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近阅贵刊1983年第6期中覃氏“对《内经选读》中几句经文语译之不同看法”一文(下称《覃文》),我们有不同看法。兹摘其要,与覃同志商榷。关于经文“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覃文》释“已”为“止针止药”,并据此将“其盛,可待衰而已”语译为:“对于病情重,邪气盛的患者,必须耐心治疗,待其病势衰退乃至病愈之后,方可止针止药”。若据《覃文》此论,作为其上句的“病之始起也,可刺而  相似文献   

2.
“其盛,可待衰而已”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该篇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气虚者宜掣引之”。关于“其盛,可待衰而已”一句,王冰注云:“病盛取之,毁伤真气,故其盛者,必可待衰”。杨上善注云:“病盛不可疗者,如堂堂之阵,不可即击,待其衰时,然后疗之,易得祛之,如疟病等也”。吴注云:“病邪方盛则气微,可待其衰也刺而止之,则不伤正气”。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版教材《内经讲义》解释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邪势  相似文献   

3.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病之始起也 ,可刺而已 ;其盛 ,可待衰而已”。王冰注曰 :“病之始起也 ,可刺而已 ,以轻微也 ;其盛 ,可待衰而已 ,病盛取之 ,毁伤真气 ,故其盛者 ,必可待衰。”杨上善曰 :“病盛不可疗者 ,如堂堂之阵 ,待其衰时 ,然后疗者 ,易得去之。”后世注家及当代出版的书籍关于本条文的注释与王冰及杨上善所注大致相同 ,有的甚至将本条文简单地归为刺法范畴。联系本篇上下文考本条文义 ,可知此段条文是对病邪初起与病盛的不同阶段 ,应采取相应治疗方法的概括。这一点已为历代医家所认同。笔者所要指出的是诸家对“其盛 ,可…  相似文献   

4.
14 病方衰退 穷其所之【原文】 病方衰 ,则必穷其所之 ,更益精锐 ,所以捣其穴。【译文】 病势正在衰退 ,就必须穷追到病邪退去之处 ,更增加精炼勇锐的药物 ,这好比摧毁敌人巢穴的方法。【今释】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病之始也 ,可刺而已 ;其盛 ,待其衰而已。”《灵枢·逆顺》曰 :“方其盛也 ,勿敢毁伤 ,刺其已衰 ,势必大昌。”这是一种根据邪正斗争的势态采取避实就虚的治疗方法 ,即在疾病起始阶段 ,邪未盛 ,正未衰之时 ,积极祛邪于初始 ;在疾病发展的高峰时期 ,邪正斗争剧烈之时 ,不必急于硬拼 ,待其衰减 ,乘虚打击 ,祛邪务尽…  相似文献   

5.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了“其盛,可待衰而已”的针刺治疗原则,后世医家皆依据《素问·疟论》“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而释为:病势正盛时,应待其势衰减后再刺之。笔者认为应理解为:病势盛者,可即刺之,待邪气衰退,病情稳定方可作罢。其理有二: 1.从原书看:论文是在叙述一般治则中提出这一针刺治则的,象“因其衰而彰之”,“因其重而减之”等,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治则,非特指疟疾和其它某一种疾病。针刺可以根据疾病轻重缓急而采用不同的手法或配合其它治疗方法,决不可因气盛就等待。《素问·调经论》所言“写实者气盛乃  相似文献   

6.
《伤寒杂病论》因势利导法运用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势利导 ,是根据疾病发展变化的趋势与病邪所在的不同部位 ,因其势而就近引导 ,使之排出体外 ,以达到正气不伤或正气少伤为目的的治疗原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 :“病之起始也 ,可刺而已 ;其盛 ,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 ,因其重而减之 ,因其衰而彰之。……其高者 ,因而越之 ,其下者 ,引而竭之 ;中满者 ,泻之于内 ;其有邪者 ,渍形以为汗 ;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 ;其悍者 ,按而收之 ;其实者 ,散而泻之。”其中所论许多治法包含有避轻就实、就近去邪的因势利导法则。而因势利导法则的成功运用则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得到了充…  相似文献   

7.
<正> 《素问·热论》是一篇研究热病的重要文献。它提出的热病治则是:“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杨上善《太素》说:“未满三日,热在三阳之脉,皮肉之间,故可汗而已也。三日以外,热在脏腑之中,可服汤液而去。”明确指出了汗、下因表、里异治。经文所谓的“满三日”“未满三日”,并非计日限病论治,主要精神在于使我们懂得临床应当分表里以汗下。王冰引《正理伤寒论》“脉大浮数,病为在表,  相似文献   

8.
1 协调阴阳,以平为期 就如何解决阴阳的偏盛偏衰以达平衡的目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原则。例如,阳盛是由阴虚而致的,《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是谓寒之不寒而无水也,此阴亏火旺者可用六味地黄丸、左归饮。正如王冰所说的“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待阴液充足,则亢阳自平;阳气之虚,是由阴寒邪盛所致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又说“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两条前后承接,互相联系,都是论述少阴阳虚,外感风寒的太少两感证治。但前者系“始得之”,其病初起,寒重邪盛,病势较急,正虚不甚,故用附子温少阴之阳以扶正,麻黄散太阳之寒以祛邪,配细辛则既可助附子以温少阴之经而散寒,又可助麻黄以散太阳之邪而解表,是温经解表之峻剂;后者系“得之二三日”,病程  相似文献   

10.
“彰之之法”,原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其衰而彰之”。李念莪注曰:“衰者不补,则幽潜沉冤矣。补则再生,故曰彰。”可见彰之之法就是温补之法。具体运用,《内经》有明确论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但是关于此句经文的解释,历代医家则不尽相同。王冰注:“气谓卫气,味谓五脏之味也”。张景岳则曰:“此正言彰之之法,而在于药食之  相似文献   

11.
《内经》巨刺与《治未病》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巨刺与“治未病”思想中医的“治未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一是既病防变。《灵枢·逆顺篇》有关于“上工治未病”的具体论述。归纳而言,一为“刺其未生”,二是“刺其未盛”,三是“刺其已衰”。巨刺首见于《内经》,是九刺法之一。《灵枢·官针篇》讲...  相似文献   

12.
<正> “间者并行,甚者独行”是《素问·标本病传论》提出的治疗原则。间,指病势缓而较轻,而且症状较多,较杂;并行,是对诸多症状同时治疗。甚,指病势危急,严重,而症状较少;独行,指专一有力的治疗方法。张景岳说:“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高士宗认为:“如邪之有余不足,叠胜而相间者,则并行其治。并行者,补泻兼施,寒热互用也。如但邪气有余,正气不足而偏甚者,则独行其治,独行者,专补专泻,专寒专热也。”说明“间者并行”,是指病势轻浅而症状较多。可主症,兼症并治;或标病,本病同时夹杂,可标本兼顾,补泻兼施,寒热互用。“甚者独行”,是指病势深重者,要采取有力而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暂不宜过  相似文献   

13.
全国高校教材《金匮要略选读》,(下简称《选读》),虽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兹简举几例如下。一“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选读》对“四季脾王”的解释是:“  相似文献   

14.
笔者结合近 2 0年的临床实践 ,对该病略陈己见如下 :1 补虚与泻实并举气虚是慢性肾炎的基本病机 ,邪热郁伏、水湿潴留、瘀血阻滞是病情迁延不愈的根源。治疗上既要温补脾肾以治其本 ,又要清热利湿、活血解毒以治其标 ,即“补中有泻 ,泻中有补”。然在邪盛之时 ,应宗“急则治其标”之旨 ,以祛邪为先 ,待邪衰标缓之际 ,再以固本。不论补虚还是泻实 ,均应针对不同病机、不同实邪灵活应用 ,不可拘泥一方一法。补虚与泻实并举常用如下方法 :扶正培本法 早在《内经》即有“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的理论 ,益气健脾、温肾滋阴作扶正培本的主要方法 …  相似文献   

15.
今之释虚实者,大都囿于“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种含义。其实《内经》中所论虚实的意义甚多。兹略述如次。一、“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语出自《素问·通评虚实论》。张志聪注解曰:“邪气者,风寒暑湿之邪;精气者,营卫之气也。盖邪气有微盛,故邪盛则实,正气有强弱,故精夺则虚。夺,失也,或为邪所夺也。”象这样用邪盛正衰来分虚实,乃虚实的基本概念,在临床上运用得最广。二、以正气本身来分虚实《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亦说:“邪入于阴经,则其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于腑。”《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  相似文献   

16.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是针灸界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是论述针灸治疗原则之一。然而对其含义的理解,后世医家注释颇多。如《类经》卷四张介宾注云:“言本无虚实可据,而或有邪正之不调者,但求所在之经以取其病也。”《康熙字典》解释:“经者,道之常法也。”道当指刺灸之道,对不盛不虚病证,以常规刺灸治疗。《内经》又有:“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对不盛不虚者,是否指的用导气法即现今的平补平泻法治疗。对此句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各有所悟。本文就此略陈管见,以飨同道。《灵枢·禁服》:  相似文献   

17.
《素问·阳明脉解篇》在论述阳明邪盛而见登高、奔走等症状的病机时,说:“四支(同肢)者,诸阳之本也”。对于这句广大中医所熟悉的经文,近年来却由于对“本”字的理解不同,出现了认识上的分歧。例如有人说“本”字当是“末”字之误;有人说“本,读若滔(tāo),进趣也,……可释为全身的阳气可迅速授  相似文献   

18.
滋阴降火法源于《内经》,而为金元朱丹溪所发明广大,遂成中医一大流派。本法主要适用于“阴虚火旺”证,取其“因其盛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之意,促使阴足以配阳,火降则阴安,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现将本人临床运用的认识介绍于下: “阴虚火旺”证的病理  相似文献   

19.
因势立则是根据机体抗病力趋势而确定治疗法则。《内经》指出,认真观察机体抗病力趋势,因势利导治疗,自能效操左券。一、抗邪力趋势向外宜散护正力趋势向内宜收邪气留着体表而欲向内发展,机体的抗邪力则应激由内向外抵御,这时,治疗必须用发散法协助抗邪力外达排邪。《内经》对此有较多论述。《素问·热论》指出,对外感热病的邪气“未入于藏者”,“可汗而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素问·刺热篇》说:“诸当汗者,至其所  相似文献   

20.
谈针刺深浅     
针刺深浅问题,在应用毫针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经常碰到。它是毫针刺法基本原则中的重要方面之一,直接影响疗效。掌握得当,则有益机体,增强疗效;反之,则助邪伤正,非能疗疾。《灵枢·逆顺》篇曰:“刺之大约者,必明知病之可刺,与其未可刺,与其已不可刺也。”说明刺法必须根据病情的不同而灵活变化,不能一概而论,盲目搬用。《内经》中关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