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肾嗜酸细胞腺瘤(RO)的影像资料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9例RO患者的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结果 肿瘤主要位于肾皮质,多呈类圆形,可出现囊变及假包膜.平扫密度或信号多变,强化峰值多位于皮质或实质期.中央瘢痕及节段性增强反转是其特征性表现.免疫组织化学以CD117、EMA、Ki...  相似文献   

2.
目的认识、总结肾嗜酸细胞腺瘤(RO)的MSCT(多排螺旋CT)表现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CT诊断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8例RO的资料,所有病例均实行MSCT平扫加多期增强扫描,分析病灶的MSCT特点。结果所有8例RO均为单发,CT平扫,平均CT值41HU,所有各病例均无钙化灶。病灶直径3.2cm-6.5cm,6例(75%)病灶边缘清楚,形态规则,无分叶,2例(25%)病灶边缘部分不清楚,形态规则,无分叶。3例(37.5%)见星状或条索状瘢痕。增强扫描,RO病灶均呈中高度强化,皮质期平均CT值约115,实质期平均CT值约128,排泄期平均CT值约105,强化特点为"速升缓降"改变,2例病灶内瘢痕呈延迟强化表现,2例病灶增强扫描皮质期与实质期、排泄期"强化逆转"(图2-4);结论RO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MSCT平扫加多期增强扫描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肾嗜酸性细胞腺瘤属于肾脏良性肿瘤,多无临床症状。我院自2000年8月至2006年4月共收治肾嗜酸性细胞腺瘤患者4例,现对其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以探讨超声对肾嗜酸性细胞腺瘤的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特征,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结果:CT表现为密度均匀的肿块,包膜完整,增强后可见强化,部分病灶中心可见呈状斑痕。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缺乏癌状体征特点,诊断较困难,如发现肾仲瘤体积较大,边界清晰,无转移征象,尤其当肿瘸中心可见星状瘢瘸时要想到本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肾嗜酸性细胞腺瘤临床较少见,我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68岁。因体检时B超发现右肾上极肿块1月于2006年3月14日入院。体查无阳性体征,血尿常规及生化检查未见异常。彩超示右肾上极-4.4cm×3.5cm实质低回声包块,形态呈圆形,边界清,内部回声尚均匀。CDFI:右肾上极实质低回声包块未见彩色血流。  相似文献   

6.
<正>嗜酸细胞瘤(oncocytoma)的名称是由Jaffe首先提出,最早被用于描述发生在唾液腺的一种肿瘤,也见于甲状旁腺、肾脏、肾上腺和胰腺等器官。肾嗜酸细胞瘤(renal oncocytoma)是一种临床较少见的良性肾脏肿瘤[1],发病率低,约占肾脏肿瘤的3%~7%[2-3]。通过目前较常用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尚不能对肾脏嗜酸性细胞腺瘤做出明确诊断,易误诊。  相似文献   

7.
牛强 《四川医学》2012,(9):1641-1642
目的探讨肾脏嗜酸细胞腺瘤(RO)的多层螺旋CT(MSCT)诊断及其与肾透明细胞癌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RO和30例肾透明细胞癌的MSCT资料。结果 11例肿瘤均为类圆形、无钙化的单发软组织密度肿块,4例(36.36%)中央可见星芒状低密度影,增强后2例(18.18%)可显示包膜,病灶中央的星芒状瘢痕均无强化,强化特征呈"快进慢出"型。平扫RO的CT值高于肾癌(P<0.05),皮质期与平扫CT值的差值低于肾癌(P<0.05),而髓质期和排泄期两者CT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熟悉这些特征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蔡熹  赵新美  刘波  吴鹏西  钱斌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1):1968-1969
目的:探讨1例肾嗜酸性细胞腺瘤(RO)的超声及CT表现,进一步提高对RO的认识。方法:结合文献对该RO的超声及CT表现进行讨论分析。结果:RO的二维声像图和CT平扫相仿,均为肾实质内圆形肿物,呈稍低回声/稍低密度,挤压肾实质并向肾表面隆起,其内部见一不规则低回声/低密度的中央疤,似"星芒"状。彩色血流图可见抱球样血流。CT增强扫描皮质期病灶边缘明显强化,中央呈片状轻度强化;实质期病灶边缘密度减低,中央部位强化伴低密度无强化区;肾盂期对比剂逐渐向中央充填,并见轻度强化伴缩小的低密度区,呈"轮辐状"强化。结论:RO瘤体中央区"星芒"状低回声/低密度疤痕是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如在肾肿瘤超声或CT检查中出现此征象可提示RO,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例嗜酸细胞腺瘤中不同抗体的表达,分析其病理学形态,收集随访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镜下:肿瘤细胞呈巢状、管状、腺泡状,胞浆嗜酸性、颗粒状,核圆形,规则,其中1例有肾被膜侵袭,细胞核有非典型性,未见核分裂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RO)的形态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RO进行形态学、免疫组化观察和文献复习。结果肿瘤边界清,无包膜,呈实体、巢状、小管和腺泡状排列,可见小囊结构。瘤细胞有两种形态,一是胞浆丰富呈嗜酸颗粒状、核染色质稀疏、具有小核仁的细胞;一是胞浆少、嗜酸、核浆比例高核染色质深的细胞。两种间质,一是纤细的血管间质,二是疏松纤维间质。免疫组化:AE1/AE3、EMA(+),Vimetin、CK7(-)。结论 RO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肾脏肿瘤,具有特征性的组织学改变与免疫表型,应注意与伴有嗜酸性变型的肾脏透明细胞癌和嫌色细胞癌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学表型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2例肾嗜酸细胞腺瘤进行临床资料、大体、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并文献复习.[结果] 肾嗜细胞腺瘤2例,患者均为老年男性,肾脏单发实性占位病变,包膜不完整,界清,棕红色,质中等硬,其一可见中央星状瘢痕.光镜下,肿瘤组织由大小不一的巢状结构组成,伴有少量腺管,周围有纤细的血管纤维分隔.瘤细胞单一,圆形或多边形,有明显的嗜酸性胞浆,核圆,居中,未见核分裂象.2例均见局灶核异型,并见单细胞及小灶状坏死.免疫组化:两者均表达CK、E-cadherin、CD117, 不表达CD10、Vimentin,其中1例CK7胞质阳性.[结论] 肾嗜酸细胞腺瘤是比较少见的良性肿瘤,掌握其临床病理形态特征及免疫表型是正确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肾嗜酸细胞腺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孝禹  卢晨  殷于磊  肖立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4):2172-2172
患者男 ,6 8岁。体检B型超声发现右肾占位 13d ,无血尿 ,无腰部胀痛不适。查体 :双肾未及 ,无叩击痛 ,局部未闻及血管杂音 ,血压 130 / 6 0mmHg(1mmHg =0 133kPa) ,尿比重 1 0 10 ,pH 6 5 ,红细胞 0~ 2 /HP ,白细胞 0~ 2 /HP。B型超声检查示右肾形态失常 ,右肾实质下部见一低回声团向外突出 ,类圆形 ,大小 6 7cm× 6 2cm× 5 3cm ,边界清楚 ,内部回声低 ,欠均匀 ,CDFI内少量低速血流信号 ;残余肾内部回声好 ,CDFI血流信号无变化。腹部X线片显示右肾下极见一软组织块影。静脉肾盂造影双肾分泌功能良好 ,右肾下极见一向外生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儿童后肾腺瘤(metanephric adenoma,MA)的MSCT影像表现,提高对儿童MA的认识与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MA患儿临床、影像与病理资料,归纳肿瘤特点与CT表现。结果 6例MA,女5例,男1例,中位年龄3岁,实验室示红细胞增高3例。左肾4例,右肾2例,均单肾单发,外生突出肾轮廓5例,形态规则5例(类圆形3例,卵圆形2例),不规则分叶1例,最大直径2.7~8.1cm,实性3例,囊实性3例,平扫肿瘤实性成分密度均高于肾实质,CT值43~56HU,囊性成分CT值12~19HU,1例伴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肿瘤皮质期CT值52~67HU,实质期CT值79~97HU,排泄期CT值89~119HU,增强各期肿瘤强化程度低于肾实质,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2例继发轻度肾积水,均未见转移复发。结论 儿童MA的MSC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合并红细胞增多症,可提示该病,最终确诊需病理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FTP)的MSCT影像学表现及手术病理学形态特点,旨在提高对SFTP的认识及MSCT诊断符合率。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12例SFTP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病灶CT平扫、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所有病灶均与相邻胸膜关系紧密,边界清楚,9例病灶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中、重度强化10例,门脉期均持续强化,3例显示瘤体内血管网或供血动脉。肿瘤多有完整假包膜,质地均匀,可伴有出血、粘液样变或囊变;免疫组化显示9例Vim、CD34及Bcl-2均为阳性,11例Ki-67表达小于或等于5%。结论:SFTP典型影像学特征包括:肿瘤边界清楚、密度相对均匀,病灶动脉期中、重度强化伴门脉期持续强化。因此分析肿瘤MSCT表现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的符合率,但确诊仍需依赖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腮腺Warthin瘤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表现及病理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腮腺Warthin瘤的临床资料及MS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所有病灶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病灶CT特征表现为腮腺浅叶后下极圆形?椭圆形肿块,平均最大径约2.2 cm,多数边缘光整,仅4个病灶边缘模糊,手术证实合并感染?12个病灶可见囊变?坏死,但均未见钙化;增强扫描肿瘤实体部分多呈明显或中度强化,均无延迟强化?21个病灶内见小血管通过或包绕,10个病灶呈“贴边血管征”?结论:腮腺Warthin瘤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肾嗜酸细胞瘤的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特征及病理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对12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多期增强CT影像学特点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多发病灶。病灶最大径20.0~87.0 mm,平均53.5 mm。1例行CT平扫显示肿瘤实质呈略高密度影,中心瘢痕呈低密度影。皮质期5例不均匀强化,6例肿瘤实性部分较均匀强化,所有病灶强化程度均高于髓质,低于皮质;实质期病灶强化程度均低于髓质,2例欠均匀强化,10例病灶密度趋向均匀强化;延迟期肿瘤实性部分整体密度较均匀强化并低于肾实质,与病理上该肿瘤较少发生出血、坏死、囊变相对应。其中1例双肾多灶病变亦遵循上述强化方式。6例见中央裂隙状或星芒状瘢痕,所有病例均未见钙化。结论:肾嗜酸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肾脏良性肿瘤,多期螺旋CT增强扫描有一定影像学特点,如果能在术前提示到本病的可能性,可采取肾穿刺活检或手术中冰冻病理活检,对临床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肾嗜酸细胞腺瘤(oncocytomaofkidndy)是起源于近曲小管上皮的极其少见的肿瘤。嗜酸细胞瘤伴色素形成,文献尚未见报告。本文对我院收治1例肾色素性嗜酸细胞腺瘤进行了光镜、电镜、免疫组化、CT检查和图像分析,并结合文献就该肿瘤的临床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8.
肾脏嗜酸性细胞腺瘤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发病率低,约占肾脏肿瘤的3%~7%[1]。通过目前较常用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尚不能对肾脏嗜酸性细胞腺瘤做出明确诊断,易误诊。我院曾遇到1例,现报道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70岁,因体检发现左肾占位入院。患者于3 d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肾透明细胞癌(CCRCC)的MRI影像表现与病理结果并进行对照,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肾透明细胞癌的MRI影像表现,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1) MRI平扫:T1 WI呈等低信号10例,混杂信号6例。 T2 WI呈不均匀等高信号13例,3例呈明显高信号。正反相位13例未见明显信号差异,反相位可见病灶局部信号下降3例。在动态增强扫描中发现,16例患者中有12例病灶在肾皮质期强化明显,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肾皮质,高于肾髓质。髓质期病灶持续强化,延迟期10例病灶信号下降呈相对低信号,其中2例表现对比剂无明显退出,呈等信号改变。10例病灶呈不均匀性强化,可见不规则坏死、囊变区,坏死、囊变区在增强各期扫描上均无强化。另有2例不典型病例未见明显强化。(2)病理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病理结果均为CCRCC。肿瘤大体切面呈亮黄色,病灶内可见实性、坏死、囊性变及出血。镜下肿瘤细胞排列以实性团索状为主,其间质内富含窦样血管构成网状间隔,呈小管状结构、乳头状结构排列,6例可见出血,细胞间可见凝血块及散在红细胞。结论 CCRCC的MRI表现与肿瘤内部结构有关,MRI多种成像方式结合动态增强对CCRCC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CT特征性表现。方法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及病理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7例嫌色细胞均为单发病灶,直径2.9~14.5 cm,平均8.2 cm,呈类圆形或椭圆形,CT平扫呈基本均匀的稍低、等或稍高密度,边界相对清晰,增强后,皮质期病灶强化程度明显低于正常皮质;髓质期病灶强化程度明显低于正常髓质。病灶的强化程度与微血管密度密切相关。结论肾嫌色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与其他肾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