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王硕  赵继宗 《北京医学》1996,18(1):10-13
1991年1月~1994年3月,我们对91例病人共99个脑动脉瘤夹闭术后常规行脑血管造影。造影发现动脉瘤残留者5例(5%),动脉瘤完全夹闭者1例(1%),载瘤动脉闭塞者12例(12%)。手术后造成动肪瘤残留的原因主要与动泳瘤的部位,大小,蒂的宽窄以及手术中动脉的破裂竺前密切关系。术者对动脉瘤以及载瘤动脉是否被夹闭往往有误,故不能替代手术后的脑血管造影,动脉瘤残留和血管闭塞术后可以是无症状的,必需靠  相似文献   

4.
罗谊  鲍遇海  买买提  艾力 《中外医疗》2009,28(27):153-154
目的探讨3D-CTA与3D-DSA对比在应用于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针对已行开颅动脉瘤瘤颈夹闭术的30例病人的30个破裂的动脉瘤进行研究。所有病人术后同期行3D-CTA及3D-DSA检查。由两组观察者分别对3D-CTA与3D-DSA影像进行评判,评判动脉瘤是否完全夹闭、载瘤动脉是否通畅。结果3D-CTA影像检查出6例动脉瘤瘤颈残余和1例血管影像异常,经3D-DSA影像证实。3D-CTA漏诊1例瘤颈残余。3D-CTA评价动脉瘤瘤颈残余的灵敏度85.6%,特异度100%;评价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狭窄或闭塞的灵敏度100%,特异度96%。结论当使用纯钛动脉瘤夹时,3D-CTA可以替代3D-DSA常规应用于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的护理要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8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术后进行各项护理,包括观察病情、记录引流量、预防并发症及康复训练等。结果经过规范细致的术后护理,1例患者死亡,其余57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未出现不良并发症,术后随访4~6个月,病人恢复良好。结论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的患者进行科学规范的术后护理,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避免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痊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的护理要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8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术后进行各项护理,包括观察病情、记录引流量、预防并发症及康复训练等。结果经过规范细致的术后护理,1例患者死亡,其余57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未出现不良并发症,术后随访4~6个月,病人恢复良好。结论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的患者进行科学规范的术后护理,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避免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痊愈。  相似文献   

7.
胡铃  刘进康 《湖南医学》2014,(2):326-32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16层SCTA,应用容积重建(VR)技术、多平面重组(MPR)、三维表面遮盖法重建(SSD)等后处理软件诊断对本院自2010至2012年43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疾病患者进行影像学诊断。【结果】4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应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38例发现动脉瘤,包括后交通动脉瘤21例,前交通动脉瘤12例,颈内动脉虹吸部3例;其中2例位于动脉分叉部位动脉瘤可疑,38例患者行DSA追踪随访,最终35例确诊动脉瘤,3例未见明显动脉瘤,准确率达92.1%。【结论】SCTA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筛选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8例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检查,观察其原始图像并采用容积显示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多平面重建(MPR)等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所有病例均同DSA和(或)手术所见对照.结果 48例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CTA共检出动脉瘤39例,占81.25%.CTA表现与手术结果、DSA基本相符.结论 64层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可以替代常规DSA检查.  相似文献   

9.
史晓蓓  王成伟 《农垦医学》2010,32(2):177-179
动脉瘤破裂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导致脑血管痉挛、脑水肿、脑梗死和脑积水等多种病理性改变,致残率和致死率均很高。因此,早期做出正确诊断,对改善病人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CTA)在动脉瘤的诊断中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本文将对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卓建平 《右江医学》2007,35(2):170-17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后处理技术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临床拟诊颅内动脉瘤患者行CTA检查,并分别完成薄层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遮盖容积重建(SVR)、表面遮盖重建(SSD)四种技术成像。结果CTA详细显示颈内动脉瘤6例,前交通支动脉瘤5例,后交通支动脉瘤7例,大脑中动脉M2段3例,各种病理情况的CTA后处理技术以SVR最佳。结论颅内动脉瘤CTA重建技术以SVR为主的综合处理显示最好。  相似文献   

11.
路芳  刘琴 《中国伤残医学》2013,(10):310-31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的护理及病情观察要点。方法:对18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头部引流管护理,皮肤护理,呼吸道护理,体温的观察及护理,采取预防并发症的各项措施。结果:本组2例出现脑血管痉挛,均经治疗后好转后出院,1例出现交通性脑积水行“脑室一腹腔分流术”术后治愈出院,1例术后继发脑疝抢救无效死亡,14例术后恢复顺利。结论:通过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进行严谨、周密观察及人性化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刘平  钟琪  吴健 《西部医学》2013,(11):1686-1687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动脉瘤残留的原因及其预防.方法 总结我院2005~2012年颅内动脉瘤夹闭术115例,其中113患者在夹闭术后1个月行3D-DSA检查观察动脉瘤夹闭情况,动脉瘤残留的纳入标准为在瘤夹近端仍有部分动脉瘤显影.结果 115例患者术后行3D-DSA检查113例,其中103例完全夹闭,4例出现载瘤血管狭窄(相对于术前);动脉瘤残留6例(5.31%),残留病例中2例患者再次行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余4例仍在随访中,6例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开颅夹闭术后动脉瘤的残留与术前准备、手术技巧、器械及术中影像评估有相当大的关系,通过各个方面的改善及完善,动脉瘤夹闭术后残留是可以预防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34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结果 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4例,伤口及颅内感染1例,癫痫大发作1例、脑积水3例.通过精心的护理,34例患者康复出院,出院时GOS评分13分-15分.结论 有效的评估、专业的健康宣教和及时观察、护理可降低颅内动脉瘤术后致死率和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4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用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射对比剂(碘海醇,350mgI/mL)100mL,注射速率3mL/s。在工作站上对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包括容积重建、曲面重建、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表面覆盖成像。结果41例患者检出47个动脉瘤。结论64层螺旋CT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安全、快速、无创、有效的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 《中国医药导报》2008,5(27):152-153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而出现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是一种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我科从2000年开始实施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为保证患者平稳度过术后的关键时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科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改变引起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多因动脉壁局部薄弱和血流冲击而形成.颅内动脉瘤极易破裂,病人病情严重,病死率及病残率极高.目前针对颅内动脉瘤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为动脉瘤夹闭术,术后常见并发症有脑血管痉挛、脑水肿、继发性脑出血及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因此术后应对病人进行严密监护,及时发现病情、及时抢救为手术成功提供保障.我科自2008年3月至2009年1月共收治颅内动脉瘤12例,均采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手术效果良好,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颅内压波形参数与患者术后早期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颅内压波形参数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1 1月至2017年7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使用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的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ICP植入术后24 h内的ICP数据,使用领域平均振幅算法计算2个ICP波形参数:平均ICP值(mean intracranial pressure,MICP)和平均ICP振幅值(mean intracranial pressure wave amplitude,MWA).分析MICP、MWA与患者术前病情及术后早期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 ①患者术前病情较轻者,其术后MICP、MWA越低.②根据术后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将患者分为3组(GCS 3~8分,GCS 9~ 12分,GCS 13~15分),各组间MICP和MW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GCS评分与MICP(r=-0.619,P<0.05)、MWA(r=-0.782,P<0.05)呈负相关,且MWA与GCS评分相关性更强.结论 ICP波形参数MICP、MWA能有效地反映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早期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8.
王健  原杰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4):419-42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动脉瘤的价值。方法收集疑诊为动脉瘤的患者35例,并全部行64层螺旋CT扫描。结果35例患者23例CTA呈阳性,共检出26个动脉瘤,20例单发,3例为2个动脉瘤。结论64层螺旋CT可以直观地显示病变与血管、血管与血管之间及血管与周围其他组织之间的三维空间解剖关系,并对瘤颈测量较准。此外还为临床医师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直观、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在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期间分别应用CT以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办法,对比分析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本次探究需要利用自愿参与原则在我院所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中选取48例作为样本人群,就诊时间段是2015年8月~2016年8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48例患者实行均分,2组患者分别命名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24例患者.2组患者均给予DSA检查.然后,对于参照组患者来说,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应用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办法,对于研究组患者来说,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应用CT血管造影办法,将2组患者实行不同血管造影办法后得到的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出统计学分析结果的相关性数值.结果:研究组患者检出率略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差异不明显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检出率对比DSA检查结果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期间分别应用CT以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办法,临床诊断价值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