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血管成型术后发生再狭窄严重影响术后的远期疗效,是目前临床上急需探讨和解决的一大难题。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治疗预防血管成型术后再狭窄经动物实验和初步临床应用已取得了一定效果,有望成为一种在临床上防治血管成型术后再狭窄的可行、有效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介入微创技术,包括经皮腔内血管球囊成型(PTA)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已成为治疗血管狭窄、闭塞的主要方法.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相比,介入治疗具有创伤性小、技术成功率高、住院时间短、疗效好等优点,但仍然有20% ~ 50%患者术后最终发生再狭窄,影响中、远期疗效.近年来,寻求预防再狭窄和治疗金属支架置入术后管腔再狭窄已成为当...  相似文献   

3.
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病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是重要的尚未解决的临床问题。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是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发生的关键因素。血管内炎症反应也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对再狭窄病因的研究有助于找到一些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症状性脑动脉硬化性狭窄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目前治疗大致分类三类:①药物治疗;②外科治疗;③血管内治疗。内科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往往起不到控制中风发作的作用;外科颅内——颅外血管吻合术及动脉内膜剥脱术常受多种因素的限制;风险较大。颅内球囊血管成形术并发症高,术后再狭窄率高。心脏介入治疗的临床结果显示,支架置入后的并发症、再狭窄率都较单纯球囊扩张术明显降低。受此启发,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2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先行血管造影,然后根据血管狭窄情况,选择合适自膨式支架跨过狭窄部位,将支架送至预想的位置释放,覆盖狭窄部位。结果治疗狭窄动脉21支,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狭窄程度由原来的(78.94±12.8)%下降至(3.19±3.04)%,无死亡病例,术后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围术期无并发症。随访1~12个月,颈动脉超声检查治疗血管无再狭窄。结论只要适应证选择正确,围术期处理得当,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不仅临床效果好,而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低强度激光经皮腔内照射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70年代末期,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的应用开创了冠心病治疗的新纪元,但是由于术后6个月再狭窄发生率高达30%~50%而影响远期疗效。80年代中期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应用,虽然使PTCA术后再狭窄发生率有所下降,但是仍有较多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至今对再狭窄进行了许多研究,但因对其机制不是十分了解,故尚缺乏有效方法使再狭窄发生率显著降低。近年来研究发现,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低强度激光局部照射似可明显降低术后再狭窄发生率。一、临床应用的低强度激光及治疗参数低强度激光(lowintensityl…  相似文献   

7.
因介入技术的发展和介入器材的不断开发应用,经皮穿刺血管腔内球囊成形术成为治疗冠心病等血管狭窄性疾病的重要措施,但术后发生的再狭窄仍是影响其疗效的主要因素之一。再狭窄发生的确切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实验研究表明,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增殖和内膜增厚是再狭窄(RS)的主要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内放射治疗再狭窄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是一个临床常见问题,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甚至达到20%或更高,特别是弥漫性血管再狭窄病变的治疗有一定的困难。为了防治再狭窄人们进行了许多研究,本综述冠状动脉内放射治疗防治再狭窄的研究近况。  相似文献   

9.
血管介入术后的再狭窄严重影响术后远期疗效。在各种防治再狭窄的方法中,放射性核素血管内照射逐渐成为一种极有前途的新方法,与之相瓣设备,剂量以及随之而来的并发症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目前看来,此法仍较为可行。  相似文献   

10.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是治疗冠状动脉及周围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但约有25%~60%的病人术后发生再狭窄。金属内支架的应用降低了PTA术后急性闭塞的发生率,但并未能彻底解决再狭窄的问题。大量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表明再狭窄与血栓形成、内膜增厚和血管重构有关,内皮细胞的损伤、修复及功能改变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一、内皮损伤、血栓形成与再狭窄PTA可造成血管损伤,内皮的剥脱造成内皮下组织的暴露,血小板立即通过VonWillebrand因子(VWF)黏附于内皮下的基质,随后发生聚集并释放α颗粒成分,其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支架成型术的适应证 ,手术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选择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 5 0 %的患者 ,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 70 %的患者 ,使用自膨胀式支架。结果  4 0例患者 ,植入 4 8枚支架 ,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出现 ,即刻血管造影显示满意 ;术后随访颈部X线及超声波检查 ,支架形态好 ,位置无移位 ,血流通畅 ,无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安全、有效。防止血栓脱落及再狭窄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平滑肌细胞的迁移是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再狭窄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传统认为血管新生内膜来源于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的内向迁移,但最近国外有学者提出新的学说:血管外膜细胞内膜迁移造成血管再狭窄。这一学说将可能对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再狭窄的研究和临床治疗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平滑肌细胞的迁移是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再狭窄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传统认为血管新生内膜来源于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的内向迁移,但最近国外有学者提出新的学说:血管外膜细胞内膜迁移造成血管再狭窄。这一学说将可能对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再狭窄的研究和临床治疗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血清C反应蛋白在冠状动脉成形术后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47例,用免疫放射分析法(IRMA)分别测定PTCA术前,术后48h及术后1周血清CRP值,并随访9个月内临床再狭窄发生率,比较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组间血清CRP值,另25例检测冠脉造影(CAG)术前,术后48h的血清CRP值作为对照。结果:PTCA术后48h CRP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而术后1周CRP值和术前无差异,CAG术前,术后的CRP无明显变化,随访期间有13例患者诊断为临床再狭窄,其术后48h CRP较非再狭窄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PTCA术后48h血清CRP较术前增高,与TPCA术后远期临床疗效有关。  相似文献   

15.
本综述介绍放射治疗预防血管成形术后的再狭窄这一较新课题。内容分为: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发病机制,放射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机制,放射预防术后再狭窄的动物实验结果,放射预防术后再狭窄的初步临床疗效,以及心脏照射的放射耐受剂量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是一个临床常见问题,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甚至达到20%或更高,特别是弥漫性血管再狭窄病变的治疗有一定的困难。为了防治再狭窄人们进行了许多研究,本文综述冠状动脉内放射治疗防治再狭窄的研究近况。  相似文献   

17.
药物涂层支架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的 10余年中 ,冠状动脉 (冠脉 )内支架术已广泛应用于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最近的资料指出 ,约 85 %的最初病变 (denovolesions)在接受介入治疗时 ,使用了冠脉内支架术。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 ,尽管冠脉内支架术较普通球囊冠脉成型术 (PT CA)术后再狭窄显著降低 ,但其再狭窄率仍高达2 0 %~ 4 0 %。以往已对许多药物等在再狭窄预防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包括抗血小板、抗凝、降脂、抗氧化、抗炎和抗细胞增生等 ) ,也试图通过特殊的球囊导管方法增加冠脉病变处药物浓度和疗效。最近的研究表明 ,药物涂层支架在预防再狭窄中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因为其一方面可减少球囊扩张后的冠脉弹性回缩 ,另一方面可对病变局部提供缓慢和长期高浓度的药物释放 ,抑制细胞过度增殖和抗血管重塑。药物涂层支架的临床应用已成为介入性心脏病学中的第三个里程碑。一、支架内再狭窄的病理生理冠脉内支架术后再狭窄主要由内膜过度增生所致。球囊扩张或金属支架引起血管损伤 ,使血小板激活和附壁血栓形成。血管损伤、附壁血栓和金属异物激活血循环中中性粒细胞和组织中巨噬细胞 ,释放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同时 ,使调节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踝下流出道病变程度糖尿病足患者接受膝下动脉球囊扩张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介入血管外科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153例。所有患者术前经全球肢体解剖分期系统(GLASS)评估踝下流出道病变程度,并依此将患者分为P0组34例,P1组61例,P2组58例。术后3、6、12个月电话随访和门诊复查,统计靶血管通畅率以及靶血管再狭窄发生情况。比较不同踝下流出道病变程度糖尿病足患者靶血管通畅率和再狭窄发生率差异,分析影响糖尿病足患者接受膝下动脉球囊扩张术后靶血管再狭窄的因素。结果P0组术后3、6、12个月一期、二期靶血管通畅率高于P1组、P2组(P<0.017),P1组和P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随访期间3组靶血管再狭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30,P<0.05)。TASCⅡ分级D级、踝下流出道病变程度是糖尿病足患者接受膝下动脉球囊扩张术后靶血管再狭窄的危险因素(P<0.05),药物涂层球囊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踝下流出道不良可能与糖尿病足患者接受膝下动脉球囊扩张治疗后靶血管再狭窄有关,改善踝下流出道可能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探讨血管内放射抑制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机制。通过小型太动脉球囊扩张术后再狭窄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血管内放射治疗对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发现血压血管内放射抑制了球囊扩张术后3天血管外膜和中膜的细胞增殖,同时也抑制了术后30天血管内膜细胞增殖,但对术后3天和30天细胞凋亡无显著影响。血管内放射可能通过抑制囊扩张术后早期外膜和中膜以及晚期内膜的细胞增殖而预防再狭窄。  相似文献   

20.
PTA后再狭窄的基因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PTA)是非手术治疗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PTA后再狭窄率高达 2 0 %~ 3 5 % ,严重影响了PTA的远期效果[1] 。如何降低PTA再狭窄率的发生已成为研究的热点。近年来 ,由于在分子水平上对再狭窄的深入研究 ,对其病理机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使基因治疗再狭窄成为可能。笔者现就基因治疗再狭窄的有关方面加以论述。1 PTA术后再狭窄的机制尽管目前对再狭窄的机制不十分明了 ,但一般认为再狭窄过程是病变血管受到机械损伤后进行修复反应的复杂的病理生理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