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总结了本院22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方法.认为早期诊断、急救与治疗和密切观察病情是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救治成功的关键.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有利于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重症急性左心衰竭及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20例,所有患者在24h内均使用IABP治疗,并加强护理及监护.结果 所有患者18例有效,2例好转.结论 IABP对治疗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及心源性休克有较好的疗效,护理中要求护理人员加强病情观察,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可有效提高患者抢救的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不同年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发生心、肺、肾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情况及其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2 535例老年AMI住院患者按年龄、住院期间预后分别分组,回顾分析各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①与60~79岁组(老年组)AMI患者相比,≥80岁组(高龄组)住院病死率显著升高(22.75%(326/422)比12.26%(1 854/2 113),X2=42.15,P<0.01].②老年死亡组(259例)并发心源性休克(44.0%)、心功能Killp Ⅱ~Ⅲ级(28.2%)、呼吸衰竭(14.3%)、脑卒中(11.2%)、肾衰竭(11.2%)、心律失常(49.8%)、贫血(14.7%)的发生率均高于存活组(1 854例,分别为27.1%、17.4%、7.5%、4.5%、4.5%、40.3%、9.1%,均P<0.01);两组间消化道出血(5.8%比3.9%)和肺感染(24.7%比20.2%)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龄死亡组(96例)并发心源性休克(28.1%)、心功能KillpⅡ~Ⅲ级(32.3%)、呼吸衰竭(17.7%)、肾衰竭(16.7%)、消化道出血(10.4%)、心律失常(49.O%)、贫血(21.9%)的发生率均高于存活组(326例,分别为12.9%、21.2%、9.2%、5.2%、2.1%、35.OH、10.1%,P<0.05或P<0.01);两组间脑卒中(11.4%比5.8%)和肺感染(32.3%比23.3%)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老年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住院并发症种类前4位均为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功能KillpⅡ~Ⅲ级、肺感染;而高龄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住院并发症种类前4位依次为心律失常、肺感染、心功能KillpⅡ~Ⅲ级、心源性休克.高龄死亡组患者住院期间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低于老年死亡组(28.1%比44.0%,P<0.01),但猝死率显著高于老年死亡组(22.92%比7.34%,P<0.01).结论 高龄AMI患者住院病死率升高,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明显增多;其中心律失常是老年和高龄AMI患者首要的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应高度重视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和救治,而对于高龄AMI患者,更需警惕和预防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脏监护病房(CCU)呼吸机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行呼吸机辅助治疗AMI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本组患者均行呼吸机辅助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CCU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CCU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不良事件、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成功撤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明显好于对照组( P<0.05)。结论呼吸机辅助治疗时有效的CCU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发生不良事件较少,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16例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7%~10%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可并发心源性休克,多数在AMI发病后出现休克趋势,住院病死率>80%.1996年2月~2004年4月,我院共收治AMI患者236例,并发心源性休克16例,现将其治疗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ntraaortiz lallon lounterprlsation,IABP)和双水平气道正压(Bi-level poe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联合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总结护理体会.方法 对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IABP联合BiPAP联合治疗.结果 8例患者在经过IABP和BiPAP运用抢救后,患者循环平稳过渡,2例BiPAP 6 d后用脱机,7 d后IABP拔除;6例5 d后拔IABP,3 d后BiPAP脱机,无1例死亡.结论 队BP和BiPAP联合治疗高龄AMI合并心衰的患者,通过有效的护理,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存率,并易于被老年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7.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入院时影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因AMI收住的356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病死组(45例)与存活组(311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化验指标、心血管并发症(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室速/室颤),以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影响老年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史、陈旧性MI病史、脑卒中病史、肾功能不全、贫血、首发症状呼吸困难、并发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室速/室颤,入院时血清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eGFR)及血红蛋白减低、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峰值水平与老年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史、陈旧性MI病史,并发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室速/室颤,入院时eGFR水平是影响老年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年龄、糖尿病及陈旧性MI病史、发生心血管并发症、入院时eGFR水平是影响老年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 2003年至2005年2月,收治ICU的14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年龄61~72岁,发病3~6 h内应用IABP及综合性治疗.根据老年患者的特点,加强IABP参数、管道监测和护理、生命体征监测、呼吸机辅助呼吸、有效供氧,做好心理护理和基础护理.结果 14例患者应用天数5~12 d,其中9例血流动力学稳定后行支架植入术,3例病情平稳后行冠状动脉搭桥术,2例因经济问题放弃治疗而死亡.结论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及时采用IABP和综合治疗,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改善心脏功能,是进一步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IABP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是AMI死亡的重要原因,病死率高达70%[1]。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是一种辅助循环装置,通过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提高主动脉内舒张压,增加冠状动脉供血,能改善AMI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至45.4%[2]。我科2002年10月~2005年1月,对9例高龄AMI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应用IABP进行救治,取得较满意的疗效,无护理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9例,男6例,女3例。年龄71~90岁,平均76.4岁。其中急性广泛前壁心梗4例,急性前壁1例,急性前壁伴急性下壁心梗3例,急性前壁并右室梗死1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慢性肺心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表现、体征的观察,探讨其临床特点,总结护理经验.方法 对慢性肺心病合并AMI 28例(A组)患者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分析,以同期收治的单纯性肺心病28例(B组)作对照.结果 两组胸闷、胃肠道反应症状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而肺心病合并AMI的患者突发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持续性心律失常、胸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性肺心病.结论 重视老年性肺心病的临床症状、体征的观察,高度注意肺心病合并AMI特别是无痛性AMI的发生,及早发现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持续性心律失常、胸痛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早诊断、早治疗,落实正确的护理措施,对疾病预后至关重要,能有效地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价值及睡眠影响。方法:选取自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福建省漳州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用数字随机表法将68例患者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34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而观察组的34例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对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睡眠质量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睡眠质量评分更低。结论: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在改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睡眠质量改善有显著效果,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冯军鹏  梁梅芳 《临床荟萃》2013,28(7):758-759,768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方法总结分析69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8例患者行急诊PCI,31例给予药物溶栓再灌注及一般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血管开通率,住院时间,随访期间病死率,随访期间心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血管开通率分别为92.1%(35/38)vs 61.3%(19/31)(P<0.01);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6.9±5.8)天vs(20.9±6.8)天(P<0.01);急诊PCI组为13.2%(5/38)vs 41.9%(13/31),住院期间病死率(P<0.01);两组起病后1个月LVEF分别为(48.9±6.3)%vs(40.2±6.5)%(P<0.01)。结论对于AMI伴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急诊PCI治疗较溶栓再灌注治疗开通血管成功率高,急性期病死率下降,近期心功能恢复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作为治疗AMI伴心源性休克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2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主要包括体位选择、生命体征监测、基础护理、出血观察、饮食护理、反搏泵管理、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认为AMI后根据患者病情采取IABP后,并通过严密的观察及护理,患者的血压回升,心功能改善,显著提高AMI合并CS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急性下壁、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易并发缓慢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死亡率极高[1] ,尤其是高龄患者。2 0 0 0年7月至2 0 0 3年7月我院心内科对2 5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缓慢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患者行安置临时起搏器、急诊冠状动脉造影 支架术治疗,经精心护理,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路径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采用传统急诊护理流程的34例AMI患者为对照组,采用急救护理路径的34例AMI患者为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进出急诊科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和院内再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进-出急诊科时间、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院内再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Z=-2.653,P=0.008)。结论急救护理路径能保证AMI患者治疗迅速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中开展前位护理对其生命监测数据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行前位护理干预,对照组行心脏监护常规护理。实时监测2组血压、心率、尿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并绘制LVEF折线图,以评价生命监测数据的改变,同时统计不良事件发生率,以评价治疗及护理效果。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生命监测数据均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治疗后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LVEF折线图亦可反映观察组CCU护理2 h数据即占显著性优势;观察组不良事件出现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位护理干预可显著提升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改善其生命监测数据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常并发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和心源性休克,而并发急性脑梗死(ACI)相对少见,但AMI合并CI者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增加~([1])。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大面积脑梗死(梗死面积波及两个脑叶以上),患者除出现上述多种严重心脏并发症外,还可出现呼吸、心跳停止、脑疝、肢体活动障碍,导致死亡或残废,增加了治疗和护理上的难度。近期本科收治了1例急性广泛前壁心梗合并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同时该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机械通气和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探讨与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监护室2003~2005年联合应用机械通气和IABP治疗的AMI后心源性休克病例临床资料,观察疗效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联合应用机械通气和IABP治疗AMI后心源性休克患者27例,康复出院7例,院内死亡20例,死亡率74%。多因素分析表明,发生急性肾衰竭是增加院内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AMI合并心源性休克联合应用机械通气和IABP治疗死亡率仍然很高,急性肾衰竭是增加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1例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急性胰腺炎(AP)临床少见,发病急、进展快,临床过程凶险,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我科于2001年9月成功抢救1例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合并AP并发心源性休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及多脏器功能衰竭(MOF)患者。本文就此例患者抢救成功的护理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护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湖北省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联合护理风险管理干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疗效总有效率〔95.00%(38/4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32/40)〕,干预后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均显著提高,脉率显著降低,尿量显著增加,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2.50%(5/40)〕显著低于对照组〔37.50%(15/40)〕,护理满意度〔97.50%(39/40)〕显著高于对照组〔82.50%(33/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在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护理中的临床价值较高,可有效缓解患者病情,防止梗死进一步扩大,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