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脑卒中常用量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死亡预测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APACHEⅢ)、改良的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评分(C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欧洲卒中评分(ESS)、既往史和伴发疾病评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44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入院24 h内分别进行APACHEⅡ、APACHEⅢ、CSS、NIHSS、ESS、既往史和伴发疾病评分,并据患者发病后1个月时的预后分为生存组279例和死亡组162例,对2组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通过ROC曲线评定分析6个量表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死亡组APACHEⅡ、APACHEⅢ、CSS、NIHSS和伴发疾病评分高于生存组(P<0.01),ESS评分低于生存组(P<0.01)。2组既往史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Ⅱ、APACHEⅢ、CSS、NIHSS、ESS和伴发疾病评分6个量表预测急性脑梗死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7、0.858、0.896、0.876、0.886和0.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预测界值分别为12、31、15、26、33和10分。结论 APACHEⅡ、APACHEⅢ、CSS、NIHSS、ESS和伴发疾病评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预测准确度在75%左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预后评分在老年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呼吸衰竭患者103例,按照患者入住ICU后28 d的生存情况将其分为生存组53例和死亡组50例。收集患者相关资料,并采用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分Ⅲ(APACHEⅢ)、多器官功能不全评分(MODS)、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SAPSⅡ)进行评定。结果生存组患者APACHEⅡ、APACHEⅢ、MODS及SAPSⅡ均低于死亡组(P0.05)。结论在老年呼吸衰竭患者中,不同的预后评分能帮助临床医生有效预测患者的生存与死亡状态。  相似文献   

3.
依达拉奉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发病48h内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85例,随机分为A组44例和B组41例。A组应用依达拉奉静脉给药,剂量为30mg,2次/d,共14d,余治疗与B组相同。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欧洲卒中评分(ESS)、日常生活能力(ADL)、APACHEⅡ评分及C-反应蛋白(CRP)的测定。结果治疗7d后,A组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其中ESS和ADL有显著升高(P〈0.01,P〈0.05),APACHEⅡ和CRP有显著下降(P〈0.05),A组的ESS和APACHEⅡ与B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B组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在治疗14d后,B组的各项指标才较治疗前出现显著差异,而同期A组的各项指标与B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A组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能够安全有效的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白蛋白血症对老年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02例老年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后首次血清白蛋白水平分为两组,白蛋白≥35 g/L为正常白蛋白组,白蛋白35 g/L为低白蛋白组。检测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记录患者年龄、既往史、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统计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糖尿病、饮酒、卒中史及入院时血糖、Hb A1c差异显著(P0.05),低白蛋白组入院及出院时NIHSS、APACHEⅡ评分及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高于正常白蛋白组(P0.05)。结论低白蛋白血症可加重老年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增加死亡率,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一个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危重症患者的脑钠肽(BNP)水平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APACHEⅡ)的相关性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28例老年危重症患者,检测30 min内静脉血浆BNP,计算24 h内的APACHEⅡ分值。根据APACHEⅡ分值将患者分为高危组(〉20分)、中危组(10~20分)和低危组(〈10分),比较3组间BNP水平的差异。结果 BNP水平在高危组(567.02 pg/ml)明显高于中危组(385.79 pg/ml)和低危组(30.30 pg/ml)(P〈0.01),且和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489,P=0.028);根据28 d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存活组患者BNP水平(211.93 pg/ml)及APACHEⅡ评分(21.05±7.80)均明显低于死亡组的BNP水平(697.40 pg/ml)及APACHEⅡ评分(28.19±11.17)(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BNP水平为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P=0.034)。结论老年危重症患者BNP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及病死率呈正相关,可作为评价病情危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 APACH Ⅱ评分与 GRACE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1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24 h内的相关资料,计算 APACH Ⅱ评分与 GRACE评分,比较死亡组与存活组的差异。用 ROC曲线分析比较两种评分系统的预测能力。结果死亡组的 APACHE Ⅱ评分与 GRACE评分分别是(20±9)分和(225±48)分,均高于生存组(6±3)分和(149±37)分(P〈0.01)。APACH Ⅱ评分与 GRACE评分的 AUC分别为0.962和0.899,Youden指数分别是73.1%和60.4%。结论APACHE Ⅱ与 GRACE评分系统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预测均有较高价值。APACHE Ⅱ评分可以弥补 GRACE评分系统中全身指标的欠缺,可以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判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李冬云  聂秀红  杨强 《临床肺科杂志》2010,15(10):1416-1418
目的比较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和简明急性生理学评分系统Ⅱ(SAPSⅡ)在呼吸危重症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74例呼吸危重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SAPSⅡ和APACHEⅡ评分,并计算院内预计病死率(PHM),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之间的差异。同时应用Hosmer-Lemeshow拟和优度检验和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C)判断两种评分系统校准度和分辨度。结果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的SAPSⅡ和APACHEⅡ评分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SAPSⅡ和APACHEⅡ的AUROCC分别是0.80、0.83,分层研究表明APACHEⅡ-PHM、SAPSⅡ-PHM与实际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评分系统对患者预后的鉴别能力均较好,可应用于判断呼吸危重症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57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根据住院4周内患者病情分为生存组37例和死亡组20例。比较2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差异,采用ROC曲线的方法评估APACHEⅡ评分预测死亡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划分生存和死亡的最佳APACHEⅡ评分临界值,Lemeshow-Hosmer拟合优度检验APACHEⅡ评分的可靠程度。结果:生存组APACHEⅡ均分低于死亡组[(11.78±7.75)vs(16.80±7.69),P0.05];APACHEⅡ评分预测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13[95%CI(0.579,0.846)],达到统计学中"较为准确"标准;APACHEⅡ评分升高的最佳临界值为15分,此时的灵敏度为73.5%,特异度为70.1%,准确度为82.4%;Lemeshow-Hosmer拟合优度检验值χ2=2.873,P=0.814。结论:APACHEⅡ评分可作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病情预测的可靠标准,用于指导临床救治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ICU危重症患者APACHEⅡ评分变化率(简称APACHEⅡ变化率)和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ICU收治危重症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并跟踪28d,根据28d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66例)和死亡组(28例)两组,收集第1天APACHEⅡ评分(APACHEⅡ1)、第二天APACHEⅡ评分(APACHEⅡ2)资料,计算APACHEⅡ变化率;对比两组患者之间APACHEⅡ1、APACHEⅡ2和APACHEⅡ变化率的差异;采用ROC曲线的方法比较APACHEⅡ1和APACHEⅡ变化率预测临床预后的差异。结果:死亡组患者APACHEⅡ1、APACHEⅡ2高于生存组,而APACHEⅡ变化率低于生存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Ⅱ变化率和预后呈负相关性(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APACHEⅡ变化率预测总体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80,高于APACHEⅡ1的曲线下面积0.7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Ⅱ变化率的最佳界值为0.21(敏感性60.7%,特异性95.5%)。结论:APACHEⅡ变化率对ICU危重症患者临床预后的评估意义高于单纯对APACHEⅡ1的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后循环脑卒中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急性后循环卒中患者分为院内感染组和无院内感染组,收集患者既往史、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改良的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评分以及侵袭性操作、制酸药物使用.结果 共纳入198 例患者,其中院内感染64 例(32.32%),单变量分析显示,院内感染组与年龄、吸烟史、慢性呼吸系统疾病、GCS 评分、MMASA 评分、呕吐、制酸剂的使用、侵袭性操作比例、入院时以及入院后第3 天NIHSS 评分、单发于桥脑、≥3 个的新发病灶数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变量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优势比6.80,95%可信区间1.50-30.85,P 〈0.001)、低MMASA 评分(优势比1.65,95%可信区间1.23-2.23,P 〈0.001)和≥3 个新发脑梗死病灶数(优势比2.47,95%可信区间1.52-4.03,P 〈0.001).结论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低MMASA 评分、≥3个新发脑梗死病灶数可能是后循环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心脑血管病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76例为脑卒中组,其中脑梗塞133例,脑溢血43例,又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为1组(轻度,67例),2组(中度,67例),3组(重度,42例);冠心病患者104例为冠心病组,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3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36例);正常人64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hs—CRP水平。结果:脑卒中组及冠心病组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脑卒中组神经功能缺损越重,血清hs—CRP水平越高,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0.01)。冠心病组AMI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较SAP、UAP显著升高(P〈0.01,〈0.05)。绪论:血清hs—CRP参与了心脑血管病后的炎症反应,且与病变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因子XⅢ(FXⅢ)、IL-17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病程进展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①对5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头部CT或MRI病灶大小,梗死体积按Pullicino公式(长×宽×层数/2)计算进行分组:大梗死组(病灶体积〉10cm3),中梗死组(病灶体积4~10cm3),小梗死组(病灶体积〈4cm3);健康对照组20例,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按照NIHSS进行评分。分别在24h内、第3天、第7天、第14天采集脑梗死组抗凝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检测FXⅢ、IL-17含量。②根据脑梗死组发病24h内和第14天的NIHSS评分进行近期预后分型比较。结果:①大梗死组发病24h内FXⅢ、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中、小梗死组发病24h内FXⅢ、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②大梗死组FXⅢ、IL-17水平与小梗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随着梗死病情好转,FXⅢ、IL=17水平有下降趋势(P〉0.05)。④脑梗死组患者近期预后与FXⅢ水平下降呈正相关(r=0.33),与IL-17水平下降呈正相关(r=0.31)。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浆FXⅢ、IL-17水平与病程及预后呈正相关,其水平变化可作为脑梗死治疗及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发病时间<24h的脑梗死患者95例作为脑梗死组。另选择同期体检者61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发色底物法、免疫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对象的血浆ATⅢ、FIB、DD的水平。将脑梗死组患者分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5分组和5~19分组,分析ATⅢ、FIB、DD水平对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影响。结果①脑梗死组FIB的水平为(3.1±0.9)g/L,DD为0.15(中位数)mg/L,高于对照组的(2.6±0.6)g/L和0.07mg/L;ATⅢ的水平为(101±11)%,低于对照组的(109±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脑梗死<12h组与脑梗死≥12h比较,FIB、DD、ATⅢ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在脑梗死组中,NIHSS<5分者的FIB、DD水平低于NIHSS5~19分者的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TⅢ水平高于NIHSS5~19分者的水平[(105±11)%比(98±10)%],P<0.05。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D(OR=8.489×103,95%CI:91.587~78.67×104)、FIB(OR=2.736,95%CI:1.446~5.176)水平升高、ATⅢ(OR=0.929,95%CI:0.877~0.984)水平降低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或P<0.05。结论 FIB、DD、ATⅢ在脑梗死急性期有明显变化。3者均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ATⅢ可能是影响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依替巴肽治疗Pipeline置入后急性血栓形成的剂量选择和疗效观察。 方法回顾性收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使用依替巴肽治疗脑动脉瘤后急性血栓形成的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即刻脑血管造影(DSA)、血流灌注(TICI)分级、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判断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初步探讨依替巴肽的适宜治疗剂量。 结果12例患者在置入Pipeline治疗过程中发现有程序内血栓栓塞并发症,通过依替巴肽治疗后,10例患者TICI Ⅲ级,mRs和NIHSS评分0分,1例患者TICI Ⅱa级,mRs和NIHSS评分1分,1例患者TICI Ⅱb级,mRs和NIHSS评分1分。 结论依替巴肽是治疗Pipeline置入过程中急性程序内血栓栓塞并发症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抢救策略。采用0.2 mg/kg术中单次推注或术后0.5 μg/(kg·min)维持输注的剂量策略可提供较高的血管再通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5.
张玉梅 《内科》2010,5(1):7-9
目的目的通过观察危重病患者早期血糖、胰岛素浓度及胰岛素抵抗(IR)的变化,这些指标与疾病。方法选取本院ICU内科危重病患者52例,于入院24h内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次日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测血糖(FBG)和胰岛素(FINS)浓度,使用稳态模式法(HOMA)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52例中入ICU28d后仍存活者划入存活组,余为死亡组。另选择健康体检者30人为对照组,检测FBG、FINS及计算HO-MA-IR。结果内科危重病组FBG、FINS浓度及HOMA-IR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死亡组FBG浓度、HOMA-IR及A-PACHEⅡ评分均高于存活组(P0.05);而FINS浓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APACHEⅡ评分分值≤10分、11~20分、≥21分3组,表现为随评分增加,各组FBG、FINS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危重病应激状态下存在胰岛素抵抗。FBG及HOMA-IR可反映危重病严重程度及预后,部分患者表现为高胰岛素血症,但FINS不能准确反映危重病的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及其与患者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脑梗死急性期(发病≤2周)患者177例,基本资料相匹配的非急性期脑梗死(发病〉2周)患者38例、对照组102例。检测各组入院〈72h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计算间接胆红素值,并检测血脂、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等生化指标。对急性期组于入院当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于发病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预后评估。结果①脑梗死急性期组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非急性期组及对照组(P〈0.05,或P〈0.01);间接胆红素水平仅高于非急性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急性期组的三种血清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随着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的增加,脑梗死急性期组三种胆红素水平均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发病后3个月,脑梗死急性期组中,预后良好(mRS为0~2分)者入院时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均高于预后不良者(mRS为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与预后良好独立相关(OR=0.807,95%CI:0.718~0.907,P〈0.01)。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呈应激性升高,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增高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显著相关,但与预后良好有相关性。急性期胆红素水平的增高可能为机体对卒中事件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2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给予依达拉奉、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及常规治疗,B组给予依达拉奉及常规治疗,C组给予常规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14天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治疗后3个月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天后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14天后的有效率比较,A组(86.67%)最高,C组(46.67%)最低(P<0.01).治疗后3个月3组患者的ADL、mRS评分比较,A组ADL评分(65.00±29.20)最高,mRS评分(2.40±1.28)最低;C组ADL评分(46.72±27.63)最低,mRS评分(3.72±1.24)最高(P<0.05),提示A组预后最好,C组预后最差.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能保护脑细胞,有效改善预后,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神经元烯醇化酶(NSE)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出院时根据评定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分)对患者进行分组,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3~6分为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血清NSE水平以及临床资料.结果 预后良好组62例,预后不良组38例.两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缺血性心脏病、TIA、既往卒中、吸烟和喝酒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预后不良组患者入院NIHSS为10.0分,NSE水平13.8 mg/L,预后良好组分别为4.0分和10.8 mg/L,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SE水平为预后不良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80,95%CI:1.029 ~ 1.351,P=0.017).以血清NSE水平预测患者预后不良的Cutoff值为>11.87 mg/L,其曲线下面积为0.732(P <0.001).结论 血清NSE水平是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良好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