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意金黄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意金黄散汇金黄散、洪宝丹之长,具有消肿止痛的良好作用,以不同的药物调敷,应用于疔疮肿毒多种外科阳性病证,均可收到良好效果。本文介绍了如意金黄散的源流、组成制备、临床运用,以及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等。  相似文献   

2.
阳毒内消软膏的配制与应用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人民医院(343000)张武强张武标主题词膏药/制作临床应用阳毒内消软膏系由家父临证验方配制而成。用于治疗一切阳性肿毒之症,疗效满意,现简介如下。1制备方法1.1方药组成天花粉50g,天仙子20g,白芷20g,...  相似文献   

3.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好犯儿童的全身性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滤过性病毒,主要症状为发热和腮腺肿胀.祖国医学里的痄腮、搭腮肿、痄腮肿、腮肿、温毒发颐、猪头风、大嘴巴、虾蟆瘟等,按其发病征象、部位及名称上来看,基本上与流行性腮腺炎是相符合的.作者等根据吴鞠通温病条辨:"温毒咽痛喉肿,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征象和发病部位,与祖国医学里的痄腮、搭腮肿、痄腮毒、腮肿、温毒发頣、猪头风、大嘴巴、蝦蟆瘟等相类同,其病名虽多,但总未离开腮、肿、毒、三个字的范围,按其发病征象和部位以及名称上来看,基本上与腮腺炎是相符合的。祖国医籍里很早已有类似的描述,如本草纲目载:朱民集验方:“宋仁宗在东宫时患痄  相似文献   

5.
宋代名医陈自明对热毒壅常,疮疡肿毒治验丰富,匠心独具,创制仙方活命饮之著名方剂,疗效卓著,其方不仅清热解毒,清肿溃坚,活血止痛,还寓有疏表透邪,理气行滞,化痰散结等诸法,体现了壅疡肿毒起的精妙配方。  相似文献   

6.
炎肿化毒片的薄层鉴别及苦玄参甙IA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勇  罗翠娥 《中成药》1997,19(5):14-15
采用TLC法鉴别炎肿化毒片中苦玄参和肿节风,并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测定炎肿化毒片中苦玄参有效成分苦玄参甙IA的含量。方法简便,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7.
痄腮是由感受风温邪毒而致的急性病症,古典医籍称"时行腮肿", "搭腮肿", "腮颌发","温毒",民间称"蛤蟆瘟"、"大耳巴".本病属现代医学"流行性腮腺炎"范畴.  相似文献   

8.
《诸病源候论》是最早的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书中详细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疾病的病机。该书对有关“毒”的病机亦有全面论述,可分为病机范畴的“毒”和“毒”邪为病因所致病变的病机两大类。其中论述病机范畴“毒”的条文有14条,涉及伤寒毒流肿候、时气败候、时气病后阴阳易候、时气阴茎肿候、  相似文献   

9.
“痈”是气血为毒邪雍塞而不通。是指发生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其特征是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热痛,结块范围多在6~9cm,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或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2010年10月3日,我科收治1例老年臀痈患者,骶尾部创面溃破较大、较深,且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通过医护人员3个月的精心治疗和护理,现患者的基本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腮腺炎为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好发于几童,常可併发脑炎及睾丸炎等。祖国医学称腮腺炎为痄腮、腮肿、溫毒发頤等,在治疗上积累了很多有效的方法,如“溫毒咽痛喉肿,耳前后肿,頰肿,面正赤或喉不痛但外肿,甚則耳聾,俗名大头瘟、虾蟆瘟者,普济消毒饮去柴胡升麻主之,初起一二日去芩连,三四日加之佳”(溫病条辨)。我們几年来以此方治疗腮腺炎均获滿意疗效。現将我科治疗腮腺炎脑  相似文献   

11.
试论"毒"及解毒法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杰  黄琴 《四川中医》2006,24(10):37-38
本文从毒的病因学和病机学概念出发,阐明“毒”的确不能仅限于红肿热痛、斑疹、溃烂等局部肿毒,应结合全身情况仔细辨证;同时针对风毒、火热之毒、湿毒、燥毒、寒毒、疫毒、瘀毒、痰毒等不同邪毒,着重论述了解毒法的运用,对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 (一)痈疽肿毒处方:明雄6克,轻粉、桃丹各3克,麝香、冰片各O.3克。用法:以上5味药共研极细末,瓷瓶收贮。使用时,将此散均匀地洒于膏药上面。对初起的痈疽肿毒,膏药中间不留空隙。对  相似文献   

13.
虹膜睫状体肿物(黑瘤?囊肿?),中医当为痈疮肿毒范畴,仙方活命饮前人称为"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适用于阳证而体实的各类疮疡肿毒。若用之得当,则"脓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溃"。  相似文献   

14.
论"糖毒"性质与致病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剑  陈雪楠 《北京中医药》2010,29(8):600-603
"糖毒"是近年来中医的新兴概念.本文在中医理论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个人体会及大量研究结果阐述了糖毒的性质和致病特点.认为"糖毒"为阳邪,其性火热,易伤津耗气,表现出口干舌燥、皮肤干燥、溲赤便结等多种症状;易致肿疡,导致疖、痈、疽、丹毒等皮肤疾病,是糖尿病足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其病程日久,缠绵难愈,导致人体气阴两虚,痰湿阻滞,瘀血内生,损伤脏腑,上可灼肺津、凝心脉,中可劫胃液、困脾运,下可郁肝气、耗肾水,终使疾病复杂,转为坏病而不治;"糖毒"弥漫三焦,变证丛生,可致痨致痿,阻目络,不仅仅累及肺脾肾;"糖毒"为病,起病隐匿,如不察不慎,则易致盛极之时,亡阴亡阳.通过这一探讨,希望为糖尿病的治疗拓展思路.  相似文献   

15.
谭芸  冯麟  黄琴 《中医药导报》2009,15(10):12-14
对温病毒邪的形成原因、途径和特点进行了探析。认为其形成原因多为邪甚成毒、邪蕴成毒和邪聚成毒,其形成途径不外乎外感与内生毒邪,故其特点不只局限于肿毒特征,尚具有温邪的基本特性与邪甚成毒的危重性及邪聚成毒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重楼与拳参均能清热解毒,但重楼主在散结,尚能解痉,常用于痈肿疮毒,咽喉肿毒,毒蛇咬伤,为治疮疡肿毒之要药,又能治疗小儿高热惊风抽搐;拳参重在收敛且能止血,多用于肠炎、痢疾、胃肠出血及肺结核,外治咽喉溃疡等。由于两药皆有“草河车”等别名,混用较多。拳参...  相似文献   

17.
隔蒜灸属于灸法的一种,其方法是用鲜大蒜头,切成厚度约为0·2~0·3 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隔蒜灸最早见于《肘后备急方》,“灸肿令消法,取独颗蒜,横截厚一分,安肿头上。炷如梧桐子大,灸蒜上百壮。不觉消,数数灸,唯多为善。勿大热,但觉痛即擎起蒜,蒜焦更换用新者,不用灸损皮肉”。《千金要方》用治瘰疠,《医学入门》用治痈疽肿毒,《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用治疮毒。今据古人之法,用于治疗内科、外科、妇科、皮肤科中的一些…  相似文献   

18.
张健萍 《光明中医》2004,19(2):46-47
外科常用的消痈排脓药物有许多 ,今特选择常用的中药进行简述 ,以利于临床应用。1 消痈1 1 消痈散结 连翘 :透热解毒 ,清火散结 ,散诸经血结气聚 ,能消痈毒 ,消肿排脓止痛 ,治疮疡瘿瘤结核有神 ,为疮家圣药 ,治瘿瘤、瘰疬、痈疽疮毒。蒲公英 :长于清热解毒 ,溃坚散结消肿 ,专治乳痈疔毒 ,消恶肿结核疔肿有奇功 ,治痈疽、疔毒、乳痈、肺痈、肠痈。蚤休 :苦泄凉血 ,清解郁热 ,解毒消肿 ,专理痈毒 ,治一切疔疮肿毒、痈疽、痄腮、癌肿、毒蛇咬伤。芒硝 :禀天地寒水之气以结晶 ,沉降善消 ,咸以软坚 ,水能胜火 ,寒能胜热 ,为折治火邪药 ,解毒消…  相似文献   

19.
浅谈益母草外治机理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柳方 《山西中医》2003,19(6):39-40
益母草又名益母蒿、坤草 ,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 ( Leonnrus heterophyllus Sweet)的干燥地上部分 ,主要含有益母草碱、水苏碱等成分 ,功能辛散苦泄、行滞消瘀、利水消肿、清热解毒 ,适用于血行瘀阻、水肿胀满、疮疡肿毒及皮肤湿疹等证。临床上 ,益母草一般用于治疗妇科病、心血管病和肾病 ,较少见用于治疗疮疡肿毒的报道。然而 ,益母草治疗疮疡肿毒具有很好疗效 ,历代本草对此也有详细记载 ,如《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本草纲目》等。笔者仅就益母草的外用机理和临床应用进行初步探讨。1 益母草外用机理益母草虽具有清热解毒作用 ,…  相似文献   

20.
正如意金黄散首载于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如意金黄散大黄,姜黄黄柏芷陈苍,南星厚朴天花粉,敷之百肿自当安。"方歌中的"百肿",《外科正宗》中记载为"治痈疽发背、诸般疔肿、跌扑损伤、湿痰流毒、大头时肿、漆疮火丹、风热天泡、肌肤赤肿、干湿脚气、妇女乳痈、小儿丹毒,凡外科一切诸般顽恶肿毒"。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