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感染性腹泻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病程在2个月以下为急性,2个月以上为慢性。急性者较易痊愈,而慢性者病情缠绵。本病包括胃源性腹泻、肠源性腹泻、内分泌性腹泻和功能性腹泻及化疗相关腹泻,属中医“泄泻”范畴。笔者从寒湿论治本病,每获良效,临证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慢性腹泻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和或下元虚损,使之脾胃运化失常,小肠受盛和大肠传导失司所致。《内经》明确指出:“胃脉实则胀,虚则泻。”、“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湿盛则濡泻”。故《景岳全书》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胃论》也曾告戒:“若不达升降浮沉之理,而一概施治,其愈者幸也。”可见泄泻病机所在当为脾胃升降功能失调,而慢性腹泻又与肝肾有关。所以,治疗慢性腹泻,常从肝脾同治和脾肾同治两法入手。  相似文献   

3.
久泻乃为急性泄泻失治、误治迁延而成。古有脾泄、肾泄、滑泄之称,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笔者在数载的临床工作中,从“久病必虚”,“久病入络”着手,以健脾活血法为主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将治疗本病的一点体会提供同道参考指正。 1 脾虚为本,湿瘀为标 《景岳全书·泄泻》篇中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泄泻病位在脾胃与小肠,以  相似文献   

4.
慢性结肠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 ,患者反复大便溏泄 ,粘液便 ,腹胀闷痛 ,稍有饮食不慎即加重病情 ,且缠绵不愈 ,目前病因尚不明确。临床上部分病人因急性期治疗不彻底而病程迁延所致 ,但多数病人无明显诱因可查 ,纤维结肠镜检查见肠粘膜充血肿胀 ,或局部粘膜苍白、破溃 ,或有小息肉 ,易激现象等。西药治疗收效甚微 ,且加重胃肠道症状。中医辨证施治 ,发挥整体调节和局部对症治疗的优势 ,能收到满意的疗效。慢性结肠炎属中医“泄泻”、“肠癖”等范畴 ,病位在大肠 ,病机在脾胃功能失职。《景岳全书·泄泻篇》曰 :“泄泻之本 ,无不由于脾胃”,与…  相似文献   

5.
从肺论治小儿泄泻52例临床小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肺论治小儿泄泻52例临床小结江苏省武进市中医院(213161)王武强【关键词】泄泻小儿从肺论治对小儿泄泻的治疗,因遵“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景岳全书·泄泻》)的观点,故论治泄泻均从脾胃着手。然而在临床实践中有些病例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则多与...  相似文献   

6.
虚性泄泻证辨治体会浅谈康艳丽兰州中医骨伤科医院虚性泄泻与脾虚关系最为密切,脾虚失运,水谷不化精微,湿浊内生,混杂而下,发生泄泻。《景岳全书·泄泻》所谓:“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肝肾所引起的泄泻,也多在脾虚的基础上发生。湿盛可影响脾之运化,但脾气虚...  相似文献   

7.
小儿腹泻属中医“泄泻”范畴。中医认为引起小儿泄泻的原因,不外是感受外邪、内伤乳食及脾胃虚弱,其主要病变在于脾胃。《景岳全书·泄泻》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会污下降,而泻利作矣”。  相似文献   

8.
韩碧群 《海南医学》1995,6(1):50-51
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类质据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下水样而言。古有将大便清薄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样者称为泻。现在临床上统称为泄泻,泄泻是内科常见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较为多见。1、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引起泄泻病因很多,但是脾胃功能失调是泄泻的主要环节。因胃主腐熟水谷,牌上运比精微,如脾胃受病,则水百不能消化吸收,水及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运化.六i而下,以致泄泻.故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的说法。2·辨证施护原则2·IL护反护;正护.是泄泻的临床失现和它的本质相~致时.采取逆…  相似文献   

9.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泄泻》中指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慢性腹泻的关键是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感受外邪,情志失调,食滞内积或命门火衰,都可以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从而导致水谷精微运化失司,清浊不分,下注大肠,临床常表现为腹泻迁延不愈,肠鸣腹痛,痛伴腹泻或泻后痛减,或夹有黏液脓血,苔白、脉弦等症。从症候表现分析,慢性腹泻每多虚实夹杂,寒热交错。一方面,大便稀溏,进食油腻加重,多属脾虚湿困;另一方面,泻下急迫,或夹脓血黏液,多系肠腑湿热。在辨证时,脾虚是重点,同时又要考虑到肝实的一面,正如吴昆在《医…  相似文献   

10.
治泻十法     
泄泻又称腹泻,为临床上最常见的胃肠道病证之一。泄者,泄漏之义,指大便稀薄,时作时止;泻者,指大便直下,如水倾注,病势急迫。两者微有不同,而病因病理相仿,故合称为泄泻。凡感受外邪,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命门火衰等原因,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职,大肠传导失司,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并走大肠,皆能形成泄泻,其病位以脾胃大小肠为主,而与心肝肾亦有关系。前人有“无湿不成泻”和“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的说法,治疗往往以健脾化湿为主。然人体素质有强弱,起居饮食有差异,外感寒湿暑热等不同的邪气侵袭,  相似文献   

11.
1 概述婴幼儿腹泻属中医“泄泻”范畴.是指大便稀薄,次数增多而言.中医学对本病有详尽的论述.引起小儿泄泻的原因,其病变主要在脾胃,以感受外邪,内伤乳食,脾胃虚弱为主,故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之说.脾与胃互为表里,脾胃受病,则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泄泻.本证有内伤、外感、虚实、寒热的区别.治以调理脾胃为本,根据临床不同征候,分辨寒热,审察  相似文献   

12.
简介陆上清老师经验方“小儿止泻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介陆上清老师经验方“小儿止泻灵”青海省中医院儿科(810000)张永霞泄泻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小儿脾常不足,或责于脾虚不运,或...  相似文献   

13.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多发于青壮年的慢性疾患,病变主要是直肠和乙状结肠的粘膜和粘膜下层溃疡,以慢性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血性便为主要临床表现。颇类似于中医的“肠癖”、“泻痢”。笔者试从中医的论述作如下分析。 一、穷源流,继承古训 中医虽无此病名,但有不少论述与本病恰合。《素问·太阴阳明篇》“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  相似文献   

14.
慢性腹泻以大便稀薄,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缠绵难愈为主证。一般责之久泻脾虚,健运无权,或脾病及肾,肾阳亏虚,故以健脾止泻、温肾固下列为常规治法,但临床所见,证情复杂,病机错综,务须慎思明辨,知常达变,兹将常见证治,略陈一隅之见。一、脾虚多兼湿滞补益宜佐消导张景岳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慢性腹泻多缘脾胃运化失健,清浊不分,并走大肠,因泻致虚,因虚而泻,互为因果,是以缠绵难愈,故慢性腹泻以脾虚之证最为常见,尤以中焦虚寒者居多,理中汤、  相似文献   

15.
脾肾阳虚泄泻是久泻的一种,大多由于急性泄泻失治、误治迁延所致。素体脾肾虚弱、中寒湿盛之人最易患此病。脾主运化,胃为水谷之海。外感病邪侵袭或内伤脏腑机能失调使脾胃受病,水谷吸收消化发生障碍,以致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并走大肠而形成泄泻,而慢性泄泻,或为脾胃虚弱,运行迟滞;或为肾虚而釜底无薪。肾为先天之本,内  相似文献   

16.
泄泻一证,临床常见。历代医家对泄泻的治疗各有建树,文献很多,其中以明代李中梓最为概括,在《医宗必读·泄泻》篇中,提出了治泻九法,即谓谈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绥、酸、燥脾、温肾、固涩。立论有据,组方有度,很有教益。泄泻的主要病变在于脾胃与大小肠,其致病因素有外因和内因之分。但不论外因与内因所致泄泻,总因脾胃功能失调,其中尤以脾虚湿胜为导致本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正如《景岳全书·泄泻》篇所云:“泄泻之本,无不在于脾胃。”  相似文献   

17.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的临床疾病。夏秋季节的小儿腹泻较多,有时抗生素等难以凑效;冬春季节小儿腹泻的并发症或继发症较多,兼邪各有不同,治疗颇为困难,往往易发展成伤阴伤阳脱水的严重后果。中医治疗临床小儿腹泻,着重从脾胃的调治出发,祛除病因,扶正祛邪,以达治疗效果。笔者依据临床经验,对小儿腹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1病因1.1居室、饮食与脾胃功能失调的关系1.1.1 小儿“脾常不足”,为“稚阴稚阳”之体,五脏六腑的形态功能尚未完善,这是小儿的正常生理状态,脾胃为后天之本,含五脏之气,故《杂证论·脾胃》中说…  相似文献   

18.
《景岳全书·泄泻》中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纳化水谷,若脾胃运化失健,气机升降失常,水谷清浊不分,遂混杂而下,则发为泄泻。凡外感风暑湿寒热、内伤情志、饮食失宜等,皆可伤及脾胃,导致泄泻。然脏腑相连,五脏相关,脾胃的运纳还有赖于诸脏的协助配合尚能完成。临床所见,五脏之中,导致泄泻的主要因素是脾失健运,同时,肝失疏泄、肾失温煦也是影响脾运失常进而发生泄泻的常见原因。因此,张珍玉教授认为泄泻的病位主要在脾,与肝、肾存在密切关系。以下就张珍玉教授对泄泻的独到认识进行初步总结。1脾与泄泻泄泻是…  相似文献   

19.
中医高等院校五版教材将痿证分为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亏虚、肝肾亏损等四型,余意应增“寒湿困脾”一型方才全面。 痿证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该书主要从虚热与脾湿两个方面立论。其论述脾湿方面的经文主要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民病寒湿,发肌肉痿,足痿不收。” 《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素问·痿论》)云:  相似文献   

20.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与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炎性肠病 ,以血性粘液便、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 ,属于中医“泄泻”、“肠辟”、“下利”等范畴[1 ] ,中医学在历代医籍中都有本病症状及治疗的描述 ,现结合个人经验作一简述。1 古代对本病的认识春秋战国时期 ,《左传·秦医缓和》中记叙发生肠胃疾病的病因曰 :“淫生六疾”,“雨淫腹疾”等。《内经》不仅对“飧泄”、“肠辟”的发生 ,相互关系有详细描述 ,而且阐述了主症及病机 ,曰 :“阴者 ,地气也 ,主内……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 ,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 ,入五脏则胆满闭塞 ,下为飧泄 ,久为肠辟”。《难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