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美蓝染色对提高胃黏膜不典型病变活检阳性率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内镜下美蓝染色对胃黏膜不典型病变中早期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将326例胃黏膜表现不典型的成人患者随机分成染色内镜组和普通内镜组,分别在病变部位活检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染色内镜组166例患者中,印例胃黏膜上皮有肠化、50例上皮呈轻度-中度不典型增生、8例为重度不典型增生、8例为早期胃癌且经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病灶仅限于黏膜层且无淋巴结转移。普通内镜组160例,病理检查结果为伴有肠上皮化生40例、轻-中度不典型增生20例、重度不典型增生2例,无早期胃癌。染色内镜组早癌及癌前病变总检出率为75.9%,其中早期胃癌检出率为12.1%,均明显高于普通内镜组。结论内镜下美蓝染色指导活检可提高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和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c-myc、bcl-2、NF-κB蛋白在正常胃黏膜(normal mucosa,NM)、肠化(intestinal metaplasia,IM)、异型增生(dysplasia,DYS)、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和进展期胃癌(advanced gastric cancer,AGC)中的表达水平、相互联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经手术或胃镜病理证实的不同病变胃黏膜组织13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NM20例、IM30例、DYS15例、EGC24例、AGC43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其hTERT、c-myc、bcl-2、NF-κB的表达水平,并对各指标阳性表达率、相关性及临床病理联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胃黏膜癌变过程中,除bcl-2外,hTERT、c-myc、NF-κB的表达随着胃黏膜病变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增加,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hTERT与c-myc在IN、DYS、AGC等3组中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而hTERT与bcl-2、NF-κB在IM、DYS、EGC、AGC等各组中均无显著的相关性(P〉0.05);临床病理分析表明,hTERT在低分化及未分化中的表达显著高于高、中等程度分化(P〈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等无关。结论hTERT随着胃黏膜病变程度的加重,其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提示hTERT可能在胃黏膜癌变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是胃黏膜癌变的早期事件;c-myc过表达可能是激活hTERT过表达的重要调节因素;hTERT不仅可以作为胃黏膜癌变的早期诊断指标,而且有可能成为胃癌或其他肿瘤基因治疗或免疫治疗的良好靶位。  相似文献   

3.
CD44 V6和MMP-9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CD44V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表达。方法免疫组化SP法测定正常胃黏膜(NOR)、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肠化(IM)、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DYS)和早期胃癌(EGC)各40例,进展期胃癌(AGC)100例中CD44V6和MMP-9的表达。结果NOR、IM、DYS、EGC和AGC组中,分别有0、15.0%、25.0%、45.0%和72.0%CD44V6阳性,0、40.0%、50.0%、40.0%和68.0%MMP-9阳性。从IM、DYS至EGC和AGC组,CD44V6和MMP-9表达渐增(均P〈0.05)。结论CD44V6、MMP-9在胃痛的演变过程中不仅仅参与了浸润转移.其在胃癌早期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内镜下黏膜染色联合经内镜黏膜切除术对胃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及早期胃癌诊断价值.方法将145例患者随机分为内镜下黏膜染色联合经内镜黏膜切除术组(实验组)和单纯染色活检组(对照组),实验组用0.5%美蓝溶液染色后对异常着色区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并送病检;对照组美蓝溶液染色后对异常着色区域常规方法取活检.结果实验组发现不典型增生31例(43.7%),早期胃癌8例(11.3%);对照组发现不典型增生23例(31.1%),早期胃癌4例(5.4%),实验组不典型增生、早期胃癌发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黏膜染色联合经内镜黏膜切除术可进一步提高胃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及早期胃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色素内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内镜下美蓝染色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内镜下有黏膜异常表现的120例患者,54例予以美蓝染色后活检,66例单纯活检。美蓝染色组病检证实有肠化萎缩者占23例,不典型增生15例,早期胃癌4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单纯活检组(对照组)病理证实有肠化萎缩者占18例,不典型增生10例,未检出早期胃癌。染色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为77.78%,对照组为40.90%,两组差别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应用色素内镜指导黏膜活检,可显著提高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不同胃黏膜病变的细胞增殖变化规律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Liu ZX  Chen BW  Yang GB  Liu P  Zhang XQ  Li J  Jia BQ 《中华内科杂志》2004,43(8):580-583
目的 研究胃黏膜不同病变时细胞增殖的变化规律及其意义,寻找有效的生物学指标来预测和早期诊断胃癌。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了3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2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40例肠上皮化生(IM)、22例异型增生(DYS)、22例早期胃癌(EGC)和26例进展期胃癌(AGC)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TGFβR)Ⅰ和TGFβR Ⅱ的表达。所得数据采用秩和检验及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相应于CSG、CAG、IM、DYS、EGC和AGC不同的胃黏膜病变,PCNA和EGFR的表达递增(P<0.0001),TGFβR Ⅰ(P=0.007)和TGFβR Ⅱ(P<0.0001)的表达递减。PCNA标记指数在DYS时高于CSG、CAG和IM,低于EGC和AGC,其差异有显著性(P<0.0001);EGFR在IM和DYS时比CSG和CAG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01);TGFβR Ⅰ在EGC和AGC时明显下降,与CSG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7);TGFβRⅡ在AGC时明显下降,与CSG、CAG、IM、DYS及EGC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13001)。EGFR表达与PCNA的表达呈正相关,TGFβR Ⅰ和TGFβR Ⅱ与PCNA分别呈负相关,TGFβR Ⅰ和TGFβRⅡ呈正相关。结论 不同的胃黏膜病变中,DYS是细胞增殖水平发生变化的关键环节;EGFR的升高和TGFβR的下降可能通过对细胞增生水平的调节促进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比较我国胃镜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和内镜下切除病理诊断胃上皮内瘤变的可靠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为胃上皮内瘤变的98例患者,包括20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6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和13例早期胃癌(EGC)。患者均行内镜下切除,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对活检病理与内镜下切除病理差异率、临床特征和差异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20例活检病理为LGIN的患者,内镜下切除后有12例病理结果较活检病理进展,其中7例HGIN(差异率35.0%,7/20),5例EGC(25.0%,5/20)。活检病理诊断HGIN的65例患者,内镜切除后38例诊断为EGC(58.5%,38/65),4例诊断为LGIN(6.2%,4/65)。13例活检诊断为EGC者切除后病理维持原诊断。活检病理和内镜切除病理诊断的总体差异率为55.1%(54/98)。病变直径>2 cm,病变表面充血是活检和内镜切除病理差异的主要因素(P<0.05)。 结论 内镜活检病理诊断胃上皮内瘤变的可靠性欠佳,内镜下切除不仅是治疗胃上皮内瘤变的主要手段,也是明确组织学诊断的一个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是指胃黏膜上皮及腺上皮在病理情况下被类似肠黏膜上皮及腺上皮所替代,这是慢性胃炎到胃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胃镜结合病理检查仍是诊断胃黏膜IM的金标准,但普通内镜下常无特异表现,多呈灶性分布,随机活检易漏诊。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辅助普通内镜诊断的技术有色素染色、放大、窄带成像(NBI)等。本研究对比观察了醋酸染色联合NBI模式下以及普通NBI模式下胃黏膜IM的形态特征,并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旨在探讨醋酸染色联合NBI在胃镜诊断胃黏膜IM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背景: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随访主要依赖随机活检,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可能有助于提高肠上皮化生随访的准确性。目的:探讨NBI-ME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1年6月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120例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肠上皮化生随访复查胃镜患者,随机分成NBI-ME组和普通白光内镜(WLE)组,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比较两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NBI-ME组内镜下观察浅蓝色嵴状结构(LBC),并与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NBI-ME组56例患者检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WLE组为48例,NBI-ME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显著高于WLE组(93.3%对80.0%,P〈0.05);LBC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4%、90.5%、93.3%和85.1%;NBI-ME下LBC阳性区域黏膜活检可明显提高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3%对14.9%,P〈0.05)。结论: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随访中,NBI-ME下LBC阳性区域黏膜活检有助于提高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色素内镜在早期胃癌的诊治和活检符合率情况。[方法]选取400例胃黏膜病变者,随机分为色素内镜组、普通内镜组,每组200例,分别对2组的早期胃癌的镜检结果与病理活检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色素内镜组、普通内镜组的早期胃癌活检符合率分别为97%、60%,色素内镜组的活检符合率明显高于普通内镜组(P0.05)。[结论]色素内镜对早期胃癌诊断率高于普通内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确定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的形态学特征,并结合组织病理学探讨NBI诊断IM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 应用NBI对80例患者行常规内镜检查,对黏膜有可疑病变的区域行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NBI-ME)观察,分别在浅蓝色的嵴状结构(LBC)阳性和LBC阴性区域取活检标本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80例患者接受了NBI检查,经病理组织学诊断65例患者有IM.65例确诊IM的患者中,有61例患者的胃黏膜中观察到了LBC,LBC对IM的敏感度为85.15%,特异度为91.57%.从61例LBC阳性患者中获取94份活检标本,其中86份显示有组织学上的IM证据,诊断符合率为91.49%,即LBC对IM的阳性预测值为91.49%.在LBC阳性患者的非LBC区及LBC阴性患者中所取的94份活检标本中,79份(84.04%)无IM的证据,LBC对IM的阴性预测值为84.04%.NBI下在LBC阳性黏膜区活检可明显提高IM的检出率(P<0.05).结论 NBI-ME有助于内镜直视下LBC区域的靶向活检,从而提高胃黏膜IM的检出率,对胃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精灵在结肠镜检查中对结肠息肉检出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12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的患者资料共18 667例,按时间段分为5组: A组3 131例(2016年11月—2017年4月),B组3 703例(2017年5—9月),C组3 134例(2017年10月—2018年2月),D组4 347例(2018年3—7月),E组4 352例(2018年8—12月),进行回顾性分析。A、B、C组单纯行电子结肠镜检查,D、E组应用内镜精灵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对各组息肉检出率,大、小息肉检出个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 667例患者中5 770例患者检出息肉,共检出息肉18 797个。A、B、C 3组息肉检出率分别为21.88%(685/3 131)、26.55%(983/3 703)、22.94%(719/3 134),检出小息肉个数占比分别为87.31%(2 161/2 475)、87.70%(2 751/3 137)、84.57%(2 356/2 786),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786,P=0.151; χ2=2.177,P=0.377)。D、E组息肉检出率分别为36.16%(1 572/4 347)、41.61%(1 811/4 352),检出小息肉个数占比分别为90.67%(4 390/4 842)、88.68%(4 928/5 557),2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2.934,P=0.087; χ2=2.416,P=0.120)。内镜精灵结肠镜检查组(D+E组)与单纯结肠镜检查组(A+B+C组)比较,息肉检出率[38.89%(3 383/8 699)比23.95%(2 387/9 968), χ2=485.668,P<0.001]、小息肉检出个数占比[89.60%(9 318/10 399)比86.54%(7 268/8 398), χ2=29.21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电子结肠镜检查时应用内镜精灵,结肠息肉检出率显著提高,特别是小息肉检出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NBI放大内镜在胃黏膜糜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以及在胃黏膜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NBI电子放大内镜,对310例患者的胃黏膜糜烂灶进行细微结构形态学观察,并与观察部位活检所得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胃黏膜糜烂灶处胃小凹形态未见到A型、B型者;365处C型中组织病理均为慢性活动性浅表性炎症;160处D型中,92.5%(148/160)为萎缩性炎症;65处E型中,86.15%(56/65)为肠上皮化生;35处F型中,91.42%(32/35)为异型增生,8.57%(3/30)为肠上皮化生。59例肠上皮化生未发现明显异常增生的毛细血管,而32例异型增生的F型黏膜表面。90.63%(29/32)呈现出不同程度异常增生的毛细血管。与病理组织学比较,NBI放大内镜观察胃黏膜糜烂小凹形态与病理组织学改变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NBI放大内镜在胃黏膜糜烂灶性质的判断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应用于胃黏膜癌前病变的普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早期发现和诊断Barrett食管(BE)肠上皮化生(IM)细胞等癌前病变方法.[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月间在我院行胃镜检查的78例患者,按普通内镜、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各39例进行活检,观察其IM和不典型增生(ATP)检出率,进行病理活检,比较前后差异.[结果]NBI病理活检IM和ATP检出率明显高于普通胃镜(P<0.00).[结论]NBI作为一种新型的内镜检查系统,不仅操作简单,且病变轮廓显示清晰,对BE进行靶向病理活检具有良好指导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放大色素内镜在胃黏膜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放大色素内镜在胃黏膜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电子放大内镜,结合美蓝染色,对180例患者的胃黏膜糜烂灶进行细微结构形态学观察,将胃黏膜小凹的形态分为:A型(圆点状)、B型(短小棒状)、C型(稀疏而粗大的线状)、D型(斑块状)、E型(绒毛状)和F型(小凹结构模糊不清、消失或伴异常增生毛细血管)6型,并与观察部位活检所得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B型胃小凹主要见于正常胃黏膜,而C,D,E和F型分别见于活动性、萎缩性炎症和肠上皮化生及轻、重度异型增生的胃黏膜.E型黏膜约81.8%(99/121)为肠上皮化生.F型黏膜常提示病灶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86.3%(69/80),F型黏膜伴异常增生毛细血管,89.9%出现异型增生.结论:放大色素内镜能准确识别胃小凹的形态,尤其是准确识别E和F型,有助于对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等胃黏膜癌前病变的镜下诊断.  相似文献   

16.
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和肠化生的内镜监测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及肠化生的内镜病理检出情况,并对部分病例进行长期随访,研究其转归情况及其与胃癌的关系,阐明内镜结合病理随访对胃癌早期发现的重要意义.方法 对183 960例行内镜检查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及肠化生的内镜检出情况,对105例经内镜和病理诊断为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和肠化生的患者进行长达9年的连续内镜随访,分析其转归及癌变的情况.结果 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及肠化生内镜总检出率是5.19%,其中不典型增生、肠化生的总检出率分别是3.37%、3.86%,且不同年龄组之问的检出情况比较P<0.05.105例胃黏膜不典型增生或肠化生患者的随访结果发现轻度不典型增生及肠化生的癌变率分别是2.27%、4.26%,重度不典型增生及肠化生的癌变率分别是25.00%、9.09%,中度不典型增生及肠化生的癌变率介于两者之间,不同程度的病变之间的比较P<0.05.结论 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及肠化生均有一定的癌变潜力,内镜结合病理检查是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及肠化生必不可缺的手段,对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或肠化生进行密切的随访,可以达到胃癌的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胃黏膜上皮内瘤变胃镜活检病理与内镜切除术后病理结果的差异,探讨术后病理升级 的可能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为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的371例患者资料,病变均行内镜切除,比较术前、术后病理结果差异,并分析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内镜切除术后病理升级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371例患者中,173例活检病理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198例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LGIN组术后病理与活检病理维持一致者113例(65.3%),升级为HGIN者46例(26.6%),升级为癌者10例(5.8%),总升级率32.4%(56/173)。HGIN组术后病理与活检病理维持一致者107例(54.0%),升级为癌者78例(39.4%)。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直径大于2 cm(P=0.008)、病变部位在近端胃(P=0.011)、黏膜表面发红(P=0.000)、表面凹陷或存在溃疡(P=0.003)是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内镜切除术后病理升级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术前活检有一定的漏诊率,对于病变直径大于2 cm、病变部位在近端胃、黏膜表面发红、表面凹陷或存在溃疡的病灶应采取积极措施,采取诊断性内镜切除帮助明确病变性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放大内镜窄带成像(ME-NBI)联合活检在早期胃癌(EG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经普通白光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可疑EGC的患者,并行内镜下切除(ER)包括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的病例,依据术前最后一次内镜检查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分为普通白光胃镜(WLE)活检组、ME-NBI组和ME-NBI联合活检组,比较三组对病灶的术前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WLE活检组、ME-NBI及ME-NBI联合活检对病灶的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一致率分别为77.8%、80.6%、97.2%,ME-NBI活检组在诊断癌性病变的正确率97.2%、灵敏度92.9%、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95.7%。结论 ME-NBI联合活检对EGC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优于WLE活检及单纯ME-NBI检查,值得在EGC诊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下醋酸染色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内镜下将醋酸喷洒后胃黏膜小凹形态表现为Ⅲ型(脑回-绒毛形)的85例患者进行靶向活检,并行病理学检查。[结果]85例患者中68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胃黏膜IM,醋酸喷洒后的内镜表现与病理符合率为80%。[结论]内镜下醋酸染色对胃黏膜IM有辅助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取前瞻性设计、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探讨国产内镜新光学染色技术——聚谱成像(spectral focused imaging,SFI)及光电复合染色成像(variable intelligent staining technology,VIST)对于胃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2020年8月—2021年5月,采用同一技术方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将拟行胃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成白光组和新光学染色组,采取序贯检查方式(白光→新光学染色或新光学染色→白光),分别记录两组先行白光或先行新光学染色检查时的内镜诊断结果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的判断结果;同时对两组的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皱襞肿大、结节性胃炎和弥漫性发红5个方面进行内镜胃癌风险评分。结果 共入组病例合计419例,白光组208例,新光学染色组211例。结合内镜及病理学结果,对胃内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进展期癌病变,白光组检出率分别为:28.9%、40.4%、64.9%、17.8%、0.5%、0.5%,新光学染色组检出率为:30.8%、42.7%、62.6%、15.2%、2.8%、0.5%,检出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国产内镜诊断各类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对胃黏膜萎缩的诊断白光组分别为92.9%、61.3%、74.0%、61.9%、92.7%,新光学染色组(SFI模式)为94.4%、64.5%、77.3%、66.4%、94.0%;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诊断,白光组为68.1%、72.6%、69.7%、82.1%、55.2%,新光学染色组(VIST模式)为87.1%、89.9%、88.2%、93.5%、80.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rea breath test, 13C?UBT)结果为金标准,对HP感染判断,白光组为90.2%、84.3%、87.4%、86.8%、88.2%,新光学染色组为92.6%、77.1%、85.4%、82.2%、90.1%;胃癌风险评分≥4分的病例,新光学染色组高危病变的占比更高(P<0.05)。结论 国产内镜新光学染色技术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优于白光内镜;以胃癌风险评分为工具进行精查胃镜有助于胃癌前病变的检出;国产内镜新光学染色技术对胃癌前病变及HP感染诊断效能与进口内镜相近,是发现胃黏膜癌前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