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盐酸氯普鲁卡因和利多卡因用于低位硬膜外麻醉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照研究,观察盐酸氯普鲁卡因在低位硬膜外阻滞时的时效,与利多卡因的感觉及运动阻滞效应进行比较.方法:40例患者于L2~3椎间隙行硬膜外阻滞并向上置管4 cm,仰卧位后随机注入3%氯普鲁卡因450 mg或2%利多卡因300 mg,记录麻醉前,麻醉后5、10、15、20、30 min的血压、心率和脉搏氧饱和度,观察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阻滞平面,痛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肌肉松弛程度.结果:450 mg氯普鲁卡因和300 mg利多卡因用于低位硬膜外后在10和15 min时,血压出现下降趋势,心率出现上升趋势,两者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前者痛觉恢复时间和运动恢复时间短于后者;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阻滞平面和肌肉松弛程度两者没有明显差异.结论:450mg氯普鲁卡因和300mg利多卡因均可用于低位硬膜外麻醉,氯普鲁卡因更适合用于短时间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腹部手术中行利多卡因联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4月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接收的腹部手术患者(ASAⅠ~Ⅱ级)68例为本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编号将其划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其中实验组行5 ml、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5 ml、2%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对照组行5 m1、0.75%布比卡因+5 ml、2%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对比临床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运动最大阻滞时间[(16.23±4.11)min vs(13.62±3.71)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152.03±11.20)s vs(136.02±10.57)s]较对照组晚,运动恢复时间[(2.41±0.46)h vs(3.20±0.51)h]较对照组早,Bromege评分[(3.00±0.39)分vs(3.92±0.31)分]、肠鸣音恢复时间[(25.31±2.31)h vs(33.64±3.20)h]、首次肛门排气时间[(14.07±2.48)h vs(20.10±1.98)h]、平均导尿时间[(42.20±3.30)h vs(66.62±4.53)h]及首次排尿时间[(12.10±3.23)h vs(16.20±4.00)h]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手术中行利多卡因联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疗效确切,运动感觉阻滞分离明显,安全指数高,值得临床积极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穿刺间隙腰硬联合麻醉对剖宫产产妇血液动力学、牵拉反应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在亳州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经L2~3间隙进行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经L3~4间隙穿刺进行腰硬联合麻醉,比较2组产妇麻醉效果、麻醉起效时间、感觉恢复时间、血液动力学指标、牵拉反应、胎儿娩出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产妇的麻醉总有效率(74.0%vs. 92.0%)及新生儿娩出后5 min Apgar评分[(9.61±0.29)分vs.(9.82±0.25)分]显著增加(P <0.05),产妇麻醉后感觉阻滞起效时间[(8.08±0.55) min vs.(3.52±0.26) 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9.17±0.57) min vs.(4.88±0.80) min]、感觉恢复时间[(18.67±2.27) min vs.(10.79±0.74)min]、心脏指数、加速度指数、左心做功、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及心排血量显著降低,胎儿娩出时间[(16.10±3.58) min vs.(11.13±1.60) min]明显较短,探查清理腹腔时产生的牵拉反应[(5.48±2.46)分vs.(1.96±1.28)分]较弱,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6.0%vs. 2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于L2~3间隙对剖宫产产妇实施腰硬联合麻醉,其麻醉效果较好,对产妇血液动力学、牵拉反应及对新生儿的影响等均优于L3~4间隙穿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儿的心率加速力(AC)、心率减速力(DC)、心率变异性(HRV)改变以及甲状腺激素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榆林市第一医院收治的86例甲亢患儿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的80例受检儿童为健康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的AC、DC、HRV以及HR指标,统计观察组患儿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儿的DC[(4. 09±1. 27) ms vs.(7. 11±1. 54) ms]、SDANN[(71. 03±22. 43) ms vs.(120. 31±38. 16) ms]、RMSSD[(19. 98±10. 13) ms vs.(47. 29±18. 44) ms]、SDNN[(70. 54±22. 21) ms vs.(121. 26±37. 19) ms]、LF[(244. 64±105. 53) ms~2vs.(792. 54±411. 38) ms~2]与HF[602(299,810) ms~2vs.(86. 98±18. 45) ms~2]均相比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AC[(-4. 32±1. 54) ms vs.(-7. 57±1. 63) ms]、HR[(117. 13±14. 54)分/min vs.(86. 98±18. 45)分/min]均相比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甲亢患儿血清FT3、FT4均与HR与AC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 596~0. 798),而与DC、SDANN、SDNN、RMSSD、HF、LF(r=-0. 768~-0. 582)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结论甲亢患儿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相比健康儿童存在明显的障碍,血清中甲状腺激素水平较高的患儿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氯普鲁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下腹部择期手术100例,随机分为氯普鲁卡因组(研究组)和利多卡因组(对照组),每组50例。麻醉开始后监测记录两组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运动阻滞时间、痛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和麻醉效果等指标及给药后不同时期心率、血压、呼吸、脉博、SPO2的变化。结果:研究组平均起效时间、痛觉消失、运动阻滞、运动恢复时间较对照组快(P<0.05)。研究组在痛觉恢复后运动随即恢复。两组麻醉效能无显著差异。两组生命体征变化研究组用药后10min血压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氯普鲁卡因可安全有效用于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腹部手术,较利多卡因有明显的起效快、痛觉消失、运动阻滞、运动恢复时间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氯胺酮、异丙酚以及利多卡因三种药物混合液用于小儿手术麻醉的效果。方法将120例需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氯胺酮麻醉,观察组采用氯胺酮、异丙酚以及利多卡因三种药物配制的混合液麻醉。结果两组患儿麻醉前和麻醉后10 min、20 min、30 min的呼吸频率(RR)、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_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6%,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4.1%,观察组患儿平均麻醉清醒时间(20.0±3.6)h,对照组患儿平均麻醉清醒时间(33.8±10.2)h,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种药物的混合液应用于小儿手术麻醉不良反应少,术后清醒快,麻醉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骶管阻滞复合小剂量氯胺酮-芬太尼麻醉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8例需要外科手术的小儿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两组患儿手术前生命体征( SBP、DBP、RR、HR、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结束后对照组患儿SBP、DBP、HR明显增高(P<0.05),两组患儿RR、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麻醉优良率为95.5%;对照组患儿麻醉优良率为81.8%(P<0.05);观察组患儿氯胺酮用量为(42.1±10.9)mg,清醒时间为(15.4±6.8)min,1例发生不良反应;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小儿手术采用骶管阻滞复合小剂量氯胺酮-芬太尼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老年上腹部手术患者实施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探讨临床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2007年1月至2011年10月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进行单纯全身麻醉,观察组进行硬膜外阻滞加全身麻醉。结果观察组血压异常发生率(8.33%)和心率异常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33.33%和36.67%)(P<0.05);调查中观察组恢复自主呼吸时间[(5.23±1.52)min]、拔除气管导管时间[(8.12±2.34)min]、完全清醒时间[(13.23±3.45)min]分别短于对照组的(8.93±2.65)min、(12.67±3.86)min、(16.67±4.32)min(P<0.05)。结论老年人上腹部手术中应用硬膜外阻滞加全身麻醉有利于改善肺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管理方便,是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宝丰县中医院收治的94例下肢骨折老年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实施硬膜外麻醉,观察组实施腰-硬联合麻醉。观察两组麻醉起效时间、循环功能及认知功能。结果对照组感觉阻滞[(19.69±3.67 min)]、运动起效时间[(22.58±4.12 min)]长于观察组[(14.25±3.72) min,(17.68±3.57) min],感觉阻滞持续时间[(217.64±11.85) min]、运动阻滞持续时间[(98.67±24.31) min]短于观察组[(275.64±13.54) min,(120.58±36.14)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两组心率、舒张压均高于术前,收缩压低于术前,且观察组变化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6 h、24 h、72 h简易精神状态检测量表(MMES)评分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硬膜外麻醉比较,腰-硬联合麻醉可有效缩短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患者术中机体循环功能的稳定,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氯普鲁卡因与利多卡因硬膜外阻滞用于剖宫产术的麻醉效果及副作用。方法:150例足月单胎孕妇,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用2%氯普鲁卡因(A组),3%氯普鲁卡因(B组)和2%利多卡因(C组)行硬膜外阻滞。观察病人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情况,腹肌松弛程度,血流动力学变化,局麻药毒副反应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B,C组均较A组快;腹肌松弛程度A,B组较C组优(P<0.01),术毕肌松恢复程度A组较B,C组快(P<0.01),镇痛评分三组无差异(P>0.05);三组病例心率均无明显变化;A组对血压的影响甚小,而B,C组对血压影响较大;牵拉方应A,B较轻,与C组比较有差异;新生儿Apgar评分三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氯普鲁卡因较利多卡因能提供更完善的肌松条件,快速的肌松恢复,较轻的牵拉反应,且不影响新生儿Apgar评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糖皮质激素对类风湿关节炎炎性因子改变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门诊及住院就诊的8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依据抽签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基于对照组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后炎性因子、RF、ESR、晨僵、关节肿胀数及关节压痛数、DA S评分及VA S评分变化、治疗有效率与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炎性因子TNF-α低于对照组[(31.23±8.74)vs.(36.46±9.12)pg/m L],IL-6低于对照组[(2.62±0.31)vs.(3.67±0.36)pg/L],CRP低于对照组[(15.26±1.03)vs.(17.38±1.10)mg/L],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RF低于对照组[(15.34±1.21)vs.(20.25±1.24)U/m L],ESR低于对照组[(24.36±1.57)vs.(28.95±1.60)mm/h],晨僵少于对照组[(16.73±1.28)vs.(18.97±1.34)],关节肿胀数低于对照组[(47.28±0.40)vs.(6.73±0.45)],关节压痛数低于对照组[(6.18±0.52)vs.(9.36±1.05)min],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DAS28低于对照组[(1.93±0.20)vs.(2.18±0.26)分],VA S低于对照组[(2.23±0.25)vs.(3.07±0.12)分],比较差异明显(P0.05);治疗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80.00%(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率25.00%高于对照组20.00%,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类风湿关节炎运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安全性高,可有效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身心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对胎膜早破产妇体温及产时发热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月15日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产房临产的足月(孕龄≥37周)、头胎、胎膜早破产妇130例,根据产妇是否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将产妇分为两组:硬膜外分娩镇痛组(n=57)和对照组(n=73)。收集并分析两组产妇的年龄、孕龄、合并症等一般情况;破膜时间、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程中使用催产素或地西泮等产科情况及硬膜外分娩镇痛组的镇痛时间;产妇进入产房时体温、产程中体温变化值、观察时长(进入产房至胎儿娩出时间)、是否发热(腋温≥37.5℃)、是否接受感染排查及使用抗生素、产前、产后第一天、产后第二天的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率;新生儿体重、身长、娩出即刻脐动脉血气分析、是否接受感染排查及使用抗生素等情况。结果除硬膜外分娩镇痛组产妇的孕周略大于对照组[(39.34±0.96)周vs.(38.83±1.41)周]外,两组产妇的年龄、合并症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产妇的破膜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使用安定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硬膜外分娩镇痛组第一产程明显延长[(505.32±200.15)min vs.(334.73±146.96)min],催产素使用率明显增高(91.2%vs.6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入产房时的体温、产前和产后第二天的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率、新生儿体重、身长、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胎儿娩出即刻脐动脉血气分析及新生儿抗生素使用率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相比,硬膜外分娩镇痛组产妇观察时长[(689.75±254.00)min vs.(392.07±227.95)min]、产程中体温增高的幅度[(0.49±0.46)℃vs.(0.24±0.30)℃]、发热率(17.5%vs.2.7%)、接受感染排查(12.3%vs.0%)与抗生素治疗的比率(70.2%vs.43.8%)、产后1 d的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4.47±2.96)×10~9/L vs.(13.09±2.76)×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83.4±3.7)%vs.(81.7±4.9)%]及新生儿接受感染排查比率(12.3%vs.0.0%)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发热产妇相比,发热产妇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比率增加(83.3%vs.39.8%)、观察时长延长[(680.00±218.36)min vs.(503.31±281.87)min]、接受感染排查(100.0%vs.50.8%)与抗生素治疗的比率(50.0%vs.0.8%)及新生儿接受感染排查的比率(50.0%vs.0.8%)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可引起胎膜早破产妇产程中体温增高的幅度增大、产时发热率增加,但该现象与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13.
氯普鲁卡因用于术后硬膜外镇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国产氯普鲁卡因用于术后硬膜外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30例低位横切口剖宫产、30例经腹子宫切除和45例下肢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产科A1(n=15)、A2(n=15),妇科A1(n=15)、A2(n=15),骨科A1(n=15)、A2(n=15)、A3(n=15)组.术后给予硬膜外持续镇痛.A1组为1%氯普鲁卡因,A2组为1.2%氯普鲁卡因,A3组为1.2%氯普鲁卡因 2μg/ml芬太尼.结果: ①产科、妇科术后镇痛效果较好,VAS平均低于20,1.2%氯普鲁卡因更令人满意.②骨科A1组镇痛效果较差,VAS在31.1±5.9~60.6±12.4之间,有9例诉求3%氯普鲁卡因5ml 吗啡1mg 硬膜外额外用药一次,4例诉求2次.A2组VAS维持在8.1±1.5~25.7±5.8之间,明显比A1组低(P<0.01).A3组VAS则比A2组又低,且无额外镇痛诉求.③硬膜外镇痛取代硬膜外麻醉后,Bromage运动阻滞评级均为0级.结论: 氯普鲁卡因硬膜外阻滞能有效地解除术后疼痛.不同的手术应选择不同的浓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骶管阻滞用于婴幼儿直肠前庭瘘手术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58例婴幼儿直肠前庭瘘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29)和对照组(n=29),分别于麻醉前10分钟、切皮时、手术30分钟、术毕记录其HR、RR、SpO2,并比较两组麻醉满意率及苏醒时间。结果观察组的HR、RR的变化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麻醉满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骶管阻滞用于婴幼儿直肠前庭瘘手术,麻醉效果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国产盐酸氯普鲁卡因用于剖宫产硬膜外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剖宫产手术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氯普鲁卡因组(观察组)和利多卡因组(对照组)各80例,均选择L23间隙行硬膜外麻醉,比较2组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最高阻滞平面及到达时间、痛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肌松效果,麻醉前、后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新生儿Apgar评分,术中麻黄碱用量、催产素用量和子宫收缩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痛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余观察指标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国产盐酸氯普鲁卡因用于剖宫产硬膜外麻醉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艾司氯胺酮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剖宫产产妇术后镇痛与血浆皮质醇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青岛市中医医院就诊的行剖宫产产妇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2例。两组均行硬膜外阻滞麻醉,对照组术中给予利多卡因进行麻醉,研究组术中给予艾司氯胺酮+利多卡因进行麻醉。比较两组感觉麻醉情况、围手术期指标、疼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血浆指标[皮质醇、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及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感觉麻醉Ⅰ、Ⅱ、Ⅲ、Ⅳ级占比分别为78.57%、19.05%、2.38%、0,优于对照组(57.14%、30.95%、11.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感觉阻滞用时为(4.13±1.05) min,短于对照组[(7.38±2.12) min],术后使用镇痛药物患者比率为23.81%,低于对照组(47.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48 h,研究组VAS评分分别为(2.48±0.61)、(2.52±0.66)、(1.7...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小儿哮喘合并呼吸道病毒感染采用沙丁胺醇、布地奈德辅助雾化吸入治疗疗效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承德市中心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105例哮喘合并呼吸道病毒感染患儿相关资料,依据患儿用药方案分为对照组以及联合组,分别51例和5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加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布地奈德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疗效、相关症状改善时间、治疗前后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呼气流速峰值(PEFR)以及用力肺活量(FVC)]、免疫功能情况和预后情况。结果 联合组患儿治疗后总有效率98. 1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84. 31%,(P 0. 05);联合组患儿哮鸣音消失、气促、喘憋、发热、咳嗽[(4. 46±0. 79)、(3. 04±1. 06)、(3. 42±0. 65)、(2. 84±0. 59)、(3. 41±0. 75) d]等症状改善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9. 13±1. 08)、(6. 22±1. 30)、(5. 29±0. 88)、(3. 46±0. 72)、(7. 52±0. 84) d](P 0. 05);两组患儿治疗后肺功能如FEV1、PEFR、FVC等指标显著改善(P 0. 05),治疗后联合组患儿FEV1、PEFR、FVC等肺功能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2. 26±0. 64) L vs.(3. 54±0. 79) L、(2. 34±0. 75) L/min vs.(3. 59±1. 07) L/min、(2. 25±0. 64) L vs.(3. 37±0. 65) L](P0. 05);两组患儿治疗后免疫蛋白如Ig A、Ig G以及Ig M,T淋巴细胞如CD4+、CD8+、CD4+/CD8+显著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联合组患儿上述免疫功能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1. 64±0. 48) g/L vs.(1. 08±0. 42) g/L、(1. 73±0. 65) g/L vs.(1. 32±0. 33) g/L、(13. 65±2. 17) g/L vs.(10. 57±2. 23) g/L、(46. 78±5. 22)%vs.(40. 69±5. 79)%、(1. 72±0. 48)vs.(1. 53±0. 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联合组患儿随访期间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以及哮喘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3. 41±0. 57) vs.(4. 52±0. 66)、(1. 18±0. 31) vs.(2. 06±0. 43)、(3. 57±1. 13) vs.(6. 16±1. 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小儿哮喘合并呼吸道病毒感染采用沙丁胺醇、布地奈德辅助雾化吸入可以通过改善患儿肺功能以及免疫功能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等比重氯普鲁卡因用于剖宫产腰麻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将150例行剖宫产的产妇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50例,分别向蛛网膜下腔注入1.25%的等比重氯普鲁卡因(由2.5%的氯普鲁卡因加等量的自身脑脊液配置而成)20、25、30mg。观察并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最高阻滞平面及时间、切口疼痛时间、麻醉效果,记录麻醉前和麻醉后1、3、5min、切皮时、胎儿娩出后的SBP、DBP、HR、SPO2。结果 3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最高阻滞平面低于B、C组(P<0.05),达到最高阻滞平面时间要慢于B、C组(P<0.05):麻醉后3、7min时,B、C组SBP、DBP下降程度大于A组,伴有HR的增快(P<0.05);麻醉后低血压、恶心、呕吐发生率B、C组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3种剂量的等比重氯普鲁卡因用于剖宫产腰麻均可产生满意的麻醉效果,但20mg组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最小,临床应用最为合适。  相似文献   

19.
李民  王新凤 《临床医学》2020,40(4):66-67
目的分析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分娩的92例健康足月临产产妇,根据其是否进行镇痛处理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不进行无痛分娩;观察组46例,应用无痛分娩技术,使用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比较两组产妇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体质量、新生儿Apgar评分(出生后1 min)、产后出血量等指标。结果两组产妇的潜伏期、第三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产妇活跃期[(155. 82±32. 23) min]、第二产程时间[(57. 39±17. 56) min]较对照组[(117. 62±34. 21) min,(41. 20±12. 50) min,P 0. 05]延长;观察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新生儿的体质量、Apgar评分以及产妇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应用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进行分娩镇痛会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产程,但对产妇、新生儿均无明显不良影响,且能够降低剖宫产率,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低温小剂量利多卡因行臂丛阻滞用于老年人肩关节复位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年龄60~82岁,ASA Ⅰ~Ⅲ级肩关节脱位老年患者90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手法复位术.将患者分为3组各30例,低温小剂量组(DX组)用(4±1)℃1.0%利多卡因10 mL,常温常用剂量组(CC组)用(24±1)℃ 1.0%利多卡因20 mL,常温小剂量组(CX组)用(24±1)℃1.0%利多卡因10 mL.连续监测ECG、HR、BP、SpO2,观察麻醉起效时间、阻滞满意度、不良反应.结果:DX组与CC组起效时间短,阻滞效果优于CX组,DX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CC组.结论:低温小剂量利多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老年人肩关节复住效果确切,且更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