血可传播的病毒主要有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和梅毒等.近几年来,安全输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为减少输血传播疾病,血站采取了无偿献血、对献血员的血液严格检测及成分输血等措施,大大降低了病毒的传播概率.但由于病毒检测的"窗口期"问题,输血导致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仍是不可完全避免的.病毒性疾病的感染途径较多,是输血或手术等医源性感染,还是在接受治疗前就已被感染.需要获得患者输血或手术前的检查资料进行区别[1].只有通过建立患者输血或手术前的传染病检查资料,才能避免输血或手术感染传染性疾病所导致的医疗纠纷的发生,对预防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患者在输血前、产前及术前的血液传染性疾病检测的意义,分析其在控制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从我院2010年4月-2010年9月进行分娩、输血、手术的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其中17例分娩患者,22例输血患者,21例手术患者,对患者的HIV(艾滋病病毒)抗体、HCV(丙肝)抗体、HBsAg(乙肝表面抗原)以及TP(梅毒螺旋体)抗体进行酶联免疫法检测,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共有10例患者单一指标呈阳性,比例为16.7%,其中1例患者HIV病毒抗体呈阳性,2例患者HCV抗体呈阳性,6例患者HBsAg呈阳性,1例患者TP抗体呈阳性.结论 患者在输血前、产前及术前进行血液传染性疾病检测,对于患者治疗和医务工作者的自我保护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