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目的探讨应用改进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1月~2004年11月,在腓动脉肌间隔支与腓肠神经血供的解剖基础上临床应用22例。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5~54岁。根据缺损部位及大小设计以腓动脉小腿下段穿支为血管蒂及转轴点,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轴线切取皮瓣,逆行移位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腓动脉终末穿支蒂皮瓣13例,腓动脉第2穿支蒂皮瓣8例,第3穿支蒂皮瓣1例。切取皮瓣范围13 cm×12 cm~30 cm×20 cm,穿支血管蒂长1.7~3.0 cm,穿支血管蒂发出部位位于外踝上4.5~8.0 cm,血管外径1.0~1.2 mm。结果术后22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18个月,皮瓣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其中4例腓肠神经与受区感觉神经吻合,术后1年感觉恢复好,两点辨别觉为10~13 mm。结论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手术操作简便,血供可靠,切取面积大,适用于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外踝尖后上4~7 cm和9~ 11 cm两种不同平面的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效果. 方法 2005年7月至2010年12月,对15例下肢软组织缺损的患者,根据缺损部位应用两种不同平面的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修复,外踝尖后上4.0~7.0 cm处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8例,切取皮瓣面积:4.5 cm×3.0 cm ~ 25.0 cm×10.0 cm,穿支血管蒂长:1.1 ~2.8 cm,血管外径:0.9~1.4 cm;外踝尖后上9.0~11.0 cm处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7例,切取皮瓣面积:3.8 cm×3.0 cm~ 15.0 cm ×9.5 cm,穿支血管蒂长:1.3 ~3.2 cm,血管外径:1.0 ~ 1.6 mm. 结果 15例皮瓣术后均未发生血管危象及切口感染,皮瓣均顺利成活,切口均一期愈合.13例患者获得6~ 24个月的随访,皮瓣及蒂部色泽、质地良好,厚薄适中,无烫伤及溃疡发生,皮瓣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 外踝尖后上4.0 ~7.0 cm和9.0 ~11.0 cm两种不同平面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修复小腿下段、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报道吻合血管的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长轴皮瓣的应用解剖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0侧下肢标本采用有色乳胶经腘动脉灌注,解剖观测腓动脉穿支血管的分布、走行及管径,寻找适合用于吻合血管的穿支血管.2007年4月至2010年1月,采用吻合血管的腓动脉穿支蒂腓神经营养血管长轴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前臂及手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6例.缺损范围15 cm × 6 cm~45cm×10 cm.皮瓣面积为16 cm×8 cm~30 cm×10 cm,血管蒂长4~6 cm.结果 腓动脉沿途平均发出5.3支穿支血管,在腓骨中下1/3交界处存在恒定的适合用于吻合血管的穿支血管,血管外径为(1.21±0.13)mm,血管蒂长(4.6±0.8)cm.6例皮瓣完全存活,随访3~12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以腓动脉穿支为蒂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长轴皮瓣切取范围大,穿支血管蒂长,管径适中,血供可靠,对小腿功能影响小,是临床修复前臂及手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治疗16例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缺损范围17 cm×7 cm^20 cm×13 cm。切取皮瓣面积为18 cm×8 cm^21 cm×14 cm。结果术后14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皮瓣远端边缘坏死,经清创换药后愈合。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血运良好,无破溃。结论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不破坏小腿主干血管,同时切取皮瓣面积更大,供血可靠,是修复足踝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8,自引:11,他引:7  
皮神经营养血管带皮瓣最早由Masquelet等报道,因其不牺牲主干血管,设计灵活,操作简便,供区隐蔽及成活率高的特点,尤其伴有主干血管损伤时更有特殊意义。以后小少学者对此类皮瓣进行研究。自1996年以来,我们应用远端蒂、近端蒂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27例.并对此类皮瓣进行改进,皮瓣均成活,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游离移植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前臂及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5月-2007年1月,收治6例前臂及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5例,女1例;年龄22~51岁.机器绞伤4例,车祸伤2例.手部、前臂皮肤缺损伴尺桡骨骨折各1例,手部皮肤缺损伴肌腱损伤、掌骨骨折以及前臂皮肤缺损各2例.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16 cm×7 cm~24 cm×10 cm.术中根据受区皮肤软组织缺损形状和大小,以外踝上腓动脉穿支血管为蒂带部分腓动脉主干、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轴线设计并切取皮瓣修复受区,将腓动脉及2条伴行静脉分别与受区的桡(尺)动静脉及头静脉吻合.术中切取皮瓣18 cm×8 cm~25 cm×12 cm.供区两端直接缝合,中部残留创面以游离皮片修复.结果 术后5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局部回流不畅浅表坏死,经换药及抗感染治疗后愈合.供区均Ⅰ期愈合.6例均获随访6~13个月,受区皮瓣外形及功能满意.供区肢体无异常,正常行走.结论 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外形美观,血管蒂恒定,血供可靠,切取范围大,对供区影响小,可用作游离移植修复前臂及手部的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7.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目的 报道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足,足跟、踝、跟腱和胫前区骨,肌腱外露的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急诊或延期施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足,足跟、踝,跟腱和胫前区骨、肌腱外露的软组织缺损31例。结果 27例皮瓣全部成活,3例皮瓣部分边缘坏死,经换药自愈,1例皮瓣坏死。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操作简便。成活率高,损伤轻,是修复足,足跟、踝、跟腱处和小腱下段胫前区软组织缺损,骨、肌腱外露的理想供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优越性。方法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对15例患者的足背、内外踝、小腿中下段、胫前部皮肤缺损进行修复,同时观察腓肠神经及营养血管的走行特点。结果15例完全成活,无一例坏死或部分坏死。转移的皮瓣均于术后6个月恢复感觉。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切取简便,成功率高,最远可达足前中部,是修复足跟、足背、内外踝、及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的理想供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游离移植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切取由腓动脉发出单一皮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背及涉及足前部的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穿支动脉、小隐静脉分别与受区邻近的主干动脉分支及头静脉或大隐静脉吻合建立血液循环;亦可单纯吻合穿支动、静脉供血.皮瓣腓肠神经与受区皮神经吻合.结果 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于临床应用12例.皮瓣切取面积12 cm× 7 cm~18 cm×11 cm,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7~27个月,皮瓣外观、质地优良,两点辨别觉7~12 mm,肢体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本术式综合了游离皮瓣、穿支皮瓣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优点,皮瓣设计灵活,切取方便,惨复位置随意,血供可靠,是修复手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跟腱区创面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设计切取以最低位腓动脉主穿支为蒂的矩形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跟腱后皮瓣旋转180°,远、近端交换覆盖创面.供区一般直接缝合,个别病例需小面积全厚植皮.结果 2005年6月至2008年10月临床应用15例,皮瓣切取面积13 cm ×15 cm~ 18 cm ×9 cm,均全部成活.术后随访10~ 17个月,足踝功能良好,外形轮廓接近正常.结论 该皮瓣血供确切,修复后外形平整美观,利于正常穿鞋行走,适用于跟腱区创面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腓动脉皮支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联合远端蒂皮瓣逆行修复小儿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缺损部位及大小设计以腓动脉下段皮支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联合远端蒂及旋转点,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轴线切取皮瓣,逆行移位修复小儿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6例.皮瓣切取范围8.0 cm × 7.0 cm~18.0 cm×10.0 cm,联合血管蒂长1.7~3.0 cm,血管蒂发出部位位于外踝上4.0~8.0 cm.结果 术后6例皮瓣其中5例完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1例远端1.0 cm发生干性坏死,面积约2.0 cm×1.0 cm,经换药后愈合.随访6~18个月,无任何并发症,皮瓣质地优良,外观满意,行走正常,其中腓肠神经均与受区感觉神经吻合,术后1年感觉恢复可,两点辨别觉为10.0~13.0mm.结论 腓动脉皮支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联合远端蒂皮瓣手术操作简便,血供可靠,且不过多牺牲主要动脉,切取面积大,逆转距离长,恢复一定的足踝部感觉,为临床修复小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腓肠肌内侧头穿支动脉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联合蒂肌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自2006年2月至2010年3月,根据缺损部位及大小设计以腓肠肌内侧头穿支动脉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轴的联合蒂,沿腓肠肌内侧头血管轴切取皮瓣,顺行移位修复膑前及胫骨上段皮肤及软组织缺损7例.皮瓣切取范围8.0 cm×8.0 cm~12.0 cm×10.0 cm,联合血管蒂长1.8~3.0 cm,联合血管蒂发出位于腘褶皱以远10.0 ~ 17.0 cm,距后正中线2.0~5.0 cm的范围内.结果 6例伤口一期愈合.1例发生皮瓣远端表浅干性坏死,面积约1 cm×2 cm,经换药后逐渐愈合.随访6~ 15个月,无任何并发症,肌皮瓣质地优良,外观满意.结论 腓肠肌内侧头穿支动脉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联合蒂肌皮瓣手术操作简便,血供可靠且不牺牲主要动脉,切取面积大,转移距离长,为临床修复髌前及胫骨上段皮肤及软组织缺损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腓肠神经营养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远端皮肤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证实伴行腓肠神经的营养动脉呈丛状分布,与深浅筋膜内的动脉网广泛交通,并以此动脉为轴设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远端皮肤缺损。方法 15只下肢尸体的解剖观察和7例临床实践。结果依据解剖学研究所设计的7例皮瓣全部成活。结论本手术成功率高,损伤小,代价低,操作简单,对下肢远端皮肤缺损的修复不失为一项可供选用的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骨间后动脉肌间隙支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研究骨间后动脉肌间隙支穿支血管在皮肤内的走行和分布,探索骨间后动脉肌间隙支穿支皮瓣对手部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进行精确的定点修复的可能性。方法红色乳胶灌注的上肢标本14侧,解剖观测外径≥0.5mm的穿支,测量其管径并观察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等。结果骨间后动脉发出4~5支肌间隙支血管供应皮肤。其中最大的骨间后动脉肌间隙支穿支起自肱骨外上髁至尺骨小头桡侧缘连线,距腕横纹上8~9cm[平均(8.9±2.0)cm],其他各肌间隙支穿支分别以3.0~5.5cm间隔发出,每个穿支斜行0.6—1.6cm穿过肌间隙到达皮肤。蒂长(1.8±0.1)cm,穿支外径0.3~0.6mm[平均(0.5±0.1)mm],均有两条伴行静脉。结论骨间后动脉肌间隙支穿支皮瓣对手部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精确定点修复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带腓动脉的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位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应用带腓动脉的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对12例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6cm×4cm~18cm×12cm. 结果 仅1例术后36 h出现皮瓣瘀血肿胀,皮瓣远端出现表皮下积液,与蒂部缝合过紧有关,及时拆除蒂部部分缝线,皮瓣转红润,顺利成活,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8例得到3个月~3年的随访,皮瓣外形满意,耐磨.吻合神经的7例中有5例得到随访,皮瓣两点辨别觉在10 ~ 14 mm. 结论 带腓动脉的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丰富,切取简便,随意转移性强,外观好,是修复前足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报道改进腓浅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手术方法和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利用腓动脉终末穿支的降支在外踝与源自胫前动脉的外踝前动脉及踝周血管网的逆向吻合,将转轴点下移,设计切取逆行腓浅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转位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 结果 临床应用23例,皮瓣面积最大12 cm x 13 cm,最小5 cm×4 cm,逆行穿支血管蒂长5~10 cm.皮瓣完全成活21例,大部分成活2例.随访6~21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以腓动脉终末穿支降支为血管蒂的腓浅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血供可靠,转位更灵活方便,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腓动脉穿支供血的小腿后外侧(复合)组织瓣在足踝部软组织缺损、骨感染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3月至2010年9月,对23例足踝部软组织(跟腱)缺损及骨感染的患者,设计以腓动脉终末穿支为血管蒂,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轴线切取皮瓣转位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腓动脉下段穿支供血携带腓肠神经逆行岛状(复合)皮瓣或肌皮瓣进行修复。皮瓣切取范围3cm×5cm~10cm×18cm。结果术后21例皮瓣完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2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后经过二期扩创游离植皮后痊愈,平均住院时间21d。随访2~9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观满意,无色素沉着、溃疡,皮瓣感觉恢复约S2,跟腱重建患者踝关节达功能位,恢复了劳动能力。结论以腓动脉远端穿支血管供血为蒂的小腿后外侧(复合)组织瓣血供可靠,变异率低,切取方便,供区隐蔽,可恢复部分感觉,且不牺牲肢体主要血管,是修复小腿中下部、踝关节周围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良好方法。尤其对修复足踝部骨外露,骨髓炎,跟腱缺损,复合组织瓣(携带跟腱及肌肉)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腓肠神经营养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远端皮肤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证实伴行腓肠神经的营养动脉呈丛状分布,与深浅筋膜内的动脉网广泛交通,并以此动脉为轴设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远端皮肤缺损。方法 15 只下肢尸体的解剖观察和7例临床实践。结果 依据解剖学研究所设计的7 例皮瓣全部成活。结论 本手术成功率高,损伤小,代价低,操作简单,对下肢远端皮肤缺损的修复不失为一项可供选用的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Distally based peroneal artery perforator-plus fasciocutaneous (DPAPF) flaps and distally based posterior tibial artery perforator-plus fasciocutaneous (DPTAPF) flaps are widely used to reconstruct soft-tissue defects of the distal lower leg, ankle, and foot. However,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oth flaps in a considerable sample size is lacking.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aimed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of the flaps and provide referential evidence for selection of flaps.MethodsBetween April 2001 and October 2016, 227 patients underwent reconstruction with DPAPF flaps (peroneal group; n = 150) or DPTAPF flaps (posterior tibial group; n = 82). The distal lower leg, ankle, and foot were divided into Zones I and II. Flap viability-related complications and their risk factors, reconstruction outcomes, and donor-site morbidities were compared.ResultsIn Zone I, the partial necrosis rate was lower in the peroneal group than in the posterior tibial group (p > 0.05). In Zone II, the partial necrosis rat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peroneal group (p < 0.05). Significantly lower incidences of donor-site morbidities in terms of hypertrophic scarring, itching, and pigmentation were observed in the peroneal group (p < 0.05).ConclusionsThe DPAPF flap was superior to the DPTAPF flap with respect to reliability and decreased donor-site morbidities. The former is the recommended preferential choice between the tw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