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经后路复位内固定并行伤椎植骨对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椎体压缩性骨折和爆裂性骨折使用AF或钉棒系统复位固定后,经伤椎椎弓根向伤椎植入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和同种异体骨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432例468椎,手术后椎体高度即刻恢复100%的319椎;95%以上80椎;90%以上60椎;80%以上的9椎。398例获得随访,随访10月~8年,伤椎均获得骨性愈合,脊柱稳定性及运动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胸、腰椎椎体骨折经AF或钉棒系统复位固定后,伤椎植入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和同种异体骨的疗效确切,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2.
椎弓根螺钉系统加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灌注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42,自引:6,他引:42  
目的探讨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及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ACPC)灌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1999年4月始,选择1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压缩型12例,爆裂型6例。伤后6h~7d行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复位,同时加ACPC灌注伤椎。结果18例患者除2例神经功能A级脊髓神经症状无改善外,其余均有Ⅰ~Ⅲ级的恢复,脊柱后凸角平均恢复21°,伤椎前缘高度平均恢复至98%,伤椎后缘侵入椎管骨块明显回纳。随访10~16个月,平均11.6个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现象,无慢性腰背痛,伤椎高度及脊柱生理弧度无丢失。结论胸腰椎压缩型骨折是使用ACPC的最佳适应证。如术前影像检查明确有双侧椎弓根骨折,则为禁忌。只要手术适应证选择适当,术中操作仔细,椎弓根螺钉系统加ACPC灌注治疗胸腰椎骨折是一有效而又安全的方法,特别是后期伤椎高度和脊柱生理弧度得到很好的维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并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并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3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获随访9~24个月,平均15个月,35例术后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及椎管正中矢状径恢复良好,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SA评分改善,疼痛缓解良好。无一例发生椎间隙过度撑开、内固定松动断裂,后凸畸形改变,18例术后12~18个月行内固定物取出术,随访6个月未见明显椎体高度丢失及后凸畸形。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并置钉可使椎体骨折复位良好,重建椎体高度,恢复脊柱稳定性,有利于维持矫正效果,减少内固定松动断裂可能,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结合注射用硫酸钙人工骨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经验。方法2005年10月—2007年6月对1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后,在C形臂X线透视下用注射型硫酸钙人工骨(CSC)经伤椎椎弓根行椎体成形术。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行X线和CT检查,术后随访8~16个月,平均13个月。结果13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神经根损伤加重或出现新的神经压迫症状,术后12周左右人工骨基本吸收,无伤椎塌陷加重,无内固定失败病例。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注射用硫酸钙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安全性高,能减少内固定失败及椎体高度丢失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伤椎置钉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4年5月采用伤椎置钉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且随访资料完整者68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17例;年龄18~62岁。评估患者术后并发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伤椎高度矫正率、伤椎高度矫正丢失率、术后Cobb角矫正率、Cobb角矫正丢失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94(平均47.3)个月。共3例(4.3%)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切口浅表感染1例、螺钉穿透椎弓根内侧皮质2例,无一例内固定断裂。末次随访时,ODI为19.8%~29.2%[(24.4±7.6)%]、伤椎高度矫正率为91.3%~100%[(96.8±5.9)%],伤椎高度矫正丢失率为4.1%~8.2%[(7.6±2.4)%],Cobb角矫正率为83.6%~97.2%[(86.2±4.1)%]及Cobb角矫正丢失率为2.1%~6.7%[(5.8±3.4)%]。结论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时,伤椎置钉有利于恢复和维持伤椎高度、防止后凸畸形矫正及椎体高度丢失。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3种术式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不稳定胸腰椎骨折86例行胸腰椎后路手术治疗,随机分为3组:A组(传统内固定)经骨折相邻的上下位椎体椎弓根钉内固定椎板间或横突间植骨;B组在A组基础上行伤椎椎弓根短钉内固定;C组在A组基础上行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果 3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或内固定取出后,比较椎体前后缘比值及Cobb角,B、C两组优于A组,且C组优于B组(P〈0.05);比较内固定失效率,B、C两组优于A组(P〈0.01)。结论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在取出内固定后能有效维持椎体高度,矫正后凸成角,防止椎体塌陷,减少内固定失败、椎体再压缩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结合后路椎弓根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营市河口区人民医院2008年12月~2011年11月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椎结合后路椎弓根短节段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36例,男性24例,女性12例;年龄26~62岁,平均39.2岁。损伤节段: T119例,T1213例,L110例,L23例,L31例;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5例,高处坠落伤15例,重物砸伤6例。神经功能情况按Frankel分级: B级2例,C级13例,D级6例,E级15例。通过对术前、术后即刻以及终末随访时影像学指标、神经功能的比较分析临床疗效。结果3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60个月,平均21.6个月。术后1.5年随访时按Frankel评价标准均有1~3级不同程度恢复,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较术前明显改善。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随访影像学检查示椎管狭窄率、Cobb角、伤椎楔变角、下间隙角、上间隙角、伤椎前缘压缩率、伤椎后缘压缩率较术前明显恢复,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结合后路椎弓根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够较好地重建伤椎高度,有效维持伤椎的三柱稳定性,降低了内固定失败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胸腰段骨折在脊柱骨折中最常见,其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1].对于需要手术的患者,传统后入路虽然能够较为准确复位,但术中广泛剥离椎旁肌导致其失去神经支配、持续牵拉椎旁肌造成术后肌肉萎缩及瘢痕形成,这些不良因素会引起术后顽固性腰背痛和活动受限,因此患者对于其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较低[2].对于短节段跨伤椎置钉存在复位不佳、后凸矫正不足和术后断棒及断钉等并发症,因此笔者运用Wiltse肌间隙入路行跨伤椎长节段置钉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段骨折.  相似文献   

9.
高宏  朱良  潘华  余理  依拉木 《武警医学》2013,24(4):343-344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常见的脊柱创伤,后路短节段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目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常用方法,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1]。但复位后伤椎椎体内骨小梁支架结构并末同时恢复,形成“蛋壳”样椎,脊柱前中柱丧失承载负荷的能力,术后可能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和后突畸形等并发症[2]。采用后路短节段固定同时经伤椎椎体内植骨方法,能有效增加伤椎强度和愈合能力,防止术后椎体高度丢失等并发症。我院自2008-01至2010-12采用此方法治疗胸腰椎骨折57例,获得随访38例,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16例,以获得椎体前中柱的支撑。结果本组16例均获随访,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脊柱生理曲度、神经功能恢复满意,无一例断钉现象。结论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伤椎椎体内植骨重建了椎体高度,增加了脊柱前中柱的稳定性,在减少迟发性腰背痛、Cobb角矫正度、内固定松动折断等并发症方面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下腰椎爆裂性骨折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35例下腰椎爆裂骨折临床资料,28例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并植骨融合治疗,7例侧前方入路椎体钢板内固定并植骨融合治疗。平均住院时间5周。结果术后6~15个月回访,按Frankel标准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A级13例,B级10例,C级6例,D级4例,E级2例;X线检查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度变化,Cobb角平均矫正11.3°,伤椎高度由术前平均41%达术后恢复到90%;术后脊柱生理曲度基本恢复正常,植骨无脱落,无椎体高度及Cobb角度丢失,2例单个椎弓根钉断裂。结论下腰椎爆裂骨折系不稳定骨折,早期进行减压、固定有利于脊柱稳定与神经功能恢复。术式的选择取决于脊柱稳定性、神经损伤及合并症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伤椎置钉技术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的复位效果. 方法对41例Mag-erl-Harms-Gertzbein分类为A、B1、B2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手术,在伤椎椎弓一侧或两侧置入长度较短的螺钉,在复位时通过直接推顶伤椎椎弓根钉,使得向后移位的椎体向前复位,恢复解剖序列. 结果 36例依靠单纯伤椎置钉技术取得骨折块的满意复位,5例在术中需用其他器械辅助进行椎管内骨片的复位. 结论伤椎置钉技术对某些类型的新鲜胸腰椎骨折具有良好的即时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采用ISOLA钉棒系统后路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治疗无神经功能障碍的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2例不稳定及畸形较重而无神经功能障碍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接受后路ISOLA钉棒系统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治疗,取髂骨行椎板及横空间植骨。通过影像学检查脊柱畸形角(Cobb's角)的纠正内固定的位置及骨愈合情况。结果 手术7天后均逐渐恢复穿衣、起卧床、步行、大小便及洗漱等生活自理能力,术后1个月逐渐恢复非弯腰的轻体力工作。所有病例骨折复位良好,后凸及侧凸畸形均获得满意的矫正、缩小的椎管管径完全得到恢复。随访11例,均无畸形矫正丢失和伤椎及椎间高度下降,且未出来钉棒松动及断裂。结论 ISOLA钉棒系统后路复位胸腰椎骨折的性能良好,并具有稳定固定强度,对无神经功能障碍的脊柱胸腰段骨折复位固定融合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对32例胸腰段脊柱骨折分别采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单节段固定(16例)和短节段固定(16例)治疗;两组在治疗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后凸角、视觉模拟评分(VAS)无显著差异(P>0.05)。单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骨折安全、有效、创伤相对更小,但局限适用于单侧终板损伤且椎弓根无骨折的胸腰椎骨折。  相似文献   

15.
采用Sextent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单节段无神经症状的不稳定胸腰椎骨折12例,随访9~18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病人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后凸Cobb’s角等较术前均有显著的恢复,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轻、痛苦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应注意适应证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价值.方法本组患者33例,伤椎部位:T_(11)3例,T_(12)11例,L_110例,L_29例.其中单纯压缩骨折3例,爆裂骨折30例.合并截瘫33例.对单纯压缩骨折行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对合并截瘫椎管占位明显者固定后行后路椎板减压、椎管开大术,并行小关节突及横突间植骨融合.用Frankel分级评估神经功能.结果 术后33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5个月.术后X线片示椎弓根钉位置好,伤椎复位外形好.随访期内固定无松动或断裂,无慢性腰痛,伤椎高度无丢失.33例合并不全瘫.术前Frankel级:A级1例,B级7例,C级16例,D级9例;术后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1例,C级5例,D级10例,E级16例.结论 对于胸腰椎骨折尤其是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术是一种疗效可靠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治疗不需减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月—2014年1月,我院对收治的45例不需减压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22例行传统手术入路(对照组),23例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观察组)。随访时间均>1年。观察两组病例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cobb角矫正率、外周血肌酸激酶(CK)、手术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经Wiltse肌间隙入路组的手术时间、CK-MB水平、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显著少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P<0.05);术后VAS明显低于传统组;术后cobb角矫正率及术后并发症明显差异(P>0.05)。外周血CK:术后24 h及3天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Wiltse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植骨治疗不需减压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势,固定效果和传统组一样,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手术治疗下腰椎爆裂性骨折伴不全性马尾神经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胸腰椎骨折占脊柱骨折的90%,爆裂性骨折占脊柱骨折的10%-20%,而下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马尾综合征(cauda equine syndrome,CES)的患者临床并不少见。笔者回顾因急性下腰椎爆裂性骨折伴不全性CES患者资料,并按前路和后路两种手术方法分组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9.
GSS-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GSS-Ⅱ内固定系统治疗2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经验。均行小关节突、椎板及横突间植骨,术后伤椎高度等有较大恢复,神经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分析及对比随访4年的8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以此探讨前后路手术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影像学检查结果,行脊柱前路或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病椎高度得到较好恢复,脊柱畸形得到有效矫正,脊柱稳定性得到较好重建。结论:前路手术在恢复椎体高度、矫正Cobb氏角方面,较后路手术更确切、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