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討玻璃體切割術聯合FLURON注入治療難治性、復雜性視網膜脱離的方法、療效、并發癥及舆惰性氣體、硅油注入的比較.方法分析9例9眼難治性、復雜性視網膜脱離,其中外傷所致的復雜性視網膜脱離3例;視網膜脱離復位術後再脱2例;巨大裂孔4例.病例中合并黄斑裂孔5例.行三切口經睫狀體平坦部玻璃體切除術、FLURON(F6H8)填充術.術中6例環扎+外墊壓+冷凝,4例行黄斑裂孔邊緣激光光凝或巨大裂孔邊緣激光光凝,2例行内界膜剥出,2例行晶狀體咬切術.結果術後患者視力均優于術前,網膜均平復,有2例出現一過性高眼壓,2例出現白内障(前囊和後囊後混濁).結論玻璃體切割聯合FLURON注入治療難治性、復雜性視網膜脱離有良好的療效,舆惰性氣體、硅油注入比較對下方及後極部的裂孔有更好的療效;更方便的操作;病人更舒適的體位的優勢.但有引起白内障和繼發性青光眼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視網膜脱離術後頑固性網膜下液的形成原因,并對其治瘵方法進行了探討.方法對285例視網膜脱離術後出現頑固性網膜下液的23例患者,在常規治療1月無效後,對玻璃體產引不明顯的12例進行藥物治瘵,其中5例不吸收者行針刺放液和鞏膜外環扎,3例行激光堤壩式光凝,11例玻璃體產引明顯者行玻璃體切割術.結果随訪一年,產引不明顯的1 2例網膜下液在8-39周内吸收,產引明顯的11例中3例出現復發性網脱,經再次玻璃體切割術後恢復,餘網膜均復位良好.結論研究發現頑固性網膜下液的發生舆裂孔的位置、患者年齡、冷凝强弱、玻璃體產引及巨大裂孔放液位置有關,爲减少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燮,尽可能恢復視功能,應針對不同病因及時進行相應的治瘵.  相似文献   

3.
目的定量測定孔源性視網膜脱離患者視網膜下液中轉化生長因子β1的含量,探討轉化生長因子β1舆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燮程度的相對應關系.方法采集30例行孔源性視網膜脱離復位術患者的視網膜下液,用TGF-β1試劑盒進行檢測.結果30例視網膜脱離患者視網膜下液中均含有TGF-β1,SRF中TGF-β1含量随着病程的延長而增加,随着PVR嚴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結論在PVR形成的過程中,随着PVR程度的增加,視網膜下液中TGF-β1的含量随之增加,這可能爲細胞遥移、增殖、膜收縮形成的原因.將來也午可以用拮抗TGF-β1的方法去預防和治瘵PVR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平估氩激光對中心性漿液性脉絡膜視網膜病燮(中漿)的治瘵效應.方法將42例中蔣患者随機分爲激光治瘵組19例和口服藥物對照組23例,觀察兩組治瘵前後視力、眼底、眼底熒光造影、恢復時間、復發率等.結果治瘵組舆對照組的視力無明顯差异,但可顯著縮短病程,改善自覺癥狀,降低復發率.結論氩激光治瘵中漿是安全有效的,應作爲首選治瘵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討論伴脉絡膜脱離孔源性視網膜脱離的手術時機和方法,并證明術前不依賴糖皮質激素治療的可行性.方法針對其特徵性臨床表現就術前是否使用糖皮質激素,采用放舆不放視網膜脱離下液兩種手術方法.結果視網膜一次復位率激素組88.6%、非激素組91.6%,兩組手術效果比較P>0.05,但激素組放液致脉絡膜出血1例.而非激素組采用不放液手術則并發癥少,并在裂孔封閉後,視網膜脉絡膜復位、炎癥自然消退、玻璃體狀態改善.結論盡早手術封閉裂孔是治療的關鍵;即使術前不用激素治療,祗要手術時機和手術方法選擇適當,也能達到很好的療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觀察异體組織埋藏法治療視網膜色素變性的近期及中遠期療效.方法隨訪26例(52眼)接受异體組織埋藏法治療視網膜色素變性患者;術前、術後12周、術後6月和術後1年分别檢查視力、視野.結果術後近期(12周)患者視力顯著提高(X2=11.02,P<0.05),術後6月患者視力無繼績提高(X2=0.31,P>0.05),術後一年患者視力亦無繼續改善(X2=0.83,P>0.05);術後近期(12周)視野較術前明顯擴大(X2=7.90,P<0.05),術後6月視野舆術後12周視野相比無明顯改善(X2=1.14,P>0.05),術後一年視野和術後12周視野相比有進步,但無統計學意義(X2=0.42,P>0.05).結論异體組織埋藏法治療視網膜色素變性近期(12周)具有肯定療效;中遠期(6~12月)療效穩定.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對RP患者F-ERG進行檢查,以分析病程和作爲眼肌深層鞏膜移植術術後療效跟踪的客觀對照指標.方法采用常規無創傷視覺電生理描記術,測定暗視F-ERG.結果受檢的210名RP患者的420祗眼中,F-ERG爲"熄滅型"的爲67.9%,能記録到ERP的占19.8%,a-波爲28.3%,c-波僅爲4.0%,能記錄到b-波舆負後電位的分别爲10.7%和7.4%.說明RP患者視網膜對閃光刺激反應的機能已經顯著受損.結論 RP患者的F-ERG有不同程度的特有改變,在眼肌深層鞏膜移植術進行治療後,再復查F-ERG時,則觀察到某些波重現,或原有波的波幅增加和峰潜伏期縮短.  相似文献   

9.
目的對視網膜色素變性(RP)患者進行F-ERG、P-VEP和EOG三項聯合檢查,以分析病程和作爲建立脈絡膜側枝循環手術的術后療效跟踪的客觀對照指標.方法采用常規無創傷視覺電生理描記術,測定暗視F-ERG、P-VEP和EOG.結果受檢的66名RP患者132只眼中,F-ERG爲"熄滅型"的爲63.6%,能記録到a-波的僅占1.5%,c-波爲3.0%,能記録到b-波與負后電位的分别爲30.3%和34.1%,無一例記録到完全正常的F-ERG.完全記録不到P-VEP的占35.1%,刺激中央6°視野能記録到低幅P100波的有49.1%,而刺激周邊視野則只有17.5%能記録到P-VEP,且波形多爲异常的"W"波.絕大部分RP患者的EOG曲綫平坦,光峰與暗谷均消失,Arden比和G比值均明顯下降,說明明、暗適應機能已經顯著受損.結論 RP患者的F-ERG、P-VEP和EOG都有不同程度的特有改變.  相似文献   

10.
目的評價氪黄激光治療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臨床效果.方法用氪黄激光(波長568nm)對31例(31眼)經眼底熒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確診爲CSC者進行直接(滲漏點)光凝光斑直徑100μm,曝光時間0.1s,功率60-120mw,數量3-12個.平均隨訪時間8個月.結果 29例1次光凝成功,2例經第2次激光后滲漏點封閉.所有患者視力提高或不變,症狀消退,無明顯并發症.2例復發(6.45%).結論氪黄激光治療CSC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This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case series on eyes from three patients was done to elucidate the developmental mechanism of spontaneous reattachment of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SRRRD). The study eyes of each patients showed evidence of retinal break and diffuse retinal pigmentary change. Ultrasound biomicroscopic examination revealed vitreous fibers attached to the area around the retinal break. Posterior vitreous attachment was confirmed in each eye. A thin fibrovascular membrane incompletely sealing the retinal break was noted in one case. We suggest that the vitreous attachment around the retinal break and the sealing of the break with adjacent vitreous fibers seem to be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al mechanism of SRRRD.  相似文献   

12.
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160例(168眼)行巩膜扣带术,术中均在双目间接检眼镜直视下定位裂孔、冷凝封闭裂孔。术后随访,观察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 本组病例初次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率94.0%。二次巩膜扣带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97.6%。结论 巩膜扣带术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合理联合视网膜下液引流、玻璃体气体填充及眼底激光光凝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罗毅  李敏  彭巧 《临床眼科杂志》2001,9(2):126-128
目的:探讨老年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40例(144眼)50岁以上老年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例。结果:发病年龄以50-65岁居多,PVCC级和D级发病率较高,临床脱离时间较长。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发病率高(14.0%),与高度近视(42.0%)、无锡状体眼(26.31%)关系密切。明确外伤史者少见(8.57%),无一例锯齿缘断高,视网膜裂孔形态以马蹄孔居多,结论:PVR较严重,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发病率高,马蹄形裂孔居多是老年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家系成员的临床特征和遗传方式。方法收集RRD家系,全身检查和眼科检查,绘制系谱图。结果共获取4个有≥4人患RRD的家系所有家系成员均无早期颜面部、关节、听力改变,以及特征性的玻璃体病变。所有患病成员视网膜均复化一家系中的RRD呈显性遗传方式传代。结论 此4个家系为诊断明确的RRD家系,可用于RRD基因的定化和筛选研究。  相似文献   

15.
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连续治疗的12例(12只眼)合并有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眼,进行玻璃体切除联合长效气体或硅油填充治疗,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用激素治疗,对视网膜的复位率进行评价。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0.42个月。单次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91.67%(11/12),再次手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100%。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同期双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 1997年 10月~ 2 0 0 1年 10月期间收治的 17例同期双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在 17例双眼视网膜脱离患者中 ,11例年龄小于 35岁 ,14例为近视患者 ,10例仅存在单眼主观症状 ,12例患者发现多发对称性视网膜裂孔。结论 青少年近视是双眼视网膜脱离的高危因素 ,多数双眼视网膜脱离患者仅有单眼主观症状 ,且存在双眼对称性视网膜裂孔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我院10年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建立眼科临床科研数据库系统,对RRD的基本人口特征、复发率、对侧眼发病率以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得到6417条数据信息。2006年8月1日~2016年7月31日10年间RRD手术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原发性RRD患者共5402例,平均年龄53.29岁,男性2941例(54.4%),右侧眼发病2904例(53.8%),其中复发率为7.98%,对侧眼发病率为2.3%。首次术后6个月内复发率为65.2%,术后12~24个月对侧眼发病率为20.2%。结论RRD手术人数逐年增加,男性比女性更易发病。RRD患者术后6个月内应密切关注,减少复发,术后12个月应注意观察对侧眼情况。  相似文献   

18.
玻璃体手术制备视网膜脱离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玻璃体手术制备兔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模型的病理特征。方法 25只兔(25只眼)均采用玻璃体切割、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下腔注射的方法。制备视网膜脱离模型,排除失败的5只眼后,20只眼术后进行视网膜电图(ERG)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并分别于术后第1、4、7天和28天进行常规的光镜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 20只视网膜全脱离眼、随着时间的延长,视网膜外层变性萎缩,膜状物形成,视网膜皱襞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我院10年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建立眼科临床科研数据库系统,对RRD的基本人口特征、复发率、对侧眼发病率以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得到6 417条数据信息。2006年8月1日~2016年7月31日10年间RRD手术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原发性RRD患者共5 402例,平均年龄53.29岁,男性2 941例(54.4%),右侧眼发病2 904例(53.8%),其中复发率为7.98%,对侧眼发病率为2.3%。首次术后6个月内复发率为65.2%,术后12~24个月对侧眼发病率为20.2%。结论 RRD手术人数逐年增加,男性比女性更易发病。RRD患者术后6个月内应密切关注,减少复发,术后12个月应注意观察对侧眼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老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62例(62眼)60岁以上老年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近视占72.58%,其中高度近视54.84%。裂孔形态以马蹄形居多,占60.22%,玻璃体后脱离占70.96%。61例1次手术成功占82.26%。7例2次手术成功占11.29%。结论 老年视网膜脱离的裂孔以马蹄形居多,高度近视及玻璃体后脱离与老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关系密切,手术成功率与患者年龄,全身情况关系不大,严重的PVR是未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