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术(CAS)在老年人群的围术期安全性。方法: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81例颈动脉重度狭窄的老年患者中,筛选出33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EA组患者术后出现14例围术期并发症。CAS组术后出现17例围术期并发症。两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14/169)vs.10.5%(17/162), P> 0.05],CEA组手术时间较CAS组手术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790.±0.835)vs.(1.467±0.520)h,P <0.001]。CEA组的住院费用少于C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 247±12 191)vs.(90 107.5±12 312)元,P <0.001)。结论:CEA与CAS两种手术方式对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都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方法回顾5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治疗后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所有患者均随访3~6个月.结果发生保护伞装置不能回收1例,穿刺部位血肿5例(其中假性动脉瘤1例),血管痉挛1例,颈动脉窦反应12例,动脉内膜夹层形成1例,术后高血压1例,延迟性脑出血1例.结论积极术前准备、规范术中操作、术后正规治疗可有效预防和控制围手术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防治的初步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13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经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诊断后,均采用自膨式支架经股动脉入路行CAS治疗,术中及术后严密监控血压、心率、意识等生命体征,并采取综合措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413例患者中,CAS成功412例(99.8%)。CAS前狭窄率70%~95%,CAS后残余狭窄率为0~20%,患者脑缺血症状及体征均有明显改善。脑出血5例,治愈2例,死亡3例;CAS后3 d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经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支架内再狭窄2例,均行二次CAS治疗;消化道出血1例,对症治疗痊愈;股动脉穿刺处假性动脉瘤5例,经超声波引导定点压迫痊愈2例,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治愈3例;临时起搏器电极造成心室壁穿孔引起心包填塞1例,经紧急开胸手术修补治愈;低血压导致心内膜下心肌梗死2例,经适当升压症状缓解。结论 CAS微创安全有效,围手术期应采取综合措施预防CAS后并发症的发生,以确保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剥切除术(CEA)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对14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出现并发症35例,包括大面积脑梗死1例、偏瘫4例、高灌注表现15例、声音嘶哑10例、伤口血肿4例、切口感染1例,经对症处理,死亡1例,余明显好转。术后随访1~25个月,患者未发生颈动脉再狭窄。结论术前严格筛选评估,术中严密操作,术后积极治疗,可有效减少CEA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合并冠心病的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8月期间,于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行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的患者,分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组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包括死亡、卒中(出血性、缺血性)、心肌梗死、急性肾衰竭、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脑过度灌注综合征以及颅外神经损伤等。结果:合并冠心病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EA和CAS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风险相近,糖尿病会增加行CAS术后脑卒中的风险(OR=46.88,P=0.038)。结论:对于合并有冠心病的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或CEA对于患者术后的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及其他并发症无显著影响,都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已成为肝癌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法,取得了公认的临床疗效。虽属微创技术,但同样存在多种不同类型及严重程度的并发症。常见并发症包括穿刺部位局部出血、皮下血肿、血管创伤形成夹层或假性动脉瘤、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伤、栓塞术后综合征等。而术后肝癌破裂出血即为其少见而严重并发症之一[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合并高危因素的颈动脉狭窄病变的手术方法。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高危颈动脉狭窄共439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14例实施了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225例实施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对比分析两组组间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围手术期30 d内的严重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及死亡的累计发生率。结果:CAS组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累计发生率10. 3%(22/214例); CEA组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累计发生率9. 8%(22/225例)。两组患者严重并发症累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对于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CAS和CEA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前提是术前应全面评价患者的基础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术后再狭窄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支架置入治疗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或CAS后再狭窄的19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为48~78岁,平均(61.5±8.6)岁。其中CAS后再狭窄9例,CEA后再狭窄10例,均经DSA确诊,并行CAS治疗再狭窄,术前及术后第2天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术后1、3、6、12个月门诊随访。结果对19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未出现并发症,残余狭窄率均20%。术后患者自觉神经缺损症状消失。术后各时间点随访均未发现心肌梗死、卒中及死亡事件。随访终点时患者均无临床症状,复查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均未显示再狭窄。结论 CAS治疗颈动脉术后再狭窄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老年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92012年该院收治的55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40例开展CAS(CAS组),15例开展CEA(CEA组),对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率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CAS组住院天数明显比CEA组少(P<0.05);CAS组的住院费用却比CEA组高(P<0.05)。两组术后1 w NIHS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术前及术后1 w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动脉狭窄患成功率相当,病人症状均明显改善,两组之间术后并发症和颈动脉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病死状况、缺血性卒中、轻微脑出血、高灌注综合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疗效相当,均是治疗老年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除了传统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以外,颈动脉支架置人术(carotid angioplasty stenting,CAS)由于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目前已在国内外普遍开展。但术后并发症的报道亦逐渐增多,常见的并发症为栓子脱落、血管闭塞和再狭窄等缺血事件,而高灌注综合征(hyperperfusion syndrome,HPS)虽不常见,但出现脑出血后,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我们回顾性分析CAS术后出现HPS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分析HPS与颅内侧支循环代偿的关系,指导对颈动脉狭窄患者CAS前进行评估,旨在能够早期识别和正确处理HPS。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股动脉/股静脉穿刺为心脏介入诊疗的常用入路,穿刺不当以及术后持续抗凝可能发生腹股沟血肿以及使血肿更加严重。术后发生假性动脉瘤多为腹股沟局部并发症,多数不会发生威胁生命的压迫症状。发生假性动脉瘤后及时监测血常规、血压、心率,血常规是观察失血速度和失血量的最好指标,尤其是发生假性动脉瘤后如果血常规已不再继续下降,不建议外科切开处理、瘤体内注射凝血酶、患肢严格制动等,避免因过度治疗而发生后果更严重的次生灾害。  相似文献   

12.
对664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出现并发症46例,其中桡动脉前臂血肿15例,经股动脉穿刺部位血肿10例(并发假性动脉瘤2例),动-静脉瘘2例,血管迷走反射7例,肺栓塞、造影剂过敏各2例,硝酸甘油过敏1例,消化道出血5例,。肾功能损害2例。经及时处理,上述并发症均治愈。提示对冠脉介入治疗后出现并发症患者经严密观察和规范处理可控制其发展,减少和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介入诊疗术较常见的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包括穿刺部位动脉夹层、血栓形成和远端栓塞、静脉内血栓形成 ,或急性肺动脉栓塞和穿刺部位出血形成假性动脉瘤 ,本文旨在探讨介入诊疗术后假性动脉瘤形成的原因、治疗及预防对策。1 对象与方法我院自 1 989年开始共行介入诊疗术 2 2 84例 ,其中 1 2例出现假性动脉瘤。 1 2例中男 3例 ,女 9例 ;年龄 1 2~ 83( 62± 8.30 )岁。均符合以下诊断 :①临床症状 :患者突感右腹股沟区疼痛 ,呈胀痛或跳痛 ,且进行性加剧 ;②体格检查 :右腹股沟区膨胀性或搏动性包块伴有震颤、杂音、血肿和淤血 ;③超声检查 :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CAS)围术期30d内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行CAS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37例,共行141处支架,按年龄分为3组:中年组(<60岁)44例,老年组(60~79岁)68例,高龄组(≥80岁)25例,观察3组间围术期30 d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3组术中心动过缓、短暂性低血压、脑梗死、高灌注综合征等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龄组术后持续性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年组和老年组(48.0%vs 11.4%,16.2%,P<0.05)。结论 CAS在各年龄段治疗颈动脉狭窄都是安全有效的;高龄患者术后持续性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应早期积极治疗,以免出现相关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心导管术后假性动脉瘤六例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心导管术后假性动脉瘤(PA)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经验.方法对1979年5月~2001年2月我院心导管术后发生的6例假性动脉瘤进行分析,除早期1例直接采用动脉修补术外,2例采用重复绷带加压法,3例采用超声引导下压迫法治疗.结果 5例保守治疗者均痊愈,无并发症.结论心导管术后假性动脉瘤早期发现及时诊断与治疗,重复绷带加压法和超声引导下压迫法是安全、有效、简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心脏介入术后护理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心脏病介入手术后的并发症。方法:本文通过对197例心脏介入术后护理过程进行管理,即对术后监测、一般护理、抗凝治疗期间和拔鞘管时的护理、腰痛的护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等各个不同的环节进行有效地组织实施、协调和评价。使护理过程有的放矢,重点突出。结果: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197例中除1例发生假性动脉瘤,3例穿刺局部形成血肿外,其它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心脏介入术后护理的过程和环节实施有效的管理,可提高护理人员的专科业务素质和护理工作成效,达到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在临床上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以及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规律。方法对患有颈动脉硬化性狭窄的病人68例实施CEA,观察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情况。在术前7、3、1 d每日晨和术后1 w进行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对患者手术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BP)等指标给予比较分析,并对比患者术前与术后心率与呼吸变化。结果患者CEA手术均获得成功,围术期没有出现死亡病例。术后病人症状情况得到改善,有11例CEA术后出现伸舌歪斜,15 d内自动恢复或经激素治疗恢复9例。对全部患者术后平均随访45个月,2例伸舌歪斜患者病情得到改善;3例患者颈动脉出现重度狭窄,给予实施支架成形术;5例患者颈动脉出现中度狭窄,继续给予随访;死亡8例(包括3例脑梗死)。患者手术前后SBP、DBP、MBP等指标对比差异显著(P0.05);手术前后心率与呼吸变化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心律对比差异显著(P0.05),同时心律变化由大变小渐趋正常。结论 CEA治疗颈动脉狭窄成功率,疗效可靠。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EA手术以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明显,在术后应给予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监测,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20例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术患者,对其中出现脑梗死患者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后并发脑梗死单因素有高血压病史、舒张压、收缩压、血肿、水肿范围、脑组织移位、手术未规范操作、止血降颅压药物应用(P均0.05),而和年龄、血浆渗透压、血糖、性别无关(P均0.05);其中高血压病史、舒张压、收缩压、血肿、水肿范围、脑组织移位、手术未规范操作、止血降颅压药物应用均是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后并发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后并发脑梗死影响因素多重,其中长期高血压病史、血压波动大等是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狭窄血管重建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状态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动脉狭窄是导致急性缺血性卒中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地改善动脉狭窄、消除粥样硬化斑块,降低血流动力学性、血栓性和栓塞性卒中的发生。但围手术期仍存在一定比例的卒中和死亡患者,包括脑出血、脑梗死、心肌梗死等。究其原因,脑血管重建术后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状态(hemodynamic instablity,HI)是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处理措施。方法:观察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行PCI的300例患者,观察有无大出血、血管及脏器损伤、局部血肿、迷走神经反射、桡动脉闲塞、血栓形成、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并发症发生。结果:发生各种并发症12例,发生率为4%,其中压迫止血不当产生的出血2例,均为少量出血;穿刺点周围血肿3例;桡动脉局部血栓形成1例;迷走神经反射2例;发生桡动脉痉挛2例;桡动脉闭塞1例;假性动脉瘤1例。结论:经桡动脉行PCI穿刺血管损伤并发症在临床不少见,应注意并发症的防治,术中精细、熟练操作有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