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皮部分脾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克服常规疗法的不足之处,开展了B超引导下经皮部分脾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结果表明这一疗法不仅可以升高患者三系细胞及血红蛋白,且副作用小,痛苦少,目前总结例数不多,对注射药物的用量,浓度等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刘新群  李相芬 《临床荟萃》2004,19(12):700-701
脾功能亢进(脾亢)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患者可因脾亢导致血小板、红细胞和白细胞减少而引起出血倾向、严重贫血、抵抗力下降及重症感染,危及生命。目前有手术脾切除、部分脾动脉栓塞术、超声引导脾内注射硬化剂等治疗方法。我们对36例患者进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经临床观察,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功能正常的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CNHF)抗病毒治疗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和对照的方法研究了自2002年11月以来连续收治的9例CHCNHF患者,男4例,女5例;年龄34 ~79(53.7)岁;治疗前HCV RNA基线水平在4.3×104 ~ 105拷贝/ml.同期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CHC)23例为对照组,男11例,女12例;年龄28 ~58(37.6)岁;治疗前HCV RNA基线水平为6.1 ×103 ~105拷贝/ml.两组均应用普通干扰素α-2b 300万U,肌内注射,隔日1次;利巴韦林900 mg/d,分三次口服.如治疗4周达快速病毒学应答(RVR)则疗程为36周,如未达RVR,则为48周.CHCNHF组于治疗开始联用胸腺肽因子α1(Tα1)1.6mg,近淋巴结皮下注射,2次/周,疗程≥12周.治疗结束后定期随访.[结果]所有CHCNHF及21例CHC患者按要求完成了治疗.两组受试者WBC等下降需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者CHCNHF组3例(33.3%)、对照组8例(38.1%),无统计学差异(P>0.05).获RVR者CHCNHF组8例(88.9%),对照组18例(85.7%)(P>0.05):余4例于治疗8周HCVRNA降至不可测.应用Tα1 24周(6例)和12周(3例)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 05).获得RVR CHCNHF组>60岁者100%(4/4),<60岁者为80% (4/5)(P>0.05);对照组<40岁者12例,>40岁者9例,达RVR者分别为83.3%和88.9%(P>0.05).至疗程结束后6个月,两组获SVR分别为88.9%(8/9)和90.5% (19/21).平均随访49.5(27 ~87)个月,所有获SVR的27例肝功能、HCVRNA复查仍维持正常.[结论]干扰素α和利巴韦林佐以Tαl治疗CHCNHF可收到与CHC患者同样的效果,初步为CHCNHF抗病毒治疗提供一可行而效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长期疗效。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选择66例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经股动脉穿刺,将导管选择性进入脾动脉,经导管注入明胶海绵或聚乙烯醇颗粒,阻断部分脾动脉。在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年、2年及3年随诊观察外周血常规、脾脏厚度及脾静脉宽度的变化。结果PSE术后1周、1个月、6个月时,外周血常规中白细胞与血小板数目较术前明显增多,脾脏厚度与脾静脉内径较术前明显变小(P〈0.05);术后1年、2年及3年,外周血常规中白细胞与血小板数目已接近术前水平,脾脏厚度与脾静脉内径大小亦接近术前水平(P〉0.05)。结论PSE在短期内能减少脾脏血流、降低门静脉压力、改善外周血常规,但其长期疗效并不乐观。  相似文献   

5.
脾功能亢进是以脾肿大、外周血细胞减少、感染、出血倾向以及骨髓造血功能代偿性增强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导致脾功能亢进的原因较多,其中肝硬化可导致脾功能亢进的发生[1]。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脾切除术,可有效改善患者脾肿大、外周血细胞减少以及骨髓造血功能代偿性增强等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6.
曾运卿 《临床医学》2007,27(11):62-63
目的 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PSE)术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采用Seldinger方法,对56例肝炎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者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并注意栓塞面积,观察其脾脏缩小、血象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56例中脾脏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最大可达8 cm;栓塞术后1周、4周复查血象中WBC、RBC、PLT均较栓塞前有明显升高(P《0.01);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疼痛、发热、胸水、腹胀、便秘等.结论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是一种安全程度高、疗效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简称脾亢)较为常见,内科药物治疗效果甚微,外科脾脏切除术虽然能改善外周白细胞与血小板计数,但脾功能亢进所造成的全血细胞高度减少以及原发病所产生的低蛋白血症和腹水,使脾切除术难以进行,同时由于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对于基础疾病为肝硬化的患者后果更为不利。因此,国内外学者都在积极寻找更为合理有效的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评价聚乙二醇(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5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使用PEG干扰素α-2a(40ku),180μg,肌注,每周1次,联合利巴韦林900~1200mg/d,口服,疗程均为48周。分别于治疗中12周、24周、48周及治疗结束后24周评价疗效,并观察药物副反应。结果:在治疗12周时有13/15例出现血清ALT正常,血清HCV-RNA阴性(<80拷贝/mL),早期应答率为86.6%;在治疗结束时有13/15例患者血清ALT正常,血清HCV-RNA阴性(<80拷贝/mL),完全应答率为86.6%;在治疗结束后24周有3/13例患者出现ALT升高,血清HCV-RNA阳转,持续应答率为76.9%,复发率为23.1%;副反应主要为不同程度的血WBC、血红蛋白下降及低热、肌肉酸痛,大多不影响治疗。结论: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副反应较轻,患者可以耐受,值得临床进一步使用。  相似文献   

9.
张连琴 《临床医学》2002,22(5):31-32
我院于1998年5月至2000年5月采用明胶海锦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亢)患者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现将我院2000-01~2004—07脾部分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大、脾功能亢进32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7例PES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PSE术后血像较术前提高(P<0.05)。结论:PSE治疗可改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外周血象,但对有肝功能损害的患者应慎行。  相似文献   

12.
部分脾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部分脾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护理.方法 对68例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用明胶海绵颗粒进行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前、术后给予精心护理.结果 手术后白细胞、血小板计数逐渐提升到正常水平,门静脉内径、脾脏有意义缩小,症状缓解.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部分脾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方法安全、疗效肯定,术前做好充分准备、重视健康教育及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可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康建荣  张红征  郭峰坤 《临床荟萃》2004,19(22):1291-1292
2001~2003年,我院对42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亢)患者实施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脾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仅使脾脏缩小,脾亢得以纠正,而且保留了部分脾脏功能来维持机体免疫平衡。既预防和纠正了脾亢的并发症,又避免了手术切脾后的“无脾状态”引起的免疫功能下降而感染率增高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科于2000年3月至2003年12月采用明胶海绵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30例肝硬化脾亢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32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观察术前术后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及脾脏大小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后白细胞、血小板计数上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脾动脉栓塞面积30%~70%.32例均有不同程度发熟,体温38.0~39.5℃,持续1~4周,对症处理后缓解,出现恶心25例、呕吐10例、食欲减退7例、左下腹不适30例、左下肺炎1例、左侧胸痛1例、少量胸腔积液1例.1例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患者术后28d后死于肝功能衰竭.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门静脉高压症是由多种病因综合引起的常见疾病,在我国,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占居首位。PHT一直是临床治疗中的难点。传统外科治疗采用脾脏切除术.但其造成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率较高,临床实施脾动脉栓塞术(partical spleen artery embolotherapy,PSE)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采用PSE治疗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脾功能亢进是肝硬化的重要并发症,严重危害患者健康。传统的手术脾切除治疗因创伤大、术后存在免疫功能低下、暴发性感染机会增加等危险,近年来已逐渐被介入部分性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cembolization PSE)替代。PSE由于其微创,并发症少,同时保留脾脏的免疫功能而广泛应用于临床。我院自2003年以来对23例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了部分脾栓塞术,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脾动脉栓塞技术被广泛运用于临床治疗脾功能亢进[1 ,2 ] 。作者采用部分性脾功能栓塞术 (PSE)治疗 6例肝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患者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肝炎肝硬化失代偿合并脾功能亢进的住院患者 6例 ,诊断 (分型、分期 )按 1 995年第 5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男 4例 ,女 2例 ,年龄 1 9~ 45岁 ,病程 1~ 1 5年。根据Child Pugh改良分级法B级 3例 ,C级 3例。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 (如牙龈出血、皮下出血点、月经量增多等 ) ,术前白细胞平均值2 1× 1 0 9/L ,血小板平均值 35 5× 1 0 9/L…  相似文献   

19.
王善昌 《中国综合临床》2014,(10):1041-1043
目的 比较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NF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6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1例,均口服利巴韦林片,对照组肌肉注射重组人干扰素(INF) α-2a注射液,前4周每日1次,以后隔日1次;治疗组皮下注射PEG-INFα-2a注射液,1周1次.48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早期病毒应答(EVR)率、治疗结束时病毒应答(ETVR)率、治疗结束后48周时的持续病毒应答(SVR)率及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HCV-RNA载量,行腹部B超检查,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2周时治疗组和对照组EVR率分别为74.2%和48.4%(x2=4.3509,P=0.037),治疗结束时ETVR率分别为87.1%和64.5% (x2 =4.3092,P=0.038),治疗结束后48时周时SVR率分别为77.4%和51.6%(x2=4.5091,P=0.03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1.1±19.2)U/L与(68.9±20.1)U/L,t=2.848,P<0.05]、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56.7±27.9) U/L与(83.2±33.5) U/L,t =2.401,P<0.05)]、总胆红素[(23.0±6.2) μmol/L与(32.1±7.3)mol/L,t=2.733,P<0.05)]、HCV-RNA载量[(3.2±0.8)×103 copies/ml与(4.3±1.1)×103 copies/ml,t=2.007,P<0.05]及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177.5±28.9) mg/L与(203.6±31.6) mg/L,t=2.176,P<0.05]、层黏连蛋白[(102.3±24.4)mg/L与(126.4±19.6) mg/L,t=1.878,P<0.05]、Ⅲ型前胶原[(42.3±13.6) mg/L与(66.2±14.9)mg/L,t=2.636,P<0.05]、Ⅳ型胶原[(106.2±29.7) mg/L与(157.7±38.5) mg/L,t=3.533,P<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B超检查所示门静脉内径[(1.29±0.17)cm与(1.48±0.20) cm,t=1.935,P<0.05]和脾脏厚度[(4.11±0.48)cm与(4.78±0.73) cm,t=2.079,P<0.05]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流感样症状、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和/或血小板下降、脱发等,均未影?  相似文献   

20.
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内科药物治疗效果甚微,外科脾脏切除术虽然能改善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但脾功能亢进所造成的全血细胞高度减少以及原发病所产生的低蛋白血症、腹水等情况使脾切除术难以进行。脾动脉栓塞术是通过经导管部分栓塞脾动脉末梢分枝后,使脾实质血供被切断或减少,继而发生脾实质梗死和机化,削弱了脾脏巨噬细胞吞噬血细胞作用,使脾功能亢进得以改善,而部分没有栓塞的脾脏则保留了脾脏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