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隐性高血压(MH)及白大衣性高血压(WCH)患者的窦性心率震荡(HRT)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32例(EH组)、MH患者26例(MH组)、WCH患者29例(WCH组)、正常血压者30例(NT组)。根据24 h动态心电图分别计算各组HRT的两个参数初始震荡(TO)与震荡斜率(TS),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EH组、MH组及WCH组较NT组TO增大、TS降低(P均<0.01),TO、TS异常发生率明显增高(P均<0.01);而EH组、MH组及WCH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H、WCH、EH患者的HRT均明显减弱,提示MH、WCH与EH患者一样存在自主神经损害,可能对预后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HRV)。方法通过记录30例Ⅰ、Ⅱ期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30例正常血压者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不同长度时间段心率变异的时域指标(SDNN,SD,rMSSD,pNN50,CV)及频域指标(TF,LF,HF),以正常血压者为对照组,观察EH患者的心率变异特征。结果EH患者的各项HRV指标在各个时间段均较正常血压者降低(P<0.05,P<0.01),且各项HRV指标节律性减弱。结论EH患者的植物神经调节异常,迷走交感神经张力及昼夜节律均减弱。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患者子代亲属的血压及心率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子代亲属血压变异性(BPV)与心率变异性(HRV) 的临床特点及意义。方法:对42例有EH家族史的患者分别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及动态心电监护,45 例无 EH家族史的EH患者为对照组。结果:EH患者子代亲属BPV,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平均压及标准差均大于对照组(P<0.01),而HRV指标均降低(P<0.01)。结论:EH患者子代亲属BPV与HRV较无EH家族史的EH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该组人群在积极控制血压的同时注意改善BPV及HRV,对降低并发症、靶器官损害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立军  陈萍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10):1628+1634-1628,1634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特点。方法采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心率变异,比较原发性高血压(EH)组、EH合并2型糖尿病(2DM)组与健康体检组的HRV特点。结果 EH组和EH合并2DM组与对照组HRV时域比较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EH合并2DM组与EH组HRV时域比较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患者存在HRV降低,而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HRV则进一步降低。动态心电图HRV的监测可判定高血压和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的损害,对疾病的预后判定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静息心率(RHR)与心率变异性(HRV)及动态血压的关系。方法106例老年EH患者根据RI-IR水平分为:A组60例,RHR〈80次/min;B组46例,RHR〉80次/min。对入选患者同步监测动态心电图及动态血压,对比分析HRV及动态血压参数的变化。结果B组HRV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及TI低于A组,而动态血压各参数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RHR与HRV指标SDNN、SDANN及TI呈负相关,而与DBP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RHR增快是老年EH患者的一个危险因子,与HRV降低、血压增高相关密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率变异(HRV)、血压昼夜节律及负荷值与高血压病(EH)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用动态心电(DCG)观察HRV,用动态血压(ABPM)观察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负荷值,用二维实时显像结合彩色双功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测EH患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和血流受阻程度。结果 24h的HRV、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负荷值在EH之A、B 2组与正常对照组(C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显差异,P<0.01。而A、B2组间无统计学显性差异(P>0.05)。结论 HRV降低、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及血压负荷值明显增高将使心脑大中血管内膜长期处于高负荷压力下,与EH病期发展和颈动脉扩大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和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方法收集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8例,进行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同步测量,计算机自动计算 HRV 和 BPV 各指标。结果脑梗死组 HRV 各指标均低于单纯高血压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夜间血压下降率脑梗死组均低于单纯高血压组,BPV 各指标脑梗死组均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其中夜间舒张压下降率、24 h 平均收缩压(24 h SBP)和24 h 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 SCV)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相比,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明显。随访观察 HRV 和 BPV 指标的变化对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评估及改善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8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EH)患动态血压监测及心率变异性(RHV)分析,探讨EH患血压变化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及EH患植物神经功能状态的改变情况。方法 对受检进行昼夜24h动态血压(ABPM)及动态心电图(DCG)监测,根据ABPM监测结果将EH患分为勺型组和非勺型组,从DCG监测结果中检出夜间(23:00-06:00)心率及心率变异(HRV)进行分析处理。结果 86例EH患夜间血压下降率及HRV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EH高度危险组夜间心率高于低、中度危险组,前夜间血压下降率及HRV均低于后(P均<0.01),低、中度危险组HRV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38例非勺型组夜间血压下降率、HRV比48例勺型组及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勺型组夜间血压下降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夜间血压下降率减少及/靶器官的损害对HRV降低的影响有叠加作用;EH病患的夜间自主神经活动状态,主要表现在自主神经的受损,自主神经功能对夜间血压下降率起着一定作用,调整原发性高血压患的自主神经功能,可能更有利于控制血压,减少靶器官的损害。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的昼夜规律及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昼夜规律及血压波动程度即变异性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65例EH患者24 h动态血压(24 h ABPM)监测报告.将65例EH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大(LVH)30例,另一组为高血压不伴左心室肥大35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为正常血压对照组.对下列参数进行分析:①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与舒张压(24 h DBP);②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与舒张压(dDBP);③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与舒张压(nDBP);④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SD)与舒张压标准差(24 h DSD);⑤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与舒张压标准差(dDSD);⑥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和舒张压标准差(nDSD);⑦夜间/白昼平均收缩压比值(nSBP/dSBP)与舒张压比值(nDBP/dDBP).结果 高血压伴LVH组与正常对照组或高血压无LVH组比较,24 h各时间段的血压均值及血压变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昼夜(清醒/睡眠)规律性不明显,nSBP/dSBP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无LVH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压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大多有较明显昼夜(清醒/睡眠)变化规律,血压变异性比较除白昼收缩压变异性有明显差异外,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血压不合并靶器官损害时,血压的变异性不显著,有明显昼夜规律性;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时,血压的变异性增大,无明显昼夜规律性,nSBP/dSBP比值明显增高.利用这些指标可评估高血压患者是否有靶器官损害,以便更有效地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反映血压波动程度的新指标动态血压曲线平滑指数(SI)与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 选择89例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分析动态血压曲线SI、动态血压变异性(ABPV)。同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早晨微量白蛋白尿(MAU),根据MAU量分为EH早期肾功能异常组41例(MAU≥8.68mg/L)和正常组48例(MAU〈8.68mg/L)。结果 肾功能异常组24h收缩压ABPV(24h SABPV)、夜间收缩压ABPV(nSABPV)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组(P〈0.05)。24h收缩压SI(24h SiS)、24h舒张压SI(24 h SID)、夜间收缩压SI(nSIS)、夜间舒张压SI(nSID)明显低于肾功能正常组(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MAU与24 h SABPV呈正相关;与24 h SIS、nSIS、nSID之间呈负相关。结论 SI可以作为一种反映血压波动的新监测指标,其与ABPV联合观察可以更好地反映血压的波动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心肌、颈动脉结构改变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78例原发性高血压(EH)病人的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相对室壁厚度(RWT),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进行24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 左室肥厚组与左室正常构型组比较,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与非颈动脉内膜冲层增厚组比较: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甲均舒张压、白昼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24h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系数、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差异显著(P〈0.01)。结论 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伤与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变异的幅度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变异(ABPV)、心率变异(HRV)、QT变异度(QTV)及其相关性,探讨β受体阻滞剂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善。方法:正常对照组(Ⅰ组)19例、原发性高血压未治疗组(Ⅱ组)39例及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Ⅲ组)30例)同时测定24h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结果:收缩压标准差(ABPVs)24h昼夜间Ⅱ、Ⅲ组>Ⅰ组,且夜间Ⅱ组>Ⅲ组;Ⅱ、Ⅲ组24h、昼间舒张压标准差(ABPVd)有显著性差异,左室肥厚(LHV)与无LHV昼夜间ABPVs有显著差异。Ⅰ组RR间期标准差(SDNN)及24h、夜间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RMSSD)高于Ⅱ组,夜间SDNN、RMSSDⅠ组>Ⅲ组,昼间SDNNⅢ组>Ⅱ组,昼、夜间规一化的高频段功率(HFnoom)Ⅰ组>Ⅱ组,昼间规一化的低频段功率(LFnoom)、昼夜间HFnoomⅢ组>Ⅱ组,夜间低高频比值(LF/HF)Ⅰ组>Ⅱ组,Ⅲ组>Ⅱ组。Ⅰ组夜间SDNN、RMSSD、HFnorm高于昼间,昼间LF/HF高于夜间;Ⅱ组SDNN、LFnorm、LF/HF夜间明显上升于昼间;Ⅲ组RMSSD夜间高于昼间,LF/HF为昼间高于夜间,昼间及夜间QTV比较,Ⅰ、Ⅲ组昼间QTV明显>夜间。Ⅱ组伴LVH者昼间ABPVs与SDNN正相关,24hSDNN与QTV正相关。结论:EH患者ABPV增大,HRV降低;EH伴LVH者ABPV、HRV及QTV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β受体阻滞剂可一定程度地增加HRV,降低ABPV,ABPV是EH患者LVH的良好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伴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特点。方法:选择EH患者50例,其中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22例为肾功能不全组,肾功能正常患者28例为肾功能正常组,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分析HRV各项指标,应用HRV的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评价EH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心率变异性特点。结果:与肾功能正常组比较,肾功能不全组24h内正常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142.11±52.48)ms比(100.23±30.68)ms]、24h内连续每5min正常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140.51±69.21)ms比(99.44±52.69)ms]、24h内差值超过50ms的连续正常的R-R间期数所占的百分数[PNN50(%)][(21.81±12.21)%比(15.49±10.21)%]、24h内相邻R-R间期差的均方根(rMSSD)[(36.44±30.29)ms比(28.67±21.3)ms]、高频成分的归一化值(HFnu)均明显降低[(42.97±19.11)比(29.41±3.89)],低频成分的归一化值(LFnu)[(52.81±12.26)比(80.32±16.69)]明显升高(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伴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较单纯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更为明显,心率变异性可评估其预后。  相似文献   

14.
<正>临床上,医生通过非诊室血压(包括动态血压监测、家庭血压监测)和诊室血压这两种不同的检测方法来识别4种类型的血压状态:(1)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均正常为血压正常;(2)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均高于正常为持续性高血压;(3)诊室血压高于正常,动态血压正常为白大衣高血压;(4)诊室血压正常,动态血压高于正常为隐匿性高血压(Masked hypertension,MH)。而隐匿性高血压最早是在1991年由Devereux和Pickering提出的"白大衣正常血压",并定义为诊室血压正常而24 h动态血压监测异常的高血压。目前,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与动态脉压及血压变异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病人左室肥厚(LVH)与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的关系。方法EH病人121例,行心脏彩色B超及24h动态血压检查。根据左室质量指数(LVMI)将EH病人分为LVH组与无LVH组,LVH组63例,无LVH组58例,分析两组病人的动态血压各参数的变化。结果LVH组动态脉压(包括24h、白天及夜间平均脉压)均高于无LVH组(P〈0.01),而24h收缩压变异性低于无LVH组(P〈0.01),LVMI与夜间平均脉压及24h收缩压变异性分别呈独立相关(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303与-0.165)。结论动态脉压及血压变异性是EH病人合并LVH的独立预测指标,它们在LVH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脉压与心电图异常的关系.方法 监测50例EH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按动态脉压分为脉压40~60 mmHg组(A组)242例和脉压>60 mmHg组(B组)26例,比较两组的24 h动态血压参数和心电图表现.结果 B组的ST-T改变、心律失常、左心室肥厚等心电图异常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 老年EH患者心电图异常与脉压增大有关.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年龄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 对296例观察对象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其中血压正常组92例,单纯血压升高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原发性高血压组86例,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患者为伴靶器官损害组118例。296例根据动态平均脉压水平分为3个亚组(脉压〈40mmHg组、40mmHg≤脉压〈50mmHg组、脉压≥50mmHg组),对比分析24h动态血压监测各指标。将伴靶器官损害组按年龄分为〈60岁、≥60岁2个亚组,观察对比24h动态血压监测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1)伴靶器官损害组24h收缩压、白昼舒张压、夜间舒张压低于原发性高血压组(P〈0.01);(2)随高血压患者病变程度的加重,脉压也随之增大(P〈0.01),依次为伴靶器官损害组、原发性高血压组和血压正常组;(3)伴靶器官损害组两年龄间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脉压的变化可以反映高血压患者病变程度,舒张压低及动态脉压增大是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患者动态血压变化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对100例EH患者和100例正常人的24动态心电图(DCG)和心脏超声资料进行对比。结果①EH左室肥厚组(A组)与对照组(B组)比较:SDNN、SDANN、SDNN、index、rMSSD、PNN50各项指标显著降低;②EH无左心室肥厚组(A1组)与B组比较:SDNN、rMSSD、PNN5。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0.01,P〈0.01);③EHA1组与A2组比较上述各项指标均降低。结论EH左室肥厚(LVH)患者的HRV降低,HRV与LVH的程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合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ABP)昼夜节律变化及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方法纳入60例诊断为T2DM合并EH的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60例仅诊断为EH的人群作为对照组,再随机抽取30例健康体检人群为正常组。所有受试者均进行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变异性检测。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dSBP、nSB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夜收缩压标准差、夜收缩压变异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正常组比较,24 h SBP、dSBP、nSBP、24 h DB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夜收缩压标准差、夜收缩压变异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正常组比较,24 h SBP、dSBP、nSB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DBP变异系数、夜SBP标准差、夜SBP变异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分别与对照组、正常组及对照组与正常组比较:SBP昼夜差值、DBP昼夜差值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T2DM合并EH的老年患者夜间血压下降较单纯EH患者及健康对照组明显减少,血压变异性增大,单纯EH患者较健康对照组亦明显减少。老年T2DM合并EH患者的昼夜血压调节功能损害较大,为减少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改善体内糖代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肥胖患者隐性高血压(MH)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的关系。方法:选择诊所血压(CBP)正常的肥胖患者67例和体重正常的健康体检者29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均行24h动态血压检查(ABPM),按日间血压检测结果,肥胖患者被分为肥胖伴MH(诊所血压正常,动态血压高于正常值)组(MH组,28例)和单纯肥胖组(肥胖组,39例);并根据ABPM结果计算AASI。结果:ABPM:与正常对照组和肥胖组比较,MH组的24h平均收缩压[(118.8±9.5)mmHg,(120.3±9.2)mmHg比(130.3±10.2)mmHg]、24h舒张压[(75.1±6.3)mmHg,(75.4±7.1)mmHg比(84.4±7.3)mmHg]、日平均收缩压[(121.8±8.6)mmHg,(125.3±8.9)mmHg比(145.6±10.1)mmHg]、日平均舒张压[(77.7±6.5)mmHg,(78.6±6.3)mmHg比(93.5±8.2)mmHg]均明显升高(P〈0.01);MH组的AASI亦明显升高[(0.42±0.08),(0.44±0.11)比(0.56±0.12),P均〈0.01]。结论:肥胖伴隐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显著高于单纯肥胖者及健康者,提示肥胖伴隐性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弹性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