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T灌注成像对脑胶质瘤术后放疗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CT灌注成像对20例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的放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放疗后瘤体实质区CT灌注相对参数值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脑血管表面通透性(PS)均明显降低(P〈0.01),正常脑白质、正常脑灰质各指标无显著差异;rCBF〉3.0者rCBF、rCBV下降率均高于rCBF〈3.0者(P〈0.05)。认为CT灌注成像能有效评价脑胶质瘤术后放疗效果,并对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2.
对30例脑胶质瘤患者于术前、术后分别行CT灌注成像,测量术前病灶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及术后病灶区、对侧正常脑组织区域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结果显示,术前脑胶质瘤随肿瘤级别的增高病变区rCBV升高,P<0.01;术后复发者,病变区CBF、CBV较未复发者及对侧正常脑组织区域升高,P均<0.01;未复发者,病变区CBF、CBV较对侧正常脑组织区域低,P均<0.05.认为CT灌注成像能较好地对胶质瘤进行术前分级,而且有助于术后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烟雾病直接血管重建术前应用SPECT脑灌注成像与同机CT影像融合确定脑缺血灶体表位置并以此设计手术入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成年缺血型烟雾病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将单光子发射体层摄影(SPECT)脑灌注成像与同机CT影像融合,将皮质缺血灶在体表定位,以缺血灶为中心设计手术入路。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以及术后脑灌注改善情况。结果围手术期有1例脑高灌注综合征,其余无其他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随访1个月时症状改善优秀者4例,良好者5例,一般者为4例,差者为0;随访6~12个月时症状改善优秀者9例,良好者4例,一般者为0,差者为0。术后SPECT脑灌注成像视觉分析提示全部患者脑灌注较术前明显改善;定量分析:目标缺血灶术前术后试验前各病灶/全脑计数比值(Fb)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3±1.06)%比(4.13±2.09)%,P0.05],术前Fb与试验后各病灶/全脑计数比值(F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6±1.97)%比(2.13±1.06)%,P0.05]。术后两者差比百分率(BFCR)为(67.57±3.78)%,50%,提示手术疗效显著。患者术后头部CT血管成像均可见颞浅动脉向颅内供血,术后半年复查头部MRI无新增梗死灶。结论 SPECT脑灌注成像与同机CT影像融合的方法用于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入路设计,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脑胶质瘤复发与放疗后脑损伤的磁共振灌注成像( MRPWI)特点。方法选择经手术及放疗后发现颅内再次出现异常占位的脑胶质瘤患者38例,均行MRPWI检查,记录相对脑血容量( CBV)、相对脑血流量( CBF)、平均通过时间( MTT)、达峰时间( TTP)及团注到达时间( BAT),最终各参数结果等于病灶区值/对侧正常脑组织值,分别用rCBV、rCBF、rMTT、rTTP、rBAT表示。 MRPWI检查结束后行肿瘤切除手术,并送病理检查。结果病理检查显示,33例为胶质瘤复发,5例为放疗后脑损伤。 MRPWI、MR常规检查显示胶质瘤复发的灵敏度均为100%,特异度分别为80.0%、40.0%。胶质瘤复发者的rCBV、rCBF、rMTT均高于放疗后脑损伤者,P均<0.05。胶质瘤复发患者的rCBV与rCBF呈正相关(r=0.32,P=0.031)。结论 MRPWI检查是鉴别脑胶质瘤复发与放疗后脑损伤的可靠方法,脑胶质瘤复发者的rCBV、rCBF、rMTT均明显高于放射性脑损伤者。  相似文献   

5.
随着放射治疗的发展,对于鼻咽癌放疗靶区的精确勾画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因此影像诊断在鼻咽癌诊断、治疗中具有不可缺少的地位,特别是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r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的应用,在鼻咽癌临床分期的确立、治疗方案的制定、疗效和预后的评估方面发挥了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放疗是治疗肺癌的重要手段,如何精确界定放疗靶区及预测放疗疗效日益受到广大医师的重视。目的探讨99mTc-MIBI SPECT/CT同机融合亲肿瘤显像辅助勾画肺癌放疗靶区及预测放疗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4年3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治疗的肺癌患者36例,在放疗前行99mTc-MIBI SPECT/CT同机融合亲肿瘤显像,并对所摄取比值行半定量分析,采用99mTc-MIBI SPECT/CT同机融合亲肿瘤显像辅助勾画肺癌放疗靶区。并根据患者放疗疗效将其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并比较两组早期相肿瘤/正常肺组织摄取比值(EUR)、延迟相肿瘤/正常肺组织摄取比值(DUR)及滞留指数(RI)。结果 36例患者中13例(36.1%)修改了基于CT图像的靶区,其中10例(22.8%)明确区分了肺癌组织和肺不张、3例(8.3%)排除了纵隔淋巴结转移。有效组26例,EUR为(1.95±0.56)、DUR为(1.71±0.31),均高于无效组的(1.31±0.14)、(1.12±0.11)(P0.05),两组RI比较〔(-4.19±2.01)比(-4.56±2.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99mTc-MIBI SPECT/CT同机融合亲肿瘤显像可以优化肺癌三维适形放疗靶区,在预测肺癌放疗疗效方面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胶质瘤CT灌注成像参数相对脑血容量(rCBV)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以及在胶质瘤分级中的价值。方法 30例胶质瘤患者中低级别11例和高级别19例,术前均行CT灌注成像检查,测量肿瘤实质部分rCBV值;术后病理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MVD水平。应用Spearson分析法分析rCBV与MVD的相关性。结果低级别与高级别者rCBV分别为2.31±0.28、4.69±1.65,P〈0.05;MVD分别为(40.12±8.52)、(68.87±10.35)条/HP,P〈0.05;rCBV与MVD呈显著正相关(r=0.562,P〈0.05)。结论 rCBV与MVD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对胶质瘤术前分级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后循环CT灌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后循环脑组织的动态CT灌注成像方法研究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临床诊断为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所致的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和后循环脑组织的动态CT灌注成像等检查。测定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造影剂达峰时间(TTP)定量数据,并根据影像学表现进行脑梗死前期分期。结果入选者DSA显示椎动脉中、重度狭窄率为60%~100%,头颅CT平扫均未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病灶,而CT脑灌注成像有13例患者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低灌注区。共检出16个低灌注区,其中2例患者整个后循环供血区较同层面前循环供血区TTP明显延迟,1例双侧小脑半球可见2个局部低灌注区。16个低灌注区进行脑梗死前期的分期,Ⅰ2期:15个,Ⅱ1期:1个。结论后循环脑组织CT灌注成像技术可以辅助定性及定量评估椎基底动脉TIA患者是否处于脑梗死前期,并根据定量分析了解后循环供血脑组织的病理生理学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技术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我院53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发病6h内应用16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对患者健侧正常区与脑梗死区的局部脑血流容积(CBV),局部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等进行统计对比,53例患者均在1周内CT复查确诊为脑梗死。结果 53例患者患侧脑组织16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显示,脑梗死区CBF平均值与CBV平均值均较健侧平均值降低,MTT平均值明显长于健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6层螺旋CT在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面具有优越性,能有效发现梗死灶的部位,确定病变大小范围,及时发现梗死区缺血性半暗带的存在,评价血流灌注情况。为医生早期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提高影像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中,限定与非限定骨盆骨髓剂量在靶区剂量学及危及器官保护的差异。方法 8例宫颈癌术后放疗患者分别根据靶区勾画要求勾画临床靶区(CTV)及危及器官,观察组在放疗计划设计时按要求限制骨盆骨髓受照剂量和体积;对照组不予以限制骨盆骨髓受照剂量和体积,并对此8例患者进行自身剂量学比较。结果 BMS-IMRT分别减少了对骨盆10 Gy、20 Gy、30 Gy、40 Gy剂量的照射体积,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MS-IMRT和IMRT两种治疗计划中肿瘤靶区覆盖率、膀胱V40、V50及直肠V40、V50、Dmean的值均相近(P>0.05)。结论与IMRT相比,BMS-IMRT减少了对骨盆的照射剂量,且不增加肿瘤靶区覆盖率及直肠、膀胱等危及器官的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11.
赵星辉 《山东医药》2015,(10):72-74
目的从影像学角度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临床效果,探讨脑CT灌注成像检查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方法对19例因颅内外动脉狭窄导致的ICVD患者行颅内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颈内动脉放置支架15枚、大脑中动脉M1段放置支架4枚。术前及术后1周内行脑CT灌注成像检查,记录相对脑血流量(r CBF)、相对脑血容量(r 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 MTT)。结果与术前比较,19例患者术后r CBF升高、r MTT降低(P<0.05),r 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明显改善ICVD的脑血流灌注,CT灌注成像检查是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手术效果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1C-胆碱(11C-CHO)PET/CT在脑胶质瘤手术、放疗或化疗后残存肿瘤或复发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2例脑胶质瘤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术后行放疗和化疗。治疗结束后对所有脑内残存病灶行^11C-CHOPET/CT显像和MR I检查,并再次切除瘤灶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或进行长期随访。肿瘤残存病灶以CT所示病灶部位^11C-CHO异常浓聚,超过周围正常脑组织为阳性。其摄取量以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表示。结果 22例脑胶质瘤患者经手术及随访证实共有16例残存或复发,6例未复发。^11C-CHO显像真阳性16例,真阴性5例,假阳性1例,假阴性0例。11C-CHO PET/CT显像诊断脑胶质瘤复发的敏感度100%(16/16),特异度83.3%(5/6),准确性95.5%(21/22)。ROC分析显示^11C-CHO PET/CT显像诊断脑胶质瘤复发曲线下面积为曲线下面积(AUC)为0.917(95%C I为0.840-0.994)。结论 ^11C-CHO PET/CT对脑胶质瘤残存或复发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溶栓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发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5例,于溶栓治疗前后行颅脑CT灌注成像检查,观察病变区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的变化,于溶栓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发病6 h内CT灌注成像均发现脑灌注异常的缺血半暗带。溶栓后患者缺血半暗带区rCBF显著增加(P<0.01)、rMTT减小(P<0.01)。溶栓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缺血半暗带区脑灌注异常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改善。CT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溶栓疗效评价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氙CT脑血流灌注成像技术在脑血运重建术前及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症状性前循环供血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8例、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1例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旁路移植术6例,对比术前与术后2周内氙CT检测的局部脑血流量(r CBF)及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1)12例术前靶血管远端血流灌注异常患者平均r CBF值为(30±10)ml/(100 g·min),术后为(32±14)ml/(100 g·min),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3例术前靶血管远端血流灌注正常患者平均r CBF值为(48±6)ml/(100 g·min),术后平均r CBF值为(50±7)ml/(100 g·min),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mRS评分改善8例,稳定7例。15例患者术后mRS评分为[1(0,3)]分,与术前[3(1,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无一例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血运重建术可改善术前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的症状性前循环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靶血管远端局部脑血流灌注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而术前氙CT脑血流灌注成像灌注异常可能较灌注正常患者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15.
综述CT心肌灌注成像、核素心肌灌注成像、MR心肌灌注成像及心脏声学造影等心肌灌注的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临床提供更丰富的心脏疾病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CTPI)对诊断急性脑梗死及评价患者临床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7例在甘肃省人民医院住院的发病在24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CT平扫和CTPI检查,获得了梗死区脑血容量、脑血流量及平均通过时间等参数。在患者入院7天内病情稳定后对患者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对各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T平扫有38例显示早期脑梗死征象,诊断敏感性为56.72%;CTPI有56例发现脑内灌注异常区,诊断敏感性为83.58%。CTPI示梗死区脑血流量值较健侧脑实质明显下降(P=0.000),梗死区平均通过时间值较健侧脑实质明显延迟(P=0.038)。相关分析显示,脑血容量、脑血流量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负相关(P0.05),平均通过时间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技术有助于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并可评价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7.
李林均  余建云  张军  姜立冬 《山东医药》2010,50(21):113-114
据报道,60%-75%的肿瘤患者曾采用放疗。随着放疗计划系统等设备和放疗技术的迅速发展,肿瘤放疗进入了“精确定位、精确计划、精确治疗”的三维适形放疗(3D-CRT)时代。3D—CRT可使肿瘤靶区得到准确的照射剂量,减少其周围正常组织不必要的照射;但3D—CRT技术对放疗医师的要求较高,因影响靶区及危及器官勾画与移动的因素均可造成照射中心偏移,影响肿瘤控制率,故确定靶区及危及器官勾画与移动非常关键。现结合文献对靶区及危及器官勾画与移动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经动脉内间断加压灌注治疗低灌注性脑缺血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选择性加压灌注治疗低灌注性脑缺血的方法及其可靠性。方法对11例持续头晕、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部分视物不清和失语患者,在除外颅内外动脉狭窄后,采用经椎动脉或颈动脉内间断加压的方法将纤溶药物直接注入脑低血流灌注区。结果术后1周内,神经缺损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前和术后的脑灌注核磁影像对比,缺血区脑血流影像得到显著增强。随访5个月~3年病情无复发。结论局部加压灌注治疗低灌注性脑缺血,可以改善脑缺血区微循环,增加血氧供应,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28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在老年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溶栓治疗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例行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给予128排容积CT进行全脑灌注扫描,应用后处理软件重建生成全脑灌注3D图像,分析患侧病灶区与健侧对照区脑血容量(r CBV)、脑血流量(r 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差异及治疗后1、7、14 d患侧病灶区r CBV、r CBF、MTT变化。结果两组患侧病灶区r CBV、r CBF、MT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侧病灶区治疗后1、7、14 d与治疗前比较,r CBV、r CBF增高,MTT降低(均P0.05),治疗后1、7、14 d各指标呈逐渐改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128排CT全脑灌注成像准确快速地诊断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可敏感反映老年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溶栓治疗后的脑血流改善情况,为治疗提供有力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双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双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技术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  对1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头部CT平扫,选择基底核区或感兴趣区行CT脑灌注成像,获 取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和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图;出院时复查CT,与 入院时CT片比较。对同一例患者脑灌注后资料作统计学分析。 结果 患者发病90min后,CT 脑灌注即可显示出病灶区域血流灌注异常,与对侧相比CBF、CBV下降,MTT延长。对于CT平 扫未见病灶的患者,可预示有无梗死灶的存在、位置及范围;对于已有梗死灶的患者可预示病灶 的发展趋势。12例CT脑灌注异常的同一例患者,左、右两侧半球脑实质内CBF、CBV及MTT差 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5~0.01),6例无CT脑灌注异常者,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0.01)。 结论 CT脑灌注成像技术可超早期预示脑梗死病灶及其发展趋势,有重要的临床应用 价值。统计学分析可作为诊断脑血流灌注异常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