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贝氏肌营养不良症(BMD)患者大腿骨骼肌在磁共振成像(MRI)上所显示的骨骼肌脂肪浸润规律,探讨其与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患者之间的差异,为针对性康复治疗提供指导依据。 方法纳入23例BMD患者和47例DMD患者,所有患者均未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均行双侧大腿骨骼肌MRI检查,并通过T1加权成像和应用改良的Mercuri分级评分法,对骨骼肌脂肪浸润程度进行0~5分的6级评分。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BMD的骨骼肌脂肪浸润进展程度,采用秩合检验分析BMD和DMD的组间差异。 结果BMD患者大收肌的重度脂肪浸润所占百分比最高,而后受累的依次为股二头肌、股四头肌、半膜肌和半腱肌,缝匠肌、股薄肌和长收肌的重度脂肪浸润所占百分比最低。BMD患者的大收肌、股二头肌和股四头肌在8~9岁可见中到重度脂肪浸润,半膜肌和半腱肌在10~11岁可见中到重度脂肪浸润,缝匠肌、股薄肌和长收肌在15岁以后可见轻到中度脂肪浸润。BMD组骨骼肌脂肪浸润程度评分总和的中位数在8、9、10和11岁依次为10、22、28和25分,DMD组依次为29、34、34和30分。BMD与DMD相比,8岁患者的脂肪浸润程度评分在大收肌(P=0.017)、股二头肌(P=0.013)、股外侧肌(P=0.021)、股直肌(P=0.007)、股内侧肌(P=0.008)、股中间肌(P=0.009)及评分总和(P=0.011)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9岁患者的脂肪浸润程度评分在大收肌(P=0.007)、股直肌(P=0.013)、股内侧肌(P=0.028)、股中间肌(P=0.028)及评分总和(P=0.020)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BMD患者的大腿骨骼肌脂肪浸润存在一个特定受累模式,相同年龄的BMD与DMD患者骨骼肌脂肪浸润程度存在差异,可以协助指导BMD及DMD患者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2.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又称杜兴(氏)肌营养不良(Duchenne’8musculardystrophy,DMD),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性肌病,以进行性四肢近端骨骼肌萎缩无力、小腿腓肠肌假性肥大为特征,同时累及心肌和呼吸肌,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1]。近年来学者们对干细胞治疗DMD做了许多基础和l临床研究,为DMD患儿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治疗路径^[2]。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Duchenne肌营养不良(DMD)模型鼠mdx鼠后肌电图改变及dystrophin蛋白表达变化。方法 分离培养正常小鼠MSCs局部肌肉注射移植入DMD模型鼠mdx鼠,数周后观察肌电图改变及dystrophin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MSCs移植后mdx鼠肌电图明显改善,dystrophin蛋白阳性表达肌纤维增加明显。结论 MSCs局部骨骼肌肌肉内细胞移植治疗mdx鼠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4.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又称杜兴(氏)肌营养不良(duchenne's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病,以进行性四肢近端骨骼肌萎缩无力、小腿腓肠肌假性肥大为特征,同时累及心肌和呼吸肌。患儿多于3~4岁起病,6岁左右出现行走困难,12岁后丧失行走能力,病情不可逆的进行性恶化,通常20岁左右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DMD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骨髓源性成体干细胞是指人出生后骨髓液中所含干细胞的总称,其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为骨骼肌细胞,2004年12月,我院使用无关供者骨髓源性成体干细胞移植成功治疗1例DMD,现将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骨骼肌是具有完全再生能力的组织,在急性创伤性损害后骨骼肌多能完成再生修复。当出现慢性退行性病变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和反复肌纤维损伤时,骨骼肌修复过程常伴随着纤维化的发生。通过近十余年来对骨骼肌纤维化机制的研究,发现多种细胞和系列调控分子参与该过程,特别是肌卫星细胞来源的肌成纤维细胞等相关细胞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促纤维化发展的生长因子。本文就骨骼肌纤维化的细胞分子机制及相关拮抗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又称杜兴肌营养不良(duchenne's muscular dystrophy, DMD),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病,以进行性四肢近端骨骼肌萎缩无力、小腿腓肠肌假性肥大为特征,可同时累及心肌和呼吸肌。DMD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肌营养不良蛋白(Dystrophin蛋白)在萎缩性肌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均表现为双下肢近端肌肉萎缩的43例肌营养不良患者、3例其他神经肌肉疾病患者(包括1例脂质沉积性肌病、2例运动神经元病)及5例正常对照者的骨骼肌标本进行Dystrophin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患者肌细胞膜上无显色,Becker型肌营养不良(BMD)患者全部为弱阳性,BMD/LGMD(肢带型肌营养不良)患者中6例肌细胞膜上显色浅淡、不连续或呈斑片状,其余15例患者肌细胞膜上染色正常;2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中1例肌细胞膜显色浅淡、呈斑片状,另1例染色正常。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和正常对照肌细胞膜上染色均正常。结论对于存在双下肢近端肌肉萎缩的临床表现相似的肌病患者,Dystrophin免疫组化染色可以将其大致区分,对早期预测肢体功能影响程度及正确地进行遗传咨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吕欣  林宁  马冬  赵莹  李琳  王亚华  赵微微 《护理研究》2012,26(13):1216-1218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又称杜兴(氏)肌营养不良(Duchenne’s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性肌病,以进行性四肢近端骨骼肌萎缩无力、小腿腓肠肌假性肥大为特征,同时累及心肌和呼吸肌,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1]。近年来  相似文献   

9.
骨骼肌卫星细胞纯化及培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一种骨骼肌卫星细胞纯化及培养方法。方法:取成年雌性SD大鼠前肢肱三头肌,用胶原酶和Dispase进行消化,采用差速贴壁的方法纯化骨骼肌卫星细胞,用含20%胎牛血清的Hams-F10培养基进行培养,α-骨骼肌肌动蛋白(α-sarcometricact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进行细胞鉴定。结果:成功地分离培养了成年大白鼠的骨骼肌卫星细胞。结论:采用差速贴壁的方法可以成功纯化骨骼肌卫星细胞,为将来自体肌卫星细胞移植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对于大鼠、恒河猴等骨骼肌卫星细胞的研究较多,但有关小鼠骨骼肌卫星细胞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骼肌卫星细胞在成肌过程中的光电镜结构及免疫组织化学特性。设计:单一样本研究。单位:天津中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材料:实验在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唐军民导师研究室完成。新生5d昆明种小鼠5只,雌雄不限(购自北京大学医学部实验动物中心)。干预:分离新生小鼠骨骼肌卫星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肌卫星细胞的成肌过程,并应用透射电镜及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观察小鼠成肌细胞的超微结构及结构蛋白的分布。主要观察指标:①小鼠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分离纯化与原代培养的形态学观察。②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卫星细胞生长、分化良好,最终由单个核圆形细胞逐渐变化为多个核的长圆柱的肌管状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显示,细胞呈a一肌动蛋白阳性。结论:采用两步消化法分离,得到的骨骼肌卫星细胞质量较好;且a一肌动蛋白对鉴定小鼠骨骼肌卫星细胞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MR基于最小二乘估算法和不对称回波迭代分解的水脂分离(IDEAL-IQ)脂肪定量技术评估进行性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DMD)患儿臀部及大腿骨骼肌脂肪浸润程度,观察脂肪分数(FF)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89例经病理学和/或基因检测确诊的DMD患儿,记录其臀部及双侧大腿MR T1WI及IDEAL-IQ数据....  相似文献   

12.
Duchenne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是由编码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y)基因突变所致的X 连锁隐性遗传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骨骼肌无力和萎缩,儿童DMD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存在运动症状和非运动性症状,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在过去的20年中,针对DMD发病机制的基因治疗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其中外显子跳跃、无义突变通读、腺相关病毒介导的基因替代以及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等新型方法是目前治疗研究的热点,正在成为治疗 DMD 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13.
正肌营养不良(Muscular Dystrophy,MD)是一组遗传性疾病,有30多种亚型,临床主要表现是受意识支配活动的骨骼肌进行性萎缩和无力,其中Duchenne氏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最为常见,是X性连锁隐性遗传性肌病,男性新生儿的患病率约2.9/10000,研究认为与Xp21染色体上抗肌萎缩蛋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证实,在众多生长因子中,肝细胞生长因子无论在体外还是体内都可以激活静止状态的肌卫星细胞,修复受损肌肉。采用脂多糖刺激体外培养的骨骼肌卫星细胞,观察肌卫星细胞产生肝细胞生长因子以及肌卫星细胞增殖分化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6-07/2007-05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创伤外科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健康SD成年雄性大鼠,体质量150~200g,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实验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分离SD大鼠后肢部分股四头肌肉进行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培养。取第2代细胞爬片,待细胞增殖到80%密度时,丙酮固定细胞,常规处理后进行α-sarcometricactin细胞免疫化学染色鉴定,以成纤维细胞作为阴性对照。取第3代骨骼肌卫星细胞,应用0,5,10,20mg/L脂多糖刺激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采用ELISA方法测细胞培养液中的肝细胞生长因子的浓度。取第4代骨骼肌卫星细胞,用含体积分数为0.1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配制成单个细胞悬液,调整浓度为5×107L-1,分成两组,一组加入10mg/L脂多糖,另一组不加任何干预。采用噻唑蓝(MTT)法测定卫星细胞的增殖率。结果:①以未经脂多糖处理的无血清培养基培养的肌肉卫星细胞培养液为对照,将对照组和5,10,20mg/L脂多糖处理组比较,各实验组肝细胞生长因子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5,10,20mg/L脂多糖刺激骨骼肌卫星细胞分泌的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差异无显著性。③肝细胞生长因子在脂多糖刺激后36h分泌浓度最高。④脂多糖刺激肌卫星细胞的增殖分化明显高于未经刺激的肌卫星细胞。结论:①脂多糖可诱导骨骼肌卫星细胞自分泌肝细胞生长因子。②不同质量浓度脂多糖培养基中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脂多糖具有促进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分化的效应。  相似文献   

15.
<正>杜氏肌营养不良(DMD)是一种临床上严重的和渐进的X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其病理特征表现为肌纤维变性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约为活男婴的3.3/10万[1,2]。杜氏肌营养不良发病患者骨骼肌表现为反复退化和再生,并最终导致肌卫星细胞耗竭,骨骼肌被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代替[3,4]。患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全身骨骼肌萎缩,进行性无力和小腿腓肠肌假性肥大,并伴随不同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对于大鼠、恒河猴等骨骼肌卫星细胞的研究较多,但有关小鼠骨骼肌卫星细胞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骼肌卫星细胞在成肌过程中的光电镜结构及免疫组织化学特性。设计:单一样本研究。单位:天津中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材料:实验在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唐军民导师研究室完成。新生5d昆明种小鼠5只,雌雄不限(购自北京大学医学部实验动物中心)。干预:分离新生小鼠骨骼肌卫星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肌卫星细胞的成肌过程,并应用透射电镜及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观察小鼠成肌细胞的超微结构及结构蛋白的分布。主要观察指标:①小鼠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分离纯化与原代培养的形态学观察。②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卫星细胞生长、分化良好,最终由单个核圆形细胞逐渐变化为多个核的长圆柱的肌管状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显示,细胞呈α-肌动蛋白阳性。结论:采用两步消化法分离,得到的骨骼肌卫星细胞质量较好;且α-肌动蛋白对鉴定小鼠骨骼肌卫星细胞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背景:肌卫星细胞在骨骼肌的损伤、修复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骨骼肌的肌湿质量、肌横切面积及肌动蛋白的含量可为损伤肌肉的恢复提供指标.目的:观察骨骼肌慢肌卫星细胞移植对肌肉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分离Sprague-Dawley大鼠慢肌卫星细胞,分别取慢肌卫星细胞悬液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入钝挫伤动物模型的损伤部位,观察骨骼肌损伤的修复情况.结果与结论:移植后实验组比对照组恢复效果好.①卫星细胞移植后5,10,15 d,实验组肌肉组织内荧光标记的肌卫星细胞逐渐减少,形成肌管并最终融合成肌纤维参与损伤修复.②移植后5,10,15 d大鼠肌电图的纤颤电位和正尖波均逐渐减少,且损伤侧的肌电强度和波宽依次增大,逐渐接近正常侧,而对照组肌电强度与波宽则增加缓慢.③随着损伤修复的进程,肌湿质量恢复率均逐渐降低.④随着恢复的进程,实验组灰度值大于对照组数值.提示骨骼肌慢肌卫星细胞移植到钝挫损伤的肌肉内可明显加快损伤肌肉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老年大鼠骨骼肌肌源细胞的纯化及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大鼠骨骼肌肌源细胞纯化及培养方法。【方法】取老年雌性SD大鼠前肢肱三头肌,用胶原酶和Dispase进行消化,采用差速贴壁的方法纯化骨骼肌肌源细胞,用含20%胎牛血清的HamsF10培养基进行培养,α-骨骼肌肌动蛋白(-αsarcometric act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进行细胞鉴定。【结果】成功地分离培养了老年大白鼠的骨骼肌肌源细胞。【结论】采用差速贴壁的方法可以成功纯化骨骼肌肌源细胞,为肌源细胞自体移植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又称杜兴(氏)肌营养不良(duchenne′s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病,以进行性四肢近端骨骼肌萎缩无力、小腿腓肠肌假性肥大为特征,同时累及心肌和呼吸肌。患儿多于3~4岁起病,6岁左右出现行走困难,12岁后丧失行走能力,病情不可逆的进行性恶化,通常20岁左右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DMD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1]。骨髓源性成体干细胞是指人出生后骨髓液中所含干细胞的总称,其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为骨骼肌细胞,2004年12月,我院使用无关供者骨髓源性成体干细胞移植成功治疗1例DMD,现将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MD)/贝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BMD)患者的dystrophin基因突变与蛋白质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法检测14例DMD/BMD患者dystrophin基因突变,肌肉活检观察组织的形态结构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患者腓肠肌组织中dystroph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14例DMD/BMD患者中有3例检出dystrophin基因缺失,其余未检出基因突变。肌肉活检结果显示,14例患者均可见肌纤维大小不一,圆形化,肌纤维明显变性、坏死,不同程度再生;部分肌纤维间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结缔组织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3例未表达dystrophin基因突变患者的肌纤维膜dystrophin蛋白不同程度表达减弱,其余11例患者可见肌纤维膜dystrophin蛋白质表达完全缺失。结论 MLPA联合肌肉活检及免疫组化染色可以鉴别诊断DMD/BMD,为患者的诊治和预后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