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 Coronary ArteryAtherosclerosis;CAA)是冠状动脉疾病 ( CAD)的病理生理基础 ,而冠状动脉钙化 ( CAC)是 CAA的标志。尸检和冠状动脉造影研究均已证实 CAC与CAA和 CAD之间有直接联系。CAA是由遗传、环境、饮食及习惯等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这些危险因素是 CAA进展基础上的独立变量。电子束 CT是第一个高分辨、无创性检测 CAC并予 CAC定量的技术设备 ,使早期检测 CAA成为可能。本文简要介绍了电子束 CT及冠状动脉钙化的基本概念 ,着重阅述了电子 CT检测及量化 CAC的方法、结果和…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 S)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A S)的影响因素及二者的关系。方法:202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非冠心病组(NCHD组,54例,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冠心病组(CHD组,148例,至少一支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冠心病组又按其血管病变支数分为三个亚组:单支病变组(30例)、双支病变组(42例)、多支病变组(76例)。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比较各组之间二者的关系,分析CA S与CAA S的影响因素。结果:①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P<0.05),低密度脂蛋白与颈动脉病变分级呈正相关(P<0.05);②与NCHD组比较,CHD组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率和斑块形成率增高(P<0.05);CHD组各亚组之间比较,多支病变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率、多发斑块发生率高于单支组和双支组(P均<0.05);③颈动脉粥样斑块中软斑和混合斑比例:CHD组的高于NCHD组的(P<0.05);CHD组中多支组高于单支组和双支组(P<0.05);④CAA S的冠状动脉病变积分(CSS)与CA S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积分(A S)呈正相关(r=0.61,P<0.05)。结论:①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③CHD组患者颈动脉动脉硬化病变甚于NCHD组患者;而CHD多支病变组患者的又甚于单支病变组和双支病变组。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瘤(coronary artery aneurysm,CAA)是一种较罕见的冠状动脉病理现象,其病因、发病机制和流行病学仍未完全清楚,治疗策略也未形成共识。本文就CAA临床表现和诊断及其外科治疗的适应证、手术方法、治疗效果等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恶性”冠状动脉畸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恶性"冠状动脉畸形(coronary artery anomalies,CAA)的MDCTA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2005年至2009年,我院完成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DCTA)检查38 573例,检出"恶性"CAA 54例[1.40‰,女性29例,平均年龄(51±15)岁]。结果: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4例(0.10‰);冠状动脉起自对侧冠状窦或单支冠状动脉畸形,且近段走行于主、肺动脉间38例(0.99‰);多发或较大冠状动脉瘘12例(0.31‰)。结论:MDCTA可无创而可靠的显示"恶性"CAA开口部位、走行路径、毗邻关系、有无瘘口及并存异常。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畸形(CAA)通常在冠状动脉造影(CAG)和尸检时被发现,其发生率为0.6~1.3〔1〕。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更为少见。左冠状动脉(LCA)起源于右冠状窦者约为0.15〔2〕。左主干(LM)起源于右冠状窦同时伴有冠心病且成功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者则更为少见。现报道我院发现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669例住院冠状动脉扩张患者的临床特点,增进对冠状动脉扩张的认识。方法 2009年1月1日至2014年5月5日连续有106305位患者在北京阜外医院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收集冠脉造影发现的冠状动脉扩张患者共697例,取其中病历资料完整的669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冠状动脉扩张患病率为0.656%,单纯性冠状动脉扩张占冠状动脉扩张的10.31%。冠状动脉扩张共累及878支冠状动脉,好发部位依次为右冠状动脉主支(41.80%),前降支主支(25.40%),回旋支主支(21.64%),及左主干(4.78%)。冠状动脉扩张患者大部分为男性(84.75%),吸烟者占31.99%,伴高血压者占34.68%,伴高脂血症者占31.54%,而伴糖尿病者仅占11.36%。22.12%的冠状动脉扩张患者有心肌梗死病史,23.77%的冠状动脉扩张患者有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史。实验室检验结果显示,40%以上冠状动脉扩张患者血浆总甘油三酯偏高,70%以上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而20%以上总胆固醇偏低;30%以上脂蛋白(a)偏高;36.62%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偏高。结论冠状动脉扩张的患病率较低,最多累及右冠状动脉主支,多见于男性,除糖尿病外与冠状动脉危险因素相似,大多数冠状动脉扩张患者血脂水平控制不良。冠状动脉扩张可能与炎性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和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通畅的效果。方法选取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70例患者,均接受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25例患者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后2 w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图像质量,并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通畅的评价结果,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7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共搭建204支桥血管,包括65支动脉桥血管,139支静脉桥血管,动脉桥血管的通畅率明显高于静脉桥血管(P<0.05)。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4.29%,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通畅评价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61%、96.00%、94.44%、97.78%、88.89%,其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良好。结论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采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可对其桥血管通畅情况予以清晰显示和准确评价,其评估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川畸病冠状动脉 (简称冠脉 ,CA)的改变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临床诊断为川畸病患儿 6 8例 ,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 ,检测左右冠状动脉主干。结果  6 8例川畸病患儿中有 2 8例冠状动脉异常 ,异常发现率 4 1 2 % ,其中冠状动脉扩张 (CAD) 2 2例 ,冠状动脉狭窄 4例 ,冠状动脉瘤 (CAA) 2例。结论 二维超声具有无创、动态检测冠状动脉扩张、狭窄或血栓和冠状动脉瘤 ,为临床治疗提供诊断依据 ,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数字荧光透视检出冠状动脉钙化 (CAC)对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  114例患者于冠状动脉造影前经数字荧光透视检查 CAC,以冠状动脉造影存在 1支以上的管径狭窄≥ 5 0 %为诊断冠心病的标准。结果  114例患者中 ,冠心病患者 63例 ,无冠心病患者 5 1例。冠心病组 CAC阳性率明显高于造影无冠心病组 (71.4%对13 .7% ) ,P<0 .0 1;以数字荧光透视有无 CAC判断冠心病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 ,总符合率为 78.1% ;不同年龄、性别患者以及不同类型冠心病之间其符合率无明显差异 ,P>0 .0 5。结论 数字荧光透视检出 CAC简便易行 ,无创伤性 ,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符合率高 ,可广泛用于临床预测及诊断冠心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冠状动脉256排CT成像技术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比较。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内蒙古兴安盟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疑似冠心病患者50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37~68岁。先行冠状动脉256排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将两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以冠状动脉狭窄≥50%者为阳性。冠状动脉256排CT诊断冠心病灵敏度为40.00%,特异度98.18%,阳性预测值88.89%,阴性预测值81.82%,正确指数38.18%,符合率82.67%,KAPPA值46.28%。结论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准确性优于冠状动脉CT。冠状动脉CT可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初筛诊断。  相似文献   

11.
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冠脉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老年患者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不明原因心律失常老年患者 79例 (老年 组 )和中年患者 5 3例 (非老年组 )及不典型胸痛而无心律失常的老年患者 4 4例 (老年 组 )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记录心律失常类型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老年 组冠状动脉病变率为 4 2 % ,高于老年 组(5 % )和非老年组 (15 % ) ,老年患者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病变率均高于中年患者。结论 :老年患者部分不明原因心律失常尤其是室速、房颤、室早与冠状动脉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无创血流储备分数(FFR-CT)对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冠状动脉狭窄50%~70%)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为FFR-CT在心肌缺血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67例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患者,均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均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查,根据FFR值评估心肌缺血情况。根据冠状动脉CTA影像数据算出FFR-CT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FFR值和FFR-CT值之间的相关性。采用ROC评估FFR-CT对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患者心肌缺血诊断的效能。结果 67例患者中FFR值≤0.8的有35例,FFR-CT值≤0.8的有26例。FFR值与FFR-CT值呈正相关(r=0.666 8,P<0.01)。共评估血管83支,FFR-CT用于心肌缺血诊断的ROC下面积为0.938(95%CI 0.890~0.985,P<0.01),诊断界值为0.8时,其对心肌缺血诊断的灵敏度87.5%、特异度95.24%、阳性预测值85.29%、阴性预测值79.63%。结论 FFR-CT值对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患者心肌缺血具有较高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无明显冠状动脉狭窄的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无明显冠状动脉狭窄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心功能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将399例AMI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狭窄组(直径狭窄程度≥50%)和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组(直径狭窄程度<50%),比较分析二组的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及心功能情况。结果399例AMI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无明显狭窄23例,占心肌梗死患者的5.76%(23399);冠状动脉狭窄376例,占94.24%(376399)。与冠状动脉狭窄组比较,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组的AMI患者平均年龄较小,其中小于40岁的患者占26.08%(623),女性多见。二组在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和冠心病危险因素数目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组的AMI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显著低于冠状动脉狭窄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无明显狭窄的AMI患者在临床上并非罕见,应引起足够重视。其临床特点为心功能较好,与冠状动脉造影狭窄的AMI患者具有相似的冠心病危险因素数目和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发生率,但在年轻人、女性相对多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肾动脉狭窄(RAS)的发生率及其预测因素。方法对235例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同时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结果235例患者中,RAS发生率为19.1%;134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的患者中,RAS的发生率为32.1%;101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的患者中,RAS的发生率为2.0%;经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RAS的独立预测因素是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Scr≥115μmol/L和主动脉瓣钙化。结论冠状动脉造影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的患者RAS的发生率高,尤其是多支冠脉病变、合并主动脉瓣钙化和/或血肌酐≥115μmol/L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穿孔是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并发症.。其发生率0.15%~0.25%,其中24%~42%患者发生急性心包填塞,病死率高达10%[1]。现报道2006年我院PCI并发前降支中段破裂导致急性心包填塞1例如下。  相似文献   

16.
成年人冠状动脉造影先天性变异分析   总被引:54,自引:1,他引:54  
目的 :探讨成年人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 (畸形 )的检出频度。  方法 :回顾性研究总结 4173例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资料 ,准确判定各种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  结果 :1冠状动脉造影 4173例中检出冠状动脉开口起源异常 5 0例 ,检出率为 1.2 % ,其中各种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42例 ,占 84.0 % ,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7例 ,占 14.0 % ,左、右冠状动脉开口起源均异常 1例 ,占 2 .0 % ;2检出各种类型冠状动脉分支起源异常 15例 ,检出率为 0 .4% ;3检出各种类型冠状动脉瘘 2 8例 ,检出率为 0 .7% ,其中 18例(6 4.3% )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 ;4其它少见冠状动脉变异 2例。  结论 :成年人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多不典型或缺如 ,通常在心导管检查中被偶然发现 ,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各种类型冠状动脉变异最重要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以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的老年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心律失常的老年患者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79例老年 (老年Ⅰ组 )和 5 3例中年 (非老年组 )不明原因心律失常患者及 4 4例不典型胸痛而无心律失常的老年患者 (老年Ⅱ组 )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记录心律失常类型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老年Ⅰ组冠状动脉病变率为 4 1.8% ,高于老年Ⅱ组(4.5 % )和非老年组 (15 .1% ) ,老年患者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病变率均高于中年患者。结论 不明原因心律失常的部分老年患者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选择性麦角新碱冠状动脉痉挛激发试验 (EMPT)方法学 ,诊断冠心病冠状动脉痉挛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方法 :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方法分别向左、右冠状动脉内注射麦角新碱生理盐水 ,测量注药及注入硝酸异山梨酯后冠状动脉管径变化 ,求出冠状动脉缩窄率 (EPCNR)。对 35例患者进行了选择性麦角新碱负荷试验 ,1组为 2 0例不典型胸痛、无心电图 ST- T改变、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患者。 2组为 15例有胸痛伴心电图 ST段上抬或下降 ,其中 13例有2 0 %~ 5 0 %冠状动脉狭窄患者。  结果 :1组 2 0例患者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管径变化显著 ,但 EPCNR均小于 5 0 %。 2组 15例患者 EPCNR均大于5 0 % ,其中 7例诱发出了冠状动脉的 10 0 %闭塞。  结论 :EPCNR在 5 0 %时诊断冠状动脉痉挛的特异性、敏感性最高。当选择性麦角新碱给药诱发出冠状动脉 10 0 %痉挛性闭塞时 ,小剂量硝酸异山梨酯冠状动脉内注射可立即使其缓解 ,安全性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心脏磁共振 (MR)影像特征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肌不可逆缺血性损害。方法  35例临床诊断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为多支冠状动脉未完全闭塞病变。心脏MRI观察梗死心肌形态并测定体积。结果 心脏MRI显示 35例患者心肌内存在延迟强化灶。本组病例的延迟强化灶以心内膜下型和局灶型为主 ,其所占比例为 85 7% (30 35 ) ,呈透壁型延迟强化的梗死病灶所占比例仅为 14 3% (5 35 )。心内膜下型 (12 95 %± 8 7% )和局灶型(13 3%± 0 5 7% )延迟强化灶的体积显著小于透壁型延迟强化灶 (4 5 7± 7 3% )。结论 心脏MR影像能够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多支冠状动脉狭窄所致的不可逆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20.
<正>冠状动脉起源与走行变异较少见。国外研究显示,在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中,起源异常约占0.5%〔1〕。国内的冠状动脉变异造影检出率为1.03%〔2〕。研究显示,多数冠状动脉变异无临床意义。然而,部分冠状动脉变异可导致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甚至猝死。正确识别冠状动脉变异并检出高危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