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理论认为瘀血的产生与阴伤、气虚等因素有关。阴伤导致血脉枯涸,血行不畅,气虚则推动无力,都可以引起瘀血。其中因阴液亏虚而至瘀血者,被称为“无水舟停”:气虚而致瘀血者。被称为“无风舟停”。因此.对瘀血性疾病使用养阴生津药,有“增水行舟”的作用,使用益气的药物则有“鼓风行舟”的作用。基于“治病必求于本”的基本原则,临床治疗血瘀证.除了运用活血药物外,还常配伍养阴益气等方药.以祛除致瘀之因。  相似文献   

2.
活血化瘀为治疗瘀血的通法,但由于病因及瘀阻部位不同,其施法遣药亦异。因此要辩证精当,立法适宜,方可取得满意效果。笔者汇诸家之长,道药略识,求于同道斧正。1分型与治法①行气化瘀法:大凡气滞而引起的血瘀都可选此法。是以活血化瘀药与疏肝药合用使其既化瘀,又理气,调畅气机,血行通畅。代表方有隔下逐瘀汤、血府逐瘀汤等;②补气活血法:适于气虚,血行无力所致的血瘀证。以补气药与活血药配合使用,通过补气以达到血行之目的。如补阳还五场之类;③散寒化瘀法:适于寒邪侵袭经脉,血行不畅而致的瘀血证。常以温经散寒与活血化…  相似文献   

3.
理气药在方剂中的增效作用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配入活血剂,气行以助血行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充于脉,赖气以行。气滞则血凝,血瘀则气滞。故治瘀血病证,既不可纯事活血化瘀,又不宜单行其气。法当活血化瘀与行气并用,使气行则血行,以助祛瘀之力。如血府逐瘀汤,方以桃仁、红花、赤芍等活血化瘀药为主,配伍理气宽胸之柴胡、枳壳、桔梗疏畅气机,诸药相合,相辅相成,气血并调,行气以助活血祛瘀之力,加速瘀血消除。临床用于胸中瘀血所致的胸痛、头痛、心悸、  相似文献   

4.
养阴清热活血化瘀治疗糖尿病厦门大学医院(361005)贾丽于洁我们治疗糖尿病伴有瘀血指征的病人,在益气、养阴、清热的基础上,根据病人的瘀血轻重,选用适量的活血化瘀药物配合治疗,临床上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常用药物:黄芪、生地、北沙参、太子参、石斛、地骨...  相似文献   

5.
第十二章活血祛瘀药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活血祛瘀药。本类药物适用于血行障碍、瘀血阻滞引起的多种疾病。如血瘀经闭、产后瘀阻、症瘕痞块、跌打损伤、瘀血作痛、风湿痹痛、疮疡肿毒、瘀血阻滞的出血证等。应用本类药物时,常配伍行气药,“气行则血行”,可以增强疗效。如寒凝气滞血瘀者,当配伍温里药;风湿痹痛,当配伍祛风湿药;  相似文献   

6.
沈萃萃  宋平 《吉林中医药》2012,32(9):871-872
宋平教授认为,胸痹的主要病机为气阴两虚兼瘀血阻络,气机郁滞,甚则气郁化火,耗伤阴液,心阴不足,不能濡养心脉,心脉拘急而痛;劳倦伤脾,气血生化乏源,气虚行血无力,血行瘀滞而成胸痹.治宜活血化瘀为主,自拟益气滋阴活血汤(太子参、麦冬、五味子、远志、合欢皮、降香、郁金、丹参、三七等)益气滋阴,活血通脉,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能明显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7.
从热毒直中而伤气阴、热毒损脉而致血瘀、"热毒"和"瘀血"相互从化阐释放射性肺炎热毒伤阴、血脉瘀滞的病因病机,临床立养阴清热、活血化瘀为主要法则,根据病邪轻重和正虚程度的不同辨证遣方用药,以现代临床及实验研究结果为临床运用提供依据,提出养阴清热、活血化瘀药治疗放射性肺炎存在的现实问题及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8.
慢性重型肝炎病情发展过程中气机不调,血行不畅,在较长的病程中形成瘀血证。瘀血是慢性重型肝炎的病理产物,也是病情发展、恶化的推动因素,因此活血化瘀是治疗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慢性重型肝炎的主要病理特点是湿热、疫毒、瘀血、脾虚、肝郁等互相兼夹,临床治疗应把握中医辨证论治、整体调理、三因制宜的原则,对证下药,活血不忘养血,活血的同时兼以健脾益气,或疏肝理气,或解毒除湿,或适当补益肝肾,还需通络散结。因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病情危重,有出血倾向,故在应用活血化瘀药物时,应分清主次证候,明确是否有出血倾向,顾及兼夹证候,根据活血化瘀药的药力强弱不同,严格掌握活血化瘀药的数量及剂量,由小到大慎重运用,并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  相似文献   

9.
樊荣强 《光明中医》2011,26(2):362-363
本文从气血的辨证关系出发,进一步探讨活血祛瘀药在治疗淤胆型肝炎中的应用。从病因病机治疗上,围绕一个"瘀"字进行论证,并结合临床案例进行剖析。活血祛瘀药是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善于走散,具有行血、散瘀、通络、利痹、消肿及定痛等功效,适用于血行不畅、瘀血阻滞之证。  相似文献   

10.
<正>凡以通畅血脉、消除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活血化瘀药,这类药物具有通畅血脉、调经止痛、消肿疗伤、活血消痈等功效。活血化瘀药的应用对象是血瘀证,根据其作用的强弱,而有和血行血、活血散瘀及破血逐瘀之别。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故临床上血瘀证可见于由各  相似文献   

11.
祖国医学认为 ,炎性包块及瘀肿粘连皆为气滞血瘀所致的瘀血证。对其治疗理论的研究 ,大多以“气行则血行 ,气滞则血凝……”等论点为基础。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气血的温养及运行 ,对消除瘀血之证尤为重要。外伤或术后 ,人体易出现气机不畅 ,导致血行失畅 ,瘀血阻滞 (即瘀肿、炎性包块等 )。治疗宜采用行气、活血祛瘀与软坚散结之品。历年来医学工作者大多采用中西药内服及注射的方法治疗血瘀阻滞之证。笔者采用外敷的方法 ,使药物透过皮肤吸收 ,直达病所。现将配制及治疗方法报道如下 :1 药物组成丹参、红花、当归、川芎、牛膝、金银花…  相似文献   

12.
根据血瘀证临症或急、或缓、或实、或虚、在头、在肢、在胸、在腹的不同表现,拟定八法,随证治之。①急宜速破;凡猝病血瘀,正盛邪实者,均宜速破,峻攻祛瘀。方如桃仁承气汤加减。②久当柔克:血瘀日久,非可妄伐;法当健脾磨坚,以柔克刚。方如桂枝茯苓丸加减。③实应降气:血瘀实证,多挟气滞。治宜降气之品,辅助活血之方。药如沉香、茴香、川楝等。④虚必调和:无论虚证致瘀、抑或瘀证致虚,除(?)瘕当攻补兼施、互施者外,俱应调气和血。方以逍遥散等。⑤头施引下:凡瘀血在头,均宜上病下取,引血下行。方如三化汤合川牛膝等。⑥肢兼通络:四肢瘀血,因外感者,通络剂参活血品意在活血祛风;由外伤者,活血方加通络药旨在引经通脉。药如地龙、桑枝、豨莶草等。⑦胸以香君:胸阳不振,易致血瘀;活血方君以香药可升清降浊、行气行血。药如檀香、白芷等。⑧腹予辛佐:腹居下,阴气之所。其病瘀血,或兼寒邪相乘,或并气机阻滞。治宜活血化瘀方中佐以辛药,如小茴香等。  相似文献   

13.
<正>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医林改错》,是逐瘀诸方中应用最广泛的一个方,用于治疗"胸中血府血瘀之症"。该方以四逆散、桃红四物汤为基础化裁而来,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功效,桃仁、红花、当归、赤芍活血祛瘀,牛膝祛瘀血,通血脉并引血下行,配合当归、生地黄活血养血凉血,使瘀血去而不伤血,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桔梗、枳壳二药相配,一升一降,开胸行气,使气行则血行,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气血兼顾,升降并用,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肾病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中医理论认为阴虚、血瘀是糖尿病肾病病机的主要部分。笔者认为在糖尿病肾病进展中,阴虚、血瘀两者呈动态变化。早期阴虚重而瘀血轻,中期阴虚和瘀血兼重,后期阴虚弱而瘀血重,同时变生他证。因此对于糖尿病肾病的诊治根据病情侧重将其分为三期,以养阴活血为主,兼顾变证。在糖尿病肾病早期为阴虚燥热、瘀血内生之证,治宜养阴清热为主、和血为辅;中期为气阴两虚、肾络瘀阻之证,治宜滋阴活血并重兼以益气;晚期为阴阳两虚、瘀血阻络之证,治宜滋阴助阳、破血通络。  相似文献   

15.
血府逐瘀汤始载于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中,其药物组成: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桔梗、川芎、牛膝、甘草.乃桃仁四物汤与四逆散化裁而成.其功用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见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及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仲,或夜不能睡,或夜寐不安,或急躁善怒,或入暮潮热,或舌质暗红、舌边有瘀斑,或舌面有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方中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祛瘀,瘀祛则营血运行流畅;生地黄、当归养血活血,使瘀去血不伤;柴胡、枳壳疏肝理气,使气行则血行;牛膝破瘀通经引瘀血下行;桔梗载药上行,使药力发挥于血府;甘草缓急以调和诸药.能治因血府血瘀所致的各种病証,虽各种见症不相同,只要有瘀血见症,就可用本方治疗.现举验案3则,以馈读者.  相似文献   

16.
活血化瘀治法在内伤咳嗽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绍俭 《四川中医》1998,16(7):11-13
笔者认为,内伤咳嗽,多伴随血行不畅或瘀血内阻的病理,瘀血又可成致病因素,或直接于肺,或滋生痰。火于肺,或伤阴耗气干肺,或与痰、火互结于肺,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作咳,临证常兼挟出现瘀血征候或以瘀血证候为主,或胸部X线检查显示瘀血征,治疗宜配合运用活血化瘀治法或以活血化瘀治法为主。1痰湿蕴肺咳嗽多伴随气滞、阳虚血行不畅或瘀血内阻的病理,临证常兼挟出现气滞、阳虚血瘀证候,治疗宜配合运用理气温阳化瘀治法。脾湿不运,痰湿上渍于肺,塞遏肺气,肺失宣肃而作咳。“痰湿”为有形之邪,其性届阴,易阻碍气机,遏伤阳气…  相似文献   

17.
补阳还五汤对缺血性中风应用的探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文献依据 清代王清任治病重视气血,强调气血论治.对于气血病变与论治,他特别强调血瘀和气虚两证,主张用活血化瘀法.《医林改错》立活血化瘀方共十五张,其用药配伍特点,以活血化瘀与理气药同用为主,可谓是化瘀不忘行气.此外,在这些方剂中,还分别把活血化瘀药与清热解毒、平肝、通窍、养阴、攻逐、散寒、祛风、通经等品同用.配伍方法灵活多变.他在活血化瘀法治血瘀证的具体运用和突出贡献,是根据人体部位,创立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分部治疗血瘀证.他还重视元气,强调气虚为病,同时,还认为气虚可导致血瘀而相兼为病,故在治疗上把补气药与活血药合用,标本同治.他的补气活血法最著名的代表方剂是补阳还五汤.  相似文献   

18.
益气活血法在中风病的临床治疗上应用颇广,是基于"气虚血瘀"病机的治疗方法.对于中风病的气虚无力运血,致血瘀脉阻、痰瘀互结者尤为适用,益气同时辅以活血,一则推动气血津液的输布,祛除瘀血痰浊;二则可促新血再生,临床遣方用药多以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加减.  相似文献   

19.
郭爱鱼  王玉明 《河南中医》2003,23(10):74-74
人工流产及产后出血不止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医者治之往往重其瘀血未尽的一面 ,多以活血化瘀为大法 ,对其体质因素、个体差异等方面重视不够。笔者近年来运用益气养血活血、疏肝理气活血、清热解毒活血 3法 ,用于人工流产及产后出血不止的调理治疗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现简介如下 ,供同道参考。1 益气养血活血人流及产后由于气随血失“气血俱去” ,多为气血亏虚之体。血亏则肝不藏血 ,气虚则统摄无权 ,瘀血未尽又血不归经 ,因而导致下血不止。临床常可见气血亏虚与瘀血阻滞并存之证。气血不足则血行不畅 ,瘀血更盛 ,瘀血不祛新血不生 ,气血…  相似文献   

20.
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为法,急性期辨证为湿热内蕴,治宜清热利湿为主;缓解期辨证为瘀血阻络,治宜活血通络。分三型:湿热痹阻型,治宜清热除湿,活血通络;血瘀痰阻型,治宜活血化瘀,化瘀通络;肝肾亏虚型,治宜补益肝肾,除湿通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