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跟骨位于足后下部,是人体最大的跗骨,跟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足部损伤,多由于坠落导致,道路交通伤、长期跑步及碾压伤也可引起[1]。临床中根据CT骨折征象可将跟骨骨折分为4型,分别为SandersⅠ~Ⅳ型,其中以SandersⅡ、Ⅲ型最为常见,需进行手术治疗,而内固定装置的稳定性往往决定了手术效果的优劣[2]。克氏针内固定[3]、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8月在安阳市人民医院行内固定治疗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61例,男性35例,女性26例,年龄19~48岁,平均36.2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小切口克氏针组(27例)和"L"形切口钢板组(34例),小切口克氏针组行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L"形切口钢板组行"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影像学结果 、踝关节功能.结果 小切口克氏针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L"形切口钢板组[(46.4±8.1)min vs.(68.2±9.6)min、(7.9±1.3)d vs.(13.6±1.8)d],切口长度更短[(4.7±0.9)cm vs.(11.5±1.7)cm],手术出血量更少[(41.3±9.1)mL vs.(98.3±16.5)mL],住院费用明显缩减[(7137.52±853.77)元vs.(24823.59±4074.06)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等待时间、完全功能锻炼时间、骨性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Bohler角、跟骨高度均显著增加,Gissane角、跟骨宽度显著降低,P<0.05;与"L"形切口钢板组比较,小切口克氏针组手术前、手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跟骨宽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克氏针组发生皮肤浅表感染1例、骨关节炎2例;"L"形切口钢板组发生皮肤浅表感染2例、深部感染1例、骨关节炎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影像学结果 与"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相当,且创伤较小、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8月在安阳市人民医院行内固定治疗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61例,男性35例,女性26例,年龄19~48岁,平均36.2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小切口克氏针组(27例)和"L"形切口钢板组(34例),小切口克氏针组行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L"形切口钢板组行"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影像学结果 、踝关节功能.结果 小切口克氏针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L"形切口钢板组[(46.4±8.1)min vs.(68.2±9.6)min、(7.9±1.3)d vs.(13.6±1.8)d],切口长度更短[(4.7±0.9)cm vs.(11.5±1.7)cm],手术出血量更少[(41.3±9.1)mL vs.(98.3±16.5)mL],住院费用明显缩减[(7137.52±853.77)元vs.(24823.59±4074.06)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等待时间、完全功能锻炼时间、骨性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Bohler角、跟骨高度均显著增加,Gissane角、跟骨宽度显著降低,P<0.05;与"L"形切口钢板组比较,小切口克氏针组手术前、手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跟骨宽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克氏针组发生皮肤浅表感染1例、骨关节炎2例;"L"形切口钢板组发生皮肤浅表感染2例、深部感染1例、骨关节炎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影像学结果 与"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相当,且创伤较小、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4.
对19例21足跟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自体髂骨植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经过10~18个月随访,按照张铁良等跟骨关节内骨折评分标准,本组治疗优良率8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跗骨窦切口三维次序复位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技巧并评价其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联勤保障部队940医院运动医学科收治的闭合性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14例(18足),男性12例,女性2例;年龄27~54岁,平均37.8岁;左足5足,右足13足;高处坠落伤11例,道路交通伤1例,重物砸伤1例,摔伤1例。SandersⅡA型2足,ⅡB型5足,ⅡC型1足,ⅢAB型3足,ⅢAC型6足,ⅢBC型1足。受伤至手术4~24d,平均9.2d。所有患者由同一术者行经跗骨窦切口三维次序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手术。术前、术后6周,3、6、12个月及以后每6个月进行临床功能及影像学评估;临床评估采用AOFAS后足功能评分、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及VAS评分评估;影像学评估包括测量跟骨高度、宽度、长度及Bohler角、Gissane角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90~180min,平均125.8min;出血量20~200mL,平均75.5mL;术后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6个月,随访率100%,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裂开、皮缘坏死、内固定外露等并发症。AOFAS评分术前(30.5±1.0)分,末次随访(87.9±6.6)分(P <0.01);末次随访时,Maryland评分结果示优11例,良4例,中3例,平均(89.8±8.6)分,优良率83.3%。术前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6.8±0.3)分、(1.0±0.5)分(P <0.01)。术前和末次随访时Bohler角(17.9±8.6)°、(37.2±6.8)°,Gissane角(104.1±18.7)°、(131.1±8.5)°(P<0.01);跟骨高度、宽度、长度分别由术前(39.5±4.3)mm、(46.7±5.2) mm、(79.7±8.1)mm恢复至末次随访时(49.6±5.1)mm、(37.2±4.2)mm、(82.5±8.8)mm(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跗骨窦切口三维次序复位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创伤小,极少发生切口相关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正跟骨骨折常由垂直压缩暴力所致,且多为关节内骨折,伴跟骨高度丢失、宽度和长度增加及距下关节塌陷等。其治疗方法的不同亦决定了不同的预后,临床上对有移位的关节内骨折,多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入路,该入路视野清楚,固定可靠,但是该入路对局部血供破坏明显,术后发生皮瓣缺血坏死的风险较高~([1])。笔者2014年1月—2016年12月采用跟骨外侧微创"八"字切口入路普通钛钢板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改良跗骨窦小切口联合空心螺钉个体化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6月芜湖市中医院骨科采用改良跗骨窦小切口联合空心螺钉个体化治疗SandersⅡ、Ⅲ型新鲜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32例(35足),男性30例,女性2例;年龄25~68岁,平均47.7岁;左14...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技术在掌、指骨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对94例115处手部掌骨、近节指骨新鲜骨折,在X光机监视下,采用手法整复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术治疗.从患者手的肌力、关节活动范围和影像学检查方面进行评价.结果:术后全部病例均经随访,X线片显示所有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或近解剖复位,平均6周拔除克氏针.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TAM评分,优16例,良70例,中8例,差0例.结论: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具有价格低廉、损伤小、固定确切、内固定取出方便、患者依从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跗骨窦入路空心钉内固定和外侧扩大型切口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笔者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接诊的80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进行随机分组,每组各4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检查,对照组采用外侧扩大型切口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跗骨窦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检测与记录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基本手术情况,跟骨关节内骨折在手术前后的长度、宽度、高度、Bhler角、Gissane角等各指标值,手术后Maryland评分、美国足踝协会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AOFAS)与SH-36评分、手术后足部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等,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在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分别为(50.3±4.5)min、(15.8±2.3)m L、(4.3±1.3)d、(4.9±0.8)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各指标值均有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变化程度大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Maryland评分在功能、疼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患者的AOFOS评分、SH-36评分分别为(91.8±1.4)分、(79.3±2.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总优良率为75.0%,明显高于对照组(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10%)明显低于对照组(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跗骨窦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术后后足部功能的恢复速度,较外侧扩大型切口钢板内固定术具有更好的疗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anders 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术中骨缺损不植骨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手术治疗的Sanders 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68例76足,根据是否植骨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34例38足。不植骨患者为观察组,植骨患者为对照组,探究其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随访12~36个月,平均18.6个月,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55.6±5.4)min、平均出血量(52.9±18.2)mL,均明显短于对照组(71.7±7.2)min、(83.1±13.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Bohler’s角、Gissane’s角分别为(32.8±6.4)°、(136.1±7.3)°,与对照组(30.9±5.7)°、(134.5±6.8)°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Sanders 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术中骨缺损不植骨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股骨颈骨折治疗方法颇多,我们自1977年9月~1988年10月,用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49例,随访38例。随访时间最长10年6个月,最短6个月,平均3年10个月,效果较好。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38例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32~77岁,平均59岁。头下型16例,经颈型12例,基底型10例。骨折至手术时间1~34天,平均8天,住院时间4~56  相似文献   

12.
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常见损伤,治疗方法较多,自2003年1月-2005年3月,我们在C型臂X光机透视下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新鲜肱骨踝上骨折19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3年6月~2016年6月诊治60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研究组25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研究组采用跗骨窦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L"形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常规疼痛管理。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切口长度和术前、术后疼痛VAS评分,以及术前、术后跟骨长、宽、高,B?hler角、Gissane角和跟骨内翻角;术后6个月采用AOFAS评分和Maryland评分评价足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的切口长度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疼痛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术后跟骨长、宽、高、B?hler角及Gissane角均优于术前,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Maryland评分和AOFAS评分均高于术前,但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  相似文献   

14.
小切口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Ⅱ型以上肩锁关节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24例Ⅱ型以上肩锁关节脱位运用小切口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的治疗效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疗效优23例,良1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术后临床结果和放射学结果进行分析,对比锁定钢板内固定和微创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在治疗Sanders II和III型跟骨骨折上的临床差异。方法选取上海市长海医院2011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单侧跟骨骨折患者48例,男性40例,女性8例;年龄20~46岁,平均37.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7d,平均5.0d。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锁定钢板内固定(锁定组,24例,其中Ⅱ型17例,Ⅲ型7例),微创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微创组,24例,其中Ⅱ型18例,Ⅲ型6例)。随访9~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微创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锁定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少(短)于锁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跟骨宽度、长度B9lher角及Gissane角恢复情况,两组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两组间B9lher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无并发症发生,锁定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5)。微创组治疗后疼痛评分值分别为第1天(4.30±0.98)、第7天(2.84±0.73)、出院前(1.03±0.11),均优于锁定组第1天(5.72±1.42)、第7天(4.05±0.82)、出院前(2.76±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andersⅡ和Ⅲ型跟骨骨折的治疗中采用微创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和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均可改明显改善患者的B9lher角,但微创手术的安全性较高,恢复速度快,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斯氏针撬拔复位内固定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76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并将两组治疗的临床结果进行比较,以探讨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合理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钢板内固定与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比较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和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2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110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选取同期107例行经皮克氏针固定的患者,随访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5-12个月,按Gartland和Werley评分标准,钢板内固定组的优良率为86.4%,经皮克氏针固定组优良率为74.8%(P<0.05).而C3型骨折单独比较,两组优良率分别为76.9%和70.0%(P>0.05). 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总体临床疗效优于经皮克氏针组,但治疗C3型骨折疗效欠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型扩大入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7年2月南京梅山医院骨科收治的72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按手术入路分为跗骨窦入路组和外侧扩大"L"形入路组。跗骨窦入路组34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左足18例,右足16例;年龄26~74岁,平均43.4岁。外侧扩大"L"型入路组38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8例,左足17例,右足21例;年龄27~72岁,平均43.1岁。比较两组患者受伤到手术的时间、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AOFAS评分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 72例患者经全程门诊随访12~18个月,平均14.3个月。外侧扩大"L"型入路组2例患者切口有较多渗液,经换药后好转;跗骨窦入路组1例出现腓肠神经牵拉症状。外侧扩大"L"型入路组和跗骨窦入路组受伤到手术的时间[(10.21±1.29)d vs.(5.30±0.68)d,P<0.05]、切口长度[(13.03±0.82)cm vs.(6.84±0.39)cm,P<0.05]、手术时间[(96.80±11.30)min vs.(80.60±5.90)min,P<0.05]、术后引流量[(108.20±13.30)mL vs.(98.20±12.60)mL,P<0.05]、术后VAS评分[(5.40±0.90)分vs.(4.10±1.00)分,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AOFA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跗骨窦入路在术前等待时间、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VAS评分方面相对于外侧扩大"L"型入路有优势,对于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跗骨窦入路可替代外侧扩大"L"型入路。  相似文献   

19.
COLLES 骨折多见于中老年骨质疏松的患者, 骨折部位多在松质骨与密质骨的交界处,属于力学上的薄弱点。如果处理不当,早期会导致正中神经损伤,手指血运障碍等。晚期会导致骨折畸型愈合关节僵硬。各学者曾采用闭合复位或切开复位等方法治  相似文献   

20.
跟骨骨折多系高处坠落伤.治疗不当常遗留关节疼痛、足跟变宽等后遗症,严重影响肢体功能。我院自2003年1月~2007年2月对32例跟骨骨折采用微创斯氏针撬拨复位固定方法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