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肠镜和多层螺旋CT结肠造影检查(CTC)在炎症性肠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结肠镜检查及多层螺旋CT结肠造影检查结果,对结肠壁增厚、肠腔狭窄、肠壁强化等征象进行对比。结果结肠镜检查在显示肠壁溃疡,卵石症等方面优于多层螺旋CT结肠造影,但CT结肠造影在显示结肠内壁强化增厚等方面优于结肠镜,并且可以显示肠腔狭窄、肠外改变以及病变肠道血供改变情况。结论联合使用多层螺旋CT结肠造影与结肠镜,可以互相补充,提高诊断率[1]。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ulti-slice CT enterography,MSCTE)对肠管克罗恩病(Crohn’s diease,C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8例临床疑似CD患者进行MSCTE检查,对照肠镜、病理结果,计算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并分析CD的影像学表现,包括发生部位、肠壁增厚程度、强化程度及增强特点、肠腔狭窄程度、并发症及周围脏器受累情况。结果 MSCTE诊断CD的敏感性为89.2%,特异性为36.4%。CD最常见发生部分为末端回肠(81.1%)。影像学表现为:肠壁环形增厚(89.2%),黏膜明显强化(97.3%),黏膜面毛糙,肠壁分层状强化(88.9%),肠腔节段性中-重度狭窄(86.7%)。并发症包括肠梗阻、肠系膜淋巴结增生、梳征(肠系膜血管增粗)、肠瘘。结论 MSCTE是CD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在CD的诊断、活动性判断及肠外并发症的显示中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肠镜、病理结果,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结肠成像(CTC)在炎症性肠病(IB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结肠镜活检病理证实的7例IBD的CTC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7例IBD中克罗恩病(CD)4例、溃疡性结肠炎(UC)3例。4例CD的CTC主要表现为病变呈多节段性,病变段肠壁明显增厚、强化,病变段管腔狭窄,导航下病变段肠壁黏膜面凹凸不平呈鹅卵石状,肛周及回盲部周围脓肿并瘘道形成。3例UC的CTC导航下见整个直结肠黏膜面弥漫分布多个浅表溃疡灶,溃疡部位黏膜面毛糙、肠壁轻度不规则增厚、肠壁轻到中等度强化。结论:CTC可多方位、多角度观察肠壁、肠腔或肠外病变,形成整体的二维、三维结肠影像,为临床提供比结肠镜更丰富的信息,对IBD的诊断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增强造影与肠镜在炎性肠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炎性肠病(58例溃疡性结肠炎和38例克罗恩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肠镜检查结果、手术病理结果,以手术病理作为“金标准”,分析MSCT增强造影与肠镜在炎性肠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MSCT增强造影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肠镜(P<0.05)。MSCT增强造影与肠镜对克罗恩病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增强造影对肠周淋巴结、结肠带消失、肠系膜增生、腹腔脓肿或瘘管形成、肠壁增厚、肠壁强化、肠周脂肪间隙模糊的检出率均高于肠镜检查(均P<0.05)。肠镜对多发性息肉、肠壁溃疡及卵石征的检出率均高于MSCT增强造影(均P<0.05)。MSCT增强造影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肠系膜增生、腹腔脓肿或瘘管形成、肠周脂肪间隙模糊、多发炎性息肉、肠腔狭窄的检出率均低于克罗恩病(均P<0.05)。肠镜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肠壁溃疡检出率高于克罗恩病,卵石征、肠腔狭窄检出率低于克罗恩病(均P<0.05)。结论 MSCT增强造影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效能总体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CTE)在炎症性肠病(IB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3月至2022年7月在陈家桥医院经病理确诊的IBD患者,总结分析临床病史、CTE影像学特征,计算CTE诊断IBD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 共纳入60例IBD患者,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35例,克罗恩病(CD)患者25例,二者的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E检出UC的敏感度89%、特异度84%;CTE检出CD的敏感度88%、特异度91%。CD以回肠末端与回盲部多见。UC以对称性增厚为主,CD以非对称性增厚为主,且CD较UC更易出现梳征、蜂窝组织炎及瘘管(P<0.05);CD与UC均出现均匀或非均匀强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E清晰显示肠壁、肠腔外病变,有助于UC和CD的鉴别诊断,是IBD诊断有效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在诊断鉴别克罗恩病(CD)与肠结核(ITB)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8年2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确诊为克罗恩病(n=62)与肠结核(n=47)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资料,分析比较两种疾病之间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种疾病病变累及部位、多节段跳跃性病灶、肠壁增厚方式、肠壁增强方式、肠系膜淋巴结增大、肠系膜改变、"梳状征"、肠腔脓肿或瘘管形成及腹腔积液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TB最常发生于回盲部(78.72%),明显高于回盲部CD发生率(46.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多节段跳跃性病灶、肠壁非对称性增厚、肠壁均匀强化、肠壁分层或不均匀强化、肠系膜纤维脂肪增生、"梳状征"、腹腔积液、肠腔脓肿或瘘管形成均较ITB多见(P<0.05);ITB肠壁对称性增生、肠系膜淋巴结均匀强化、淋巴结环形强化、肠系膜血管增生均较CD多见(P<0.05);CD肠壁厚度及肠周淋巴结短径均较ITB高(P<0.05),CD肠壁及腹水强化程度均较ITB低(P<0.05)。结论CD与ITB的CT影像表现各具一定特点,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对CD与ITB之间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医学》2017,(10):974-97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克罗恩(Crohn)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临床综合诊断为Crohn病的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39例Crohn病中小肠单独受累12例,小肠和直结肠同时受累25例,结肠单独受累2例。小肠受累的37例中,累及回肠末端31例。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影像表现包括:肠壁增厚39例,不同程度的强化36例,肠腔狭窄29例,淋巴结肿大16例,肠系膜血管增多15例,瘘管4例,肠外病变如两侧骶髂关节炎8例。结论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可同时显示肠壁病变及肠外并发症,应作为Crohn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结肠受累克罗恩病(CD)的临床、内镜、病理及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特征,探讨MSCTE在CD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结肠受累CD住院患者71例,选取同期28例肠结核(ITB)患者的临床、内镜、病理及MSCTE资料作为对照,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筛选诊断CD的相关特征。结果 CD组腹泻及肛周病变发生率、CRP升高比例均高于ITB组;肠外结核史、PPD强阳性及T-SPOT阳性率低于ITB组(P<0.05)。结肠镜特征分析显示CD组病变≥4个肠段和纵形溃疡高于ITB组,环形溃疡低于ITB组(P<0.05)。病理学特征分析显示两组非干酪样肉芽肿、裂隙样溃疡、隐窝脓肿及干酪样肉芽肿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E特征单因素分析显示CD组肠壁分层强化、肠系膜侧管壁增厚及梳状征较ITB组多见,腹腔淋巴结钙化或中心性坏死较ITB组少见(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肠系膜侧管壁增厚(OR=5.140,95%CI:1.053~25.087)是CD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CD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诊断价值有限,综合判断时难以满足临床诊断需求,MSCTE的应用有助于提高CD的临床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回盲部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4例经手术病理确诊有完整CT资料的回盲部肿块病例,进行良恶性对比分析。结果良性病变32例,以阑尾周围脓肿为多见;恶性病变22例,以盲肠、升结肠癌为多见。2组良恶性CT征象比较,囊性肿块、实性肿块、肠腔狭窄、不规则肠壁增厚、分层样肠壁增厚、肠旁脂肪浑浊、肠梗阻、远处转移、末端回肠受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周围淋巴结肿大、肠套叠、腹水、邻近肌肉累及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对鉴别回盲部肿块的良恶性和确定病变范围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口服2.5%甘露醇行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炎性肠病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内镜、手术、病理证实的64例Crohn病(CD)和9例溃疡性结肠炎(UC)的MSCT表现.结果 小肠充盈优良率(94.52%)高于大肠(65.75%).64例CD中仅小肠受累23例(35.9%)、小肠和大肠同时受累37例(57.8%)、仅大肠受累4例(6.3%).9例UC全部仅累及结肠.CD的MSCT表现包括:肠壁增厚、强化增加、肠壁分层、肠壁壁内脓肿、肠腔狭窄等肠壁病变及肠系膜血管增多、肠管周围蜂窝织炎、炎性肿块、脓肿、瘘管和窦道、肠系膜淋巴结肿等肠腔外病变及并发症.9例UC未见炎性肿块、脓肿、瘘管和窦道等肠外并发症.结论 口服2.5%甘露醇后行腹部MSCT对IBD重要征象如肠壁增厚、强化增加的显示较口服阳性对比剂清楚,是诊断IBD理想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部超声检查对炎症性肠病(IBD)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6年11月收治的经结肠镜检查和病理活检确诊的炎症性肠病患者89例,其中克罗恩病45例,溃疡性结肠炎44例,另选健康体检者50例,分别设为CD组、UC组和对照组。采用腹部超声检查三组肠壁厚度、肠壁内血流分级及动脉阻力指数(RI),采用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与改良Mayo评分表分别对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评分。结果:(1)CD组与UC组肠壁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肠壁内血流Ⅱ~Ⅲ级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且肠壁动脉阻力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根据结肠镜检查、CDAI及改良Mayo评分结果显示,CD组活动期32例,缓解期13例;UC组活动期33例,缓解期11例;两组活动期肠壁厚度明显高于缓解期,血流Ⅱ~Ⅲ级例数明显多于缓解期,且肠壁动脉阻力指数低于缓解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以肠壁厚度≥4 mm为临界值,超声检查对CD组疾病活动性评估诊断敏感性为84.37%,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72.22%,尤登指数0.89;对UC组疾病活动性评估诊断敏感性87.87%,特异性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73.33%,尤登指数0.91。结论:腹部超声检查在早期诊断炎症性肠病及活动性评估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常规消化道钡餐检查是诊断克罗恩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可显示纵行裂隙状溃疡、卵石征等病变,但对病变肠壁及肠外并发症的诊断意义不大。文中将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与消化内镜相结合,探讨MSCT及消化内镜对克罗恩病的诊断价值及其局限性。方法对经病理、肠镜和手术明确诊断的克罗恩病患者的MSCT和消化内镜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24例患者行MSCT检查发现,22例(91.7%)表现为肠壁增厚(>4mm),20例(81.3%)强化增加(>20~30 HU),20例(83.3%)多节段性病变,22例(91.7%)肠腔不规则狭窄,10例(41.7%)系膜区淋巴结肿大(>5 mm),7例(29.2%)系膜区血管束增多、增粗,14例(58.3%)肠管周围蜂窝织炎,9例(37.5%)腹腔内脓肿,6例(25%)腹腔内炎性包块,12例(50%)不全性肠梗阻,9例(37.5%腹腔积液),6例(25%)瘘管形成,未显示肠壁线形溃疡和卵石征。对18例患者行消化内镜检查发现,12例(66.7%)表现为纵行裂隙状溃疡,14例(77.8%)铺路石样卵石征,16例(88.9%)肠腔不规则狭窄,14例(77.8%)多节段性病变,未发现肠壁及肠外并发症。结论 MSCT可明确显示病变肠壁及其周围并发症,但难以显示肠壁线形溃疡和卵石征。消化内镜易于显示肠壁黏膜纵行裂隙状溃疡和卵石征样改变,但难以明确显示肠壁及肠管外并发症。两者结合可更全面地对克罗恩病进行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肠道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enterography,MSCTE)在小肠病变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76例疑似小肠疾病患者,所有患者于45 min内分3~4次口服20%的甘露醇溶液+碘佛醇注射液+温开水共2 000 m L;约75 min行全腹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将MSCTE检查结果与CT平扫、手术病理或内窥镜检查进行对比分析,评估MSCTE在小肠肿瘤性病变、小肠炎症性病变等小肠病变中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CT平扫和MSCTE检查,MSCTE的诊断符合率为94.74%,明显高于CT平扫的4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455,P0.01);MSCTE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43%、90.00%、90.00%和96.43%均明显高于CT平扫法的65.63%、34.09%、57.69%和4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CT平扫相比,MSCTE检查应用于小肠病变诊断中具有更高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提高小肠疾病的诊断能力,在小肠病变检查中值得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体表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对我院门诊冠心病患者诊断的临床诊断价值研究及护理分析。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初步诊断的冠心病患者23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行常规静息12导联的ECG检查及CAG检查,分析ECG的临床诊断结果、冠脉狭窄程度的诊断结果以及冠脉狭窄支数的诊断结果,并给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ECG对于冠心病的诊断灵敏度为77.14%(135/175)。135例CAG阳性患者的冠脉狭窄情况中,中度组的阳性符合率与轻度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的阳性符合率显著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中度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狭窄支数为二支的阳性符合率与一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狭窄支数为三支的阳性符合率与一支组及二支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在护理后疼痛症状及焦虑情绪均明显缓解,与护理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对于护理工作作出的评分中,﹥90分者占84.78%,显著高于﹤60分、60-80分以及80-90分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ECG诊断冠心病有一定价值,但也存在误诊情况,临床上可与其他方案联合检测。同时,给予一定的护理措施较为重要,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口服低张等渗甘露醇法MSCT小肠造影的正常表现。方法:回顾性研究20例在我院行MSCTE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病例经临床及影像学诊断消化系统无明显病变,且排除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肝硬化、心功能衰竭、精神病以及碘过敏。使用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64层螺旋CT和370(370mgI/mL)静脉对比剂进行检查,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 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ed technique,VRT)、曲面重建法(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 CPR)。由两名主治医师以上的专于胃肠道影像诊断的医师,对正常组病例的肠管充盈直径、肠壁CT值和肠壁厚度进行测量,并对小肠缘系膜动脉血管进行统计。结果:本组正常小肠MSCTE的平均充盈直径为(18.3±3.7)mm,各段肠管之间充盈无差异;正常小肠肠壁平均厚度为(2.3±0.4)mm,各段肠管之间肠壁厚度无差异(P>0.05);正常小肠平扫、动脉期、静脉期的CT值分别为(29.1±2.0)Hu、(61.0±2.8)Hu、(79.1±4.7)Hu,同一时相各段肠管之间CT值无差异(P>0.05),而同一组段各期小肠CT值有差异(P<0.05);肠系膜上动脉四级以上分支(小肠缘系膜血管)的显示率为81.7%(49)。结论:MSCT检查能清晰显示小肠壁结构及肠缘血管,对正常小肠MSCTE表现的探讨有助于小肠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磁共振氢质子波谱技术对颅脑多发性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8例经完整资料诊断为多发性硬化患者于脑内病灶和病灶周围正常表现脑白质区( NAWM)行多体素1 H-MRS检查,并选择健康志愿者25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病变区及NAWM的NAA/Cr值均明显降低(P﹤0.05);强化病灶与无强化病灶NAA/Cr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Cho/Cr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无强化病灶与NAWM的NAA/Cr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Cho/Cr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利用1 H-MRS技术可以为多发性硬化的病灶内及病灶周围表现正常的脑白质提供特征性病理改变的信息,并能与病理改变很好的联系起来,有助于我们对多发性硬化的脱髓鞘和非脱髓鞘病理改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的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6例临床诊断明确的溃疡性结肠炎病人进行超声检查,并与纤维结肠镜检查对照,观察其超声图像特点.结果:溃疡性结肠炎声像图特征性表现为肠壁增厚,回声减低,肠腔变窄,肠气消失.结论:超声检查可以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与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8.
雷茂伟  魏雨田 《中外医疗》2016,(15):176-179
目的:探讨高分辨CT在早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整群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0月在该院收治的确诊的早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6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肺功能检查和高分辨CT检查和评价。结果针对早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高分辨CT确诊敏感性为85.7%显著性高于肺功能检查的确诊敏感性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肺功能检查指标FEV1、FEV1/FVCmax、TLC和RV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在高分辨CT的定量指标全肺、右肺和左肺E/L值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分辨CT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早期诊断中其应用价值明显高于肺功能检查,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值得在临床诊断应用中进一步的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间苯三酚复合瑞芬太尼在结肠镜检查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行结肠镜检查的120例老年患者,根据麻醉情况分为间苯三酚复合瑞芬太尼组、间苯三酚组和瑞芬太尼组,比较3组患者腹痛情况、结肠镜检查时间以及检查前、检查中、检查后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间苯三酚复合瑞芬太尼组的疼痛时间和结肠镜检查时间明显小于间苯三酚组和瑞芬太尼组(P﹤0.05),间苯三酚复合瑞芬太尼组检查前、检查中、检查后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苯三酚组和瑞芬太尼组患者检查前与检查中、检查后比较心率显著增快(P﹤0.05),检查中血压显著升高(P﹤0.05).结论结肠镜检查应用间苯三酚复合瑞芬太尼可以显著降低病人痛苦,缩短检查时间,无明显呼吸抑制,心血管反应小,有利于有心肺疾患老年患者的结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螺旋CT充气结肠造影及后处理对肠腔良性狭窄的诊断价值,比较16层螺旋CT与结肠镜的优缺点,为临床选择诊断手段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17例结肠镜检失败、加做结肠充气造影的病例,对其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7例病例中,CT发现肠壁肿块导致肠腔狭窄的15例,肠外病变压迫结肠壁的2例.结论 螺旋CT不仅能发现肿块来自肠壁,对肠外病变的判断明显优于结肠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