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0名肺癌患者和20名正常对照者外周血血清中PDGF-BB的水平,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受试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PDGF-B链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肺癌患者和正常对照者血清PDGF-BB水平分别为(389.64±36.42)、(28.36±8.35)pg/ml,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DGF-B链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9287±0.0942)、(0.2275±0.0384)灰度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1)。结论检测血清PDGF-BB及PBMCs中PDGF-B链mRNA表达水平可能对肺癌诊断具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及其受体与肿瘤的发生、新生血管的生成、控制肿瘤组织间隙压以及细胞凋亡机制等密切相关。新近研究发现,通过靶向抑制PDGF及其受体能够抑制胃癌的新血管生成和增强细胞毒性化疗药物的疗效。现综述PDGF及其受体在胃癌分子靶向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凋亡抑制基因Livin 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Liv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胃癌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Livin mRNA在79例胃癌及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分析Livin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Livin mRNA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Livin mRNA表达肿瘤大小、生长方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显著性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Livin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为胃癌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也可成为观察疗效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4.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剑虹  邢新  黄勇  韩妲丽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8):98-100,i0002
目的:观察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和β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并与正常皮肤比较。 方法:实验于2005-04/10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切取12例瘢痕疙瘩和6例正常皮肤标本,先经原代培养为成纤维细胞,取3~6代细胞分别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β的蛋白和mRNA表达。 结果:①免疫细胞化学结果:与正常皮肤相比,瘢痕疙瘩中的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β的染色都增强,但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的染色增强尤其明显;图像分析定量统计显示瘢痕疙瘩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的染色阳性指数显著高于正常皮肤(2.76&;#177;0.52,0.74&;#177;0.17,P〈0.01),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β的染色阳性指数与正常皮肤比较差异不显著(0.95&;#177;0.202,0.76&;#177;0.17,P=0.07)。②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结果: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的每百万看家基因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皮肤(21.73&;#177;6.51,14.41&;#177;3.37,P=0.02),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β的每百万看家基因含量与正常皮肤比较差异不显著(P=0.06)。 结论:在瘢痕疙瘩形成过程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的蛋白和mRNA表达都显著升高,可能是其病因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DGF—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和正常的甲状腺组织中PDGF—A的表达差异。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组(HSCORE中位数=1.92,SEM=0.46)与正常甲状腺组(HSCORE中位数0.38,SEM=0.05)PDGF—A链的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PDGF-A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组中较正常甲状腺组明显过度表达。甲状腺乳头状癌组阳性率68.6%,而正常甲状腺组阳性率仅为17.1%。结论PDGF-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病和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PDGF很有希望成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一个潜在辅助诊断因子及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6.
袁捷  刘顺英 《临床荟萃》2004,19(18):1061-1062
血管形成(angiogenesis)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重要条件。Hanahan等提出的“血管形成的开关假设”认为,肿瘤血管形成过程受到开关的调节,当血管形成因子的浓度上升或抑制因子浓度下降,血管形成开关处于开放状态,新生血管大量形成,肿瘤则持续生长。肿瘤组织诱导的血管形成是一复杂的多因素调节的过程,自Folkman于1973年提出肿瘤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T-1、FLK-1mRNA在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ER)对44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PHG动态变化过程中病变部位的VEGF、FLT-1及FLK-1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轻度胃病组VEGF、FLT-1、FLK-1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2.28±0.33)、(0.59±0.17)和(0.56±0.14),与无胃病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重度胃病组VEGF、FLT-1、FLK-1mRNA分别为(3.48±1.02)、(0.68±0.20)和(0.71±0.18),与轻度胃病组、无胃病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结论 VEGF及其受体FLT-1、FLK-1过度表达是胃病胃黏膜损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人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PDGF-A)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 受体-α(PDGFR-α)和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蛋白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探讨 PDGF-A 及 PDGFR-α在 OSCC 中的作用及与血管生成的关系,并进一步阐述其临床指导意义。方法收集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手术切除的 OSCC 标本42例(研究组)以及正常口腔黏膜组织11例(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分别检测两组的 PDGF-A、PDGFR-α和 CD31表达并计数 MVD。结果(1)PDGF-A 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中的表达率分别为73.81%、9.09%,而 PDGFR-α则分别为78.57%、9.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在 OSCC 中,PDGF-A 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及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而 PDGFR-α仅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P<0.05)。(3)在研究组中, PDGF-A、PDGFR-α的阳性表达者 MVD 值均高于阴性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 OSCC 中 PDGF-A、PDGFR-α可能通过血管生成参与了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但其在口腔鳞癌中的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NEDD9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EDD9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研究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NEDD9表达阳性率在胃癌组织中比在癌旁组织中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DD9在胃癌中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0.05),与TNM分期及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0.05).结论 NEDD9的高表达可以反映人类胃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及在人类胃癌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胃癌诊断及判断预后有一定的意义,有可能成为判断胃癌预后的一个生物标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和β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并与正常皮肤比较。方法:实验于2005-04/10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切取12例瘢痕疙瘩和6例正常皮肤标本,先经原代培养为成纤维细胞,取3~6代细胞分别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β的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①免疫细胞化学结果:与正常皮肤相比,瘢痕疙瘩中的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β的染色都增强,但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的染色增强尤其明显;图像分析定量统计显示瘢痕疙瘩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的染色阳性指数显著高于正常皮肤(2.76±0.52,0.74±0.17,P<0.01),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β的染色阳性指数与正常皮肤比较差异不显著(0.95±0.202,0.76±0.17,P=0.07)。②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结果: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的每百万看家基因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皮肤(21.73±6.51,14.41±3.37,P=0.02),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β的每百万看家基因含量与正常皮肤比较差异不显著(P=0.06)。结论:在瘢痕疙瘩形成过程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的蛋白和mRNA表达都显著升高,可能是其病因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RacGAP1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幽门螺杆菌L型(Hp-L)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取125例胃癌患者,根据有无Hp-L感染分为Hp-L感染阳性组(感染组)和Hp-L感染阴性组(未感染组),另选取胃镜检查为正常胃黏膜,且Hp-L感染阴性的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标本中RacGAP1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中RacGAP1 mRNA的表达情况,并对胃癌患者进行为期5年的随访。结果 RacGAP1主要表达在胃癌组织细胞核中,感染组和未感染组RacGAP1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感染组RacGAP 1阳性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0.05)。RacGAP1 mRNA的表达组间存在显著差异:感染组>未感染组>对照组;RacGAP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瘤体大小、浸润深度、淋巴转移、TNM分期和Hp感染有关;感染组生存率63.6%(49/77),未感染组生存率83.3%(30/36)。未感染组的生存率显著高于感染组(P<0.05)。结论 胃癌组织中RacGAP1表达显著升高,Hp感染可能导致RacGAP1表达的提高,且RacGAP1高表达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股骨颈骨折后不同时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的表达及分布特点.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PV超敏法对36例人股骨颈骨折标本中bFGF、PDGF蛋白进行检测,应用CMIAS真彩色医学图像分析系统对各组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吸光度(A)检测及分析,同时对bFGF、PDGF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伤后1周组9例,bFGF蛋白在骨折处间充质细胞、单核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表达最为显著,A为(0.4076 ±0.0902);PDGF蛋白在间充质细胞内呈弱阳性表达,而在血管内皮细胞内呈强阳性表达,A为(0.2261 ±0.0636).伤后2周组9例,bFGF、PDGF表达于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新生的软骨细胞及基质、成骨细胞中,A分别为(0.6404±0.0920)和(0.7457±0.0756),与伤后1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伤后3周组9例,bFGF及PDGF蛋白表达的OD分别为(0.7168 ±0.1346)和(0.8033.±0.0491),与伤后2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伤后4周组9例,成熟的骨组织、软骨组织中bFGF、PDGF蛋白均呈弱阳性或阴性反应,但幼稚骨组织、软骨组织中则呈阳性表达,OD分别为(0.5374 ±0.1210)和(0.7068±0.1255),但表达程度低于伤后3周(P均<0.05).②股骨颈骨折后1、2、3、4周bFGF与PDGF蛋白表达均成正相关(r分别为0.792、0.834、0.880、0.766,P均<0.05).结论 ①bFGF在骨折愈合早期能诱导间充质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及血管内皮等细胞的分裂、增殖,促进新生血管及新骨的生成.②PDGF是骨细胞调节剂,可刺激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并可间接地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新生血管生成.③bFGF及PDGF均为骨性生长因子,二者互相促进,共同调节成骨细胞及血管增殖和分化,最终完成骨折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在正常卵巢上皮和不同病变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实时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了124例卵巢上皮性浆液性囊腺癌、76例卵巢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132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瘤、48例正常卵巢上皮中PECAM-1的表达,并分析PECAM-1的表达与卵巢上皮性浆液性囊腺癌患者年龄、临床分期以及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结果实时RT-PCR结果显示,在正常卵巢上皮、卵巢浆液性囊腺瘤、卵巢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卵巢上皮性浆液性囊腺癌中,PECAM-1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0.237±0.057,0.298±0.069,0.543±0.174,0.825±0.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1.992,P<0.05)。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PECAM-1在4组中的表达逐渐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5.36,P<0.01)。PECAM-1的表达与卵巢上皮性浆液性囊腺癌FIGO临床分期(r=0.302,P<0.01)和病理分级(r=0.196,P<0.05)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PECAM-1的表达随卵巢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高,且与卵巢上皮性浆液性囊腺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血清中VEGF和MMP-9的水平,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30例原发性肝癌和20例正常肝组织中的VEGFmRNA及MMP-9mRNA的表达。结果肝癌患者外周血血清VEGF和MMP-9两种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肝癌组织VEGFmRNA和MMP-9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结论 VEGF及MMP-9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检测血清VEGF、MMP-9及肝癌组织中VEGFmRNA及MMP-9mRNA水平可能对肝癌诊断具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C(PDGF-C)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70例经病理证实的初治晚期NSCLC标本进行分析,检测PDGF-C的表达水平,并给予患者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恩度)联合化疗。观察化疗有效率、疾病控制率、1年生存率及2年生存率。结果腺癌患者恩度联合化疗有效率为60.0%,疾病控制率为80.9%,其中PDGF-C表达阳性的腺癌患者恩度联合化疗有效率为59.2%(45/76),疾病控制率为81.6%(62/76),1年生存率和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8.4%和27.6%。PDGF-C表达阴性的腺癌患者1年生存率和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6.7%和28.2%。结论 PDGF-C在肺腺癌中的表达阳性率较高,PDGF-C表达阳性的乳头型或腺泡为主型的腺癌患者恩度联合化疗有效率虽未能提高,但是这类患者1、2年的生存率明显提高,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两亚基(A,B)和α和β两种受体在增生性瘢痕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和常规病理技术检测这四种蛋白在8例增生性瘢痕和8例正常皮肤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 PDGF-A在正常皮肤与增生性瘢痕中的阳性细胞率分别为(22.4&;#177;7.4)%和(25.5&;#177;6.5)%。从正常皮肤到增生性瘢痕,两亚基含量虽有升高趋势,但差异不明显(P>0.05)。PDGFR-α在正常皮肤与增生性瘢痕中的阳性率分别(36.7&;#177;4.3)%和(44.2&;#177;5.8)%,而PDGFR-β则分别为(15.3&;#177;4.8)%和(22.9&;#177;5.2)%,两种蛋白在瘢痕中的表达阳性率都显著高于正常皮肤(P<0.05)。结论 增生性瘢痕形成可能与PDGFR-α和PDGFR-β蛋白高表达有关,而PDGF在增生性瘢痕发生中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大鼠创伤修复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周茂华  姚飞 《中国临床康复》2002,6(22):3369-3369,3397
目的:探讨创伤模型大鼠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研究伤后3,6,9,12d PDGF表达的变化。结果:创伤愈合PDGF表达在伤后6d呈强阳性,图像象分析,伤后6d与3d比较PDGF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PDGF的表达变化和创面修复有密切关系,PDGF在创面愈合过程中有着规律性的变化并发挥十分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8.
VEGF及STAT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VEGF及STAT3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及VEGP和STAT3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及STAT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胃癌组织中VEGF、STAT3阳性率分别为74%、34.7%,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分别与浸润深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STAT3的表达分别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相关。(2)胃癌组织中VEGF与STAT3表达呈正相关。结论VEGF、STAT3异常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而且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支持VEGF基因直接由STAT3蛋白调节的论点,是肿瘤生物学行为较有价值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外周血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为阳性的乳腺癌患者疾病进展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EGFR及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EGFR阳性乳腺癌患者44例,检测其外周血Mfn2 mRNA表达。随访3年出现疾病进展时,再次检测患者外周血Mfn2 mRNA表达情况。结果 26例患者出现疾病进展,外周血Mfn2阳性表达组疾病进展率为42.1%(8/19),阴性组疾病进展率为72.0%(18/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进展后,阳性组Mfn2阳性率降至52.63%(10/19),阴性组阳性表达率为0%;阳性组出现疾病进展患者阳性率为25.00%(2/8),未进展患者阳性率72.72%(8/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GFR、Mfn2在乳腺癌的复发、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联合检测EGFR、Mfn2可能作为监测乳腺癌进展、提高乳腺癌复发的诊断效率及预测肿瘤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0.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两亚基(A,B)和α和β两种受体在增生性瘢痕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和常规病理技术检测这四种蛋白在8例增生性瘢痕和8例正常皮肤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PDGF-A在正常皮肤与增生性瘢痕中的阳性细胞率分别为(15.2±5.6)%和(18.9±4.1)%,而PDGF-B分别为(22.4±7.4)%和(25.5±6.5)%。从正常皮肤到增生性瘢痕,两亚基含量虽有升高趋势,但差异不明显(P>0.05)。PDGFR-α在正常皮肤与增生性瘢痕中的阳性率分别(36.7±4.3)%和(44.2±5.8)%,而PDGFR-β则分别为(15.3±4.8)%和(22.9±5.2)%,两种蛋白在瘢痕中的表达阳性率都显著高于正常皮肤(P<0.05)。结论增生性瘢痕形成可能与PDGFR-α和PDGFR-β蛋白高表达有关,而PDGF在增生性瘢痕发生中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