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及Ⅳ型胶原(CⅣ)水平的影响。方法63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29例)采用糖尿病(DM)常规治疗,治疗组(3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杏叶片,疗程2个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GF-β1、CⅣ和尿TGF-β1、CTGF水平,同时观察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空腹血糖(FPG)、血肌酐(Scr)、血脂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GF-β1、CⅣ和尿TGF-β1、CTGF水平下降(P〈0.05或P〈0.01),UAER明显降低,Scr、血脂指标改善(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可通过降低早期DN患者TGF-β1、CTGF水平而延缓DN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潘松球  蒙陆丹  黎琦  张桥 《山东医药》2009,49(37):37-3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糖基化低密度脂蛋白(GLDL)及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影响。方法将96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DM组)、早期DN组和临床DN组,另选3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用氯化硝基四氮唑蓝比色法检测血清GLDL,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OXLDL。早期DN组和临床DN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治疗9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GLDL、血浆OXLDL和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变化。结果T2DM患者的血清GLDL及血浆OXLD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T2DM患者的血清GLDL及血浆OXLDL水平均与UAER呈正相关(r=0.795、0.823,P均〈0.01)。经调脂治疗后,DN患者血清GLDL、血浆OXLDL及UAER均明显降低(P均〈0.01),但临床DN组UAER降低不明显。结论GLDL、OXLDL在DN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阿托伐他汀可降低二者水平,减轻早期DN患者的蛋白尿,延缓DN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联合复方牛胎肝提取物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治疗作用。方法:64例NASH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复方牛胎肝提取物片,治疗组患者给予替米沙坦联合复方牛胎肝提取物治疗,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ALT(丙氨酸转氨酶)、AS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GGT(γ-谷氨酰转肽酶),血脂指标:TG(甘油三酯)、TCh(总胆固醇)、HDL-Ch(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透明质酸)、LN(层粘蛋白)、CⅣ(Ⅳ型胶原)、PCⅢ(Ⅲ型前胶原),空腹血糖(FBG)及胰岛素(FB In)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ALT、AST、GGT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明显下降(P〈0.05,P〈0.01),治疗组下降尤为明显(P〈0.05,P〈0.01);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仅血清TG及LDL-Ch明显下降(P〈0.05,P〈0.01);治疗组患者血清TG、TCh及LDL-Ch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P〈0.01),HDL-Ch明显上升(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仅HA明显下降(P〈0.01),而治疗组患者血清HA、LN、CⅣ及PCⅢ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P〈0.01)。结论:替米沙坦联合复方牛胎肝提取物能改善NASH患者糖、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程度,抗肝纤维化,是治疗NASH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观察替米沙坦联合百灵胶囊对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T2DN)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方法86例未服用ACEI类和ARB族药物的T2D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替米沙坦组)42例,口服替米沙坦80mg/d;联合治疗组44例,口服替米沙坦80mg/d+百灵胶囊90g/d,20w后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血钾、血肌酐水平。结果联合用药组降低UAE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米沙坦联合百灵胶囊对延缓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T2DN)进展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杨浩  姜涛  宋秀霞 《山东医药》2011,51(20):87-88
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代谢指标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影响。方法将118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观察组)、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组(对照组),每组59例。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UAER、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达到理想血糖的时间分别为(4.74±1.05)、(9.03±1.84)d,P〈0.05;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8.67%、25.83%,P〈0.05。治疗3个月后2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HbA1 c、UAER均下降(P〈0.01),其中观察组FBG、2hPBG、HbA1c、UAER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早期DN,可以有效控制血糖和血脂,降低UAER,控制和延缓DN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叶酸片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5月于该院住院诊断为DN的患者102例,均予以糖尿病的常规治疗,并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患者加服马来酸依那普利片10 mg,1次/d;依叶组患者加服马来酸依那普利10 mg/叶酸片0.8 mg,1次/d。随访12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Hcy、UAER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cy水平及UAER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依叶组患者血清Hcy水平及UAER进一步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DN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依那普利叶酸片能进一步降低血清Hcy水平及UAER,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7.
观察不同胰岛素制剂及应用方法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影响。方法将50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使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射门冬胰岛素,对照组常规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2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及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UAER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两组治疗前后Ccr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能降低早期DN患者UAER,而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射门冬胰岛素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及厄贝沙坦对Ⅲ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观察对象分健康者(对照组)、糖尿病者(DM组)、DN厄贝沙坦治疗者(A组)、DN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者(B组)及DN联合治疗者(C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检测各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晚期蛋白氧化产物(AOPP),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EAR),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及厄贝沙坦对氧化应激指标及UEAR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DM组、DN组血清MDA、AOPP及UAER均明显升高,SOD均明显降低(P均〈0.05),以DN组变化明显;治疗后DN组血清MDA、AOPP及UEAR均明显降低,SOD明显升高(P均〈0.05),以DN组变化明显。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和厄贝沙坦均可显著降低Ⅲ期DN患者的血清MDA、AOPP和UEAR,提高SOD,具有一定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苗艳  曹慧霞  朱清  邵凤民 《山东医药》2011,51(23):92-93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病(DN)患者内皮功能变化及甲磺酸氨氯地平的保护作用。方法对56例DN患者(早期DN26例,临床DN30例)予常规治疗8周,在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后口服甲磺酸氨氯地平。观察给药前及给药后8、12周血浆内皮素(ET)-1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变化,分析两指标的关系。结果治疗前早期DN患者血浆ET-1、UAER均显著高于临床DN患者,两两比较P均〈0.01;治疗8、12周后血浆ET-1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UAER略有下降(P〉0.05);血浆ET-1与UAER水平呈正相关,P〈0.05(r=0.62)。结论 DN患者存在明显内皮功能损害;甲磺酸氨氯地平有明显内皮保护作用,此可能为其降压外的肾脏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LipoPGE1)与贝那普利联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和肾功能正常的临床DN的疗效。方法将118例2型DN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贝那普利)和治疗组(贝那普利+LipoPGE1)。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UAER、ScrBUN等指标的变化。结果①治疗组和对照组UAER均显著下降(P〈0.05,P〈0.01),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②治疗组Scr显著下降(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变。③两组BUN、FPG、MPA、TC和TG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前列腺素E1和贝那普利联合治疗能有效减少早期DN和肾功能正常的临床DN病人的蛋白尿,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11.
刘存丽  丁红香  陈坚 《山东医药》2007,47(28):13-14
目的研究血清胱抑素C(Cys C)与糖尿病肾病(DN)的关系,探讨其在2型糖尿病(T2DM)早期肾损伤中的价值。方法检测81例T2DM患者的Cys C水平和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结果T2DM患者UAER正常组、微量组及大量组间Cys C水平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0.01);随病情加重,Cys C水平升高。T2DM各组Cys C水平与UAER明显相关(P〈0.05);Cys C诊断DN的敏感性、特异性为86.5%和93.9%。结论T2DM患者早期肾受损时Cys C已有相应变化,并与DN严重程度相关,有助于DN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成3组,缬沙坦联合胰激肽原酶组、缬沙坦组及对照组各30例,观察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尿β2-微球蛋白(β2-GM)、平均动脉压(MAP)、血清肌肝(Scr)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化。结果治疗后缬沙坦联合胰激肽原酶组及缬沙坦组UAER及尿β2-MG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缬沙坦联合胰激肽原酶组较缬沙坦组下降更为显著(P〈0.01),3组治疗后MAP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3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早期DN疗效确切,可有效减轻糖尿病肾病患者白蛋白尿。  相似文献   

13.
缬沙坦联合阿伐他汀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6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鑫 《山东医药》2010,50(15):99-100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阿伐他汀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疗效。方法将136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8例,两组均口服缬沙坦,80mg/d,10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阿伐他汀20mg/d,1次/d。规范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24h尿蛋白排泄率(UAER)、平均动脉压(MAP)、C反应蛋白(CRP)、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的变化。结果治疗组UAER、ACR、CRP、MA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UAER、ACR、CR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组治疗后UAER、ACR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阿伐他汀治疗早期DN较单独应用缬沙坦临床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联合硝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EH患者72例随机分为硝苯地平(NT)组和替米沙坦联合硝苯地平(TT)组各36例,疗程3个月;同期体检健康老年人20例为正常对照(N)组。采用酶联免疫法和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血清中HGF和VEGF蛋白含量及mRNA水平。结果与N组比较,治疗前NT组和TT组血清中HGF、VEGF蛋白含量及mRNA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NT组和TT组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NT组血清中HGF、VEGF蛋白含量及mRNA水平均降低,与N组差异均显著(P0.05);TT组血清中HGF、VEGF蛋白含量及mRNA水平明显降低略高于N组,与N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替米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治疗能明显下调EH患者血清中HGF和VEGF水平,这可能是其有效治疗EH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袭祥印 《山东医药》2010,(43):49-5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90例,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三组,DM组为25例单纯糖尿病(UAER〈20μg/min)患者,DN1组为31例早期DN(UAER 20~200μg/min)患者,DN2组为34例临床DN(UAER〉200μg/min)患者。另选25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各组血清Hcy、IL-6、IL-8及TNF-α水平。结果 DN1组、DN2组血清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DM组,且随DN的加重而增高;DN2组上述各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DN1组(P均〈0.05)。结论 Hcy、IL-6、IL-8及TNF-α是2型DN病理生理过程中重要的炎症介质,在2型DN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检测其水平有助于DN病情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及心脏重构的影响。方法: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血压晨峰是否超过23.58mmHg分为晨峰组(60例)与非晨峰组(60例),均予以替米沙坦80~160mg/d治疗6月,治疗前后行动态血压、心脏超声检查。结果:与血压非晨峰组比较,晨峰组左室肥厚发生率(36.7%比51.6%)、左房内径扩大率(26.7%比41.7%)明显升高(P均〈0.01);与治疗前比较,晨峰组经替米沙坦治疗6月后收缩压(SBP)差值[(32.7±4.2)mmHg比(21.2±6.7)mmHg]、舒张压(DBP)差值[(20.3±3.6)mmHg比(13.5±7.4)mmHg]明显降低(P〈0.01),而非晨峰组SBP、DBP差值较治疗前无明显降低(P〉0.05),两组替米沙坦治疗6月后左室重量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程度与心脏重构密切相关,替米沙坦能有效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晨峰现象,逆转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联合替米沙坦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治疗疗效。方法选择阵发性房颤复律后患者58例,随机分成三组,联合替米沙坦组22例给予替米沙坦+辛伐他汀治疗,辛伐他汀组18例口服辛伐他汀治疗,对照组18例仅给予常规治疗,随访1年,观察心房颤动转复窦性心律后1年房颤复发率,结果治疗后,联合替米沙坦组患者心房颤动的复发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辛伐他汀联合替米沙坦治疗可以减少阵发性房颤的复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FIF)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脑钠素(BNP)的影响。方法将60例CFIF病人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替米沙坦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替米沙坦(80~160)mg/d,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评价心功能分级,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AngⅡ和BNP含量。结果治疗后替米沙坦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心率及LVDd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LVEF明显升高(P〈0.01)。血浆AngⅡ和BNP水平明显降低,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心功能改善1级~2级,药物副反应少。结论替米沙坦能改善CFIF病人心功能和神经内分泌机制失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疗效的影响,探讨替米沙坦可能的抗心房纤颤的机制。方法:将103例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替米沙坦治疗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炎症因子(CRP、TNF-α和IL-6)水平变化及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替米沙坦治疗组LAD测值的减小和LVEF的增加较常规治疗组明显(P值均〈0.05);替米沙坦治疗组hs-CRP、TNF-α和IL-6水平较常规治疗组降低(P值均〈0.05);第6个月时替米沙坦组窦性心律维持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替米沙坦增加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药物复律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同时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这可能是替米沙坦发挥抗心房纤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分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IL-18、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97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3组:正常白蛋白尿组35例、微量白蛋白尿组30例和大量白蛋白尿组32例,另选健康体检者3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IL-18、CRP水平,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IL-18、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且随着UAER的增加,IL-18水平逐渐增高(P均〈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CRP、IL-18均与病程、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TG、TC、LDL-C、尿素氮、血肌酐、UAER呈正相关(rIL-18分别为0.766、0.628、0.568、0.388、0.375、0.400、0.512、0.516、0.698、0.792;rCRP分别为0.777、0.701、0.416、0.327、0.308、0.307、0.449、0.611、0.817、0.893,P均〈0.01),与HDL-C呈负相关(rIL-18=-0.652、rCRP=-0.546,P均〈0.01),且两者互呈正相关(r=0.890,P〈0.01)。结论血清IL-18、CRP与DN的发生、发展有关,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DN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