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荣军 《淮海医药》2012,30(6):537-538
目的 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 对我院临床药学室2009~2011年收集到的315例ADR报告,从患者性别及年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15例ADR报告中,男性ADR发生率略低于女性,涉及药品以抗感染药居多(占60.63%),静脉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重要给药途径(占82.54%),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1.59%).ADR报告总数偏少,报告填写的质量较差.结论 应加强ADR的监测,提高报告质量,合理规范地使用药物,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对我院2013年收集的105例 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所用药物、引发 ADR的药品种类及发生率、ADR涉及的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50岁以上患者 ADR 发生率高于其它年龄段(55例,占52%),静脉滴注较其它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93例,占89%),药物分类,营养药物引发 ADR 的比例最高(50例,占47.62%),ADR的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皮肤损害为主。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2003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了解我省2003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因素,指导合理用药。方法 根据2003年1月~12月我省ADR监测中心收集的报告表,按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类别、ADR临床表现类型、给药途径、处理结果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1~50岁年龄组的病例报告数最少,占报告总数的2.0%(48例);抗微生物药占54.8%(1299例),中药制剂占12.7%(302例);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37.9%(899例);静脉给药引发的ADR约占72.1%(1709例)。结论 ADR发生因素较多,应审慎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特点,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年收集的1184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汇总分析。结果:1184例不良反应报告中女性多于男性;中老年患者比例较高;经静脉给药引发的ADR,占75.59%;以轻度不良反应为主,其中多数对原患疾病无明显影响(94.51%);抗感染药的报告比例最高;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见。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和ADR知识的宣传,加强药品规范使用的管理,完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相似文献   

5.
75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各种因素对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及其特点,以促进医院的合理用药,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收集2004年1月1日~2007年9月30日的我院门诊、住院患者ADR监测报告75例,对药物种类、抗茵药类别、涉及的系统/器官、给药途径及年龄等各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75例ADR中,老年患者较多,占18.67%(14例);静滴给药引发的ADR居多,占总例数的82.67%(62例);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45.33%(34例);临床表现以皮肤最为常见,占总例数的49.33%(37例)。结论:医务人员在临床药品使用中结合ADR发生的特点,注重合理用药,把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6.
我院2006年9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张秉尧  徐清华  单英杰 《中国药房》2008,19(20):1579-1580
目的:方法: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1日~12月31日收集的93例ADR报告,分别从报告人、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药品种类、给药途径、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3例ADR报告中,>60a的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占47.3%),涉及药品以抗感染药居多(占31.2%),静脉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重要给药途径(占69.9%),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5.5%)。结论: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我市2009年16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明洪  吕洪 《中国药房》2011,(2):176-178
目的:了解我市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市4家二级以上医院(其中三级医院2家、二级医院2家)2009年上报的164例ADR报告,分别从报告人、ADR的等级、患者性别及年龄、ADR的因果关系、给药途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ADR的主要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4例ADR报告中,涉及药物以抗感染药居多(占29.88%),≥60岁的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占42.68%),静脉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76.22%),ADR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4.15%)。结论:临床应强化抗感染药的合理使用,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8.
蒋勇  丁侣霞 《黑龙江医药》2012,25(3):456-457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工作存在的问题.方法:对我院2011年上报的236例ADR报告,分别按患者年龄与性别、报告人职业、引起ADR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236例ADR报告中,严重的和新的ADR 8例(3.39%),医师和护士上报仅53例(22.46%),门诊患者ADR发生201例(85.17%);抗微生物药引起的ADR最多,有164例(占69.50%);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消化系统反应等主观表现为主.结论:我院ADR报告存在部分问题,应完善医、药、护共同合作的ADR监测体系,提高医师和护士的上报比例;加强严重的、新的ADR监测,降低漏报率;以减少可以预见的ADR发生.  相似文献   

9.
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上报的231例ADR报告从年龄、性别、药物种类、临床表现、给药途径及涉及的器官或系统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1例ADR报告中.老年患者ADR的发生率较高;涉及药品87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发生率最高.共24种,73例次.占31.6%;静脉滴注给药引起的ADR占所有给药途径的87.88%;ADR主要涉及的系统和临床表现为皮肤症状及其附件损害和全身性损害。  相似文献   

10.
112例抗肿瘤药致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杜春双 《中国药房》2009,(8):617-618
目的:分析抗肿瘤药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与规律。方法:对2003~2007年国家知识基础设施(CNKI)收录的抗肿瘤药致ADR病例报告112例,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疾病、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2例ADR报告中,51~60a的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占31.3%),以铂类抗肿瘤药发生率最高(占36.6%),ADR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神经系统损害(占41.1%),其次为呼吸系统(占32.1%)以及皮肤及其附件(占28.6%)损害。结论:应加强医务人员对抗肿瘤药致ADR的上报意识,分析ADR的发生特点,确保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抗肿瘤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我院23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素华 《中国药房》2010,(30):2863-286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收集我院2008~2009年上报的235例ADR报告,分别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5例ADR报告中,60~79岁的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占27.66%;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90.21%;抗微生物药致ADR发生率最高,占52.77%;最常见的ADR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4.54%。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合理应用抗微生物药和静脉注射药,以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收集我市辖区内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集的200例ADR报告,对200例ADR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方法、药品种类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例ADR报告中,男性95人(47.5%),女性105人(52.5%).≥60岁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共70人,占ADR报告的35.0%.200例ADR患者中,静脉注射导致ADR的发生率最高,共130例,占65.0%.其次分别为口服22例(11.0%),肌内注射17例(8.5%),外用16例(8.0%),皮下注射15例(7.5%).200例ADR患者中,药品种类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抗菌药、中药制剂、心脑血管系统用药,其中抗菌药物导致ADR最多,共52例(23.5%);第二位是中药制剂,共47例(23.5%);第三位是心脑血管系统,共30例(15.0%).200例ADR累及七大器官/系统,排在第一位的是皮肤及其附件,共62例(31.0%),主要临床表现是皮疹、红肿、瘙痒、面目潮红、局部皮肤反应等;第二位是胃肠系统,共40例(20.0%),主要临床表现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部不适;第三位是全身性损害,共25例(12.5%),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寒战、疼痛、出汗、抽搐、过敏性休克等.结论 应高度重视ADR工作,完善ADR报告分析,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丁光选  赵美珍  宋会英  徐广华  薛斌 《中国药房》2007,18(20):1578-1579
目的:方法: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对我院2005年8月1日~2005年12月31日收集的236例ADR报告分别从药品种类、年龄分布、给药途径、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6例ADR报告中,涉及药物以抗感染药居多(占38.98%),≥60a的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占30.51%),静脉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重要给药途径(占70.76%),ADR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36.86%)。结论: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我院2008年11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丽 《中国药房》2010,(10):926-927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08年收集到的113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剂型、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静脉给药最易引发ADR(59.29%);抗感染药的ADR发生率居首位(46.90%),其次为中药剂制(23.01%)等;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37.17%)。结论:临床应加强和重视ADR监测工作,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荆莉  朱庆贵 《安徽医药》2021,25(1):209-212
目的 分析内分泌科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内分泌科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报的(除外低血糖反应)96例药品不良反应(ADR)病例,分析ADR发生的性别分布、年龄分布、药品种类、药品剂型、给药途径、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累计系统及临床表现.结果 96例ADR报告中,病人男女比例相当,60岁及以上病人ADR发生率高(60.42%);发生ADR药品种类前三位依次为降糖药(45.83%)、抗菌药物(16.67%)、造影剂(9.38%);ADR的药占比排名前三位的药物分别是二甲双胍(23.96%)、利拉鲁肽(8.33%)、莫西沙星(8.33%);发生ADR的药品剂型主要为注射剂(55.21%)、片剂(39.58%),给药途径主要为口服(44.79%)、静脉滴注(29.17%)及皮下注射(16.67%);发生ADR的严重程度分级主要为一般反应(93.75%),主要累及系统为消化系统(39.58%)、皮肤及其附件(36.46%),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及皮肤瘙痒.结论 内分泌科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是老年人发生较多,降糖药及抗菌药物导致的ADR例数最多,ADR较常累计消化系统、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积极开展药学服务,能促进内分泌科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综合分析评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03年药品不良反应(ADR)呈报的基本情况和填写质量。方法:将ADR报告表填写项目录入MicrosoftExcelXP电子表格,根据统计药品ADR发生的患者性别、年龄,及药品类别、ADR表现的分布情况等,分析评价ADR填写质量。结果:229份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有13大类共131个品种,其中ADR发生率较高的分别是抗微生物药、抗肿瘤和免疫调节药。皮肤及附件损害占50%以上,神经及消化系统反应次之。229份报告表中51.97%数据基本完整,27.07%缺少必需数据。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力度,增强ADR呈报意识,提高ADR报告表的填写质量。  相似文献   

17.
我院10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婷婷  田硕  左艳敏  郭婧 《药学实践杂志》2011,29(5):394-395,397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收集的107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剂型、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 107例报告中,涉及药品69种;以抗感染药居多,占48.62%;静脉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重要给药途径,占81.31%;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5.53%。结论临床应进行必要的用药干预和指导,加强ADR监测,以减少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2006年某市26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各医院及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情况,探讨发生ADR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流行病学方描述法,分别对269例ADR患者的性别、年龄、单位分布、住院与门诊、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69例ADR中,男女比为1.24:1,男性多于女性;20~29岁发生ADR(25.65%)多于其他年龄段;医院上报ADR265例(98.52%);住院者207例(76.95%);静脉给药者241例,占总例数的87.01%;抗微生物药139例(44.27%);中药制剂83例(26.43%);ADR的临床表现,以全身反应为多(44.98%);皮肤及附件损害次之(36.80%)。结论:应加强ADR监测报告,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我院17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2009年上半年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汇总统计上半年上报的177例ADR,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临床表现、药品种类、严重的ADR及ADR前10位药品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7例ADR报告中,高年龄段(>60岁)发生率高;男女ADR发生率相当;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占94.35%);涉及的药品共有87种,其中抗感染药物35种(占40.23%),共82例(占46.33%),位居首位;ADR类型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5.76%);新的、严重的ADR 45例(占25.42%);ADR排序第1位的是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结论:医疗机构必须重视药品不良反应,深入开展ADR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2008~2010年收集的206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6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有13大类,男性多于女性(1.48∶1),老年患者(≥60岁)偏多(占30.58%);其中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居首位(占55.34%);静脉滴注是引起ADR的主要途径(占95.63%);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比例最高(占56.80%).结论 临床应重视合理用药监测,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