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AFP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清甲胎蛋白(AFP)主要由胎儿卵黄囊和肝脏产生,是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较灵敏的指标。肝细胞坏死后再生的肝细胞亦产生AFP。本文旨在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AFP升高能否反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的再生能力,以及AFP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2000年7月-200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HBV感染者外周血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IL-17和IL-10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0例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0例肝癌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空腹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MIF、IL-17和IL-10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1.9±1.4)ng/ml]比,ASC组、CHB组、LC组和HCC组外周血MIF水平均显著升高[分别为(5.7±2.8)ng/ml、(10.5±4.1)ng/ml、(17.7±7.4)ng/ml、(19.8±9.9)ng/ml,P0.01],其中HCC组最高,ASC组最低;与健康对照组[(4.4±2.2)ng/ml]比,ASC组、CHB组、LC组和HCC组外周血IL-17水平均显著升高[分别为(8.6±4.3)ng/ml、(20.7±6.6)ng/ml、(23.4±15.1)ng/ml、(16.0±8.7)ng/ml,P0.01或P0.05],其中LC组最高,ASC组最低;与健康对照组[(12.9±4.6)ng/ml]比,ASC组、CHB组、LC组和HCC组外周血IL-10水平均显著升高[分别为(237.2±72.9)ng/ml、(184.68±59.0)ng/ml、(356.6±150.8)ng/ml、(287.9±88.8)ng/ml,P0.01],其中LC组最高,CHB组最低。结论 MIF、IL-17和IL-10在慢性HBV感染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检测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可作为评估慢性乙型肝炎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8的影响。方法将3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和治疗组(17例)。两组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不同时期血清IL-18水平。结果治疗组血清IL-18水平在治疗后1月、6月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0.05)。结论拉米夫定治疗后IL-18水平下降,提示拉米夫定可调节免疫功能,减轻肝脏炎症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内毒素、IL-4、IL-18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肝硬化患者病程中血清内毒素(LPS)和IL-4、IL-18水平变化。采用鲎三肽基质染色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35例肝硬化患者活动期和缓解期上述三项指标,并设健康人40例为对照组。结果为:肝硬化患者两期LPS、IL-4、IL-18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未检出LPS),缓解期较活动期显著降低。三指标均呈正相关。结论:LPS、IL-4、IL-18在HBV所致肝硬化发病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干扰素对CHB患者血清IL-4、IL-18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奎华  赵伟  曹祥梦 《山东医药》2007,47(20):97-98
2005年4月~2006年5月,我们检测了64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应用干扰素(IFN)治疗前后血清IL-4、IL-18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7(IL-17)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内巨噬细胞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CHB患者30例和健康对照者10名,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肝组织IL-17和CD68的表达情况。体外分离培养骨髓来源巨噬细胞(MDM),予以IL-17处理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相关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1.CHB患者肝组织IL-17比正常对照组表达增加(P0.05)。2.CHB患者肝组织CD68阳性巨噬细胞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3.IL-17细胞因子刺激后,巨噬细胞MCP-1 mRNA(4.65±2.27)表达高于对照组(2.05±0.95),iNOS mRNA(121.7±26.65)也明显高于对照组(3.29±1.62),而IL-10 mRNA(14.2±6.85)较对照组(23.50±8.00)明显下调,同样Arg-1 mRNA(20.68±5.29)表达也较对照组(35.80±8.97)下调(P0.05)。结论 IL-17可能通过肝脏巨噬细胞参与CHB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姚勤  闵晓春  陆伦根 《肝脏》2009,14(1):39-41
乙型肝炎是一种免疫相关性疾病,机体感染HBV后并不直接对肝细胞造成损伤,而是通过诱发机体免疫间接损伤肝细胞,同时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以清除病毒,这种免疫反应主要通过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来实现。本研究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定量与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在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血清IL-6和IL-8水平的变化.以寻找有助于临床判断预后和考核疗效的参考指标。方法 双抗体夹心ELISA。结果 从总体分析,31例急性加重期COPD患IL-6水平为63.8±32.5μg/L,明显高于缓解期54.9±23.4μg/L(P<0.05);33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IL-8水平为195.9±171.5μg/L,也明显高于缓解期131.4±153.1μG/L(P<0.05)。但患个体水平有很大差异,在COPD从急性期转为缓解期时,38.7%患的IL-6水平明显下降,而IL-8水平明显下降占72.2%。结论 IL-8是COPD急性加重期感染的一个重要指标,其临床实用价值高于IL-6。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大部分这类患者需要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等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在治疗此类患者时各有优劣,收益与风险并存.因此,临床实践中应该充分评估患者伴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种类和严重程度,选择最合适的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避免造成医源性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IL-17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肝炎肝硬化的相关性。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34例慢性乙型肝炎、32例肝炎肝硬化、26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的IL-17水平,同时检测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IL-17的表达。结果各组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血清IL-17的浓度均有显著性差异。肝硬化和慢性乙型肝炎组、重型肝炎组有显著差异(P<0.01),慢性乙型肝炎组与重型肝炎组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348);Child-PughB级、C级患者与A级患者相比,血清中IL-17的表达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L-17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生以及肝纤维化之间可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苦参素胶囊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白细胞介素 6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将 4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轻度 2 8例、中度 17例、重度 5例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 3月、6月后采集静脉血作TNF α、IL 6、HBV标志物和肝功能的检测。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肝损害的程度与血清INF α、IL 6水平密切相关 ,肝损害越重其值升高越明显。经苦参素胶囊治疗 3个月后 ,其值下降明显 ,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肝损害较轻者变化不明显 ,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单用苦参素胶囊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HBVDNA转阴率较低 ,但肝功能复常率均在 80 %以上。结论 苦参素胶囊能显著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NF α、IL 6水平 ,从而保护肝细胞膜的稳定性 ,有较好的降酶退黄作用 ,但单用苦参素胶囊对HBV标志物的影响则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12.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50例慢性乙型肝炎中度、30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和20例健康对照人群血清IFN-γ、TNF-α、IL-8、IL-12、IL-15和IL-18水平。结果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比中度患者和对照人群高;在11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死亡患者中,血清细胞因子比19例存活患者高。结论IFN-γ、TNF-α、IL-8、IL-12、IL-15和IL-18参与了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病理反应。  相似文献   

13.
促肝细胞生长素对慢性乙型肝炎血清AFP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促肝细胞生长素 (HGF)系治疗肝细胞损伤的生化制剂。临床资料证明 ,HGF能降低重型肝炎的病死率[1] ,并对病情较重的慢性肝炎也具有较好疗效[2 ] 。本文对 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HGF治疗和血清甲胎蛋白 (AFP)变化及其意义进行研究 ,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80例均系我院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全部病例均符合 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 ,随机组合。治疗组 48例 ,男女比例为 37∶11,平均 41岁 ,其中 2 6例经肝活检证实 ,2 3例为肝硬化 ;对照组 32例 ,男女比例为 2 0∶12 ,平均 44岁 ,其中 5例经肝活…  相似文献   

14.
唐先梅  刘佩芝 《肝脏》2011,16(5):400-401
本研究通过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6(IL-16)的变化规律,旨在探索IL-16在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丙肝肝硬化、丙肝相关肝癌患者血清IL-17、IL-6和维生素D[25-OH-D和1,25(OH)2D]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54例慢性丙型肝炎、47例丙肝肝硬化和32例丙肝相关肝癌患者的血清IL-17、IL-6和维生素D水平,并检测患者HCV-RNA滴度、AFP水平,并与50名健康对照者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组患者的血清IL-17、IL-6、HCV-RNA滴度和AFP水平显著增加,而维生素D水平显著降低;三组患者相比,血清IL-17、IL-6、HCV-RNA滴度和AFP水平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升高(肝癌组肝硬化组慢性丙型肝炎组),而维生素D水平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降低(肝癌组肝硬化组慢性丙型肝炎组);IL-17与HCV-RNA滴度、AFP和IL-6呈明显正相关,而与维生素D呈明显负相关,IL-6也与HCVRNA滴度、AFP呈明显正相关,而与维生素D呈明显负相关。结论血清IL-17、IL-6和维生素D可能与HCV活跃程度有关,并在HCV感染后引起肝脏损伤、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同时,IL-17、IL-6和维生素D的检测可能作为肝脏损伤程度新的标志物及AFP等经典标志物在肝癌诊断中的补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治疗前后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IFNγ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拉米夫定治疗12个月后的不同应答状况分组,进行回顾性研究,利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患者血清IL—2、IFNγ水平,另取5例健康献血员作对照。结果 完全应答组治疗前血清IL—2、IFNγ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部分应答组治疗前血清IL—2、IFNγ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治疗后可见血清IL—2、IFNγ水平升高,升高幅度和应答状况有一定相关性。结论 拉米夫定治疗应答状况与治疗前、后血清IL—2、IFNγ水平有关,治疗前其水平高者或治疗后其水平显著升高者,有更多的机会发生完全应答,血清IL—2、IFNγ水平可以作为拉米夫定用药及疗效判定的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余跃  贺降福  张勇  吴素芬 《肝脏》2001,6(3):199-200
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慢性化机制复杂。文献报道 ,合并HCV、HDV的混合感染、宿主内在的免疫功能紊乱、HBV所致机体免疫状态以及HBV基因组和抗原变异等均有可能导致HBV感染的持续存在与发展。为此 ,我们通过检查外周血IL 10、IL 12水平的变化来探讨两者在HBV感染慢性化过程中的意义。材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依照 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为诊断标准 ,选择门诊或住院患者44例 ,其中男 2 4例、女 2 0例 ,年龄 17~ 76岁 ,平均年龄 45岁。根据临床类型分类 :无症状H…  相似文献   

18.
19.
肝平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肝纤维化是对肝脏损伤所表现出的"愈合反应",其实质是肝脏胶原合成与分解的平衡被破坏,致使肝脏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并且发生组分改变或重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LAM)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过程中血清IFN-γ、IL-4等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方法 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117例慢乙肝患者在LAM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26、39、52周时的血清IFN-γ和IL-4水平.结果 LAM治疗后完全应答组IFN-γ/IL-4水平接近或高于对照组;部分应答组和无应答组IFN-γ/IL-4水平则低于对照组.结论 LAM治疗慢乙肝过程中,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Th1类细胞因子IFN-γ水平逐渐增强;Th2类细胞因子IL-4水平逐渐减弱,提示LAM治疗慢乙肝不但抑制病毒繁殖,而且长时间治疗可增强Th1类细胞优势应答,抑制Th2类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