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浆,晶体和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柱前衍生RP-IIPLC法测定大鼠血浆、晶体及房水中的牛磺酸及氨基酸含量的方法。采用美国Waters公司NOVA-pakC18色谱柱,梯度洗脱,荧光检测,激发波长Ex338nm,发射波长Em425nm,牛磺酸及氨基酸的线性范围2μmol/L ̄24μmol/L,相关系数r=0.9956 ̄0.9997,回收率为92.41% ̄95.89%。  相似文献   

2.
以实验性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血,房水,晶体中牛磺酸含量的变化研究了牛磺酸与白内障发病的关系,结果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血中牛磺酸含量在发病晚期明显上降,实验组较正常组减少68.17%,房水中牛磺酸含量第5,8,14天分别下降41.02%,48.30%,54.80%,晶体牛碘酸含量第5,8,14天分别下76.91%,74.84%,85.13%,作者认为半乳糖性白内障的发病与机体血,房水,晶体中牛磺酸含量的  相似文献   

3.
牛磺酸防止白内障形成的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牛磺酸对晶体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正常兔晶体分为正常条件培养组,Feton模型组(氧化损伤组),氧化损伤同时给0.5%和1%牛磺酸保护组体外培养24h后,检测各组晶体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可溶性蛋白含量,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及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蛋白含量以及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和对照组比较,Feton模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体外补充失磺酸保护晶体免受氧化损伤,防止白内障形成的作用。方法:将正常免晶体分为正常条件培养组(对照组),Feton模型组(氧化损伤组),氧化损伤同时给0.5%和1%牛磺酸保护组,体外培养24h后,观察各组晶体的混浊情况,光镜和透射电镜下的晶体组织学变化。结果:对照组晶体雾样混浊率为8%,无白内障形成;Feton模型组白内障发生率100%;0.5%牛磺酸组雾样混浊率67%,无白内障形成;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表明,正常对照组大鼠晶状体中牛磺酸的含量随着鼠龄而增长,至成年期则渐趋稳定。半乳糖组形成白内碍的大鼠晶状体中,牛黄酸的含量比对照组明显下降,特别在形成白内障的早期,其晶体内牛磺酸的含量仅为对照组的7.4%。半乳糖喂养后更换正常饲料,两周后,牛磺源又恢复正常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6.
观察了亚硒酸钠诱发的大鼠白内障晶状体及血清中18种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变化。发现在诱发后的第3、7及14 d。晶状体的氨基酸含量与同龄对照组相比,大部分呈现略高→明显升高→明显下降的变化趋势,少部分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血清中各种氨基酸的变化幅度较小。这提示在白内障形成过程中伴有膜通透性改变,晶体蛋白水解及氨基酸代谢紊乱的发生。同时也说明致白内障因素首先影响晶状体细胞膜的功能,继而导致白内障形成过程中的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7.
利用链脲菌佐素诱发SD大鼠糖尿病模型,动态观察其糖性白内障形成过程中不同时期晶体上皮细胞形态学改变,检测糖尿病30天时晶体上皮细胞Na-K-ATP酶活性。结果表明:在大鼠糖性白内障形成中,最早发生改变的是晶体上皮细胞,表现为细胞肿胀,细胞内外出现空泡及内质网池扩张等,白内障出现在晶体上皮细胞改变之后;醛糖还原酶抑制剂AL1576可防止上述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牛磺酸和支链氨基酸混合物(T&B)对四氯化碳(CCl4)致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组织胶原代谢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T&B不同剂量(0.5、1.0、2.0 g/kg体质量)组.用体积分数0.6的CCl4橄榄油溶液3 mL/kg体质量背部皮下注射,每周2次,共12周,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6周后,T&B组分别灌胃给予T&B 0.5、1.0、2.0 g/kg体质量,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日1次,共6周.测定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清蛋白(Abl)含量;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羟脯氨酸(Hyp)含量,并观察大鼠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活性升高,Hyp、HA、LN含量升高,Abl含量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F=3.505~35.719,q=5.010~20.531,P〈0.01).与模型组比较,T&B 1.0、2.0 g/kg体质量组大鼠血清ALT、AST活性降低,Hyp、HA、LN的含量降低,Abl含量增加,差异有显著性(q=2.875~7.111,P〈0.05、0.01);肝组织学检查显示细胞外基质(ECM)沉积减少,肝纤维化程度减轻.结论 T&B能够通过保护肝细胞功能,调节胶原代谢,维持ECM代谢平衡,抑制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①目的 探讨牛磺酸和支链氨基酸 (T&B)对大鼠肝脏纤维化模型肝脏形态的影响。②方法 用体积分数 0 .6的CCl4橄榄油溶液 3mL/kg体质量背部皮下注射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并饲一定比例混合的T&B复合物。实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甘利欣 (DGI)组和T&B(0 .5、1 .0、2 .0g/kg体质量 )组。 1 2周后观察大鼠肝组织的病理变化 ,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及图像分析技术检测Ⅰ、Ⅲ型胶原在肝组织中的分布及含量。③结果 模型组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H =33.6 39,q =7.4 2 4 ,P <0 .0 1 )。应用T&B 1 .0、2 .0 g/kg体质量 6周后 ,Ⅰ、Ⅲ型胶原含量均明显下降 ,与模型组相比亦有显著差异 (Ⅰ型 :F =1 6 .4 35 ,q =8.739、8.378,P <0 .0 1 ;Ⅲ型 :F =1 0 .6 6 9,q =7.0 88、7.792 ,P <0 .0 1 )。 ④结论 T&B能够影响肝组织中Ⅰ、Ⅲ型胶原等细胞外基质的沉积 ,抑制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及研究白内障患者泪液、晶体及房水氧化应激状态指标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9月于本院进行诊治的84例白内障患者为观察组,并以同时期短时间内就诊的84例眼外伤患者为对照组,将两组的泪液、晶体及房水氧化应激状态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同时比较观察组中初发期、膨胀期、成熟期及过熟期患者的泪液、晶体及房水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泪液、晶体及房水氧化应激状态相关指标表达均差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中初发期、膨胀期、成熟期及过熟期患者的泪液、晶体及房水相关指标表达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均<0.05,各比较方面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白内障患者泪液、晶体及房水氧化应激状态指标表达存在明显差异,且受白内障分期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作者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柱前OPA衍化法[1],对12例正常人血浆及12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血浆与房水的游离氨基酸进行定量分析,血浆和房水均能检出24种游离氨基酸。并把老年性白内障血浆和房水的各种游离氨基酸进行比较,发现老年性白内障的血浆和房水中,有19种游离氨基酸的浓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房水中有12种游离氨基酸浓度较血浆浓度显著下降,且大多数为亲水性氨基酸,有7种游离氨基酸浓度较血浆浓度显著增高。且大多数为疏水性氨基酸。讨论了这些游离氨基酸浓度的变化与营养、血-房水屏障以及蛋白质结构的关系。探讨老年性白内障形成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2.
作者用傅里叶脉冲核磁共振谱仪对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形成过程和大鼠正常晶状体进行了测定,并对其所得谱线加以比较。发现:在δ=3.20ppm处,糖尿病大鼠的峰值有明显变化;在δ=3.73ppm处,随病变发展,其峰值不断增大。表明随山梨醇浓度升高,晶状体内含水量不断增加。此结果与其他学者用生化方法所得结论一致,但它精度高、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儿童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房水中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探讨术后早期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规律以及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患儿的房水样本31眼进行定量分析。其中术前取房水样本31眼,术后1周取房水样本10眼,术后1个月取房水样本13眼,术后2个月取房水样本8眼。房水样本应用流式细胞术微球阵列法(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检测IL-1β、IL-2、IL-4、IL-5、IL-6、IL-10、TNF-α、IFN-γ 8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术后1周患儿房水中IL-4(151.26±20.77fg/ml)、IL-6(153089.74±76980.97fg/ml)的表达量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患儿房水中IL-2(344.89±84.81fg/ml)、IL-4(149.89±37.14fg/ml)、IL-6[200000.00(129045.55)fg/ml]、TNF-α(274.32±57.40fg/ml)的表达量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患儿房水中IL-2(347.68±105.65fg/ml)、IL-4(153.92±29.69fg/ml)、IL-5(135.46±34.90fg/ml)、IL-6(123661.66±87444.85fg/ml)、IL-10(176.79±25.35fg/ml)、TNF-α(314.30±41.46fg/ml)的表达量仍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β、IFN-γ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患者手术前后房水中细胞因子的表达量可发生明显变化,术后房水细胞因子的表达升高可能与患儿手术后炎性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和疾病的预后有关。IL-4、TNF-α可能是对术后炎性反应变化较敏感的细胞因子;IL-6可能是术后炎性反应强度的预测因子。儿童内眼手术后应用抗炎药物的时间应适当延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别测定全身和局部应用氧氟沙星后不同时间房水和玻璃体中药物浓度,比较这两种用药方法眼部穿透性 的差异。方法:48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均分为12组,其中5组每只白兔静脉注射氧氟沙星葡萄糖注射液10mg/kg,另5组每只白 兔滴泰利必妥眼液5分钟1次,共5次,剩余2组为空白对照。两种用药方法均在用药后15,30,45,60,120分钟取房水和 玻璃体。采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结果:各时间点的房水氧氟沙星浓度明显高于玻璃体,其中局部用药后玻璃体氧氟 沙星含量无,全身用药玻璃体中可测得氧氟沙星。结论:全身用药局部用药方式的氧氟沙星的前房穿透性好,全身用药氧氟沙星 可穿透血视网膜屏障,这表明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眼内炎全身应用氧氟沙星可为首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白内障患者房水中梅毒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的检测,探讨梅毒是否通过房水传播。方法:对2003年以来准备接受白内障手术的1 673例患者进行常规的传染四项检查,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HCV抗体)、梅毒抗体(TP抗体)、艾滋病抗体(HIV抗体)四项指标,并统计梅毒发生的阳性率;应用特异性抗体试验—金免疫层析试验(GICA)和非特异性抗体试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检测梅毒患者血清及房水中的抗体。结果:1 673例白内障手术患者有21例患者血液中初筛出梅毒抗体,阳性率1.26%;21例梅毒抗体阳性患者血清中GICA阳性检出率为95.24%(20/21),房水中为33.33%(7/2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患者血清中TRUST阳性检出率为52.38%(11/21),房水中为9.52%(2/2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年来,梅毒感染阳性率相对稳定,并且梅毒可能不通过房水传播。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diabetic cataract,DC)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s)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1,AQP1)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60mg/kg体重一次性尾静脉注射制作大鼠糖尿病模型,分别在造模后不同时间点摘取模型组及对照组大鼠的眼球,制作石蜡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晶状体囊膜下上皮细胞AQP1进行检测。结果透明晶状体和DC各期晶状体囊膜下上皮细胞膜均有AQP1阳性表达。图像分析显示:在造模2周糖尿病大鼠晶状体尚透明,LECs的AQP1平均吸光度(A)值即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DC各期LECs的AQP1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随着白内障的发展,A值逐渐下降。除DCⅡ期与Ⅲ期之间A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外,其余DC各期之间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LECs胞膜AQP1表达量减少先于DC的发生,DC早期AQP1的表达量显著下降,AQP1表达改变可能在DC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冷冻干燥法处理样品后,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技术对50日龄大鼠3种不同类型实验白内障晶体中自由基信号及强度进行了检测,发现:正常晶体内含2个自由基峰,其中1个峰属于超氧自由基类,另1峰性质未定;仔1代和仔2代先天性白内障晶体中,超氧自由基峰明显低平,另1峰强度也低于正常组,而在硒性和半乳糖性白内障晶体内,超氧自由基峰消失,另1峰强度明显低于正常组,这些结果与已有报道有所不同,其中对先天性白内障晶体的检测在国内外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18.
儿童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40例46只眼.术后视力明显提高,术后1月视力超过0.5者有30只眼(65.2的),术后3月36只眼(78.3%)。主要并发症是后囊膜混浊,术后3月出现5只眼(10.9%),术后6月出现14只眼(30.4%)。结果表明后囊膜混浊是影响视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儿童先天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观察,探讨儿童人工晶体植入的最佳时机,屈光度选择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75例(96)眼全部施行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无晶体眼为3眼;年龄最小2岁,最大14岁,平均7.6岁;随访4个月~3年。结果1)术后矫正视力满意,≥0.5共38眼,占39.6%;0.1~0.4共36眼,占37.5%;<0.1共8眼,占8.3%;视力检查不合作14眼,占14.6%。2)术后葡萄膜炎及晶体后囊膜增殖较成人严重。结论先天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是防治儿童弱视,恢复双眼单视功能的最佳方法。儿童先天性白内障应尽早手术,术后及时处理并发症并进行弱视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