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病例报告患者,女,10岁,因上呼吸道感染就诊,胸部平片示右下纵膈卵圆形肿块。CT扫描:后下纵膈脊柱右前方见一卵圆形稍低密度肿块影,大小约6.19㎝×3.72㎝×8.21㎝,病灶边界清晰,其内见散在的斑点状钙化影,平扫CT值约30.1HU,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强化,CT值约65.2HU(图1-2)。MRI扫描:病灶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明显不均匀高信号(图3),抑脂序列信号无明显变化,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延迟扫描仍强化。冠状位示病灶沿椎体向下生长至腹膜后,前缘与心脏及肝脏、左侧与腹主动脉、后方与脊柱界限清楚,下腔静脉受压略向前外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创伤性肾上腺血肿的CT与MRI平扫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随访证实的13例创伤性肾上腺血肿的CT与MRI资料.结果:13例患者均有明确的急性外伤史,全部有2次以上CT资料,4例病程中行MRI检查.血肿均位于右侧肾上腺,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1.5 cm×1.2 cm~3.9cm×3.1cm.首次检查CT值约40~55 Hu,密度均匀或不均匀,不均匀者多呈中央低周围高密度.均伴右侧邻近肋骨骨折及膈肌脚肿胀、肺创伤等.随访可见肾上腺病灶变小甚至消失、密度逐渐减低,亚急性期MRI可见特征性的T1WI及T2WI高信号.伴发的膈肌脚肿胀也逐渐消失甚至正常.结论:创伤性肾上腺血肿的CT与MRI平扫征象及随访变化有利于正确诊断该病,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相似文献   

3.
肺内原发性神经鞘瘤的平片和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内原发性神经鞘瘤是一种临床很少见的良性肿瘤 ,我们收集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病例 3例 ,就其平片和 CT表现 ,结合文献讨论如下。1 病例资料例 1 女 ,43岁 ,体检发现右上肺肿块 3个月入院。后前位胸片显示右上肺野内带见一肿块 ,密度均匀 ,边缘清楚 ,大小约 3cm× 4cm,侧位片示病灶位于肺上叶尖段区。 CT平扫示肿块密度均匀 ,CT值约 2 8HU,境界清晰 ,增强扫描见病灶轻度强化 ,CT值约 32 HU。术中见肿块位于右肺上叶尖段 ,实质性 ,质硬 ,大小约 2 .8cm× 3.5 cm× 4.2 cm,与周围肺组织分界清楚。病理诊断 :右肺上叶神经鞘瘤。例 2 男 ,…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6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MRI平扫和增强的影像学表现,探讨MRI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病例,均经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确定病灶境界、大小、信号均匀度和强化程度等,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结果 6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中,肿瘤直径7~17 cm,小于10 cm 2例,大于10 cm 4例,平均12.5 cm。T1WI呈等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其内见低信号,T2WI脂肪抑制为高信号,且不均匀强化。结论 SFT具有一定特征性MRI影像表现,T2WI多表现为略高信号中夹杂片状低信号区,良性肿瘤T1WI信号相对均匀,境界清楚,均匀强化;恶性肿瘤境界不清,信号常不均匀,且不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5.
肾上腺副节瘤与神经节瘤影像特点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肾上腺副节瘤及神经节瘤的影像特点,探讨两者表现的异同,提高对肾上腺疾病影像诊断的认识。方法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肾上腺副节瘤及13例肾上腺神经节瘤的CT、MRI资料,回顾性分析病灶的影像特点并与组织病理学特征相对照。结果所有病例均为单发病灶。副节瘤:右侧肾上腺病灶10例,左侧肾上腺病灶5例,病灶平均大小4.3 cm×5.2 cm,CT平扫肿瘤多数为低密度,少数可为等密度,肿瘤内发生出血、坏死和囊变而密度往往不均匀,1例肿瘤出现钙化,MR平扫为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病灶强化明显,病灶内可出现纤维分隔,2例肿瘤为恶性病变,包绕并侵犯邻近的血管;神经节瘤:右侧肾上腺病灶7例,左侧肾上腺病灶6例,病灶平均大小3.5 cm×4.5 cm,CT平扫为低密度,MR平扫为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早期轻度强化、延迟后进行性增强,肿瘤可有漩涡征及包绕血管,但不侵犯血管等征象,3例肿瘤内出现钙化。结论C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能较好地显示肾上腺副节瘤、神经节瘤的内部结构和影像学特点,反映病灶的血供特点和病理特征,有助于两者及肾上腺其他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颅内孤立性纤维瘤CT及MRI平扫和增强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证实的5例颅内孤立性纤维瘤患者(其中4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资料即肿瘤大小、密度、边缘、强化特点等影像学特点进行描述,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结果:5例肿瘤直径3~8 cm,平均6.5 cm.瘤体呈圆形或椭圆形,CT平扫为稍高密度,增强后呈高密度改变,边缘见环形更高密度影.MRI检查肿瘤大部分呈等T1等T2信号改变,小部分T2WI表现为特征性的表现为高/低混杂信号,边缘光滑,境界清楚.增强扫描,肿瘤均呈较明显均匀强化.结论:颅内孤立性纤维瘤是一种单发的,实质性的肌纤维及纤维母细胞来源的肿瘤,边界清晰,CT扫描的密度同肌肉样密度.MRI扫描T1WI呈肌肉样等信号,而T2WI上大多为均匀稍低、等信号改变,少数可出现特征性的"阴-阳"信号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D)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3例CD的超声、CT及MRI表现,结合临床、手术病理资料及文献复习。结果 13例中位于颈部6例(左右各3例)、位于纵膈2例、左颌下、左锁骨上窝、左腋窝、腹膜后及左腹股沟区各1例,病灶直径2.5cm至8.4cm不等。颈部1例及左腹股沟区病灶多发,其余单发。7例超声检查表现为非均质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晰,血流丰富。4例CT平扫呈类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平扫1例密度均匀,2例可见斑点状、分支状钙化,1例可见低密度区;增强扫描病灶均强化明显,腹膜后肿块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均明显强化,纵膈及腹膜后病灶增强扫描可见斑片状低密度轻度强化或无强化区。2例MRI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与胸锁乳突肌信号比较),信号均匀,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结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超声、CT及MRI表现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尤其CT及MRI表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朱楠  刘亚  成德雷 《安徽医学》2019,40(9):1075-1076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8岁,2018年1月因"右上腹不适2个月余"就诊于安徽省五河县人民医院,外院腹部超声示检查提示:肝硬化,肝右叶低回声占位。右上腹轻压痛,胸部蜘蛛痣(+),肝掌(+),皮肤及巩膜无黄染。谷草转氨酶43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31 U/L,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甲胎蛋白14. 7 ng/m L,癌胚抗原、癌抗原153、癌抗原199及癌抗原125均阴性。CT平扫示肝右叶大小约10. 7 cm×5. 8 cm×8. 3 cm低密度病灶,边缘可见肝包膜回缩,动脉期示病变呈团块状强化,内见不规则低密度;门脉期病灶逐渐向中心强化,延迟相示弥漫均匀增强,与周围肝组织密度相当,见图1。MRI平扫肝右叶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成人原发前纵隔恶性肿瘤的多模态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电子发射体层摄影/计算机体层摄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影像表现,以提高该部位疾病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成人原发前纵隔恶性肿瘤患者20例的影像、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20例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4例行双时相全身18氟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 PET/CT检查。 结果20例中胸腺癌10例,CT示病灶内均可见多发或大片状囊变坏死区,1例见斑点状钙化,其中2例MRI示病灶呈不均匀长T1加权像(T1 weighted image,T1WI)、长T2加权像(T2 weighted image,T2WI)信号,3例全身18F-FDG PET/CT示病灶呈明显异常高代谢伴颈部、纵隔多发淋巴结转移,1例伴颅内转移,1例伴肝脏转移,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淋巴瘤5例,CT示病灶呈较大不规则软组织影并包绕邻近大血管,2例见小片状囊变坏死区,其中1例全身18F-FDG PET/CT示病灶呈明显异常高代谢伴全身多发淋巴结及骨骼浸润,增强后呈轻中度强化。神经内分泌癌2例,CT示病灶内可见囊变坏死及分隔,增强后呈明显环形强化,分隔亦见强化。恶性生殖细胞瘤1例,CT示病灶内见囊变坏死区,MRI示病灶呈不均匀长T1WI长T2WI信号,并见短T1WI长T2WI脂肪信号,增强后呈不均匀明显强化。恶性黑色素瘤1例,CT示病灶内见大片状囊变坏死区,MRI显示病灶呈不均匀短T1WI短T2WI信号,增强后呈轻度不均匀强化。滑膜肉瘤1例,CT示肿块包绕周围血管并内见囊变坏死,MRI上呈不均匀长T1WI长T2WI信号,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 结论多模态成像对成人原发前纵隔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并有助于指导临床分期、治疗及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10.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和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21个病灶)经病理证实的FNH的CT,和6例MRI表现。结果 CT平扫显示21个病灶中呈均匀低密度7个,呈不均匀低密度14个。增强扫描动脉期除中央疤痕外,明显均匀增强19个,中等度不均匀增强1个,轻度不均匀增强1个,病灶中心或周边增粗、扭曲的动脉6个;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显示呈略高密度10个,呈等密度6个,呈略低密度5个。平扫显示伴中央星状疤痕者7个,多期增强CT显示中央疤痕并于平衡期出现延迟增强15个病灶。MRI检查6例均呈不均匀略长或等T1,及略长或等T2信号,增强动脉期呈明显增强,在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等强化或强于肝实质。4个在平扫MRI上显示中央瘢痕并有延迟增强。结论 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能较全面显示FNH的病理特征和血供特点,明显地提高与其他富血管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能力。FNH具有典型的MRI表现,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呈明显均匀强化.在门脉期和延迟期呈等或稍高信号;病灶内可见特征性中心瘢痕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延迟期出现强化。对不典型FNH应结合病史,必要时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滑膜肉瘤的CT和MRI表现及其相关临床病理特征,探讨CT和MRI对滑膜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滑膜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肿瘤多位于四肢关节附近的深部软组织内,呈"钻孔样或包绕样"生长趋势;病灶呈圆形或卵圆形,部分可有分叶,轮廓多较清晰。肿瘤体积一般较大,22例病灶最大直径为3.1cm-13.4cm,平均7.1cm。由于常合并坏死、囊变、出血等,病灶密度或信号多不均匀。CT平扫多呈等或稍低密度的软组织肿块,6例病灶内可见坏死区,2例病灶合并有钙化。MRI平扫肿瘤实性部分T1WI多呈等或稍低信号,5例病灶内部T1WI可见高信号区,提示合并出血;T2WI病灶信号较混杂,部分病灶内部可见分隔样低信号影;压脂序列肿瘤显示较好,呈明显高信号;3例伴有邻近的骨质破坏。增强CT和MRI表现相仿,多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滑膜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和MRI综合评价有助于提高滑膜肉瘤的的诊断准确性,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2.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46岁。2016年9月体检。胸透示:右肺上野示一绿豆大小高密度影,建议CT进一步检查。肺CT示:右肺结节灶,建议定期复查。另外又发现:T7椎体右侧可见小圆形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清晰,约为17.30×11.13mm,边缘钙化,其内密度均匀。气管及支气管通畅,纵隔无明显移位,其内未见明显肿大的淋巴结。结论:T7椎体右侧占位,考虑良性病灶,建议MRI检查。MRI:T7/8水平椎体右侧可见类圆形结节影,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边界清楚,信  相似文献   

13.
隐匿性脑血管畸形的CT、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隐匿性脑血管畸形的CT,MRI表现特征及鉴别。方法 对15例随访5年以上的隐匿性脑血管畸形的CT、MRI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中,病灶位于左侧额颞区9例,右侧额叶3例,右侧额顶2例,左侧枕叶l例。CT平扫病灶呈等高混合密度,病灶内可见线条状钙化。MRI平扫病灶于T1WI呈等信号,T2WI呈低、等和高混合信号。增强后CT扫描4例见轻度非均匀强化,余ll例未见强化;全部病灶MRI增强扫描未见强化。全部病灶无占位效应硬病灶周围水肿,10例邻近病灶的脑沟增宽。结论 隐匿性脑血管畸形因血栓形成、血栓钙化等致病灶的密度、信号不均匀,无占位表现和随访无增大是其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MRI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3例GIST的CT和MRI表现,其中18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结果23例肿瘤中单发21例(发生于胃8例,小肠10例,结肠3例),胃肠道及其系膜多发2例。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长径3cm至22cm,CT表现为平扫肿块密度欠均匀,多数有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MRI表现为平扫病灶T1WI低或稍低信号,信号不甚均匀,T2WI混杂信号,以高或稍高信号为主,并见长T1、短T2信号的包膜。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不均匀强化,静脉期较动脉期显著,坏死、囊变区未见强化。2例包膜强化,3例包膜不强化。所有病例均未见肠梗阻。结论GIST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CT和MRI表现,CT检查16例,MRI检查10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7例.结合病理对其影像学征象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9例FNH病灶均呈孤立结节或分叶状肿块,直径2~10 cm,平均3.5 cm.CT平扫呈等密度9例,略低密度7例,增强扫描动脉期除中心疤痕外病灶均明显强化;门脉期病灶呈稍高密度7例,等密度9例;平衡期及延迟期仍呈稍高密度5例,等密度11例;6个病灶的中央疤痕均呈延时强化.10例MRI平扫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动脉期病灶均呈明显强化,门脉及平衡期呈稍高或等信号,4个病灶的中央疤痕延时强化.结论:典型的FNH影像学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实质期呈高或等密度(信号)强化.延迟强化的裂隙样中央瘢痕有助于与肝细胞癌、肝腺瘤及肝血管瘤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和MRI表现及鉴别要点,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FNH病人的CT和MRI表现.结果 CT扫描检查10例,平扫9例病灶呈低密度,其中6例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影,1例病灶呈稍高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呈均匀或不均匀密度;门脉期病灶呈稍高或等密度;6例病灶的中央瘢痕均延时强化.MRI检查11例,平扫病灶均呈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扫描除中央瘢痕外,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呈稍高或近等信号,延迟期呈近等信号,9例病灶的中央瘢痕延迟强化.结论 CT和MRI对FNH的诊断具有特征性和准确性,二者结合能提高对FNH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T及MRI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经病理证实的FNH结节,分析其CT及MRI影像资料.结果 9例FNH均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共有10个病灶,其中肝右叶6枚,跨左右叶2枚,肝左叶2枚.5例患者CT及MRI资料完善,1年轻女孩仅行MRI检查,3例患者仅行CT检查.CT表现:8例FNH平扫表现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影,5个见裂隙状、星芒状低密度中央或偏心瘢痕.动脉期7例明显均匀强化,1例中度强化,所有病灶中心瘢痕均未见强化,4例肝门侧见增粗迂曲血管影.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均不均匀降低,呈相对高和等密度,强化特点呈"快进慢出"强化模式.5例肿块中央或偏心裂隙状瘢痕呈缓慢渐进性强化.MRI表现:T1WI示5个病灶呈稍低信号,1个病灶呈等信号;T2WI示6例患者均呈稍高信号.MRI增强扫描示,6例患者均呈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稍高信号及等信号,5个病灶出现中央瘢痕,瘢痕组织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表现为延迟强化.结论 FNH多见于青中年患者,多数无明显症状,靠近肝包膜下,CT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能全面、准确显示FNH的血供特点.病灶明显富血供高强化及裂隙状纤维瘢痕延迟性强化是其特征性影像表现,病灶多无包膜,两者均能对其做出准确诊断.二者结合可提高FNH的诊断准确性及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并探讨CT、MRI在原发性脑淋巴瘤诊断中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6年3月于该院就诊的,已经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8例原发性脑淋巴瘤患者CT、MRI影像学资料特点,包括病灶数目、位置、大小等。其中28例病灶单发,10例病灶多发。全脑都有发生,33例幕上,5例幕下。病灶平均大小为(2.7×2.4×2.2)cm。38例均为B细胞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结果 CT图像:断层多为圆形或者近圆形,大小一般为半径1 cm左右,边界清晰,容易分辨,对患者颅内进行平扫显示大多是高密度或等密度,其中高密度27例,进一步增强扫描结果显示,38例全部强化,34例均匀而明显强化,4例环形明显强化,;MRI图像:病灶具有清晰的边界,均匀的信号,T1W1表现为等或低信号,T2W1表现为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时多表现为均匀,只有4例表现为不均匀强化,4例硬膜尾征。结论 CT、MRI在原发性脑淋巴瘤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但较难确诊,依然需要依靠手术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原发性脑内淋巴瘤(PBL)的MRI影像表现,提高对其影像的认识。方法复习1例经MRI检查并经穿刺病理证实的PBL的MRI影像资料。结果 MRI平扫示左额叶、左基底节区、右丘脑见大小分别为1.3cm×1.7cm、2.6cm×1.8cm、2.0cm×1.3cm稍长T1、稍长T2信号,病灶周围见片状长T1、长T2水肿区,左侧脑室受压变小,中线结构右移,增强扫描,左基底节区病灶呈非闭合环状强化,左额叶、右丘脑病灶明显强化。结论 PBL的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有一定的特异性征象,MR可为其诊治提供较可靠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比研究原发性中枢神经恶性淋巴瘤(PCNSL)的影像、病理学表现,以加深对本病影像表现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本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以CT、MRI对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进行术前平扫及增强扫描,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所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HE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结果 23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CT、MRI共示31个病灶,肿瘤"瘤体部分"CT扫描大多表现为等或稍高均匀密度肿块,T1WI低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多呈明显均匀强化;"水肿区"CT平扫为低密度,MRI平扫为长T1长T2信号,无强化表现.光镜下大多出现"袖套样"结构、血供不丰富.6例穿刺标本显示肿瘤"瘤体部分"为瘤细胞密集、富有"袖套样"结构区域,血供不丰富,"水肿区"均有肿瘤细胞浸润.结论 PCNSL肿瘤"瘤体部分"、"水肿区"及肿瘤强化表现与相应的病理学基础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