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在乳腺癌化疗的应用比较,为乳腺癌化疗选择理想深静脉通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7月~2012年1月于珠海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乳腺癌患者244例,按照置管方式分为PICC组(139例)及TIVAP组(105例)。对两组患者在置管操作时间、置管长度、置管成功率、置管并发症发生率等各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PICC组置管操作时间[(12.63±8.03)min]明显少于TIVAP组[(33.84±11.74)min],PICC组置管长度[(42.85±2.48)cm]长于TIVAP组[(11.76±0.70)cm],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置管总成功率均为100.00%,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2.09%(128/139),二次置管成功率为6.47%(9/139),三次置管成功率为1.44%(2/139);TIVAP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88.57%(93/105),二次置管成功率为11.43%(12/105);两组置管成功率及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的导管异位发生率(9.35%)、静脉炎发生率(9.35%)及导管堵塞发生率(4.32%)均高于TIVAP组(均为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IVAP组总并发症发生率(9.52%)低于PICC组总并发症发生率(35.97%),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IVAP比PICC并发症发生率低,更加安全、可靠,可作为乳腺癌化疗理想深静脉通道。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小儿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总结其护理措施,形成护理常规.方法 对12例小儿恶性肿瘤化疗病人应用美国巴德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进行化疗,同时加强输液港的维护和护理观察及家属的健康教育.结果 12例患儿经右侧颈内静脉置管9例,左侧颈内静脉置管3例,化疗疗程最长的16个月,最短的2个月,平均9个半月.已有7人顺利完成全程化疗.在化疗过程中,曾有3例发生堵管,1例纤维蛋白鞘形成,2例发生无损伤蝶翼针头脱出注射座,经积极对症处理后,均顺利完成了化疗疗程.结论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小儿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增强了化疗过程的安全性,极大地减少了患儿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保证患儿顺利地完成化疗疗程,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VPA)与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PICC)在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对比效果。方法选择恶性肿瘤化疗患者14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及患者意愿分为VPA组(75例)与PICC组(67例),比较其应用效果。结果 VPA组导管置管时间[(252.18±124.33)d]长于PICC组[(80.21±30.44) d],生活质量Karnfsky评分[(81.54±14.65)分]高于PICC组[(70.30±13.61)分],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4.00%)低于PICC组(17.9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VPA与PICC均可作为化疗理想的深静脉通道,但VAP置管时间更长、患者生活质量更佳,且并发症更少,临床更具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乳腺癌靶向治疗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2月于无锡市人民医院输液室行靶向治疗的乳腺癌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PICC,观察组实施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生活质量、舒适度、心理状态、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舒适度、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结论: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在乳腺癌靶向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PICC,可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升生活质量、舒适度,改善负性情绪,提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恶性肿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2017年7月-2020年6月收治恶性肿瘤患者33例,均行经皮颈内静脉植入输液港,分析应用效果.结果:植入输液港的应用降低了化疗药物对静脉的损伤,3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化疗/靶向治疗.结论: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完全埋植于患者皮下,减少了组织暴露及并发症发生率低,对患...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简称输液港)最佳的植入术式。【方法】对2002年至2004年植入输液港的94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颈外静脉切开置管术(简称切开组)或深静脉穿刺置泵管术(简称穿刺组)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和远期并发症,记录导管插入深度和导管头位置,调查病人对输液港植入手术、护理和舒适程度等方面的满意度。所有病人随诊至取泵后或死亡时。【结果】切开组35例37泵,并发症主要为:输液不畅、输液疼痛各2例,导管堵塞、锁骨区皮肤疼痛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17.1%。穿刺组59例60泵,并发症为:颈部不适3例,血肿、伤口愈合延迟、败血症、导管堵塞、导管断裂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13.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O.05)。X光片显示7例导管头位于深静脉系统之外,切开组2例,穿刺组5例。病人对输液港的平均满意度为78分(68~86分),其中切开组:76分,穿刺组80分。【结论】虽然输液港颈外静脉切开植入术和深静脉穿刺植入术所引起的并发症类型不同,但均很安全.较少引起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置入式静脉输液港与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患者进行化疗过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取的98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患者平均分成A、B两组,每组为49例.其中,A组患者通过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方式置管,B组患者通过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效果.结果:A组患者相较于B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明显更高、置管留置时间明显更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置管效果相较于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明显更优,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比较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在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56例行化学治疗的肿瘤患者,按照静脉给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94例)和观察组(植入式静脉输液港,62例)。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留置平均时间为(197.64±96.73)d,对照组为(95.01±34.23)d,观察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明显较对照组长(P<0.05)。观察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4.84%,对照组为14.9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相比,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可显著延长化疗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并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简称输液港)最佳的植入术式。[方法]对2002年至2004年植入输液港的94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颈外静脉切开置管术(简称切开组)或深静脉穿刺置泵管术(简称穿刺组)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和远期并发症,记录导管捕入深度和导管头位置,调查病人对输液港植入手术、护理和舒适程度等方面的满意度。所有病人随诊至取泵后或死亡时。[结果]切开组35例37泵,并发症主要为:输液不畅、输液疼痛各2例,导管堵塞、锁骨区皮肤疼痛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17.1%。穿刺组59例60泵,并发症为:颈部不适3例,血肿、伤口愈合延迟、败血症、导管堵塞、导管断裂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13.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X光片显示7例导管头位于深静脉系统之外,切开组2例,穿刺组5例。病人对输液港的平均满意度为78分(68~86分),其中切开组:76分,穿刺组80分。[结论]虽然输液港颈外静脉切开植入术和深静脉穿刺植入术所引起的并发症类型不同,但均很安全,较少引起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手术方法、植入深度和并发症.方法按Seldinger法穿刺右侧锁骨下静脉或左侧锁骨下静脉,在皮下埋入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分析置管深度与年龄、身高及体重的相关性,并作出回归方程.结果20例穿刺右侧锁骨下静脉,其中1例切开置管;2例穿刺左侧锁骨下静脉.1例渗液,予拔除输液港.1例出现血栓,用尿激酶溶栓后能继续使用.导管置入深度(穿刺点至导管尖的距离)与患者年龄、身高及体重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650、0.9376、0.7402.深度与身高的直线回归方程为:长度=0.7663+0.095×身高.结论据此可术前预测导管置入深度,在没有C形臂透视下也可放入合适位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TIVAP)在恶性肿瘤患儿中应用的手术经验,探讨其手术并发症的应对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小儿外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165例接受TIVAP植入术的恶性肿瘤患儿病例资料,记录并统计TIVAP植入的手术过程、并发症及并发症处理情况。结果: 本组患儿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颈外静脉切开组(n=27)和颈内静脉穿刺组(n=138),后者又分为超声引导穿刺组(n=95)和盲穿刺组(n=43)。颈外静脉切开组无穿刺并发症发生,其平均置管成功所用时间和导管进入上腔静脉所用顺管次数均多于颈内静脉穿刺组[(9.26±1.85) min vs. (5.76±1.56) min,(1.93±0.87)次vs. 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声引导颈内静脉穿刺组平均置管成功所用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平均穿刺次数和穿刺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盲穿刺组[(5.36±1.12) min vs. (6.67±1.99) min,93.68%(89/95) vs. 74.42%(32/43),(1.06±0.24)次vs. (1.29±0.55)次,2.11%(2/95) vs. 11.63%(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组总并发症发生率12.12%(20/165),其中气胸1例,误穿动脉1例,局部血肿5例,输液港相关性感染4例(输液港局部感染2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2例),港座表面皮下组织变菲薄2例,港座翻转1例,输液不畅4例(导管弯折1例、导管堵塞3例),皮下管路周围排异物聚集2例,未发生导管断裂、脱落和导管夹闭综合征等并发症。结论: TIVAP能为恶性肿瘤患儿提供安全有效的输液通道,颈外静脉切开和超声引导颈内静脉穿刺是小儿TIVAP植入的可靠术式。手术医师应对TIVAP并发症有充分的认识,采取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正确处置已发生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2014,77(5):246-252
BackgroundTotally implantable access ports (TIAPs) are alternatives to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for patients requiring chemotherapy. Since January 2003, we have used a central approach two-point incision technique to insert TIAPs. Following advances in ultrasound technique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for tunneled dialysis catheter placement, we modified the central approach to a low-approach technique.MethodsFrom January 2009 to June 2010, patients consulted for TIAP insertion in our department were enrolled in our study. Different brands and material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of TIAPs were inserted by the low-approach two-point incision technique (Phase I) or the low-approach one-point incision technique (Phase II). The insertion time, failure rate, procedural and late complications, degree of satisfaction, and cosmetic scores were recorded.ResultsNinety-seven patients and 107 patients were implanted via the two-point and one-point low-approach techniques, respectively, with different kinds of TIAP. No matter which type of TIAP was used, the success rate in both phases was 100% without procedural complications using the low-approach technique. The average time for device insertion was 30 minutes for the two-point incision technique used during Phase I and 26–28 minutes for the one-point incision technique used during Phase II. Satisfaction and cosmetic scores were high.ConclusionOur study highlights a revised technique for placement of TIAP systems of differing types of material or size. Not only was the curvature of the device catheter smooth, but patients were satisfied with the cosmetic appearance.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下植入静脉输液港(central venous access port devices,CVAPD)在恶性肿瘤患者静脉化疗中的应用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宜兴市人民医院介入肿瘤科2013年12月至2015年6月在DSA引导下植入静脉CVAPP的94例患者病例资料。植入过程中CVAPD的头端位置均定位于第6~8后肋之间,并记录发生的相关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患者从植入CVAPD开始随访,直至取港或死亡。结果 所有病例在DSA引导下均顺利植入静脉CVAP,成功率100%。其中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90例,颈内静脉穿刺4例,取出CVAPD 24例,无并发死亡病例。结论 在DSA引导下植入静脉CVAPD是一种可靠、安全、准确的方法,可用于恶性肿瘤需要静脉化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enous port access,VPA)与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乳腺癌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选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入院时间的不同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120例乳腺癌分为2组,每组60例,分别给予VPA和PICC,比较2组的置管成功率、留管时间、相关并发症。结果一次性置管成功率:VAP组为100%, PICC组为66.7%;留管1年以上:VAP组为59例,PICC组4例;并发症:VAP组为1例,PICC组9例。结论VPA是乳腺癌静脉化疗的理想通道,可减轻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右侧颈内静脉输液港导管置入长度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基于右侧胸骨第三肋间隙作为解剖标志测量导管长度的回归方程.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9月至2018年7月行右侧颈内静脉植入式输液港的患者共190例为研究对象,均采用术中透视确定导管长度,并记录穿刺部位至右侧胸骨第三肋间隙的距离(SK-IC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肿瘤化疗患者并发输液港(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IVAP)导管相关血栓的危险因素,并分析治疗策略。方法 2021年3—7月前瞻性连续纳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74例使用输液港化疗的肿瘤患者。超声筛查患者IVAP导管相关血栓发生情况,并以此分为血栓发生组和未发生IVAP导管相关血栓组。搜集患者基线和病历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化疗患者并发IVAP导管相关血栓的危险因素,并对发生血栓的患者进行3个月的初步抗凝治疗(D-二聚体<0.8 mg/L的患者用10 mg/d利伐沙班抗凝,D-二聚体≥0.8 mg/L的患者用20 mg/d利伐沙班抗凝),随访发生血栓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 274例肿瘤患者中有35例(12.8%)患者发生IVAP导管相关血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发生相关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合并有远处转移(OR=3.013)、化疗前纤维蛋白原≥400 mg/dL(OR=3.226)、新辅助+辅助化疗方式(OR=26.286)。随访发现所有IVAP导管相关血栓阳性患者抗凝用药后无局部症状发生或加重,患者均未出现肺栓塞,1例因肠道出血停药,1例轻度牙龈出血,1例轻度鼻黏膜出血。有超声复查的5位患者在新型口服抗凝药作用下附壁血栓消失或变小。结论 IVAP相关血栓的危险因素为化疗前纤维蛋白原≥400 mg/dL、有远处转移、新辅助+辅助化疗方式,临床应注意筛查。D-二聚体<0.8 mg/L的患者可使用10 mg/d的利伐沙班;D-二聚体≥0.8 mg/L的患者可使用20 mg/d的利伐沙班抗凝。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系统评价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AP)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检索Co-chrane Library、Joanna Briggs Institute Library、MEDLINE、EMbase、Web of Knowledg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及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VIP)中关于肿瘤化疗患者应用VAP与PICC效果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半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由2位研究员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质量,使用 RevMan 5.3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与描述。结果 共纳入5项随机对照试验、1项半随机对照试验、16项队列研究,共3 278例患者。Meta 分析结果显示,VAP血栓发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均低于PICC[RR=0.31,95% CI(0.16,0.59);RR=0.39,95% CI(0.27,0.57)],但误入动脉发生率、气胸发生率均高于PICC[RR=8.70,95% CI(1.61,47.07);RR=6.12,95% CI(1.41,26.65)]。VAP患者生活质量B级以上的发生率较PICC高[RR=1.58,95% CI(1.38,1.82)]。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VAP导管平均留置时间长于PICC。结论 VAP较PICC在延长导管留置时间、降低血栓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改善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VAP置管过程中更应注意穿刺部位的解剖毗邻关系,以减少气胸及误入动脉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